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艰难图存的联合

艰难图存的联合

时间:2024-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另有一些激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发行名为《祖国》的杂志,为南部斯拉夫人的联合而奔走呼号。不仅在思想上和文化上存在着一股强大的要求联合的潮流,要求实现南部斯拉夫人政治上统一的有识之士也大有人在。

三、两个“协约”:艰难图存的联合

尽管在两次巴尔干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巴尔干都战火纷飞和陷于分裂,但浓浓的硝烟并未能阻止联合的思想继续传播,也未能中止各种政治力量开展联合的行动。

在克罗地亚、伊斯特利亚、达尔马提亚出现许多从事文化宣传活动的协会和组织,仅在伊斯特利亚就有200多个。在萨格勒布的南斯拉夫科学院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的各种文学出版社也在为南部斯拉夫人的联合而奔走呼号,它们一方面致力于巴尔干斯拉夫人的团结,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加强与俄罗斯及东斯拉夫、西斯拉夫民族的联系。还在一战前,萨格勒布的南斯拉夫科学院和斯洛文尼亚文学出版社便和塞尔维亚科学院计划出版南斯拉夫百科词典,后因战争爆发而中断。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达尔马提亚等地的话剧院和歌剧院每逢节日便相互访问演出,加深了彼此的了解。230多位著名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作家呼吁所有的南部斯拉夫人都使用一种文字,而另一些人则主张加强南部斯拉夫各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21)

在联合呼声高涨的情况下,又再现新伊利里亚主义。1848年革命后,伊利里亚主义并未完全消亡。克罗地亚境内的天主教神父约瑟夫·斯特洛斯梅依尔和法兰科·拉斯基仍孜孜不倦地宣传和发展伊利里亚主义,他们认为伊利里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联合奥匈帝国境内的所有南部斯拉夫人,然而这还不够,必须把巴尔干半岛的所有斯拉夫人都联合起来,这种思想被命之为南斯拉夫主义。这种思想的鼓吹者都强调语言和文化上的统一,同时还要消除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在宗教上的差异。斯特洛斯梅依尔和拉斯基都主张成立一个南部斯拉夫人的联邦,克罗地亚则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22)

然而新伊利里亚主义也有其很大的缺点,即它仅局限于一小部分知识分子,对广大群众影响很小。于是一批斯洛文尼亚知识分子便组成一个名叫《复活》的团体,出版《复活》杂志,鼓吹通过暴力手段消灭奥匈帝国,实现南部斯拉夫人的大联合。另有一些激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发行名为《祖国》的杂志,为南部斯拉夫人的联合而奔走呼号。

不仅在思想上和文化上存在着一股强大的要求联合的潮流,要求实现南部斯拉夫人政治上统一的有识之士也大有人在。达尔马提亚的新闻记者苏皮洛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奔走呼号于欧洲各政府之间,不遗余力地宣扬南部斯拉夫人统一的思想。最初他劝说英国驻罗马大使罗德爵士,力图博得后者对“南斯拉夫理想”的同情,后来又到波尔多游说法国外交部的官员,甚至风尘仆仆地赶到伦敦和彼得格勒去会晤英国首相阿斯奎斯和俄国宫廷要人,请求他们支持南部斯拉夫人的统一大业。苏皮洛的直率和热情打动了许多人,塞尔维亚首相帕西奇在听完他的一番话后便保证以塞尔维亚的名义为南部斯拉夫人做到撒丁王国意大利人所做的一切(23)。1915年,苏皮洛在巴黎建立南斯拉夫人委员会,开展统一南部南斯拉夫人的活动。

针对南部斯拉夫人要求统一的活动,奥匈帝国的统治集团十分惊慌,抛出了一个三元君主国的方案,试图以给南部斯拉夫人类似马扎尔人自治的办法来解决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但因种种因素未能付诸实施。

南部斯拉夫人则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两种联合的方案:一是把南部斯拉夫人中的东正教徒都统一在塞尔维亚的旗帜下,其中包括塞尔维亚、黑山、达尔马提亚南部、波黑的大部、克罗地亚东部等,而天主教徒则被排除在外,也就是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二是把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南部斯拉夫人的国家。

最后是第二种方案占了上风。1917年7月20日,塞尔维亚首相帕西奇和南斯拉夫人委员会主席特鲁姆比奇签署“科孚岛宣言”,宣布支持所有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在卡拉乔治维奇王朝(24)统治下组成一个单一国家,新国家将是“一个民主的和实行议会制的国家”。

1918年12月1日,摄政王亚历山大面对来自波黑、黑山、伏依伏丁那的代表团宣布正式成立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起称南斯拉夫王国,本文以下均简称南斯拉夫)(25)

南部斯拉夫人终于有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这是巴尔干联合的第一步,然而一战后巴尔干仍面临一个分裂的局面。

首先是另一个南部斯拉夫人的国家保加利亚作为战败国长期被排除在巴尔干事务之外。1920年11月27日签订的纳依条约使保加利亚失去了西色雷斯(交与希腊)、南多布罗加(交与罗马尼亚)和西南部的一部分土地(交与塞尔维亚),把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划了出去,以致元气大伤,并种下了对周边国家的仇恨,成为妨碍巴尔干国家联合的一个因素。

