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阿尔巴尼亚:从上校到独裁者的王朝
阿尔巴尼亚是位于巴尔干西侧的一个小国,面积狭小,人口稀少,长期处于土耳其统治之下。
1911年、1912年,阿尔巴尼亚举行大规模的反土耳其武装起义,但当时欧洲大国和巴尔干的一些国家都不希望阿尔巴尼亚能顺利走上解放和独立的道路。
1912年6月17日,俄、英、法、德、意和奥匈六大国大使在伦敦召开会议,作出的决议是阿尔巴尼亚成为在六大国保证和监督下的,处于苏丹主权之下的自治国家。随着两次巴尔干战争的进展,六大国大使于1913年7月29日又在伦敦再次开会,并作出以下新的决议:阿尔巴尼亚被承认为独立国家,但要处于六大国的保证和监督之下。从自治到独立,看起来是朝前迈进了一步,但这种独立纯粹是形式上的。因为和土耳其的从属关系虽然彻底被切断了,但是列强的监督仍限制着阿尔巴尼亚的独立。
一战期间,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军队都进入了阿尔巴尼亚的领土,塞尔维亚、希腊、黑山的军队也在那里进进出出。1915年4月26日,俄、英、法三国和意大利在伦敦签订密约,允诺只要后者加入协约国阵营,那么战后意大利便可在阿尔巴尼亚中部建立一个归它托管的“自治国”;同时塞尔维亚、黑山和希腊也可在阿尔巴尼亚取得相应的一份土地。
一战结束后,苏俄政府公布了战争期间帝国主义签订的各种密约,其中包括1915年4月26日四强瓜分阿尔巴尼亚的秘密协议。消息传来,阿尔巴尼亚全国上下莫不愤慨万分。1918年12月28日,来自阿尔巴尼亚各地的五十名代表在都拉斯举行会议,讨论维护民族利益的紧急措施。大会组成国民政府,并派代表去巴黎和会,以表达阿尔巴尼亚民族的正当诉求。
1919年12月,巴黎和会向阿尔巴尼亚提交备忘录,要求后者在领土问题上向意大利和希腊作出让步,杜拉斯政府不敢违抗。于是全国五十名代表在小城卢什涅召开国民大会,决定推翻杜拉斯政府,组成新的国民政府,选出由四人组成的最高会议处理国家事务,成立国民议会,向巴黎和会抗议协约国企图瓜分阿尔巴尼亚的计划,拒绝1913年六大国伦敦大吏会议将阿尔巴尼亚置于国际监督下的决定。会后不久,国民政府、最高会议和国民议会均迁至地拉那,地拉那成为阿尔巴尼亚的临时首都。
1920年5月20日,由爱国人士组成的“民族保卫委员会”在地拉那政府的秘密支持下,发动发罗那武装起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响应。6月5日,所有被意大利占领的地区都爆发了起义,并且节节取胜。意大利政府在这种形势下,于8月2日被迫签订地拉那议定书,允诺在9月2日前自阿尔巴尼亚撤走所有的占领军(23)。
发罗那起义的胜利和意大利的撤军极大地提高了阿尔巴尼亚的国际地位。1920年12月17日,国联大会宣布接受阿尔巴尼亚为国联成员,这就意味着国际上承认阿尔巴尼亚已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这时,阿尔巴尼亚国内的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名叫阿赫梅特·索古的人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他本是山区族长哲里亚尔巴夏索高勒的孙子,后来又娶大封建主谢夫切特·维尔拉威的女儿为妻,顿时有权有势。一战期间,在奥匈帝国军队中服役,官至上校。利用上述有利条件,索古常在政府中任要职,1922年12月更组成了由他任总理的政府。
索古上台后,实施独裁和推行暴政,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1923年,在社会各阶层的要求下,政府被迫进行制宪议会的选举,在选举的过程中公开采用贿赂和恫吓的手段,更使社会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起来。1924年4月,索古派遣特务在地拉那暗杀了著名的民主人士卢斯德米。5月1日,卢斯德米在发罗那安葬。约有数以万计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和市民参加了葬礼。此后,40余名制宪议会的反对派代表向地拉那最高会议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惩处包括索古在内的凶手,但未得答复。反对派代表遂决定武装起义。为此,专门成立了由范·诺利领导的革命执行委员会。
5月25日,身经百战的老革命家巴伊拉姆·楚里发出了开始武装起义的第一个信号。此后起义迅速扩展,到6月2日,阿尔巴尼亚北部和南部的大部地区均落入起义者的手中。10日,起义队伍进入地拉那,索古逃亡南斯拉夫。
6月16日,成立以范·诺利为首的革命政府。它自一开始就宣布全体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法院根据政府的起诉,判处逃亡在国外的一批罪大恶极的反动头子以死刑,并没收他们的财产。农业部开始研究土地改革问题,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政府设法同邻国建立正常关系,同时审查索古政府签订的不利于阿尔巴尼亚的商约(24)。
但是范·诺利政府内部不久便产生了分歧,再加上国外反动势力的巨大压力,革命阵营内部也随之矛盾重重。索古在南斯拉夫得到了援助,组成了一支大约十万人左右的军队,开到了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的边境,并深入阿尔巴尼亚境内。经过短暂的战斗,干涉军挟人数和装备上的优势,乘范·诺利政府张皇失措之机,于1924年12月24日攻入地拉那。范·诺利等人纷纷逃亡国外。
这样,1924年阿尔巴尼亚革命也就结束了!
