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英国的自由传统与民族国家的建构(-世纪)

英国的自由传统与民族国家的建构(-世纪)

时间:2023-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在中世纪,民族与民族国家都有待形成,而克服混乱、建立统一的国家则是当务之急。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王权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英国是较早形成专制制度的国家,这是由玫瑰战争造成的。都铎王朝是英国的专制王朝,它把英国引上了民族国家的发展方向。英国在建立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一步居先,这是它走向世界强国的第一步。都铎王朝完成了两项历史使命——统一、建立民族国家,从而为英国的勃兴打下了基础。

不列颠岛上很早就有人居住,在几千年时间里,许多种族进入不列颠岛,形成一个混合的民族。这个民族包含着伊比利亚人、大杯人、克尔特人、罗马人、盎格鲁萨克逊人、丹麦人、诺曼人等众多种族血统,是多民族混合的结果。岛国的地理位置使它对外开放:在早期历史上,海洋提供进入不列颠的通道,因此它不断受到外来力量的侵犯。

公元1世纪开始,不列颠受罗马统治,一直延续到公元5世纪初。后来盎格鲁-萨克逊人进入不列颠,从而开始了漫长的从部落社会向封建制度转变的过程。英国封建社会因“诺曼征服”而最终形成。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法国诺曼底地区的贵族组成大军横渡海峡,打败英王的军队,建立诺曼王朝。诺曼王朝把当时欧洲大陆盛行的等级分封制带到英国,完成了盎格鲁萨克逊人时期就已经开始的封建化过程。在这个制度下,国王把土地分封给亲兵和贵族,换取他们的封建义务(主要是军事义务)。为了履行军事义务,贵族再把土地分封给他们自己的附庸,层层分下去,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等级结构。社会的一切权力,包括政治权、经济权、司法权、地方治理权、军权、铸币权等等,都随土地层层分割,造成了社会的彻底“碎化”。在封建社会,基本的社会单位是“领地”,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概念非常淡薄,“领主”与“领地”更加重要,而不是国家。因此,诺曼人入主英国以后一二百年中仍把自己看作是“法国人”(他们是法国来的领主,还说法语),直到后来才意识到自己已不是法国人。

但与西欧大陆相比,英国的王权却相对强大,这是由威廉在征服时保留了较多的王室领地、并强迫大小贵族一律向国王本人宣誓效忠而造成的。这种情况使英国在中世纪时国王与贵族间形成一种平衡,双方都企图争夺优势,但都没有成功。贵族与国王的争夺留下一笔历史遗产,即英国的“自由”:贵族曾强迫国王签署《大宪章》、《牛津条例》等一系列保护贵族特权的文献,其中对国王的权力予以明确限制。这些文献后来被其他阶层所利用,就成了限制国家的权力、保护人民利益的依据。不过在中世纪,民族与民族国家都有待形成,而克服混乱、建立统一的国家则是当务之急。到中世纪晚期,这个任务就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了;当时,欧洲正处在向近代转型的前夜,哪里先建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它就能先迈进近代世界的门槛。

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王权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在中世纪欧洲,只有王权代表统一,其他力量都是地方性的,只会造成分裂。王权通过集中所有的权力于一身而翦除地方势力,它建立专制的统治,成为专制君主,用专制作为武器统一国家,因此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在专制制度下,旧的领地贵族被消灭了,新贵族是从卑微的社会阶层中提拔上来的,他们依附于国王,听命于国王,协助国王治理国家。在构建民族国家的时刻,专制主义是一种需要,国王成为民族统一的象征、民族抱负的核心和民族尊严的目标。

英国是较早形成专制制度的国家,这是由玫瑰战争造成的。在玫瑰战争中,约克和兰开斯特两个家族争夺王位,为此不惜兵戎相见。战争打了30年,结果是旧的封建领地贵族自相残杀、消灭殆尽,一个新的势力崛起。这个势力代表着国家的统一与和解,在消灭封建势力的基础上,建立了都铎王朝。都铎王朝是英国的专制王朝,它把英国引上了民族国家的发展方向。这一步对英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后来的历史证明:没有民族国家,就不会有强大的英国,也不可能向现代社会发展。恩格斯曾经说:“对于英国,幸而旧的封建诸侯已经在红白玫瑰战争中自相残杀殆尽。”英国在建立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一步居先,这是它走向世界强国的第一步。

