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著作
滨下武志著,朱荫贵等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蔡育天、李百灏编著:《香港房地产管理实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曹云华:《东南亚的区域合作》,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
陈东升:《金权城市:地方派系、财团与台北都会发展的社会学分析》,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5年。
陈峰君:《东亚与印度:亚洲两种现代化模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陈明通:《派系政治与台湾政治变迁》,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陈文寿:《近世初期日本与华夷秩序研究》,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陈岳、陈翠华编著:《李光耀——新加坡的奠基人》,时事出版社,1990年。
陈祖洲:《新加坡“威权型”政治下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董正华、赵自勇、庄礼伟、牛可合著:《透视东亚“奇迹”》,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杜维明:《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三联书店,1989年。
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费正清、赖肖尔、克雷格著,黎鸣等译:《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冯清莲著,苏宛蓉译:《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它的历史、组织和领导》,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宫占奎,陈建国,佟家栋:《区域经济组织研究——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郭俊麟:《新加坡的政治领袖与政治领导》,台湾: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
郭婉容等:《台湾的经济之路1952-1979》,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国世平、张中华:《港澳台市场经济体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
何国钊:《香港的出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1999年。
塞缪尔·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华松年:《台湾粮政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
黄楠森、龚书铎、陈先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霍夫亨兹、柯德尔:《东亚之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加塔克等:《农业与经济发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金日坤:《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儒教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玖芎林:《新加坡的成功》,台北:金文图书有限公司,1982年。
具海根:《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菲利普·科特勒、赫马万·卡塔查亚著,段盛华、王寅译:《重塑亚洲:从泡沫经济到可持续发展》,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戴维·莱思布里奇编:《香港的营业环境》,香港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
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
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金应熙主编:《菲律宾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李敖:《李登辉的真面目》,台北:李敖出版社,1993年。
李登辉:《台湾农业发展的经济分析》,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0年。
李光耀:《李光耀40年政论选》,现代出版社,1994年。
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经济腾飞路1965-2000》,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年。
李国振编著:《新加坡城市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
李思名、余赴礼:《香港都市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7年。
李文光:《日本的跨国企业》,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
林华德:《台湾二元性经济的发展战略》,台北。
林尚立:《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林震:《中国台湾和韩国民主化进程(1987-1992)——一项批判性研究》,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梁志明主编:《东亚的历史巨变与重新崛起》,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廖正宏等:《光复后台湾农业政策的演变》,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86年。
廖忠俊:《台湾地方派系的形成发展与质变》,台北:允晨出版社,1997年。
刘重力、依维明主编:《东盟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
刘健清、李振亚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刘天纯:《日本现代化研究》,东方出版社,1995年。
鲁虎:《新加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罗荣渠、董正华编:《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吕大乐、龚启圣:《城市纵横——香港居民运动及城市政治研究》,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5年。
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马哈蒂尔:《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演讲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马敏:《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马永山:《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马志刚、刘健生:《新加坡的社会管理》,群众出版社,1993年。
诺曼·J.迈因纳斯:《香港的政府与政治》,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
苗壮、温静、方旭文、谢向东编著:《香港房地产市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约翰·奈斯比特:《亚洲大趋势》,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南洋商报》编:《新加坡一百五十年》,南洋商报,1969年。
彭松涛:《新加坡全国社团大观》,新加坡文献出版公司,1983年。
朴振焕著,郑靖吉等译,《韩国新村运动》,中国农业出版社。
浅井基文:《日本新保守主义》,新华出版社,1999年。
阿历克斯·乔西著,顾效龄、苏瑞烽译:《创造奇迹的新加坡》,台北长河出版社,1983年。
