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也门
也门是古代世界定居生活的重要发源地,人类在也门的定居生活可以追溯到约4万年前,也门首都萨那相传系诺亚之子塞姆所建。也门亦是阿拉伯半岛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米奈—赛伯邑人和希米叶尔人建立的国家。公元6世纪,埃塞俄比亚人和波斯人相继统治也门。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传入也门。896年,什叶派分支栽德派在也门内陆山区建立伊玛目国。[429]16世纪前期,奥斯曼帝国将扩张的矛头指向红海和印度洋水域,占领亚丁、塔兹和萨那,也门被纳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奥斯曼帝国统治期间,沿海平原的逊尼派穆斯林尊奉伊斯坦布尔的苏丹和沙菲仪派教法,内陆山区的穆斯林追随什叶派分支栽德派伊玛目,与奥斯曼帝国分庭抗礼。[430]1904年,栽德派穆斯林拥立叶赫亚·穆罕默德·穆台瓦基勒出任伊玛目(1904—1948年在位)。1911年,奥斯曼帝国苏丹与栽德派伊玛目叶赫亚·穆罕默德·穆台瓦基勒签署协议,栽德派穆斯林承认奥斯曼帝国在也门的宗主地位,奥斯曼帝国承认栽德派穆斯林也门北部的内陆山区享有自治的权利。[431]1918年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撤出也门,栽德派伊玛目叶赫亚·穆罕默德·穆台瓦基勒在萨那建立穆台瓦基勒王朝,正式脱离奥斯曼帝国,占据也门北部和中部地区,进而提出对于阿西尔和也门南部的领土要求。[432]阿西尔位于希贾兹与也门之间,长期处于什叶派分支伊德利斯派的控制之下。1924年,沙特家族与栽德派伊玛目爆发战争,沙特家族吞并阿西尔山区,栽德派伊玛目占领阿西尔沿海。1934年,沙特王国吞并阿西尔沿海。根据随后签署的协议,沙特王国将荷台达归还栽德派伊玛目国,承认栽德派伊玛目国作为独立的主权国家,栽德派伊玛目国放弃对于阿西尔的领土要求。[433]同年,栽德派伊玛目国与英国政府签署协议,双方暂时搁置亚丁和也门南部领土归属的分歧,英国政府正式承认栽德派伊玛目国为独立的主权国家。随后,也门伊马目国改称也门王国,政治疆域随之确定。[434]
栽德派国家的权位传承缺乏严格的家族世袭制度,伊玛目由栽德派穆斯林推举赛义德家族成员即所谓的圣裔出任。栽德派国家实行教俗合一的政治制度,伊玛目兼有宗教和世俗的最高权力。在也门的栽德派国家,伊玛目至少在理论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臣民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未经伊玛目的允许,也门人不得离开自己的国家,甚至不得随意旅行”。栽德派伊玛目统治的也门,划分为萨那、伊卜、塔伊兹、荷台达、哈贾和萨达六省,称作纳伊卜的省长代表伊玛目行使统治权力。[435]也门内陆山区作为栽德派政权的核心据点,地理位置闭塞,经济和社会生活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的状态。穆台瓦基勒王朝的政府官员主要来自伊玛目所属的哈米德家族以及少量叙利亚籍的奥斯曼贵族,伊玛目的权力局限于城市的范围,乡村地区处于部落舍赫的控制之下,天课以及贸易税和过境税构成基本的税收形式,缺乏常备军。[436]
自30年代开始,栽德派伊玛目与部落舍赫之间的权力角逐不断加剧,具有现代思想的新兴知识阶层亦初露端倪。在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影响下,新兴知识阶层于30年代在亚丁组建“自由也门运动”,1944年在开罗成立自由也门党,代表人物是艾哈迈德·穆罕默德·努尔曼和穆罕默德·马哈茂德·祖巴里。[437]自由也门党反对栽德派伊玛目叶赫亚的独裁统治,要求制定宪法,建立议会君主制,实现也门南北的统一。[438]1948年,伊玛目叶赫亚·穆罕默德·穆台瓦基勒在首都萨那死于暗杀,其子艾哈迈德被栽德派部落舍赫拥立为新的伊玛目(1948—1962年在位)。伊玛目艾哈迈德当政期间,沿袭伊玛目叶赫亚·穆罕默德·穆台瓦基勒的保守传统,奉行独裁专制的统治政策。50年代,纳赛尔主义和复兴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传入也门,成为也门反对派的意识形态。1961年,自由也门党在埃及政府的支持下成立自由军官组织。1962年9月艾哈迈德死后,其子穆罕默德·巴基尔继任伊玛目。随后,也门自由军官领导人阿卜杜拉·萨拉勒发动政变,宣布废除君主制即伊玛目制,成立阿拉伯也门共和国,自任总统。[439]
