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走进世界大战
自1908年至1912年,奥匈便不断进行挑衅,帝国参谋总长康拉德曾不下10次向塞尔维亚发出战争恐吓的信号。他反复强调:“独立的塞尔维亚即使不大,也很危险。”(6)1913年底,在奥匈出版一本名为《武装的欧洲和奥地利》的著作,它代表奥匈统治集团的观点,公开宣扬:“我们应该拿下巴尔干,若想要成为一个大国,除此以外,别无他途。”
奥匈帝国的这一意图得到了德国方面的露骨支持。小毛奇在制订作战计划时,十分重视巴尔干的战略地位,强调它是东线反俄和地中海反英的侧翼,应全力争夺。小毛奇一贯认为对俄作战是不可避免的,必须找一个打仗的借口,而这个借口便是通过进攻塞尔维亚,挑起一场把俄国也拖进去的欧洲战争。1912年底,德皇威廉二世在柏林会晤奥匈皇储斐迪南时称,不能再轻易放过塞尔维亚问题,德国不惜为此打一场全欧规模的战争。1913年夏,德皇威廉二世频频与斐迪南和康拉德会晤,并多次扬言:“只要我和你们在一起,其他国家便都不足挂齿。”(7)同年10月,威廉二世访问维也纳时又特邀奥匈外交大臣贝尔赫托尔特进行密谈,劝说后者必要时可炮轰贝尔格莱德,以迫使塞尔维亚屈服。
同时德国也努力在巴尔干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首先是经济上的渗透,在19世纪最后25年,德国与保加利亚的贸易增加了19倍,而罗马尼亚40%的进口均来自德国,另有60%的出口商品也都输往德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德国则试图建立一个由德国及奥匈领导的巴尔干联盟。
当德奥在巴尔干发动咄咄逼人攻势的时候,俄国在法国的支持下也不甘示弱。1914年初,俄陆军大臣苏哈姆林诺夫在报刊上公然声称:“俄国希望和平,但也准备战争。”表明俄国统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已不惜一战(8)。
在德国的怂恿和支持下,奥匈利用一切机会向塞尔维亚挑衅。1914年,为刺痛塞尔维亚的民族感情,奥匈特意选定6月28日为皇储斐迪南前往波黑首都萨拉热窝阅兵的日子,因为525年前(即1389年)的6月28日是塞军在科索沃被土耳其击溃的日子,是塞尔维亚民族的国丧日。结果,发生了斐迪南大公夫妇双双在萨拉热窝被刺身亡的事件。
在调查尚未全面展开,真相远未大白时,奥匈便迫不及待地准备向塞尔维亚动武。6月29日,即刺杀事件发生的次日,奥匈参谋总长康拉德便向外交大臣贝尔赫托尔特声称,必须开始军队总动员,得到了后者的同意,并且认为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机已到。6月30日,德驻维也纳大使契尔施基向本国政府汇报,维也纳希望“跟塞尔维亚人来一个一劳永逸的彻底清算”(9)。
奥匈的立场得到了德国的赞同。还在1914年5月,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便敦促奥匈军方对塞尔维亚立即采取行动,因为“任何迟疑都会减少我们的机会”,为此双方商定了共同作战的总方针。7月5日,德皇威廉二世在致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亲笔信中强调:“只有把作为泛斯拉夫政策轴心的塞尔维亚从巴尔干清除出去后,才能最终修筑起一道阻止泛斯拉夫主义浪潮前进的堤坝。”同日,威廉二世在与奥匈驻德大使赛根尼共进午餐时又反复强调,对塞尔维亚的军事行动不能再向后拖延,德国在这方面坚决支持奥匈。次日,贝特曼首相也向赛根尼重申了德皇的观点,并强调要打,现在比一两年后更好,因为到那时协约国可能会比现在更强大。
尽管1914年7月13日,奥匈外交部法律顾问维斯奈尔在核实所有调查材料后,自萨拉热窝发出电报,向本国政府汇报称:“没有任何证据,甚至也没有任何理由去怀疑塞尔维亚政府事先就知道导致暗杀的步骤。”(10)但奥匈政府仍置若罔闻,对塞尔维亚采取步步紧逼的政策。
在7月19日举行的内阁会议上,参谋总长康拉德、陆军大臣克罗巴金和海军司令冯·科勒尔中将均积极请战,宣称:“一切均已准备就绪。”7月23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外交大臣贝尔赫托尔特为此幸灾乐祸地欢呼:“我们把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交给了塞尔维亚。”(11)
塞尔维亚政府在接到该通牒后,于7月24—25日不间断地举行紧急会议,商讨对策,直至25日下午5时45分,在通牒到期前10分钟才作出答复。除拒绝奥匈警察入境调查外,答应了所有奥匈提出的苛刻条件。尽管如此,奥匈驻塞尔维亚公使馆全体人员仍于6时10分撤离贝尔格莱德。7月26日,奥匈作了局部动员,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对塞尔维亚所采取的措施表示支持,7月31日开始总动员。8月1日,德国以俄国的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随后英法也介入。这样,萨拉热窝的枪声终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塞尔维亚在这场大战中首当其冲,担当起抗击庞然大物奥匈帝国的重任。当时全国人口仅450万,共动员40余万人参战,但严重缺乏武器,仅有10万支能用的步枪。为此塞尔维亚紧急吁求俄罗斯迅速提供12万支步枪、20万套军服和电台。唯一能向塞尔维亚提供军事上援助的是小国黑山,虽然奥匈试图以割让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领土为诱饵,来促成黑山反对俄罗斯及塞尔维亚,但由于黑山50%—80%的进口粮食靠俄国提供,再加上二分之一的财政预算也来自俄国,所以最终它仍加入协约国阵营,于8月5日向奥匈宣战(12)。
战争打响后,奥匈立即集中两个集团军的兵力开展大规模攻势,但开局并不顺利。在塞军英勇抗击的情况下,奥匈军队推进缓慢,直至12月2日始占领贝尔格莱德。此后塞军开始进行反击,于12月15日收复贝尔格莱德,重创对手,奥匈共损失28万名官兵,另有4.8万人被俘,元气大伤,只得转而采取守势。与此同时,塞军伤亡也近10万人,无力再扩大战果,双方遂转入对峙状态。
10月底,土耳其在德国的拉拢下,在黑海袭击俄国舰艇,俄军于11月1日进行还击,两国处于战争状态。随后英、法相继向土宣战,11月12日,土耳其向英、法、俄宣战。土耳其的参战对巴尔干的战局并未产生任何重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