阿玛蒂亚·森著,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沙希德·尤素福编著:《东亚奇迹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苏子琴等:《权与钱——透视台湾政商关系》,台北:新新闻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孙承主编:《日本与亚太》,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
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
台湾农业经营管理学会、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编:《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1998年。
台湾史料编撰小组:《台湾历史年表终战篇Ⅱ》,台北:业强出版社,1998年。
唐相道主编:《新加坡安居工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
陶文集主编,许志生、李宁等译:《越南经济45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田东海编著:《住房政策:国际经验借鉴和中国现实选择》,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汪澍白:《艰难的转型》,湖南出版社,1991年。
魏萼:《中国式资本主义》,台北:三民书局,1993年。
王新生:《政治体制与经济现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武桂馥、黄宏、邹征远:《太平洋的崛起》,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年。
吴俊刚、李小林:《李光耀与基层组织》,新加坡胜利出版私人有限公司,2000年。
肖伟:《战后日本的国家战略》,新华出版社,2000年。
谢经荣等著:《地产泡沫与金融危机——国际经验及其借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谢贤程:《香港房地产市场》,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
信夫清三郎著,周启乾译:《日本政治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新加坡《联合早报》编:《李光耀40年政论选》,现代出版社,1994年。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亚洲商业与经济研究中心主编:《新加坡发展经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4年。
熊中果:《农业发展策略》,台北联经,1984年。
余玉贤主编:《台湾农业发展论文集》,台北联经,1975年。
张跃庆主编:《城市住宅经济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年。
正村公宏:《战后日本经济政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郑德良:《现代香港经济》,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
郑维川:《新加坡治国之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郑竹园:《台湾模式与大陆现代化》,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6年。
朱日耀等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思考》,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
外文著作
Bello,Walden&David Kinley,Elaine Elinson,Developmentdebacle,the World Bankinthe Philippines,San Francisco,CA:Institute for Foodand Development Policy,1982.
Chee,Chan Heng The Dynamics of One Party Dominance:The PAPatthe Grass Roots.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76.
Chen,Peter S.Jand Tai Ching Ling,Social Ecology of Singapore,Singapore:Federal Publications,1977.
Chiew,Seen-Kong,Singapore national identity,Singapore:University of Singapore,1971.
Ching?Ling Tai,Housingpolicy and high-riseliving,astudy of Singapore's publichousing,Chopmen Publishers,1988,p.73.
Cho,Lee-jay&Kim Yoon-Hyung,Economic Developmentinthe ROK,Hawaii,1991.
Chua,Beng-Huat,Communitarian Ideologyand Democracyin Singapore,London:Routledge,1995.
Chua Beng-Huat,Politicallegitimacy and housing:Stakeholdingin Singapore,Routledge,1997.
Clammer,John,Raceand Statein Independent Singapore,19651990,Singapore:Ashgate Publishing Ltd,1998.
Coates,Austin,Rizal:Philippine Nationalistand Martyr,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Economic&Social Statistics Singapore19601982,Singapore,1983.
Despres,Leo A.,Cultural Pluralismand Nationlist Politicsin British Guiana,Chicago:Rand Mcanlly,1967.
Doraisamy,T.R,15Years of Educationin Singapore,Singapore:Teachers-Training College,1969.
Goodman,Roger&Gordon White,Huck-ju Kwon,eds.,The East Asia Welfare Model:Welfare Orientalism and the State,Routledge,1998.
Guerrero,Leon Ma,Thefirst Filipino:ABiography of Jose Rizal,Manila:National Historical Institute,1977.
Haas,Michaeled.,The Singaporepuzzle,Praeger Publishers,1999.
Hassan,Riazed.,Singapore:Societyin Transition,Kuala Lumpu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Hassan,Riaz,Familiesin Flats:AStudy of Low Income Familiesin Public Housing,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77.
Hayford,C.W.,Tothe People:J.Yen and the Village China,NY,1990.
Hill,Michael&Lian Kwen Fee,The Politics of Nation Buildingand Citizenshipin Singapore,London:Routledge,1995.
Hsiao Hsin-huang,Government Agricultural Strategiesin Taiwanand South Korea,Taipei:Academia Sinica,1981.
Huff,W.G.,The Economic Growth of Singapo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Ladejinsky,W.I.,Land Reformas Unfinished Business,selectedpapers of Ladejinsky,NY,1977.
Kong,Lily,The Politics of Landscapesin Singapore:Constructions of"Nation",Syracuse: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2003.