1963—1967年,北也门的共和派与君主派经历长达5年的内战。共和派成员来自军官、市民和知识界,大都属于逊尼派穆斯林,得到埃及政府的支持。君主派成员来自伊玛目马哈茂德·巴基尔为首的传统部落贵族,大都属于栽德派穆斯林,得到沙特阿拉伯以及约旦和英属亚丁政权的支持。[440]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军队撤出北也门,阿卜杜拉·萨拉勒政权垮台。1970年,在埃及和沙特阿拉伯的干预下,北也门的内战双方达成妥协,君主派放弃恢复伊玛目制,栽德派部落贵族延续原有的统治地位。[441]
1971年,北也门举行大选,阿卜杜勒·拉赫曼·伊尔亚尼出任总统,栽德派部落贵族控制议会、地方政府和武装部队。[442]1974年6月,在沙特阿拉伯政府的支持下,武装部队司令伊卜拉欣·哈姆迪发动政变,废除1971年宪法,解散议会和内阁,自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443]1977年,伊卜拉欣·哈姆迪死于暗杀,武装部队副司令艾哈迈德·侯赛因·贾什米上校继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444]1978年6月,艾哈迈德·侯赛因·贾什米遭暗杀身亡,北也门恢复总统制,取消革命指挥委员会,议会选举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出任总统。[445]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执政期间,推行威权政治,致力于强化国家职能和削弱栽德派部落贵族的传统势力。1979年,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颁布征兵法,实行募兵制,扩大常备军的规模,组建国民卫队。1982年,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创建人民大会,作为唯一合法的官方政党。[446]1988年,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连任北也门总统。[447]
南也门
亚丁位于也门南端,距曼德海峡160公里,扼守红海与印度洋水域的航运通道。16世纪初,葡萄牙人试图占领亚丁,未果。1538年,奥斯曼帝国军队占领亚丁。180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亚丁的统治者签署协议,获得亚丁港的使用权和亚丁土地的租借权。1839年,英军占领亚丁。此后,英国殖民当局通过订立保护性协议,控制也门南部沿海地区,建立东亚丁保护区和西亚丁保护区,隶属于英属印度政府[448];其中,东亚丁保护区包括5个苏丹国和2个舍赫国,西亚丁保护区包括7个苏丹国、6个舍赫国、2个埃米尔国和1个部落联盟。[449]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红海成为沟通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的主要通道,亚丁则成为联结英属埃及与英属印度之间直至英国本土与英属东南亚殖民地之间的航运枢纽,堪称阿拉伯海域的直布罗陀。[450]英国占领初期,亚丁居民仅有千余人。一战结束时,亚丁居民增至5万,主要是来自也门北部、非洲东部、印度和英国的移民,大都从事转运贸易和运输业;包括亚丁、东亚丁保护区和西亚丁保护区在内的南也门人口约50万,农民居多。[451]1937年,亚丁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脱离英属印度政府,隶属于伦敦的殖民地事务部。[452]
二战结束后,英国殖民当局在南也门推行所谓的宪政改革,于1947年成立16人组成的立法会议,由英籍总督出任立法会议主席,立法会议成员由英国殖民当局指定。1958年,英国殖民当局改革立法会议,实行选举,选民局限于具有一定财产的男性亚丁居民。[453]1959年,英国殖民当局操纵西亚丁保护区诸国成立南阿拉伯酋长国联邦。1962年,英国殖民当局操纵成立包括西亚丁保护区和东亚丁保护区诸国在内的南阿拉伯联邦。1963年,亚丁加入南阿拉伯联邦。[454]1967年,英军撤出亚丁,南阿拉伯联邦解体,南也门独立。
北也门地理位置闭塞,传统经济社会秩序根深蒂固,血缘关系盛行,栽德派的神权政治构成维系诸多部落的纽带。相比之下,南也门地理位置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与外部世界交往频繁。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新兴社会阶层逐渐萌生。二战结束后,南也门民众争取独立的政治运动日渐高涨,现代政治组织始露端倪。“亚丁协会”成立于1950年,代表亚丁阿拉伯商人的利益和要求,强调“亚丁是亚丁人的亚丁”,主张摆脱英国殖民当局的统治和实现亚丁的自治,同时反对亚丁与南也门其他地区的统一。“亚丁工人协会”成立于1956年,代表亚丁工人以及其他新兴社会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主张实现也门的独立和南北也门的统一。60年代初,“民族阵线”成为南也门独立运动的政治核心。