此外,土耳其也是战败国,一战后被迫签订割地赔款的色佛尔条约,本土也面临被分割的危险。随后又遭到英、法支持的希腊的进攻,直到1922年才在希土战争中取得胜利,1923年7月签订的洛桑和约也改善了自己的处境。但此后土耳其和其他巴尔干国家,尤其是和希腊的关系一直比较冷淡,对巴尔干国家的联合自然也不感兴趣。

罗马尼亚的情况则很不一样,作为战胜国,它从苏俄手中得到比萨拉比亚,从匈牙利手中得到特兰西瓦尼亚,从保加利亚手中得到南多布罗加,又从希腊手中得到西色雷斯,领土大为扩张。它和新建立的南斯拉夫在一起,反对任何修改一战后签订的和约的企图,主张维持现状。

随着一战的结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也相继瓦解,干预巴尔干事务的外部势力大为减弱。但对凡尔赛体系不满的意大利却取而代之,急欲在巴尔干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仅用武力夺取阜姆,而且还力图瓦解新成立的南斯拉夫,其办法按意大利副总参谋长巴多里奥的说法为:挑拨塞尔维亚人不信任克罗地亚人,煽动克罗地亚人的霸权主义和鼓动斯洛文尼亚人的分离主义。

面对这种新的挑战,巴尔干的某些国家,首先是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为制止奥地利和匈牙利复辟奥匈帝国的图谋,同时也是为了对付意大利的威胁,决定寻找同盟者。1920年4月,另一个在奥匈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斯拉夫人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怀着同样的目的首先向南斯拉夫提出了建立名为小协约国军事同盟方案。南斯拉夫立即予以积极的回应,同年8月14日,捷南两国便签订了同盟条约,规定缔约的一方如遭到匈牙利的进攻,另一方应立即提供一切必要的援助。不久罗马尼亚也加入了这一同盟,于1921年4月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包括军事协定在内的同盟条约。接着罗马尼亚又和南斯拉夫在同年6月签订了类似的同盟条约,不仅针对匈牙利,而且还防范来自保加利亚的威胁。尽管捷克斯洛伐克在东欧,但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都在巴尔干,因此可以说这是一战后在巴尔干最早建立起来的政治军事同盟,也是巴尔干国家最早的联合。

法国由于十月革命而失去了在东欧的一个强大的盟友俄罗斯,因而急欲在那里寻找新的同盟者,所以对小协约国的建立自然抱欢迎的态度。1924年、1926年和1927年,法国先后和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使整个小协约国都置于自己的庇护之下,并在巴尔干找到了支撑点。

小协约国成立后一度很活跃。1923年夏,小协约国举行外长会议三国共同签署军事合作条约,迫使意大利放弃对南斯拉夫所持的咄咄逼人的态度。小协约国的活动提高了巴尔干在国际上的地位,1925年10月底,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曾和英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国的使节就有关将洛迦诺公约扩及巴尔干的设想进行过磋商(26)

1928年3月,小协约国外长在日内瓦会晤,就国际形势和该组织的未来交换意见;同年6月,小协约国外长重申将坚持已制定好的政治路线,并同意加入白里安—凯洛格公约。1933年2月,由于希特勒的上台,欧洲局势顿趋紧张,小协约国为加强团结,签订了“组织公约”,将过去的双边同盟条约续订为永久条约,并建立一个常设委员会来协调三国的外交活动。3月18日,墨索里尼向英国提出由英、法、德、意签订为期10年的四强公约,其主要内容为四大国主宰欧洲事务,并可在国联范围内修改一战后签署的各种和约。小协约国闻讯后立即对此作出强烈反应,常设委员会于3月29日在日内瓦召开紧急会议,坚决反对任何修约的行为,并委托罗马尼亚外交大臣蒂图列斯库与各大国进行严正交涉(27)

蒂图列斯库不辱使命,立即出使英、法等国。他正告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四强分约将摧毁国联,引起战争。”同时又提醒法国,如法国加入四强公约,则小协约国必将改变传统的亲法政策,转而倒向德国。在小协约国的压力下,法国经再三权衡,终于向英、德、意提交了自己的修正案,明确规定四大国无权处理欧洲中小国家事务的权利。该修正案被英、德、意等国接受(该约正式名称为《协调与合作条约》)。后因德国于1933年10月退出国联,该约又未被英、法议会批准,只得不了了之(28)

小协约国在国联中支持苏联提出的关于侵略定义的草案,1933年7月和苏联、土耳其等国签署了侵略定义协定。

1933年5月底,小协约国常设委员会在布拉格开会,决定成立经济委员会,以加强彼此间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该年年底,罗马尼亚外交大臣蒂图列斯库和捷克外长贝奈斯会晤,重申反对任何修约的企图。