Lea,D.A.M.&D.P.Chaudhri,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e,London,1983.
Lee,W.O.,Social Changeand Educational Problemsin Japan,Singapore,and Hong Kong,Macmillan,1991.
Leong,Ho Khai,The Politics of Policy-Makingin Singapo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Mc Clelland,D.C.,The Achieving Society,New York:Thefree Press,1961.
Mera,Koichiand Bertrand Renaud,eds.,Asia's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Role of Real Estate,Armonk:M.E.Sharpe,2000.
Meow,Seah Chee,Community Centersin Singapore:Their Political Involvement,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73.
Mutalib,Hussin,Partiesand Politics,Singapore:Marshall Cavendish International Private Limited,2004.
Quah,Jon S.T.,Chan Heng Cheeand Seah Chee Meow,eds.,Governmentand Politics of Singapore.Singapo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Rizal,Jose,Politicaland Historical Writings,Vol.Ⅱ,Manila:National Historical Commission,1972.
Schein,Edgar H.Strategic Pragmatism,the Culture of Singapore's 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Press,1997.
Sit,Victor,F.S.ed.,Urban Hong Kong,Summerson Eastern Publishers Ltd,1981.
Singh,Sandhu Kernialed.,Management of Success:the Moulding of Modern Singapore,Boulder:Westview Press,1990.
Smith,T.R.,East Asian Agrarian Reform-Japan,ROK,Taiwan and the Philipines,J.C.Lincoln Institute,1972.
Tai,Ching-Ling,Housing Policyand High-rise Living,a Study of Singapore's Public Housing,Chopmen Publishers,1988.
Tang,Kwong-leung,Social Welfare Developmentin East Asia,Palgrave,2000.
Thomas,R.Murrayand T.N.Postlethwaite,eds,Schoolingin East Asia:Forces of Change,Oxford:Pergamon,1983.
Tremewan,Christophe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 Controlin Singapore,Macmillan Press Ltd,1996.
Turnbull,Constance Mary,Ahistory of Singapore:18191975,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Vogel,Ezra F.The Four Little Dragons:The Spread of Industrializationin East Asi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Wong,Yue-Chim Richard,On Privatizing Public Housing,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1998.
Yeh,Stephen H.K.ed.,Public Housingin Singapore:AMulti-disciplinary Study,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75.
Yung,Yue-man,Changing Cities of Pacific Asia,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0.
荻原宜之、村岛英治编:《东盟各国的政治体制》,东京:亚洲经济研究所,1987年。
升味准之辅:《比较政治·3·东亚与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年。
田中诚一:《韩国官僚制的研究——以政治发展为中心》,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出版部,1997年。
大野健一、樱井宏二郎:《东亚的开发经济学》,东京:有斐阁,1997年。
黎清生著:《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越南的革新》,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02年。
何春长:“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杂志》(旬),河内:1994年第6期。
陈文寿主编:《1955-2000年的越南经济:新计算、新分析》,河内:统计出版社,2000年。
黎可漂:《发挥全民力量,建设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的越南》,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00年。
越南马列主义研究院:《关于革新与发展的纲领》,河内:理论通讯出版社,1991年。
《外国在越南投资法》,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01年。
越南统计总局:《1975-2000年越南经济社会统计数据》,河内:统计出版社,2000年,第32、267页;《2001年统计年鉴》,河内:统计出版社,2002年。
