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走近世界大战

走近世界大战

时间:2023-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875年,波黑举行反对土耳其统治的起义,次年塞尔维亚和黑山也向土耳其宣战。此外,巴尔干各国还积极谋求欧洲大国的支持,纷纷与它们结盟。两次巴尔干战争使半岛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一、走近世界大战

19世纪巴尔干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希腊人民首举义旗,于1822年宣布独立,但只有经过近10年坚苦卓绝的斗争,才最终完成独立的大业。1848年,革命浪潮席卷整个巴尔干,罗马尼亚各地都爆发要求独立的起义;同时塞尔维亚也要求建立独立的王国,并试图组成一个包括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在内的反土联盟,后来虽然都未成功,但却沉重打击了土耳其在巴尔干的殖民统治。

1875年,波黑举行反对土耳其统治的起义,次年塞尔维亚和黑山也向土耳其宣战。1877年4月,俄土战争爆发,在巴尔干各国人民的支援下,俄国迅速取胜。随着俄土战争的结束,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纷纷宣布独立。保加利亚则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取得了自治。

从此巴尔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然而由于各国统治集团都怀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力图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再加上欧洲列强的挑拨与干预,于是纷争和战乱也就接踵而至。

根据1878年3月所签订的《圣斯特法诺和约》,俄罗斯得以如愿以偿地建立起一个大保加利亚,并把它视为自己在巴尔干地区的支柱。但随后在英、德、奥匈的压力下,孤掌难鸣的俄罗斯只得让步,在6月召开的柏林会议上同意将保加利亚一分为三:巴尔干山脉以北的保加利亚本部为自治公国;巴尔干山脉以南的东鲁米利亚隶属土耳其素丹,由一信仰基督教的总督治理;马其顿地区则仍归属土耳其。马其顿地区杂居着不同民族,根据塞尔维亚在1899年所作的统计,当地共有6个民族,其中塞族人口最多,约有2048320人;而保加利亚几乎在同时所作的调查却提供一个完全不同的数据,称保加利亚人为1184036名,而塞族仅有700人。如此大的差异令人咋舌,从而引发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之间长期的马其顿之争(1)。1882年,塞尔维亚曾不宣而战,一度攻入保加利亚境内,更激化了彼此间的矛盾。1893年,“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成立,宣称要为马其顿的独立而斗争,使马其顿问题更显突出。

此外,巴尔干各国还积极谋求欧洲大国的支持,纷纷与它们结盟。1881年,塞尔维亚与奥匈签约,承诺不与他国签订任何条约,不在波黑等地怂恿任何反对奥匈的活动,并在经济上给予奥匈各种特权。1883年,罗马尼亚为从俄国手中夺回比萨拉比亚加入了德奥军事集团。而保加利亚则于1885年在未与欧洲列强打招呼的情况下,突然收回东鲁米利亚,使欧洲吃惊不小。为消除此事引发的不良影响,保加利亚和俄罗斯于1902年签订秘密军事协议,以抵制奥匈和罗马尼亚,随后又与塞尔维亚签约,要求在马其顿进行改革,以缓和两国关系。

大国在这种情况下也积极开展活动,在巴尔干寻找盟友,以达到扩张的目的。1897年,俄国和老冤家奥匈帝国签订协议,划分了两国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规定巴尔干的东部归俄国,而其西部(含阿尔巴尼亚)则归奥匈。为取得法国的支持,同年俄国又和法国签订秘密协议,两国商定不让奥匈势力延伸至萨洛尼卡,一旦现状被打破,则都拉斯划归塞尔维亚,而斯库台则成为黑山的首都(2)

波黑和马其顿一样,杂居着穆斯林、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三个民族,极易引发内部纷争,同时也引来欧洲列强贪婪的目光。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波黑划归奥匈管辖,此后一直是奥匈觊觎的对象。1908年9月,奥匈外交大臣爱伦泰尔和俄国外交大臣伊兹沃尔斯基秘密会晤,私下达成口头协议,即奥匈吞并波黑,而俄国则在黑海海峡取得优势地位,但并未留下书面文件,也未规定何时将该协议付诸实施。10月6日,奥匈却突然宣布吞并波黑,整个欧洲为之愕然,对俄国说来更如晴天霹雳,伊兹沃尔斯基是在去巴黎的火车上得悉这一消息的,顿觉狼狈不堪,却又无可奈何(3)

奥匈悍然吞并波黑激起塞尔维亚人民的无比愤怒,1911年成立“要么联合,要么死亡”的激进组织,亦称“黑手党”,宣誓要不惜一切,将奥匈逐出南斯拉夫人民居住的土地。

1911年爆发了意土战争,土耳其在战争中节节受挫,促使巴尔干各国加速联合起来,以便进一步动摇土耳其在巴尔干的殖民统治(4)