“民族阵线”全称“解放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阵线”,始建于1963年,强调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政治纲领,倡导纳赛尔主义的意识形态,得到埃及政府的支持。1967年,英国殖民当局向“民族阵线”移交权力,南也门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民族阵线”成为南也门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民族阵线”总书记盖哈丹·穆罕默德·沙阿比出任总统。[455]
1969年6月,“民族阵线”激进派领导人阿卜杜勒·法塔哈·伊斯梅尔和萨利姆·鲁巴伊·阿里发动政变,盖哈丹·穆罕默德·沙阿比被解除职务,鲁巴伊出任总统,伊斯梅尔出任执政党“民族阵线”总书记,穆罕默德·阿里·哈伊塔姆出任政府总理。新政权改组国家机构,成立由总统、内阁总理和执政党“民族阵线”总书记组成的总统委员会,建立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推行激进的经济社会改革举措,实行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取消传统特权,强调男女平等。1970年11月,新政权颁布宪法,南也门人民共和国更名为也门人民民主共和国,强调国家代表所有劳动者的利益,以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基本目标。与此同时,新政权着力强化政府职能,推行世俗行政法律,禁止部族仇杀,解除部族武装,按照地域原则划分行政区域,取缔部族联合会,旨在削弱部落习惯法和传统教法的影响,实现社会整合。[456]
1975年10月,执政党“民族阵线”与左翼政党人民先锋党(即南也门复兴党)、人民民主联盟(即南也门共产党)组建政党联盟,伊斯梅尔出任总书记,鲁巴伊出任副总书记。[457]此后,“民族阵线”内部逐渐形成伊斯梅尔领导的激进派与鲁巴伊领导的温和派之间的对立。1978年6月,鲁巴伊遭到暗杀,伊斯梅尔出任总统委员会主席兼总理。同年10月,“民族阵线”与左翼政党人民先锋党、人民民主联盟正式合并,名为也门社会党,作为新的执政党和唯一的合法政党,伊斯梅尔出任总书记。也门社会党的领导机构包括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和书记处,拥有党员2.6万人,工会、妇女联合会和青年联合会成为也门社会党控制的民众组织。[458]也门社会党的宗旨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依靠工人、农民和一切劳动者,实现也门的社会主义革命。随后成立最高人民委员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和立法机构,伊斯梅尔出任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同时撤销总统委员会。伊斯梅尔身兼执政党领袖和国家元首,形成政党政治与政府政治高度合一的极权制度。[459]1980年4月,伊斯梅尔下台,阿里·纳绥尔出任也门社会党总书记、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和政府总理。1985年,哈伊达尔·阿塔斯接替阿里·纳绥尔的总理职务。1986年1月,阿里·纳绥尔政权垮台,哈伊达尔·阿塔斯出任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亚辛·努曼出任总理,阿里·萨利姆·比德出任也门社会党总书记,南也门政坛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460]
也门的统一
南也门于1967年11月独立后,宣布两年内实现南北也门的统一,遭到北也门政府的拒绝。1972年10月,在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斡旋下,南也门政府与北也门政府签署开罗协议,宣布南北也门将逐步实现合并,建立共和政体的统一国家。同年12月,南也门领导人鲁巴伊与北也门领导人伊尔亚尼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发表的黎波里宣言,宣布成立也门共和国,萨那作为也门共和国的首都,南北也门的统一进程由此开始启动。[461]1979年2月,南北也门之间爆发边境冲突。同年3月,南也门政府与北也门政府签署科威特协议,双方达成和解,统一进程再次启动。1981年,南也门政府颁布也门统一宪法草案。1988年,南也门政府与北也门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开发南也门边境城市沙卜瓦与北也门边境城市马里卜之间的油田。1989年11月,北也门总统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访问亚丁,与南也门执政党也门社会党总书记阿里·萨利姆·比德商讨统一事宜。1990年4月,南也门政府与北也门政府签署萨那协议,决定南北也门正式统一。[462]根据萨那协议,南北也门建立统一的国家机构,北也门执政党也门社会党与南也门执政党全国人民大会平分统一后的国家权力,5人组成的总统委员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构,也门社会党和全国人民大会继续分别控制也门北部和南部的武装力量,1992年举行议会选举。[463]