越南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河内:真理出版社、越南外文出版社,历年。
郑京焕:《韩国现代政治史研究》,新知书院,2001年。
朴世吉:《再写韩国现代史》,石枕头,2002年。
崔章集:《韩国现代政治的框架和变化》,喜鹊,1989年。
梁佶炫:《第三世界民主化的政治动因比较研究》,首尔大学博士论文,1996年。
韩国基督教社会问题研究所:《6月民主化大斗争》,民众社,1987年。
郑大和:《韩国的政治变动,1987-1992:国家——政治势力——市民势力的关系中心》,首尔大学政治学博士论文,1995年。
民主争取国民运动总部:《国民运动总部民主宪法争取国民运动总部评价书(1)资料编:民主宪法争取国民运动总部的目标、组织、运营大纲》,民族民主运动研究所,1989年。
《国民运动总部民主宪法争取国民运动总部评价书(1)资料编:民主宪法争取国民运动总部的活动评价提议书》,民族民主运动研究所,1989年。
孙浩哲:《解放50年的韩国政治》,新路,1996年。
金永明:《韩国现代政治史:政治变动的李雪》,乙酉文化社,1996年。
朴玄埰:《为青年的韩国现代史》,松树,1994年。
Yoon,Sang Chul:《19世纪80年代韩国的民主化转移过程》,首尔大学,1997年。
民族民主运动研究所:《下半期国民运动方向和课题》,国民运动总部(民主宪法争取国民运动总部评价书:资料编1),1989年。
金永明:《改写韩国现代政治史》,乙酉文化社,2003年。
崔章集:《韩国政治分裂的框架和展开:韩国民主主义论》,一路社,1993年。
任爀伯:《市场、国家、民主主义:韩国民主化和政治经济理论》,Na Nam,1994年。
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第14届总统选举总览》,1993年。
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第13届总统选举总览》,1988年。
郑起泳:《关于韩国民主化和政党政治的研究》,首尔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大韩民国国会:《国会本会实录》,Vol.148-149,1990年。
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第13届国会议员选举总览》,1988年。
吴明镐:《韩国现代政治史的理解》,ORUM,1999年。
论文
陈峰君:《东亚模式的争议与我见》,《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
陈劲松:《一定条件下,小就是好——90平方米以下户型谈》,《中国经营报》,2006年7月17日,第31版。
陈明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陈旭麓:《论“中体西用”》,阮芳纪等编《洋务运动史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5年。
崇潮:《新加坡农业》,《世界农业》,1983年。
范植明:《尝试“台独”势必引发内乱外患》,《联合报》,1989年12月8日,第3版。
范子文:《日本发展都市农业的做法和经验》,《中国农村观察》,1997年第6期。
高芳英:《论新加坡的教育改革》,《世界历史》,1996年第3期。
高永光:《21世纪台湾地方派系的发展》,《中国地方自治》(台湾),55卷6期,2001年6月,第4-17页。
贺晓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进程与利益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第70页。
亨廷顿:《世界各种文明的对立与斗争》,《编译参考》(北京),1993年第10期。
冀志罡:《香港、新加坡的地产经验皆不足取》,《南方周末》,2006年12月7日,第15版。
兰尼、斯曼:《走向充分发达的马来西亚:挑战与梦想》,《南洋资料译丛》,1993年第3期。
李炳南、蓝莉涵:《台湾“宪改”内容的回顾(1990——)》,《台湾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2006年。
李非:《论新世纪两岸经济关系走向》,《大公报》(香港),2000年5月16日。
李澍、刘铁民:《新加坡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世界经济》,1997年第8期。
廖益兴:《地方派系与金权政治》,《国家政策》双周刊,第69期。
凌起:《发达国家郊区农业的“变质”及城市企业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刘稚:《新加坡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世界民族》,2000年第1期。
卢晓中:《论新加坡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特点》,《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
莫里斯:《亚洲四小龙:教育在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3期。
沈骥如:《比较与借鉴地区经济合作:理论、现状和我国对策——兼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单玉丽:《亚洲“四小”的农业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亚太经济》,1992年第3期。
石田浩:《台湾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与工业化》,《五月评论》(台北),1988年12月号。
宋培军:《试论新加坡住房制度的形成背景及其特点》,《北大亚太研究》,2004年第6期。
《试论新加坡住房市场的体制特点及其成因》,《当代亚太》,2004年第8期。
王士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意义及前景》,《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l期。
吴春波:《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现代日本经济》,1989年第3期。
姚岚:《新加坡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东方早报》,2006年6月29日。
易水:《一场关于东亚发展评价的激辩——克鲁格曼引发的争论》,《战略与管理》(北京),1995年第4期。
俞菊生等:《“都市农业”一词的由来和定义初探》,《上海农业学报》,1998年,14(2).
