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中共昆明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只有了解干部人事制度形成发展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今日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深刻变化。回顾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创建和发展时期。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期间,为了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任务,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与此相适应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建立了从中央到基层、各级各部门党和行政系统的干部人事机构,围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心任务,开展干部人事工作,初步建成了一支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的干部队伍。这个时期的干部人事制度有三个特点:一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高度统一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所有干部都按照党政机关干部的单一模式进行集中管理。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干部队伍迅速发展。1949年年底,全国干部总数为90.8万人,到1956年年底达到976.8万人,同口径比较(不含中小学教师员工)增长7.6倍,每年平均增长36%。三是干部结构由适应革命战争需要转向适应经济建设需要,抽调大批干部到工业企业工作,保送大量年轻干部上大学学习技术知识,开始了我国干部队伍发展中的第一次结构大调整。
(2)曲折前进和完善时期。从1957~1966年,在党的“八大”确立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下,全党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此,党中央及时调整了干部人事工作的方针政策,提出了稳定提高干部素质,调整精简下放机关干部,重新教育干部,培养和提拔新生力量,实现党的干部队伍又红又专,把干部人事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之后,由于受“左”的影响,干部人事工作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但总的说,这期间干部人事工作在曲折中前进,在实践中完善,围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了大批懂经济、懂管理、懂教育、文化和科技的骨干。这一时期的干部队伍数量,呈现出了由增长到下降、再到回升的马鞍形特点,即从1960年年底的1132.7万人(比1956年增长16%)到1962年年底的1060.7万人(比1961下降8.2%),然后到1965年年底回升到1192.3万人,比1962年增长12.4%。
(3)挫折倒退时期。“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人事部门被撤销,干部人事工作遭到了严重破坏,干部队伍受到了严重摧残。大批干部遭受迫害,领导干部被当成走资派批斗,专家、学者被带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大批干部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人事工作陷于瘫痪。许多干部被审查,全国立案审查的干部占干部总数的17.7%,加上未立案但受到冲击和批斗的占干部总数的一半。在这期间,中央主要领导人采取果断措施,整顿领导班子,清除帮派势力,起用党性强的老干部,挽回了一些损失。但由于干部人事工作长期瘫痪,干部人事工作秩序遭到破坏,吸收干部工作严重失控,“以工代干”、“以农代干”大批增加,干部数量剧增,干部素质严重下降,到1976年年底,全国干部总数达到1615.8万人,比1971年增长25%。
(4)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时期。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干部人事工作与其他战线一样,开始进入了拨乱反正、继而进入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干部人事工作的拨乱反正,首先是从落实干部政策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全国被立案审查的干部达到230多万人,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根据中央关于“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都要改正过来”的要求,大规模开展了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1978年以后,中央决定逐步恢复各级人事工作机构,充实加强干部人事管理队伍。整顿“以工代干”,试行考试录用制度,加强干部队伍管理,为改革开放作了全面铺垫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