1990年5月22日,南北也门正式合并,也门共和国宣告成立。随后,南北也门议会选举5人组成的总统委员会作为此后30个月过渡期也门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总统委员会中3人来自北也门,2人来自南也门,北也门总统萨利赫和南也门总统比德分别出任总统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过渡政府由39人组成,其中17人来自北也门,22人来自南也门,南也门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哈伊达尔·阿塔斯出任过渡政府总理。[464]过渡期的临时议会由北也门议会的159名议员和南也门议会的111名议员以及总统委员会任命的31人共同组成,萨那作为也门共和国的政治首都,亚丁作为也门共和国的经济首都。[465]1991年5月,也门共和国宪法草案通过全民公决,明确规定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全民公决和议会选举作为实现民众主权的基本形式。根据1991年宪法,也门共和国实行总统制和议会选举制;总统委员会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任期5年,有权任命内阁总理、批准法律和解散议会;议会是国家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设301个席位,议员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任期4年;年满18岁的公民享有选举权,年满25岁的公民享有被选举权。[466]1991年颁布的“政党法”规定,也门共和国实行多党制的政党制度,法官、军人和外交人员不得加入政党,任何政党均不得控制武装组织和采取暴力活动,不得违背伊斯兰教法和接受国外的政治资助,禁止组建地域性政党、部落政党和教派政党。2001年,也门举行全民公决,通过宪法修正案,总统任期由5年改为7年,议会任期由4年改为6年。
也门共和国是迄今为止阿拉伯半岛唯一采用共和制政体和实行多党选举制的国家,是为也门区别于阿拉伯半岛诸君主国的明显特征。然而,如同阿拉伯半岛的诸君主国一样,也门社会具有根深蒂固的血缘传统,部落为数众多,分布广泛。诸多部落各有排他性的活动范围和生存空间,部落之间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哈希德部落联盟包括7个部落,巴基勒部落联盟包括14个部落,分别控制也门内陆的北部和中部,长期处于对立状态。[467]也门南部最重要的部落联盟是马兹希只部落联盟,包括4个部落,亦称南也门的哈希德部落联盟。[468]
1993年5月,也门共和国举行议会选举,首开阿拉伯半岛诸国多党选举的先河。超过50个政党和3400人(其中包括女性50人)参与议会竞选,8个政党获得议会席位。其中,萨利赫领导的全国人民大会获得123个席位,北也门栽德派哈希德部落联盟首领和穆斯林兄弟会长老阿卜杜拉·侯赛因·阿赫马尔领导的伊斯兰改革集团获得62个席位,比德领导的也门社会党获得56个席位,穆贾希德·阿布·舒阿里卜领导的复兴党获得7个席位,阿卜杜拉·侯赛因·阿赫马尔当选议会议长。[469]伊斯兰改革集团系哈希德部落联盟阿赫马尔家族首领阿卜杜拉·侯赛因·阿赫马尔和也门穆斯林兄弟会领导人阿卜杜勒·马吉德·肯达尼于1990年创建的政党,兼有部落主义与伊斯兰主义的双重色彩,支持者主要来自也门北部以及亚丁的下层民众,强调沙里亚作为立法的唯一基础,持亲沙特阿拉伯的立场,反对也门社会党的意识形态和左翼激进政策,支持萨利赫领导的全国人民大会党。也门复兴党系伊拉克复兴党的分支组织,支持全国人民大会和伊斯兰改革党。议会的反对派政党,包括栽德派宗教贵族艾哈迈德·沙米领导的真理党、与流亡国外的反对派联系密切的人民力量联盟、持纳赛尔主义立场的统一党、亚丁民族主义者于60年代创建的也门人联盟。[470]在同时举行的总统委员会选举中,全国人民大会和伊斯兰改革集团分别获得2个席位,也门社会党获得1个席位,萨利赫当选总统委员会主席,比德当选总统委员会副主席。[471]全国人民大会党、也门社会党和伊斯兰改革党组成联合政府,哈伊达尔·阿塔斯出任总理。[472]