都铎王朝的创始人是亨利七世,他致力于建立专制王权,他上台后压制贵族势力,对叛乱分子无情镇压;他从市民阶级中擢升新人,让他们管理国家。在他的统治下国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与统一,恩格斯对此曾有高度评价,他说:“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

亨利七世的儿子亨利八世巩固了专制的权力,1533年他在《上诉法》中宣称:“根据历代信史,现特郑重宣告如下:本英格兰为一主权国家,并一向为世界所承认,受一最高首脑国王之统治,他具有本主权国君王的尊严及高贵身份,受制于他并仅次于上帝之下因而应天然谦恭地服从于他的,是整个国家政治体……他受全能上帝的仁爱嘱托而受命有完全、绝对、全部之权力。”这就是说:国王统治着一个主权的国家,这个国家享有最充分的对内、对外主权。在这个时候,专制君主以“国家”的名义行事,君主的个人权力与“国家”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亨利八世实行著名的宗教改革,由此而排除了一切外国势力对英国事务的干预。亨利八世命令没收修道院的财产,结果,不到几年教会便丧失了巨额的财富。被没收的地产除一小部分被捐赠给新主教区外,大部分被国王出卖,从而充实了王室的金库。通过以上措施,亨利八世提高了国王在财政、司法、宗教、文化方面的控制权,使英吉利民族的共同体——一个民族国家完全定型。

亨利八世的女儿伊丽莎白进一步巩固了这个国家。伊丽莎白继位时,国家正处于危急关头,她的兄弟和姐姐十年的统治曾造成国家严重的宗教分歧,而西班牙和法国又都对英国虎视眈眈。伊丽莎白是一位非常英明的君主,她首先巧妙地解决了宗教问题,在两种极端力量中取了一个中间点,从而保证了民族的团结。她随即大力扶持工商业,发展国内生产,鼓励对外贸易,还建立济贫制度。她执行巧妙的外交路线,为英国争取到几十年和平的国际环境。在伊丽莎白统治下,英国第一次出现高度繁荣的局面,国民财富不断增加,王室金库也更加充实,英国成为一个富裕的国家。凭此实力,她开始打破外敌的围困。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战胜“无敌舰队”是一个标志,标志着英国已成为欧洲大国。它表示西班牙的霸权已经过去了,英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

都铎王朝完成了两项历史使命——统一、建立民族国家,从而为英国的勃兴打下了基础。民族国家的出现使英国迎来它第一个鼎盛的时代,到16世纪末,英国已经崛起,出现了生产发展、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艺术辉煌的繁荣景象,它从文明的边缘走进欧洲强国之列。究其因缘,我们应该说:是民族国家为它提供了兴盛的基础。

民族国家要和重商主义相结合才能把国家引上现代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在英国也表现得很清楚。都铎君主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把重商主义作为立国之本,始终不渝地追求财富,这和当时民族的追求恰好一致,因此专制君主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再次奇妙地结合在一起。

重商主义是一种早期的资本主义思想体系,而更多地也是国家政策,这是一种商业资本的思想意识,它在工业社会挺进之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说:“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但英国的重商主义后来超越早期那种一味强调金银积累的“货币平衡论”,而转向注重商品交换的“贸易平衡论”。因此,它与直接从海外抢劫金银的早期重商主义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有所不同,它注重发展本国生产,试图用更多的商品去换取财富,所以农业与手工业生产就成了政府努力发展的目标。这种态度的转变,使英国最终跨越重商主义阶段,而进入工业主义。后来英国最早进入工业革命,与这一思想基础有关。

重商主义学说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又称重金主义,主张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或不买,要求用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增加货币积累,即通过调节货币的运动来达到积累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货币平衡论”。晚期重商主义又称重工主义,主张大力发展能在国外大量销售的商品生产,为此可以扩大对外国原料的购买,允许货币输出,但要求保持输出超过输入,通过调节商品运动来达到货币积累的目的,这就是“贸易平衡论”。英国晚期重商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家是托马斯·曼,他在1621年发表《论英国对东印度的贸易》一书,其中说虽然东印度公司向国内运进很多原料,花了很多钱,但原料加工成制造品再输出而换回的金银远比输出的金银多得多。1630年他对该书进行修改,易名为《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这成为晚期重商主义的经典著作。书中写道:“输出我们的货币借以换得商品乃是增加我们财富的一种手段。”他指出:财富源于“在我们的大自然上加以技艺,在我们的自然资源上施加劳动”。这就是说,生产是财富的来源,靠出售产品而得以致富。

