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昙花一现的联合

昙花一现的联合

时间:2024-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形势对此有很大的影响,当时许多激进组织,如“不联合毋宁死”等纷纷要求政府尽快与其他斯拉夫国家结盟,以共同对付奥匈和土耳其。保加利亚方面对帕西奇的意见表示赞同,此后双方的谈判遂得以加速进行。俄罗斯赞同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结盟,自1910年起即与保加利亚进行广泛的接触。

二、巴尔干同盟:昙花一现的联合

19世纪70年代,巴尔干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俄国在1877年开始的反对土耳其的战争在巴尔干各国人民的支持下很快取得了胜利。罗马尼亚、黑山和塞尔维亚纷纷取得独立,不仅促成巴尔干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有了迅速的改观,而且还使巴尔干的国际舞台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

保加利亚对1878年柏林会议所作的决定深为不满,对一个大保加利亚前景的稍瞬即逝更是痛惜不止,于是在1885年便冒着很大的风险和东鲁米利亚合并。1908年10月,保加利亚宣布独立,翌年4月便得到俄、英等列强的承认。

作为一个新崛起的巴尔干国家,保加利亚急欲在国际舞台上寻找可靠的盟友,1904年便和塞尔维亚签订了密约。1908年奥匈突然吞并波黑之举使巴尔干各国大为震惊,加速了它们之间相互接近和结盟的过程。面对奥匈的巨大压力,塞尔维亚很希望能得到保加利亚的支持。而保加利亚的国王斐迪南虽系德国王室萨克森—科堡—科达亲王之子,素怀仇俄亲奥之心,但也认识到和塞尔维亚结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两国在反对外来威胁上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然而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结盟却好事多磨,并不一帆风顺,因为两国结盟的目标并不尽然相同,可说是各有各的打算。保加利亚把土耳其视为头号敌人,还想借塞尔维亚帮助去取得马其顿和色雷斯;而塞尔维亚则把奥匈视作最大的威胁,同时也想染指马其顿,因此双方未能一拍即合。

1909年11月,斐迪南国王专程访问了塞尔维亚,未取得积极后果。奥匈在闻讯后乘机进行干预,极力从中破坏,告诫斐迪南不可指望在未来的战争中会从塞尔维亚那里得到任何援助,而且允诺一旦土耳其进攻保加利亚,那么维也纳方面绝不会坐视不救,而且还会协助保加利亚一起和塞尔维亚瓜分马其顿。德皇威廉二世对巴尔干各国的结盟也持反对态度,使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的接近产生了很大的麻烦(8)

但此时塞尔维亚却对与保加利亚的结盟产生很大的兴趣。国内形势对此有很大的影响,当时许多激进组织,如“不联合毋宁死”等纷纷要求政府尽快与其他斯拉夫国家结盟,以共同对付奥匈和土耳其。此外也是出于对外政策的需要,塞尔维亚当时力图巩固在巴尔干的地位,为此便极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照塞尔维亚外交大臣米拉诺维奇的说法,如再不和保加利亚联合起来,那么从此也就无法向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施加影响了(9)。由于保加利亚政府发生了变动。在1911年由盖朔夫领导的人民党和以达内夫为首的亲俄的进步党上台组成的联合政府,一改以往的消极态度,开始和塞尔维亚就结盟问题进行认真的谈判(10)

1911年4月,塞尔维亚激进党人帕西奇与保加利亚驻塞尔维亚大使托塞夫谈话时强调,两国一旦结成同盟,其目的一方面在于反对共同的敌人,同时也在于用瓜分土耳其在欧洲领土的办法来扩大两国的版图,以此定下塞保结盟的基调(11)。帕西奇这里所说的将被瓜分的土耳其领土显然是指马其顿,由于其境内杂居着南部斯拉夫人、希腊人、土耳其人、阿尔巴尼亚人……于是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对这块领土都有自己的要求,希望如不能全面控制,那么至少也得到其中的一部分。保加利亚方面对帕西奇的意见表示赞同,此后双方的谈判遂得以加速进行。

