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所述,旨在明确日本文化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日本民族文化,日本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也不能代表日本民族文化的全貌,其巨大的内核有待于进一步去探讨。
在这里,不能不先说说另一个问题:日本民族文化并不能等同于日本文明。
1996年,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将日本文明列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一时间,日本人欣喜若狂,一些中国学者也认为言之有理。
亨廷顿把日本文明独立于世界各文明之外,是因为他认为“日本、中国、印度、穆斯林和非洲文明在宗教、社会结构、体制和普遍价值观方面几乎没有共同之处”[7],自然上述这些文明也不同于西方文明。亨廷顿以他自己的方式理解日本,本文无意妄评他的研究。但显然,亨适顿在研究过程中,特别关注到日本民族有自己独特的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组织方式,有独特的宗教信仰,有独特的审美观念及表达方式,有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民俗习惯,这些“独特”令他印象深刻。不过,这些“独特”只构成民族文化,并不能构成文明的全部要件。
一种文明,除了要有上述“独特”的内容之外,还必须具备另外三大要件。第一,要有原创的思想理论体系并在广泛领域影响深远,日本没有。第二,要有依据其原创思想理论而制定的人类行为规范,即社会道德体系的约定和社会法律体系的实施,日本没有。第三,要有依据上述两条所制定的原创的国家(或部落)制度,日本没有。不要说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对日本的影响,也不论大陆法系和海洋法系在日本的运用,就是日本二战时的法西斯军国制度,直至军国时期组织民众游行的基本规则,也是照搬德国的。在这三大文明要件中,从历史到现今,日本只有改良,而无原创,因此称其为文明实在勉强,更难以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肩。
诚然,东西方文明在日本的组合令日本民族文化产生了独有的成就与特色,但东西方文明在日本岛国泛家族泛社会化的吸收,是经历了历时漫长而多次的杂糅组合,才形成了日本今天特色鲜明的各种文化表现,才有了其民族文化的成就与特色。即便是这个岛国家族规则泛社会化的海岛型家文化,也同样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其家族文化的泛社会化与中国大陆、中华儒文化圈的国家和民族也是大同小异。真正留给日本民族的文明原创,即便在泛家族规则内部,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要说日本在杂糅组合世界文明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日本民族文化,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世界公认,当然也就无可厚非,但缺少上述三大要件却硬要把它塞进世界几大文明之列,无论如何还是有些牵强。就如同一个人在别人建造的多层塔上加建了一层自己风格的塔顶,形状的确变了,特色也的确有了,但并不能就此宣称自己是整个塔的创造者。日本国内有人这样做还可以理解,作为研究国际关系的知名学者亨廷顿也如此认同,这只能说明他太多关注于日本民族的独特之处,却忽视了一点,即独特并不代表着独创。顺便说一句,文明并不必然导致冲突,导致冲突的是一种文明企图凌驾于别的文明之上,或者要取而代之。这就如同枪支并不会犯罪,犯罪的是违法扣动扳机的人。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在中国出版连英文原书名都印错了(图1-1),这点很令人同情,但他的英文书名所表达的这种观点还是令人无法苟同。
图1-1 “CLASH”的“L”错印成了“I”
当然,说到日本民族文化中缺乏原创性思想,主要是指迄今为止的过去。我们同样有理由大胆预言这个民族文化的未来。未来的日本民族如果不走向战争,在当今信息技术和国际化条件下,其鲜明、高效的民族文化,将促使其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原创国。2005年3月起,日本经济产业省与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联合制定发布日本战略技术路线图。这个路线图已经成为日本政府引导重大产业技术布局和投资的重要技术战略文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因而在日本被形象地称为“鹰眼路线图”,聚焦的技术主要包括信息通信、纳米技术、系统和新型制造业、生物技术、环境、能源、软实力、战略融合8大类共30个技术领域。[8]这显示出日本与美国一争高下的雄心。其实,顶尖技术的累积与原始创新原本就只差半步距离。日本为什么会如此,正是本书后面将要一步步论述和展示的内容。
【注释】
[1]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松林明.大辞林[M].东京:三省堂,2006:2443.“大和魂”:“1.是相对于习得汉学知识而言的日本人固有的处理实务或世事的能力与智慧。2.是日本民族固有的精神。作为日本人的意识。”——作者译。
[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5]尾藤正英.日本文化的历史[M].彭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前言.
[6]潘茂群.中外管理与泛家族规则的思考[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82-204.
[7]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3.
[8]施雯,等.“鹰眼”:洞察未来的技术走向[J].新华文摘,2013(19):1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