于向东:《越南社会主义方向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当代亚太》(月),北京,2002年第11期。
湛焕义、陶卫红:《新加坡人才政策述评》,《东南亚研究》,2000年第2期。
张麟征:《影响台湾“宪改”的深层因素》,《台湾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2006年8月。
张锡镇:《东亚地区一体化中的中日东盟三角关系之互动》,《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5期。
《东盟的大国均势战略》,《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2期
《黎萨尔的政治思想》,粱守德主编:《国际政治论集》,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第373-392页。
张焱宇:《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现代化中的作用》,《现代国际关系》,1996年第3期。
赵自勇:《自由放任的神话——二战后的香港工业化与政府政策》,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编:《现代化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3页。
钟汉明:《卓有成效的新加坡住房制度》,《东南亚研究》(广州),1994年4-5期。
Ba,Alice D.,"Chinaand Asean-Renavigating Relationsfora21st?Century Asia",Asian Survey,Vol.XLⅢ.No.4,July/August2003,pp.635636.
Bardach,J.E.,"Foodproblems of Asian Cities",Geo Journal,Supplementary Issues,4/1982.
Cai,Kevin G.,"The ASEAN?China Free Trade Agreementand East Asian Regional Grouping",Contemporary Sou the ast Asia,25,no.3(2003),pp.388389.
Cai,Kevin G.,"Isa Free Zone Emergingin Nor the ast Asiainthe Wake of the Asian Finacial Crisis?",Pacific Affairs,74,no.1(Spring2001).
Chang,David W.,"Nation-buildingin Singapore",Asiansurvey,volume8,issue9(Sep.,1968),pp.761773.
Cumings,Bruce,"The Abortive Abertura;South Koreainthe Light of Latin American Experience",New Left Review,Jan/Feb,pp.2930.
Dickson,Bruce J.,"China's Democratization and the Taiwan Experience",Asian Survey,Vol.38,No.4,(Apr.,1998),pp.349364.
Haji,Zakaria,"Asia's Different Drum",Time,June14,1993,p.17.
Kenneth,Paul&Andrew Sze?Sian Tan,"Democracy and the Grassroots Sectorin Singapore",Space&Polity,Vol.7,No.1,320,2003.
Krugman,Paul,"The Myth of Asian Miracle",Foreign Affairs,Nov./Dec,1994.
Lin,Chang Li&Ramkishen S.Rajan,"Regional Responsestothe Sou the 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53,no.3(1999),pp.273.
Mahatir,"Human Rightsnotthe Sole Privilege of the West",The STAR,December7,1994.
Mansfield,Edward D.and Helen V.Milner,"thenewwave of regionalism",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53,no.3(summer1999),pp.589627.
Meow,Seah Chee,"Grassroo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in Singapore",Petir:25thAnniversary Issue,1979,p.280.
Moore,Mick,"Mobilizationand Disillusionin Rural Korea:The Saemaul Movementin Retrospect",Pacific Affairs,Vol.57,No.4(Winter,19841985).
Nesaduran,Helen,"APECATool of USRegional Domination?",Pacific Review91(1996),pp3157.
Ravenhill,John,"APECAdrift:Implicationsfor Economic Regionalisminasiaand the Pacific",The Pacific Review,13,no.2(2000),pp.319333.
Tempelman,G.J.&F.J.J.Surkerburk,"Agriculturein Singapore:Problems of spaceand Productivity",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Vol.4.No.1(1983).
Tien,Hung-mao&Yun-han Chu,"Building Democracyin Taiwan",The China Quarterly,No.148,Dec.1996,pp.11411170.
Webber,Douglas,"The Upsand Downs of Regionalismin East Asiaand Asia?Pacificafterthe Asian Crisis",Pacific Review14,no3(2001),p.355.
素友:“彻底废除官僚统包供给制,解决物价、工资、货币的紧迫问题”,《共产杂志》(旬),河内,1985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