欧洲列强,尤其是俄罗斯的态度对保塞接近,对巴尔干同盟的最终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俄罗斯赞同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结盟,自1910年起即与保加利亚进行广泛的接触。由于保加利亚急欲重圆“大保加利亚”的美梦,希望得到俄罗斯的支持,因此也积极靠拢俄罗斯。但在谈判的过程中,双方才发现在战略目标方面存在有很大的差距:首先是保加利亚的期望值过高,希望借俄国之助取得萨洛尼卡和亚得里亚堡,而俄国则担心会因而对保加利亚承担过多的义务,使自己卷入与欧洲列强的冲突中去,这是俄罗斯最不愿意看到的后果;其次是俄罗斯坚持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结盟,矛头应针对奥匈,不应与土耳其为敌,而这又遭到保加利亚宫廷的回绝。这样一来,俄保的谈判也就陷入僵局。

但自1911年起,俄罗斯对保加利亚的态度又变得热络起来,努力推动塞保接近,并且强调只有在塞保结盟的条件下,俄罗斯才可以考虑和保加利亚结盟,从而对塞保谈判注入了强心剂。不仅如此,俄国驻塞尔维亚大使哈特维格和驻保加利亚大使聂赫留道夫还开始积极参与到塞保结盟的外交谈判中去,为当时最棘手的马其顿问题提出了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希腊取得马其顿的南部,北部的西北角归塞尔维亚,东南角则归保加利亚,两者之间的一块土地(包括斯科普里)的归属则将来由俄国沙皇去裁定(12)。俄国驻保加利亚军事武官罗曼诺夫斯基还就此建议的许多细节进一步加以阐明。马其顿问题的解决为塞保结盟扫除了一个最大的障碍

阿尔巴尼亚人民在1910年、1911年和1912年接连举行武装起义,而且规模一次大过一次,使巴尔干各国人民深受鼓舞,认为最终摆脱土耳其人统治的时刻已到来(13)

1911年9月,意土战争爆发,巴尔干各国一方面宣布中立,另一方面也判定土耳其必将进一步遭到削弱,因此都摩拳擦掌,准备一举清除土耳其在欧洲的殖民势力。保加利亚担心在未来的冲突中会陷于孤立,主动向塞尔维亚提出结盟的备忘录,建议两国中的一国如遭到进攻,以及奥匈试图占领马其顿及阿尔巴尼亚时均应立即共同采取军事行动,马其顿实行自治,如无法实现则将其瓜分。

1912年3月12日,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正式签订友好同盟条约,其内容除两国中的一国遭到攻击应相互承担军事义务外,还规定应结束土耳其在科索沃和马其顿的统治,并就瓜分马其顿达成秘密协议。条约所附的军事条款规定,一旦战争爆发,保加利亚应提供20万人的兵力,塞尔维亚则应提供15万人的兵力共同作战,其中10万人应派往马其顿(14)

俄国政府对这一条约十分满意,外交大臣萨松诺夫闻讯后喜不自禁地说:“好!再好也没有了!现在有50万把刺刀来保卫巴尔干了——它将永远堵塞德国渗透和奥地利入侵的道路!”(15)

保加利亚除积极谋求与塞尔维亚订约外,还力图和希腊结盟。1910年,维尼齐罗斯就任希腊首相后,对保加利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成立了由10名著名政治家组成的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如何改善两国的关系,并提出了多种具体的方案。1911年,保加利亚和希腊进行谈判,触及马其顿问题,虽未能达成协议,但却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保塞条约的签订,以及意大利威胁要炮轰达达尼尔海峡促使希腊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1912年4月,维尼齐罗斯提出希保两国结盟的方案,随后又应保加利亚方面的要求,就马其顿问题作出了积极的回应。由维尼齐罗斯一手操办,在希腊政府也不知情的情况下,保希两国在绝密状态中进行谈判,最终于1912年5月29日签订保希防御同盟条约,规定两国中的一国在遭到攻击时应立即进行军事上的相互支援。不久该条约又附上具体的军事条款,规定在和土耳其作战时,保加利亚应提供30万人的兵力,而希腊则提供12万人的兵力(16)。1912年夏,希腊又与塞尔维亚进行谈判,并提出具体的联盟草案,但未达成最终的协议。

