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9月,国防部长沙立发动政变,迫使披汶离开泰国。大选后,他侬·吉滴卡宗将军担任总理。1958年10月沙立再次发动政变,1959年2月沙立自任总理,并兼任海陆空三军司令和警察总监,独揽大权直到1963年病逝。
沙立执政后,加强军人独裁统治。沙立借助传统文化、泰王以及发展经济来谋求合法性。他大力借助泰国传统的力量维护统治,认识到泰国官僚体系的“主从关系”结构,文武两集团的高层必须加强交流,才能获得政权的稳定。沙立还促使政治领袖与技术官僚联盟,同时进行威权统治,排斥民主活动。沙立努力争取泰王普密蓬的支持,提出“民族、宗教、国王”三位一体的口号,希望借助人民对泰王的热爱来增强自身的统治合法性。
沙立重视发展经济,沙立政府领导了泰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运动,首次在泰国推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60年沙立政府颁布了《鼓励工业投资法案》,修订贷款政策,吸引外资,刺激工业发展。在农业上粮食生产也有了较大发展。采用“推动经济发展,给予人民更好的生活,合理剥夺人民政治权利的极权统治”政策,奉行自由经济发展模式。他还以泰国传统的“父权主义”思想来进行统治。他说:“无论当今政治科学如何进步,一个仍深具价值且应该实践的传统泰国政府组织形式的原则就是家长制。国家如同一个大家庭,各级政府官员就像不同家庭的家长。各级官员必须记住他们所管辖的人民不是陌生人,而是大家庭中的子女、手足和亲人。”
1963年沙立病逝,沙立副手他侬担任总理,并与副总理巴博·乍鲁沙天元帅一起实行了长达10年的军人独裁统治。这十年,继续推行沙立的内外政策,军人独裁统治得到进一步强化。1958—1968年,泰国一直处于紧急状态,人民的自由权利被剥夺。1969年2月,泰国举行大选,执政党未获得压倒优势,但他侬政府并未放弃权力。1971年,他侬政府强行解散议会,废除宪法,禁止各种政治活动,重新实行紧急状态法,人民无奈强烈反对。1973年10月,曼谷首都师生举行示威游行,期间军队开枪镇压,史称“十月事件”。国王发表电视讲话,迫使他侬辞职流亡海外。
1973年,十四日大规模民主运动在态势即将失控之际,泰王以“仲裁者”的姿态出面调停,说服“三巨头”离开泰国,并成功疏散了示威群众。在这场运动中,泰王和群众的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极大地挑战了军方的优势地位,改变了泰国的政治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