自1930年起,为改善巴尔干各国之间的关系,又开始召开巴尔干国家会议,保加利亚也应邀出席。在1931年10月君士坦丁堡召开的第二届巴尔干国家会议上,就建立一个巴尔干国家组织——巴尔干协约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研究,并建议每年举行一次巴尔干国家外长会议。在1933年召开的第三届巴尔干国家会议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希腊和土耳其就建立巴尔干协约一事达成协议,但保加利亚却拒绝参加。第四届巴尔干国家会议主要讨论经济问题,表示要在经济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29)

1934年1月,小协约国常设委员会研究了有关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是否加盟巴尔干协约的问题。2月9日,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土耳其和希腊在雅典签署巴尔干协约,决心加强四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合作,规定缔约国不相互攻击,而在遭到某个巴尔干国家或非巴尔干国家攻击时则应立即提供援助。这样,一个巴尔干地区性的组织终于诞生了,它标志着巴尔干国家在合作的道路上又迈开了重要的一步。

1934年5月,罗马尼亚、土耳其和南斯拉夫表示愿意在它们之间签订双边或多边的军事协议。6月召开的小协约国常设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指出国际形势正在恶化,必须加强合作。11月,巴尔干协约常设委员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巴尔干协约和巴尔干协约协调经济委员会的章程。

在国际舞台上,小协约国和巴尔干协约也相当活跃,对当时复杂多变的形势频频亮相表明自己的立场。1935年初它们对法国和意大利签订的有关阿比西尼亚的“罗马条约”提出批评。随后又就斯特莱莎会议发表相关评论,表示有兴趣通过双边或多边条约在东欧和东南欧建立起一个有保障的安全体系。1936年初,它们都同声谴责德国占领莱茵非军事区的违约行动。

1934年,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积极响应法国外长巴尔都提出的缔结东方公约的倡议。该年4月,罗马尼亚外交大臣蒂图列斯库应邀访法,就当时的国际形势交换看法,达成广泛共识。6月,巴尔都到罗马尼亚进行回访,蒂图列斯库明确表示支持巴尔都有关签署东方公约的构想(30)。南斯拉夫的态度则更积极,使巴尔都深受鼓舞,然而他与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于1934年10月在法国马赛港被刺杀的事件却使东方公约的计划顿时化为泡影。但是此后小协约国仍积极谋求接近法国,1936年6月在小协约国国家首脑会议上一致通过与法国签订同盟的决议,但却未获响应。

但面对德意轴心国的巨大压力,小协约国和巴尔干同盟却未能联合起来共同对敌,再加上内部矛盾重重,终于导致各成员国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罗马尼亚自1933年起在经济上便逐渐为德国所控制,1936年8月蒂图列斯库被解除外交大臣一职后,罗马尼亚开始放弃亲英法的政策而倒向德意,1937年拒绝法国提出的签订两国同盟条约的建议。南斯拉夫自亚历山大国王被刺身亡后开始疏远法国,并于1937年3月和意大利签订了友好条约。

1938年苏台德危机爆发后,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都未能对其盟友捷克斯洛伐克履行应尽的义务,南斯拉夫政府在1938年4月便宣布除非匈牙利卷入,否则南斯拉夫不会过问苏台德危机。5月初,在小协约国常设委员会会议上,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的代表都强调苏台德问题纯系捷克斯洛伐克的内政,只有通过与德国的协商才能予以解决(31)。而到了8月,当苏台德危机发展到最高潮时,小协约国常设委员会在开会时竟没有就捷克斯洛伐克面临的威胁作出相应的决议。9月29日,也就是慕尼黑协定签订的前一天,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二世甚至对德国驻罗马尼亚公使法布里乌斯说,罗马尼亚眼下所唯一关心的便是希望和匈牙利一样维持好与德国的关系,只字未提苏台德问题。意大利外交大臣对上述事态所作的评价是,小协约国事实上已瓦解。

1940年2月,巴尔干协约四国外长在贝尔格莱德开会,发表一篇声明,宣告巴尔干协约的终结

小协约国的瓦解和巴尔干协约的无所作为终于使整个半岛再现分裂,在新的世界冲突中重演一战时相互残杀的悲剧。

1939年4月,意大利侵占阿尔巴尼亚,随后又于1940年10月入侵希腊。1940年11月,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1941年3月,保加利亚也参加轴心国集团。南斯拉夫虽在1941年3月25日迫于德意的压力宣布加入轴心国,然在国内随即发生政变,并于4月5日和苏联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次日,德国即伙同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向南斯拉夫和希腊发动进攻,使战火燃遍整个巴尔干半岛。1941年6月,罗马尼亚追随德国进攻苏联,巴尔干所有国家(除土耳其外)均置身于二战之中。

在战争中,巴尔干分成两个阵营:一是南斯拉夫、希腊和阿尔巴尼亚奋起反抗德意的占领,掀起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二是罗马尼亚为德国侵略苏联提供炮灰,而保加利亚则在巴尔干扮演维持占领秩序的警察的角色。战争的结果是南斯拉夫、希腊和阿尔巴尼亚成为战胜国,而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则成为应受惩处的战败国。土耳其在战争中实际上倾向德国,但却始终保持住所谓“中立国”的地位,得以逃脱这场战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