在保塞和保希相继结盟后,如何促成黑山加入这一同盟的问题自然也就提上日程。事实上,黑山早就跃跃欲试了,早在1908年10月便和塞尔维亚签订了反对奥匈帝国的同盟条约;同年11月,塞尔维亚和黑山甚至还试图和土耳其结盟,因后者坚持保加利亚和希腊均应加盟才告吹。1911年1月和6月,黑山国王尼古拉先后向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提出结盟的要求。1912年5月,保加利亚征询俄国方面的意见,可否将黑山吸收加盟,俄方未表同意,其理由是黑山在国际事务中表现过于激进,而且有极其明显的反土倾向,与巴尔干同盟应将矛头指向奥匈帝国的大方向不符。直到1912年8月和9月,也就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前,黑山才次第与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通过口头协议订立矛头指向土耳其的政治军事同盟。

欧洲列强中除俄国外,英国也对巴尔干国家的结盟甚感兴趣,但在同盟形成的过程中,俄罗斯借助于和其他巴尔干斯拉夫国家之间的传统关系,得以发挥极大的作用。然而最终形成的巴尔干同盟却并不完全符合俄罗斯的心愿,因为俄罗斯所希望的是组成一个矛头针对奥匈的同盟,但后来这个同盟却首先是反对土耳其的,这就违背了俄罗斯的初衷。再加上俄罗斯最强大的盟友法国对这一同盟也持有异议,时任总理的普思加莱认为保塞同盟是“一个准备打仗的协定”,而法国舆论是不允许政府“单纯为了巴尔干问题而决定采取军事行动的”。但此时俄国已无力改变这一同盟的性质,更无力阻止它径直走向战争。

1912年10月9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这些巴尔干同盟的成员国同时向土耳其宣战。保加利亚投入了35万人的兵力,塞尔维亚动员了23万人,希腊军队达11万人,即使小小的黑山也提供了3.5万人的兵力(17)。战争爆发时,土耳其尚被牵制在意土战争中,一时无法脱身。而同盟军则士气高昂,节节取胜:塞尔维亚和黑山军队进占马其顿和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加利亚军队则控制君士坦丁堡以西地区,希腊军队也占领爱琴海地区。土军屡战屡败,溃退至本土的埃迪尔内和阿尔巴尼亚境内的斯库台,完全失去了进一步作战的能力,只得求和。

在欧洲列强的调解下,巴尔干同盟诸国于1913年5月30日在伦敦和土耳其签订和约。据约,土耳其将自爱琴海至黑海的米诺亚一线以西的全部欧洲领土(阿尔巴尼亚除外)以及克利特岛的一切权利均让与巴尔干各国。阿尔巴尼亚和爱琴海各岛的地位则有待欧洲列强来决定。后经奥匈与意大利倡议,阿尔巴尼亚获得自治。

伦敦和约的墨迹未干,保加利亚便和塞尔维亚因领土问题发生激烈的争执,此外保加利亚对希腊取得萨洛尼卡也感到愤愤不平,而塞尔维亚则因一个自治的阿尔巴尼亚的出现失去出海口而大为不满。伦敦和约签订后的第二天,即6月1日,希腊便和塞尔维亚签订矛头针对保加利亚的密约,商定在战胜保加利亚后由希塞两国来共同瓜分马其顿。

于是昔日的同盟者很快反目为仇,展开了一场血腥的大残杀。保加利亚自恃兵力雄厚,在1913年6月3日首先进攻塞尔维亚和希腊,黑山和罗马尼亚随即加入反保阵营,土耳其也趁火打劫,向保加利亚宣战。四面受敌的保加利亚寡不敌众,只得节节败退:塞尔维亚人深入马其顿,希腊人横扫色雷斯,罗马尼亚人渡过多瑙河直逼索菲亚,土耳其人乘机夺回亚得里亚堡……

四面楚歌的保加利亚只得吞下战败的苦果,根据1913年8月签订的布加勒斯特和约,塞尔维亚取得了马其顿的北部和中部,新帕扎尔州则由塞尔维亚和黑山加以瓜分;希腊取得了色雷斯的西部、马其顿的南部和伊庇鲁斯的大部;多布罗加的南部则落入罗马尼亚之手(18)