都铎王朝自觉地执行重商主义政策。亨利七世就运用他强大的政治权力来保护商人,支持他们反对封建领主,反对外国竞争者。他禁止金银出口,奖励船只建造,支持对外贸易。为了使新兴的英国民族国家在同欧洲国家的贸易中处于平等地位,亨利七世与外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战,保护了英国的利益。伊丽莎白女王为改变英国商人在对外贸易上的不利地位,动用了国家力量来支持海外贸易公司的经营活动,甚至不惜支持针对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盗抢劫行为,女王本人还直接投资海外劫掠,甚至为官方海盗加官晋爵。这些活动终于导致英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战争,1588年无敌舰队的海战其直接原因就在于此。

在专制王权的保护下,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15世纪以前,英国的手工业,落后于法国、尼德兰甚至德意志一些地区,以毛纺织业为例,英国当时只能制造少量粗呢,每年以大量羊毛原料输往佛兰德斯。但15世纪以后,毛纺织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遍及城乡的“全民工业”,不仅生产规模空前扩大,而且生产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1470年前后,乡村毛纺业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即英格兰西部、东盎格利亚和约克郡。西部地区以生产经过精细加工的高档优质呢布而著称,这里的小镇和乡村一般都有30%以上的人从事毛纺业,高的达到50%。东盎格利亚的生产技术比较先进,呢布的品种花色多,生产发展较快。北方约克郡西区的毛纺织业特别集中,出现了像利兹、哈利法克斯这样的新城镇。到16世纪,毛纺织业已成为英国经济的主要支柱,英国人越来越认识到: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远比原料的出口利润高,他们愿意用制造品的出口来换取金银财富,这就意味着必须大力发展手工业,而英国的重商主义也过渡到了晚期重工主义的阶段。

除毛纺业之外,在海外贸易的刺激下造船业也发展起来,重要的港口都成了造船中心。新技术革新也促进了制铁的发展。伊丽莎白时代的贵族家庭有22%开设了自家的制铁工场,其中许多已开始用鼓风炉生产制模铸件,还有人引进滚轧机生产铁片,用拉丝机生产铁丝。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政府资助下的一些铁工场已能生产大炮。同时,采矿、制盐、造纸、酿酒、玻璃、肥皂、火药等行业也不断发展。以采矿业为例:在16世纪60年代,英国只有矿工3000-4000人,运煤工2000人;到这个世纪末,平均每个矿坑的工人就有150-200人,一个矿区的工人总数可达3500-5000人,连妇女也加入到矿工的队伍中。采矿业中发展最快的要数采煤业,到17世纪初,煤矿业就业人数达到3万人,其产品不仅供应英国各地,并且畅销于欧洲大陆。

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英国资本主义的第一次高潮,它引起一系列的深刻变化。表现在:(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农村,渗透到社会基层。(2)农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促使自给自足的谋生型经济向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谋利型经济转变。(3)全国范围内手工业原料和产品频繁流动,构建了统一的国内市场。(4)使英国的对外贸易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生产成为立国之本。(5)传统的思维方式受到冲击,新的价值观念逐步形成,从而为后来的工业文明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圈地运动。圈地运动的根本动力是农业产品的市场化。农业不再为维持生存,而是为市场生产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农业经营者获取利润。

英国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养羊,具有丰富的羊毛资源。很早的时候,英格兰的原野上就布满了白色的羊群。诺曼征服时,东部的埃塞克斯和诺福克郡有的庄园就有800多头羊,平均每个庄园有100头羊。13世纪时,中部汉普郡的一个庄园里,每个农民平均养羊50只。14世纪英格兰有产毛的绵羊450万只;17世纪至少有1200万只,平均每人拥有3只羊。羊毛出口一直是英国的主要对外贸易;靠羊毛贸易,英国获得大量财富。