1912年3月13日,经过长期接触和谈判,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终于签订了针对土耳其的秘密协定,双方就棘手的马其顿问题达成协议,商定一旦对土战争取得胜利,马其顿的北部归塞尔维亚,其余大部分归保加利亚,至于尚有争议的部分则由俄国沙皇来裁定它最终的归属问题。接着4月29日,两国又签订了军事协议。5月,希腊也和保加利亚签署了针对土耳其的秘密协定;接着,希腊又和塞尔维亚及黑山结盟。这样,除罗马尼亚外,各巴尔干国家终于组成了一个反对土耳其的政治和军事同盟。

1912年10月8日,黑山首先向土耳其宣战,接着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也相继投入反土战争。士气低落的土耳其军队无力抵抗,节节败退,只得在12月3日签订停战协定。但土耳其仍心有不甘,于1913年2月重燃战火,不过仍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只得再次求和。

5月30日签订的伦敦条约使保加利亚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塞尔维亚据约得到了包括争议地区的马其顿大部分,希腊则夺取了萨洛尼卡。为此,心存不满的保加利亚遂决定用武力来迫使昔日的盟友改变这一现状。

1913年6月29日,过高估计自身实力的保加利亚突然向塞尔维亚和希腊发动进攻,开始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军未能迅速取胜,此时在旁观战多时的罗马尼亚突然加盟塞尔维亚和希腊一边,对保加利亚展开猛攻,土耳其则趁火打劫,对保加利亚宣战。保加利亚顿时四面受敌,只得放下武器求和。

1913年8月10日签订的《布加勒斯特和约》使保加利亚蒙受屈辱:马其顿的大部分划归塞尔维亚,其余部分及色雷斯(包括萨洛尼卡)则给了希腊,罗马尼亚得到多布罗加,土耳其则重获亚得里亚堡,得以在巴尔干重新站住脚跟,保加利亚却相形见绌,可说是一无所得(5)

两次巴尔干战争使半岛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首先是塞尔维亚通过战争显示了自己的实力,其领土增至87500平方公里,人口也猛增130万,成为巴尔干的一个强国,因而也成为奥匈的眼中钉,欲先去之而后快。还在1912年底,即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后不久,奥匈外交大臣巴尔赫托尔特便公然声称,绝不允许塞尔维亚在亚得里亚海取得一个出海口,并决心建立一个独立的阿尔巴尼亚,以抑制日益强大的塞尔维亚。不久奥匈帝国参谋总长康拉德便在向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上呈的报告中称:“塞尔维亚威信的巩固不仅在巴尔干、在波黑、在达尔马提亚,而且在帝国的内地,都会给帝国的声望带来巨大的打击”,必须认真对待。此外他还曾多次声称,塞尔维亚已成为全体南斯拉夫人联合的中心,直接威胁到奥匈帝国的存在和壮大。为此在1912年底,奥匈曾在接近塞尔维亚的边境地区集结20万重兵,公开进行挑衅和威胁,此后奥匈和塞尔维亚之间的矛盾便日趋激化。

作为战败国,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相比,恰形成强烈的反差。自19世纪80年代起,保加利亚的统治集团便雄心勃勃,欲在巴尔干地区称霸一方。自1887年至1912年,保加利亚不断扩军备战,军队人数增加了273%,军费增加了100%,至1912年已拥有一支84409人的军队,在巴尔干首屈一指。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中,保加利亚都投入重兵,结果却以惨败告终,损失极为惨重,共有5.8万人死亡,10余万人受伤,元气大伤,国际地位也一落千丈。保加利亚统治集团对此深为不满,准备卷土重来,并把塞尔维亚锁定为复仇的对象。

两次巴尔干战争期间,在巴尔干地区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国家,那就是阿尔巴尼亚。1913年7月29日,在伦敦召开的欧洲列强大使会议上决定建立一个独立的阿尔巴尼亚,并把它处于英、法、俄、德、意和奥匈六大国的监督之下,为期10年。塞尔维亚因这个新生的国家堵住了它的出海口而怨气冲天;黑山虽小,但也有野心,试图夺取阿尔巴尼亚的斯库台。这样一来,阿尔巴尼亚的建立不仅没有给巴尔干增添和平的氛围,反而带来了几分不安定的因素。

两次巴尔干战争后,奥匈力图通过削弱,甚至摧毁塞尔维亚的途径来扩展自身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自然遭到俄罗斯的坚决反对,随后又引发协约国和同盟国在此的冲突,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