首页 百科知识 大国阴影下的巴尔干

大国阴影下的巴尔干

时间:2023-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老大的沙俄在战争中受挫,但并未削弱它在巴尔干地区的力量。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再次显示了俄罗斯帝国的威力,土耳其在巴尔干的统治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在这些事变中依然处处可见欧洲各大国的身影,和以往所不同的只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已跻身进来,在巴尔干唱起了主角。

四、大国阴影下的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位于地中海的东部,是欧洲通向东方的必经之路。这个半岛又以二河(萨瓦河、多瑙河)、六海(黑海、马尔马拉海、爱琴海、地中海、亚得里亚海、爱奥尼亚海)为界,使它和中欧、南欧和东欧的国家接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欧洲各大国对巴尔干都垂涎三尺,并不断利用巴尔干内部的纷争,挑起一场又一场冲突,乘机扩大自己在那里的势力范围。

俄罗斯有着血缘相近和文化认同之便,再加上地理位置邻近,可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常凭借上述优势,频频向巴尔干伸手。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两百多年间,俄国通过9次俄土战争,不断削弱土耳其的势力,使自己在巴尔干站稳脚跟。1768—1774年俄土战争后,俄国取得了对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保护权,进一步巩固了在那里的阵地。

到了19世纪,奥斯曼帝国已衰败不堪,被拿破仑称为“欧洲的病夫”,欧洲大国都竞相瓜分它的遗产,尚在土耳其控制下的巴尔干便成为争夺的对象。拿破仑首先调动大军,进入亚得里亚海的巴尔干沿岸地区,在那里建立起了包括部分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以及达尔马提亚在内的伊利里亚省,使这块南斯拉夫人居住的土地成为法兰西帝国的组成部分(20)

在这种情况下,俄国自然不甘落后,就在拿破仑向巴尔干扩张的时候,发动了又一次俄土战争(1806—1812年),占领了比萨拉比亚。此外亚历山大一世还计划建立一个由俄国庇护的斯拉夫王国,它的领土应囊括塞尔维亚、黑山、波黑和达尔马提亚。

为了遏制俄国势力在巴尔干增长的势头,同时也为了进一步瓜分土耳其,英法联手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老大的沙俄在战争中受挫,但并未削弱它在巴尔干地区的力量。

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再次显示了俄罗斯帝国的威力,土耳其在巴尔干的统治遭到了沉重的打击。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都获得了独立,保加利亚则获得自治。从此俄罗斯在巴尔干不仅可以依靠塞尔维亚、黑山,而且还有保加利亚作为其盟友,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俄罗斯力量在巴尔干的增长招致了欧洲各大国的反对,奥匈帝国成为它的主要对手。长期占有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并且统治捷克、斯洛伐克和部分波兰的哈布斯堡王朝最具有和俄罗斯在巴尔干抗衡的力量,因为它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臣民都是由斯拉夫人组成的,再进一步把巴尔干半岛的南部斯拉夫人全都置于自己的旗帜之下,似乎也是顺理成章之事。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奥匈帝国和德国等欧洲大国联手,成功地挫败大保加利亚计划,遏制了俄国力量进一步增长的势头。1908年,它又以黑海海峡为诱饵,吸引住俄国的注意力,突然占领了波黑,使本来已很紧张的俄奥关系再度升温。

在1912年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和1913年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期间,各大国都施展浑身解数,乘机浑水摸鱼,激化了巴尔干半岛的各种矛盾。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刺杀案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巴尔干自然也成为人们心中的“欧洲火药桶”。

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中倒塌,于是巴尔干又变成英法德意等国激烈争斗的场所。意大利由于在战后未能达到扩大其在巴尔干势力范围的目的。一直对英法心怀不满,悍然于1939年4月占领阿尔巴尼亚。二战爆发后,意大利又在巴尔干扩大战火,于1940年10月发动对希腊的进攻。1941年4月,德意联手占领南斯拉夫和希腊,在此期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已倒向德意,于是,整个巴尔干遂尽成轴心国之天下。

随着南斯拉夫、希腊和阿尔巴尼亚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取胜,意欲在战后控制巴尔干的丘吉尔一方面抛出所谓“巴尔干方案”,力图阻止苏联红军进入东南欧;另一方面又于1944年10月匆匆赶往莫斯科,和斯大林达成英苏瓜分巴尔干势力范围的协议。该年年底,英军进入希腊,开始镇压希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运动。到1947年,英国已无力进行这场战争,只得向美国求援,于是“杜鲁门主义”也就应运而生。在巴尔干,美国开始取代英国的势力。