但晚期重商主义反对原料出口,提倡对原料进行加工、制为成品再予以出口。这就促进了毛纺织业的发展;毛纺织业的发展又大大推进了羊毛的需求,于是许多耕地改为牧场,出现了托马斯·莫尔所说的“羊吃人”的现象,即圈地运动。地主为了养羊赚钱而将原来的耕地和公地圈围起来用作牧场,为此可以不惜让许多佃农失去土地、流离失所。14世纪中叶以后,毛纺业迅速发展,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圈地养羊越来越有利可图,圈地现象猛增,影响了社会稳定;同时由于农田减少会造成英格兰的粮食供应不足,议会于是在1489年通过禁止圈地的法令,但圈地运动仍不可遏止。1485-1500年,在北汉普顿、沃里克、牛津、白金汉和伯克等郡共圈占1.6万英亩土地,其中有1.3万英亩用作牧场。

后来圈地目的不限于养羊,粮食生产也纳入市场经济,这样,圈地的范围就扩大了,速度也加快了。中世纪英国农村大量实行“敞田制”:农民各有若干狭长的不连成片的“条地”,互相交错相杂,彼此间没有明显界限,生产中实行共同耕作。后来,有人为了集中管理、独立经营、防止牧畜践踏等目的,开始交换或购买“条地”,再用壕沟、篱笆、栅栏、墙垣或树木圈围,作为自己任意种植的地块。圈地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粮食亩产增长很多,富裕的农户非常愿意圈地。圈地促进了农村上层分子的成长和巩固,刺激了封建农村内部的分化。一旦粮食生产纳入商品经济范围,圈地就不可遏止地扩散开来。不过,圈地运动并没有一下子就触及整个英国,而是在相当长时间内慢慢发展起来的,受圈地运动冲击最大的主要是英格兰的中部地区。就圈地面积来说,比例也不是很大,大约在20%左右。

圈地运动造成了不少农民的悲惨境遇,引起社会的动荡,但它在经济方面的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土地被集中起来,租给商人或大租地农从事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经营,为资本主义农业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第二,土地的使用合理化了,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化提高了土地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第三,租佃农和小自由农失去土地,成为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自由劳动者,这为后来工业的发展准备了劳动后备军,虽然这个过程十分血腥。第四,圈地运动促成农村中等阶级即乡绅和约曼农的崛起,从而使英国社会出现一支富有生气的力量,促进了英国社会的活力。

在重商主义指导下,海外殖民扩张也开始起步。按照重商主义理论,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是占有货币和增加财富的主要手段,如果能借助国家的力量占有殖民地,宗主国就可以从殖民地获得原料,而不再需要从国外购买。同时,宗主国还可以把殖民地作为产品销售地,这样就可以取得双向的利润。因此,英国晚期重商主义者爱德华·米塞尔德一方面主张借国家之力禁止外国人对英国资源的掠夺,另一方面要求英国政府放宽对本国商人从事海外贸易活动的不必要限制,给他们更多的自由。重商主义理论家托马斯·曼在其著作中特别强调对外贸易的重要性,说它是“国王的大量收入,国家的荣誉,商人的高尚职业,我们的技艺的学校,我们的需要的供应,我们的贫民的就业机会,我们的土地的改进,我们的海员的培训,我们的王国的城墙,我们的财富的来源,我们的战争的命脉,我们的敌人所惧怕的对象”。殖民史理论家理查德·哈克卢伊特在1582年写道:“现在我认为向所有人提供了机会,人们看到葡萄牙人的时代将成为过去,西班牙人的真面目和他们长期隐藏的秘密现在最终被揭开……我有一个巨大的愿望,就是时机已经来临,是我们英吉利人参与分享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在美洲和其他尚未被发现的地区的活动的时候了。”他明确提出英国人参与海外殖民扩张的权利,表达了英国人寻求海外利益的愿望。16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也说:“一个国家若能成为海上底主人就等于成了一个帝国”,“握有海上霸权的一方是很自由的,在战争上是可多可少,一随己意的”。他主张通过积极主动的海外拓殖,转移国内人口压力和其他社会矛盾;他认为海上优势是国力强大的标志,只有掌握海上霸权,英国才能像西班牙和葡萄牙那样建立起庞大的贸易帝国,分享东、西印度的巨大财富。