巴尔干同盟只存在了一年多的时间便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炮火声中寿终正寝。建立巴尔干同盟费时费力,旷日持久,而其瓦解速度之快却出乎人们的意料,令人无不感到震惊。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巴尔干各国虽纷纷摆脱土耳其的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但其宗教文化、民族诸方面的矛盾并未因此而消失,历史上的种种恩恩怨怨依然存在,一有机会就会爆发出来;其次是独立后的巴尔干各国均有很强的民族主义意识,力图在本地区内称王称霸:保加利亚力图把《圣斯特法诺和约》中勾画出的大保加利亚变成现实;塞尔维亚在这方面不甘落后,1911年出现的秘密组织“不联合毋宁死”主张把巴尔干半岛上的所有东正教徒都团结在“大塞尔维亚”的旗帜下,其范围包括波黑、黑山、科索沃、马其顿、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伏伊伏丁那、达尔马提亚……它们都将成为塞尔维亚的各个行省;再次是土耳其的统治虽告结束,但欧洲列强又纷至沓来,争先恐后在这里划分势力范围,把名义上独立的巴尔干各国变成手中的工具,相互进行激烈的斗争,使巴尔干国家无法实行联合。

两次巴尔干战争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野心勃勃的奥匈把迅速强大起来的塞尔维亚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1914年6月28日奥匈皇太子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事件成为奥匈向塞尔维亚寻衅的绝好借口,后者虽忍辱负重,但在俄罗斯的支持下仍步步为营,进行顽强的抗争。7月28日,气势汹汹的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3日向法国宣战,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伊始,奥匈志在必得,集中第五和第六两个集团军向塞尔维亚猛攻。塞尔维亚动员40万人与之抗争,虽装备极差,但仍英勇抗战,寸土必争。经数月奋战,在毙伤敌人10余万人后,终将奥匈军队全部逐出国土,此后双方即转入僵持状态。

1914年8月,土耳其和德国秘密结盟,10月29日向协约国宣战。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失利,对塞尔维亚满怀怨恨的保加利亚早就在寻找复仇的机会,1914年2月便试探和奥匈帝国及德国结成同盟,未获成功;1915年9月在获得同盟国将给予马其顿和部分塞尔维亚的土地后便宣布加入同盟国阵营。本属同盟国的罗马尼亚经过长期摇摆,在获得协约国的慷慨许诺后,终于在1916年8月改换门庭,投奔到协约国一边。希腊直到1917年6月才加入协约国集团。这样以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为一方,以保加利亚、土耳其为另一方便分属两个集团,相互厮杀,使巴尔干陷入前所未有的大分裂局面。

1915年10月,沉寂已10多个月的巴尔干又重燃战火,塞尔维亚遭到德国、奥匈和保加利亚三国军队的联合猛攻,不久贝尔格莱德即告陷落。塞军虽奋力抗战,最后只得弃守本土,向黑山和阿尔巴尼亚方向退却,沿途饥寒交迫,死伤无数,撤退时为42万人,到科索沃时已减少至30万人,到阿尔巴尼亚时仅剩22万人。最终约有15万人退守至科孚岛,仍继续抗战(19)

罗马尼亚军队由于装备极差,缺乏重武器,所以参战数月在奥匈和德国军队的打击下便溃不成军,伤亡和被俘逾25万人。到12月初,罗军仅剩下7万人,首都布加勒斯特也告失守。1917年夏秋之交,罗军再遭重创,无力再战,只得在12月9日经协约国同意后与同盟国签署停战协定。直到1918年11月10日,也就是一战结束的前一天才重新向同盟国宣战,勉强挤进战胜国的行列(20)

保加利亚在参战后曾一度派兵攻入塞尔维亚境内,随后又进军罗马尼亚,占领了罗马尼亚的首都布加勒斯特。然而这些胜利都是暂时的,不久战局便发生逆转,保加利亚陷入经济困境,再加上人员大批伤亡,只得于1918年9月29日请求停战。保加利亚在这场极其残酷的战争中共有15万人死亡,另有20万人伤残,20—50岁的劳动力大致损失了三分之一,其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巴尔干各国人民相互残杀。而南部斯拉夫各族人民之间可说是骨肉相残。在奥匈帝国军队中服役的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在战场上和塞尔维亚人对阵。同时在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则掀起一股反对塞尔维亚人的狂潮。克罗地亚宣布废止基里尔字母,而《克罗地亚报》则公开号召和塞尔维亚人作殊死斗争,甚至攻击塞尔维亚人都是毒蛇,“只有砍掉他们的脑袋”才能使克罗地亚的安全有保障。波黑境内还设置了大批集中营,自1915年12月至1917年7月共有3万多塞族人被囚禁。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巴尔干分裂所造成的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