也门北部与南部长期经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北也门面积有限,人口众多;南也门幅员辽阔,人口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北也门部族势力盘根错节,栽德派穆斯林占据主导地位,宗教传统根深蒂固,长期持右翼政治立场,与西方世界以及沙特阿拉伯关系密切;南也门地域关系发达,逊尼派穆斯林占据主导地位,世俗化倾向明显,长期持左翼政治立场,与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密切。也门共和国成立后,萨利赫和全国人民大会主导国家政治生活,比德领导的也门社会党主张南北也门平分国家权力。1993年选举后,比德和也门社会党拒绝加入萨那政府,也门共和国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473]南也门人大都指责萨利赫总统及其家族垄断国家权力。在也门北部,哈希德部落联盟支持萨利赫总统,巴基勒部落联盟支持比德和也门社会党。[474]1994年4月,也门爆发内战。同年5月,比德宣布南也门脱离也门共和国,成立也门民主共和国,也门共和国随之分裂为亚丁政权和萨那政权。在阿拉伯世界,埃及、叙利亚以及包括沙特阿拉伯在内的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支持比德和亚丁政权,伊拉克、约旦和苏丹支持萨利赫和萨那政权。同年7月,萨那政权出兵占领亚丁,比德逃亡国外,也门内战结束。
亚丁政权与萨那政权的内战结束后,也门南北之间的政治平衡不复存在。1994年9月,全国人民大会党主导的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伊斯兰教法是国家立法的基础,废除总统委员会制,实行总统制。[475]同年10月,全国人民大会党总书记萨利赫出任总统,全国人民大会党副总书记阿卜杜勒·阿齐兹·加尼出任总理。全国人民大会党与伊斯兰改革党组成联合政府,也门社会党被排斥于内阁之外,成为在野党。[476]1995年6月,阿卜杜勒·卡里姆·埃里亚尼当选全国人民大会总书记。同年8月,议会修改政党法,限制组建新的政党,全国人民大会党作为执政党的地位进一步强化。在1997年举行的议会选举中,12个政党参与竞选,全国人民大会党获得188个席位,成为议会第一大党,独立组成内阁。伊斯兰改革党获得53个席位,成为议会最大的在野党。[477]也门社会党抵制选举,无缘进入议会。萨利赫总统邀请来自南部的独立人士法拉杰·加尼姆出任内阁总理,推举伊斯兰改革党领导人阿卜杜拉·侯赛因·阿赫马尔出任议长。1998年,法拉杰·加尼姆辞职,全国人民大会总书记阿卜杜勒·卡里姆·埃里亚尼出任内阁总理。
也门社会党退出联合政府后,全国人民大会党与伊斯兰改革党之间的关系逐渐经历从合作到矛盾的变化过程。与此同时,也门社会党改组领导机构,阿里·萨利赫·奥贝德出任总书记。新的也门社会党扩大在北部的政治影响,发起成立反对党联盟,呼吁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得到伊斯兰改革党的支持。
1999年9月举行总统选举。也门社会党总书记阿里·萨利赫·奥贝德作为反对党联盟推举的总统候选人,由于未能获得10%的议员的支持,被排斥于竞选之外。与此同时,执政党提名南也门前总统盖哈丹·穆罕默德·沙阿比之子纳吉布与萨利赫共同作为总统候选人。根据官方的统计,选民投票率为66%,萨利赫以96.3%的选票连任总统。[478]2001年,议会设立上下两院,上院议员由总统任命,议会进一步处于总统的控制之下。[479]
1990年,海湾危机爆发,伊拉克军队占领科威特。也门作为当时的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一方面谴责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另一方面反对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武力打击伊拉克,导致美国以及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的不满,在国际社会一度陷入孤立。[480]90年代末,也门逐渐改善与美国以及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关系。1999年,也门恢复与科威特的外交关系。同年,也门与邻国阿曼签署协议,正式划定两国边界。2000年,也门与沙特阿拉伯签署协议,正式划定两国边界。[481]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也门具有农耕文明的悠久传统,堪称阿拉伯半岛的谷仓。也门内陆发达的灌溉工程和台田系统在古代世界名闻遐迩;马里卜水坝高16米,宽680米,灌溉面积9600公顷,见证了也门古代农业的繁荣。[482]内陆山谷以及东部沿海是也门主要的农作区域,普遍种植包括高粱、黍稷、玉米、小麦和大麦在内的粮食作物,内陆山谷的咖啡和鸦片以及东部沿海的烟草和棉花构成也门典型的经济作物,咖啡的出口则是也门几乎唯一的外汇来源。