重商主义为殖民扩张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力,国王和国民都很愿意向海外扩张。国王颁发皇家特许状,准许某些贵族和商人贸易公司在指定的海外地区拥有贸易和殖民垄断权。在国家保护下,许多英国商人、殖民者跨出国门,奔向海洋,去寻找梦寐以求的财富,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开始进入活跃期。

早在都铎前期英国人就开始到海上进行探险活动,希望扩大呢布业的市场并掠夺财宝。1497-1498年在亨利七世支持下,约翰·卡波特两度到达北美沿岸;1548年部分伦敦商人组成“商业冒险公司”,企图寻找一条从北极区向东航行到达东方的“东北通道”,但未能成功。1553年,休·威洛比爵士和理查德·钱塞勒在商业冒险公司的赞助下率领一支仅有三只船的探险队再次北行,最后威洛比丧生,钱塞勒则到达莫斯科,建立新的公司“莫斯科公司”。该公司运回了英国造船业所不可缺少的原材料——蜂蜡、木材、绳索和毛皮等,只是后来荷兰人找到一条穿过波罗的海到达俄国市场的短距离航线,才使英国莫斯科公司独占俄国市场的希望破灭。

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英国人向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的海上控制权发起冲击。女王声称:“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英国人大肆拦截西、葡两国商船,掠夺财物,进行海盗活动。两位最著名的海盗商人是普利茅斯的约翰·霍金斯和他的表弟弗朗西斯·德雷克。1562年,约翰·霍金斯从几内亚购买400个奴隶连同一些英国制造品运往海地出售,返程时又运回海地出产的食糖、金银等,从而开创了罪恶的“三角贸易”。由于这项活动利润极高,因此很快就发展起来。1564年在女王也入股的情况下霍金斯和德雷克进行第二次贩奴远征;1568年两人又租借女王的战舰“米尼翁号”和“耶酥号”再次远航。这次他们在停靠圣胡安·德乌略西亚港时遭西班牙军队的袭击,不得不放弃大量财宝逃回英国。女王获悉后大怒,没收了停靠在英国港内的西班牙运银船(约值15万镑)作为报复,导致英西关系的紧张。1572年3月24日,德雷克率3艘小船横渡大西洋,在地势险要但却是西班牙白银运输队必经的巴拿马海峡抢劫了西班牙白银30吨,受到女王的褒奖。1577年德雷克又率领远征队向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进发,用了3年时间完成一次环球航行,掠回西班牙的金子五箱,银子40万磅,珍宝无数,女王因此亲往普利茅斯港迎接德雷克凯旋。翌年,女王又亲临德雷克坐舰“金雌鹿号”,授予他骑士称号。除了为自己分得的16.3万镑红利表示感谢外,她主要是表示政府在反对西班牙的大西洋贸易独占权的斗争中支持国民。这些事件终于导致英国与西班牙的海上大战,1588年,西班牙派出强大的“无敌舰队”入侵英格兰被英国人击败,这是英国开始掌握海上霸权的第一个信号。

1576年,马丁·弗罗比歇率三艘大帆船到达格陵兰岛。1583汉弗莱·吉尔伯特到达纽芬兰。1577-1580年德雷克的环球航行激起英国人对东方的兴趣,此年一些伦敦富商成立“利凡特股份贸易公司”,伊丽莎白女王本人投资4万英镑。1583年利凡特公司派拉尔夫·菲奇从陆路到达印度、缅甸和马来亚,而托马斯·卡文迪什则从海路到达菲律宾群岛。1587年罗伯持·达德利取道麦哲伦海峡到达中国,在锡兰劫掠两艘葡萄牙商船。1591年詹姆斯·兰开斯特经好望角到达苏门答腊西北岸和达槟榔屿、勃固,同样大肆劫掠驶经马六甲海峡的葡萄牙商船。1600年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它后来成为向东方扩张的主要工具。这些活动都使得英国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海洋国家;在民族国家的保护下,英国正在走向海洋。

总之,都铎王朝的建立在英国历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由于英国在都铎王朝统治下完成了统一、初步形成民族国家,它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也就初露锋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