随着外国干涉军于1924年12月24日进入地拉那,以后阿尔巴尼亚的政坛就像走马灯那样,不断变换。1925年1月6日,以索古为首的新政府组成。1月21日,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宣布成立,才过了10天,索古便粉墨登场,成为共和国的总统。
戏做到这里还远未结束,1928年9月1日,阿尔巴尼亚就宣布成为君主国,而索古竟然摇身一变,成为所有“阿尔巴尼亚人”的国王。
事实上,无论是共和国也好,还是君主国也好,都是索古家族的独裁统治,其经济、内政、外交在10多年的时间内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变化。
阿尔巴尼亚始终是一个农业国,直到二战爆发前,全国只有70家工厂,在经济总量中,工业所占的比重只有9.8%,几乎所有的工业品都是进口的。
农业也非常落后,虽然有过土地法,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执行过。土地改革仅触及4698公顷国有土地和3411公顷私有主的土地;而当时国有土地为40640公顷,私有主的土地为103000公顷,由此可见索古的所谓土地改革不过是场骗人的把戏而已。
世界经济危机并没有放过这个小小的农业国,1934年时,经济危机在这里达到了最高潮。人民购买力大为降低,物价暴跌。以1928年为100%,1930年时食品价格为80%,1932年为69%,1934年则为38%。出口大大下降,同样与1928年相比,商品出口额在1930年降到83%,1932年降到30%,而1934年则降到29%。而且商品出口额总是低于商品进口额,从1920年到1934年,商品进口总值为2.559亿金法郎,而同期商品出口总值仅为1.043亿金法郎,这就意味着对外贸易赤字高达1.516亿金法郎,充分反映了阿尔巴尼亚经济的脆弱。
阿尔巴尼亚人民在残酷压迫下忍无可忍,终于在1935年8月举行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武装起义首先爆发于西部的费里城,故又称费里运动。起义者在占领费里城后曾向卢什涅进军,后被索古派来的政府军打败。索古在镇压起义后,一方面加紧恐怖统治,另一方面也任命一位自由派人士弗拉舍里为首相,推行了一些有限的改革措施,以缓和国内的紧张局势。
索古执政时,不惜投靠欧洲列强,卖国求荣。外国大公司通过和索古政府签订的种种合同,取得了对23%的阿尔巴尼亚土地的租让权,以进行对矿产的勘查和开采。索古政府最初和法国资本的关系最密切,但后来便把意大利看作是自己主要依靠的对象。
有30万意大利移民经索古政府的允许涌入阿尔巴尼亚,抢占了那里最肥沃的土地。意大利十分觊觎阿尔巴尼亚的石油资源,在它的一再敦促下,阿尔巴尼亚的石油产量从1934年的2万吨,增加到1937年的8万吨和1939年的12.5万吨,阿尔巴尼亚的石油满足了意大利在军事上的需要。
意大利还通过各种条约,牢牢地控制住阿尔巴尼亚。1925年,意大利和阿尔巴尼亚签订商业条约,使意大利商品得以免除关税进入阿尔巴尼亚。1926年,意大利和阿尔巴尼亚签订地拉那合约,据此意大利成为阿尔巴尼亚独立的“保障者”,有权监护阿尔巴尼亚的外交政策。1927年又签订意阿军事同盟条约,此后阿尔巴尼亚军队均处于意大利的监控之下(25)。
阿尔巴尼亚就这样变成了意大利的一个仆从国,然而意大利的野心绝不止于此,因为它实质上把阿尔巴尼亚看作是侵略巴尔干的一个桥头堡。
1939年4月6日,意军大举入侵,未遇任何抵抗便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全境。索古逃往国外。阿尔巴尼亚被占领。意大利国王爱麦虞限三世同时成为阿尔巴尼亚的国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