直到20世纪中期,90%的家庭从事农业生产,家庭构成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普遍采用传统的农具和耕作技术。在内陆山区的北部和中部,小地产流行。在内陆省区的南部和东部沿海,大地产居多,普遍采用分成制的租佃方式;农民缴纳的实物地租,约占收成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483]东部沙漠以及东南部的哈德拉毛地区构成贝都因人的世界,居无定所的游牧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西起红海南端、东至阿曼边境的也门南部,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可耕地无几。20世纪初,也门总人口约300万~40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5%,游牧人口占5%;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0%,主要城市包括内陆山区的萨那和塔伊兹以及东部沿海的荷台达、南部沿海的亚丁。[484]
栽德派伊玛目国统治时期,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依旧构成北也门最重要的经济部门,社会生活处于封闭的状态,血缘关系根深蒂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缓慢,外籍人口微乎其微。伊玛目叶赫亚当政期间,北也门政府的岁入主要来自宗教税和土地税,贸易税不足岁入总额的四分之一。1962年,栽德派伊玛目国寿终正寝,北也门陷入内战。1970年内战结束后,北也门开始进入经济发展的崭新阶段。1970—1977年,北也门的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农业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政府财政赤字加剧,1982年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0%。[485]1950—1980年,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例从86%下降为69%,工业劳动力所占的比例从6%上升为9%,服务业劳动力所占的比例从8%上升为22%。1965—1985年,北也门的城市人口比例从5%增至19%。[486]1990年也门统一前,首都萨那的人口不足50万。[487]1999年,萨那人口达到128万。[488]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亚丁与东、西亚丁保护区之间在经济社会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自1967年独立后,南也门政府推行激进的经济社会政策,在工业、贸易、金融和交通运输领域实行国有化,强化政府的经济干预,不断增加工业投资。1970年,南也门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案,旨在否定传统的部族土地支配权。根据土地改革法案,私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为水浇地8.5公顷和雨浇地17公顷[489],2.6万户土地改革的受益者加入政府控制的合作社。[490]进入80年代,南也门执政党也门社会党开始推行经济改革,削减国有经济,减少政府的经济干预,发展私人经济,鼓励私人投资,吸引国外投资。1950—1980年,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例从75%下降为41%,工业劳动力所占的比例从12%上升为18%,服务业劳动力所占的比例从13%上升为41%。南也门的城市化水平略高于北也门;1965—1985年,南也门城市人口比例从30%增至37%。[491]80年代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8%,首都亚丁的人口35万。[492]1999年,亚丁人口达到45万。[493]
自70年代起,也门的教育水平逐渐提高。在北也门,各类学校从1970年的700所增至1985年的5000所,国民识字率从1962年的2.5%增至1985年的13%,1971年创建萨那大学。在南也门,学生总数从1967年的6.5万人增至1980年的27万人,识字率从1967年的20%增至1980年的40%,1975年创建亚丁大学。[494]另据1998年的统计,也门的男性识字率达到69%,女性识字率达到35%。[495]