二战后,除希腊外,巴尔干各国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固然也有矛盾的冲突,但基本上保持了平静,是巴尔干历史上少见的和平时期。然而1989年东欧的剧变又使巴尔干重新开始动荡起来,南联邦的被肢解,接二连三的流血战争,使人们又想起了巴尔干是“欧洲火药桶”的年代。在这些事变中依然处处可见欧洲各大国的身影,和以往所不同的只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已跻身进来,在巴尔干唱起了主角。

在历史上,巴尔干各国也试图联合起来,抵制大国的干预,维护它们的共同利益。但无论是1934年建立的巴尔干协约(希腊、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土耳其),还是二战后曾一度议论过的巴尔干联邦(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以及1953年创建的巴尔干同盟(南斯拉夫、希腊、土耳其)均属昙花一现,有的甚至是胎死腹中,没有能够起到稳定巴尔干局势的作用。

欧洲一共有4个半岛。其中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从19世纪开始发展就比较平稳,两次大战期间所经历的磨难也较少。亚平宁半岛和比利牛斯半岛虽然在20世纪上半叶历经动荡,但二战后都阔步前进:意大利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国,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则都摆脱独裁统治走向民主制度。唯独巴尔干半岛至今仍在动荡,前途未卜。

冷战期间,美苏两家组建北约和华约在欧洲长期对峙,而争夺的重心则在德国。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北约的东扩,美俄两国又在东欧地区展开新的较量。美国软硬两手交替使用,实施挤压战术,步步紧逼;而俄罗斯则竭尽全力,负隅顽抗。在东欧各国纷纷要求加入北约,仅有南联盟仍独树一帜,未随波逐流的情况下,俄罗斯自然要千方百计保护这一硕果仅存的盟友,同时南联盟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和北约的眼中钉,成为它们打击的对象。

冷战虽已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天下从此太平。南联邦的解体、克罗地亚内战、波黑内战以及科索沃危机都表明现今欧洲的矛盾又都集中到巴尔干半岛上,那里出现的新的冲突热点,一时都难以消除。多国维和部队进驻波黑已3年有余,最近又开进了科索沃,但所有民族矛盾依然存在,其最终解决显然将遥遥无期。

欧洲未乱,巴尔干先乱;欧洲已定,巴尔干未定。这或许正是巴尔干半岛的历史命运。

原载《复旦学报》1999年第6期

【注释】

(1)土耳其的领土仅有3.1%在巴尔干,自称是欧洲国家,有时也参加巴尔干地区的活动。

(2)克·弗拉舍里:《阿尔巴尼亚史纲》,三联书店,1972年,第5页。

(3)特里萨·拉科夫斯卡—哈姆斯通等主编:《东欧共产主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页。

(4)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等主编:《罗马尼亚通史简编》,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110—112页。

(5)C·A·尼基金:《南斯拉夫人和西斯拉夫人的历史》,莫斯科,1957年,第27页。

(6)科谢夫等:《保加利亚简史》上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4—25页。

(7)俄罗斯《近现代史》杂志,1994年第4—5期,第10页。

(8)保加利亚的马其顿被称为皮林马其顿,20世纪40年代中约46万人,1971年,保加利亚竟实施所谓“统计学上的民族屠杀”,宣称其境内已全然没有马其顿人,引起世界的关注。

(9)博日奇等4人著:《南斯拉夫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09—110页。

(10)丹尼森·拉西诺:《南斯拉夫的实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第6—7页。

(11)参见列别吉夫:《法西斯主义在罗马尼亚的崩溃》,莫斯科,1983年,第9、52—64页。

(12)杜尚·比兰吉奇:《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史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7页。

(13)博日奇等4人著:《南斯拉夫史》下册,第498页。

(14)阿列克斯·特拉克尼奇:《第一南斯拉夫》,哈佛协会出版社,1983年,第5页。

(15)施特勒姆:《铁托与南斯拉夫》,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71—173页。

(16)弗雷特·辛格尔顿:《20世纪的南斯拉夫》,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第17页。

(17)意为“起义者”,1929年由帕韦利奇在意大利创建的克罗地亚反动组织。

(18)哈特利编辑:《精明的阿尔巴尼亚人——霍查回忆录》,伦敦,1986年,第22页。

(19)兰科·佩特科维奇:《巴尔干,既非“火药桶”,又非“和平区”》,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页。

(20)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21—22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