中世纪的也门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自17世纪起,欧洲列强与印度洋海域之间的经济交往逐渐扩大,也门沿海地区随之经历贸易的初步活跃,亚丁成为英国殖民当局的重要贸易据点。进入19世纪,也门成为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奥斯曼帝国与英国角逐的场所。20世纪60年代栽德派伊玛目政权垮台后,也门与国际社会的交往进一步密切。与此同时,农业在也门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呈下降的趋势。60年代初,农业劳动力约占全部劳动力的70%~90%,农业产值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90%。80年代初,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为三分之二,农业产值不足国民生产总值的二分之一。[496]
20世纪80年代以前,北也门和南也门是阿拉伯半岛仅有的两个非产油国家。然而,海湾地区的石油开采影响着也门的经济社会生活,也门成为沙特阿拉伯和海湾诸国外籍劳动力的重要来源。自70年代起,也门劳动力大量涌入沙特阿拉伯和海湾地区。80年代,北也门向沙特阿拉伯和海湾诸国输出劳动力约55万人,年均赚取外汇收入10亿美元;南也门向沙特阿拉伯和海湾诸国输出劳动力20万人,年均赚取外汇收入1.8亿美元。[497]对海湾地区的劳动力输出,构成联结也门与国际市场的纽带和桥梁。劳动力输出规模的扩大和外汇收入的增长,导致也门货币关系的扩大和经济市场化的长足发展。
然而,劳动力输出所换取的外汇收入,大都并非投资生产领域,而是用于购置耕地和日常生活消费品;劳动力输出规模的扩大,导致国内地价上涨、通货膨胀和进口贸易增长。另一方面,也门劳动力的输出导致国内劳动力的短缺,对于农业生产形成负面的影响。也门耕地面积,1961年为1740万公顷,1998年为1768万公顷,耕地面积增长无几,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和价格低廉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明显减少,粮食产量大幅下降。也门农产品的出口额,1961年为2958万美元,1971年为1216万美元,1981年为2364万美元,1991年为4298万美元,1999年为6320万美元。相比之下,也门农产品的进口额,1961年为4965万美元,1971年为5772万美元,1981年为80414万美元,1991年为76511万美元,1999年为77164万美元。另据统计,1970—1980年,粮食作物进口额增长10倍。[498]以上数字表明,自70年代起,也门的农业经历明显的变化;农产品出口额的大幅下降和进口额的大幅增长,一方面反映出经济市场化的长足进步,另一方面反映出农业生产的相对停滞状态。
与南也门相比,1970—1983年的北也门农业更具市场性和开放性。与此同时,北也门的农业自给化程度明显下降。1970—1980年,水果自给率从88%下降为44%,肉类自给率从98%下降为59%,乳类自给率从95%下降为57%,蛋类自给率从100%下降为50%,谷物自给率从88%下降为69%,蔬菜自给率从100%下降为94%。1983年起,北也门政府强化对于市场的干预,限制农产品进口,实行农作物生产的财政补贴,致力于提高农产品的自给率。1998年,也门的谷物自给率下降为25%,乳类自给率下降为47%,蔬菜自给率下降为93%。另一方面,水果自给率上升为97%,肉类自给率上升为86%,蛋类自给率上升为79%。[499]农产品自给率下降的趋势并未得到明显的改变。
1984年,也门东部发现石油。[500]1987年,也门开始向国际市场出口石油。1990年,也门的石油日产量达到20万桶。[501]90年代末,也门石油日产量约40万桶,石油收入占政府财政预算的60%。[502]
1990年,沙特阿拉伯和海湾诸国停止向也门提供经济援助,沙特阿拉伯政府驱逐境内的80万也门人,导致也门外汇收入锐减,国内失业率达到40%,经济形势恶化。[503]1994年内战结束后,也门政府的外债高达80亿美元,通货膨胀率上升为65%,贫富分化加剧。90年代中期,占总人口10%的赤贫阶层收入不足国民总收入的1.5%,占总人口10%的富人收入超过国民总收入的50%。[504]
统一后的也门成为阿拉伯半岛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阿拉伯半岛最贫困的国家。2000年,也门共和国总人口为1870万,其中76%生活在乡村,是中东地区乡村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505]尽管如此,传统的经济社会秩序逐渐衰落;经济的市场化、社会的开放化和公共权力的国家化,导致血缘关系的削弱和部族社会的解体,也门经历着新旧阶层此消彼长和社会整合的转变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