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日本民族从来没有抑制过个性的张扬,抑制的只是组织系统内的个性张扬。个性张扬与组织约束是日本极致文化的两大内在支撑原点,也是其矛盾的焦点,更是其能否继续传承与发扬的基点。现代技术的发展与现代思潮的发展,都在一步步将个人从组织的严密控制下解放出来,这是时代的进步,毫无疑问也对日本的社会组织文化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同时更为日本的极致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计划的严密,规范的无处不在,控制的严格遵行,已经成为现代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并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同样,技术的巨大进步,工具的快速改进,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为个体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时间,不仅在全社会范围内是如此,而且在一个个团体内亦是如此。是继续服从公司的规矩,还是适度修改公司规矩以迎合职工的个性需求,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以至于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发起了一场“重新找回创新精神”的运动。2013年5月初,索尼公布2012全年财报时,时任索尼中国区总裁的栗田伸树说,现在“索尼必须找回创新精神”。的确,索尼打破各个事业部间的壁垒,各事业部相互协同研发新产品,当年在中国推出了一系列产品,尤其是全球首款弧面屏LED电视的面世证明了索尼正在找回创新精神。其实组织并号召年轻一代找回创新精神实在是多此一举。日本人从来都不缺乏创新精神,缺乏的恰恰是对组织约束和壁垒的反抗。
当个体与组织碰撞交织的时候,无法突破组织的个性张扬,便只能在组织约束之内寻求出类拔萃,组织内的人都如此,这便是泛家族规则浓厚的组织容易走向极端或者极致的结构性动力基础,也是日本社会持续保持创新精神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而日本社会的广泛宗教信仰,特别是神道教和佛教的宁静、简洁、寂灭、极乐思想,帮助寻求突破的日本人更多地走向极致而不是极端。如果索尼公司组织内部没有人想突破,便不会出现各事业部之间的壁垒被打破的现象,也就不会那么快产生弧面屏LED电视那样的创新产品。同样,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组织内部突破壁垒的需要将会越来越多,个性张扬便有了走向组织约束之外的可能。就全社会而言,个性的突破越多,组织的辅助越多,社会新产品便将会越多。这是一种更大范围地走向极致的机遇。在这一过程中,唯一需要改变的是传统的组织规则。
日本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极致文化这一现象正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感悟、所认知,并开始成为研究的对象。这里仅举几例。旅居日本几十年的学者毛丹青2013年接受采访时就说过:“我觉得其实日本人性格中有一种东西,那就是‘极致’。”[37]幻冬舍出版公司的创始人见城彻从一个积弱男成为出版界巨子,说自己就是因为二十岁的时候被看作异端,所以给自己的书起名为《异端的快乐》。他所说的异端,“最大的感受是字里行间那种走向极致的气势”,以至于该书翻译者毛丹青在其博客中介绍说:“走向极致是日式励志的一种。”日本设计师新锐冈本光市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对日本设计的印象是:简洁的外观,功能多样,能将材料的特性发挥到极致。”他的这段话被收录在《漫步日本设计——极致的简约之美》一书中,中国编著者王绍强和他的团队在采访了当代日本最著名的几位设计师后一致认为,这个书名很好地展示了日本设计的整体特点。[38]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中坦承:“‘完美主义’不是‘更好’,而是‘至高无上’。这就是我在工作中不断追求的目标。”[39]
在无声无息中把一切都推向极致,世界上还没有哪个民族可以与日本民族比肩。柔美的极致和野蛮的极致不过是一枚硬币的真实两面,在极致文化的合成中构造出日本民族最鲜明的特性。也正是因为有了极致文化,日本民族在世界发展史上才留下了永远的烙印,并且这种烙印同样是极致性的:既有他们民族长存的骄傲,也有他们民族永远的痛。目光锐利地不断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和头脑简单地不断发动战争,日本民族的极致性行为不仅在东亚永远举足轻重,就是在世界上也同样无法忽视。如果不幸与日本在同一行业里竞争,那么应当记住,无论日本人表现得多么谦恭和友好,他们的心里一定在谋划着如何战胜你、吃掉你。因为,友好和竞争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回事,他们都会认真地做到极致。
【注释】
[1]本章部分内容发表于《学术界》2014年第5期。
[2]原文:“能く我が至高の伝统に耻じざる真価を発挥するに至らん。”
[3]周作人.周作人论日本[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5.
[4]小泽征尔的坚持[EB/OL].http://news.163.com/10/1210/11/6NHQVKFU00014AED.html.
[5]南博.日本人论[M].邱琡雯,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9.
[6]宫城音弥.日本人是谁?[M].东京:朝日新闻社,1972:12.
[7]天沼香.《頑張り》の構造——日本人の行動原理[M].东京:吉川弘文馆,1987:19.
[8]蒋百里.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Z].国防学会辑,1947:8.
[9]“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躾”在日语中发音的第一个字母均为“S”,所以称为“5S”管理标准。“躾”指的是素质修养。
[10]欧阳蔚怡.感受日本[M].武汉:湖北教育教育出版社,2008:54.
[11]读卖新闻特别取材班.丰田传[M].李颖秋,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134.
[12]坂本光司.日本最了不起的公司[M].蔡昭仪,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96、106.
[13]唐辛子文.日本小学校长每天向学生问好800次[N].羊城晚报,2011-05-06(5).
[14]东京博士.日本VS中国:人文环境亲身比较[EB/OL].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star=31&replyid=7688657&id=3098547&skin=0&page=1.
[15]林桦.刹那樱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31.
[16]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5.
[17]伊恩·布鲁玛.面具下的日本人[M].林铮凯,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82.
[18]扎卡里·凯克.史上五个最不靠谱的美国盟友[N].参考消息,2015-01-22(12).
[19]周作人.周作人论日本[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2.
[20]《四十七人之刺客》,东宝公司出品,1994年月22日在东京上映,获第7届东京国际影展评审团大奖。
[21]《最后的忠臣蔵》,华纳兄弟投资出品,2010年12月18日在日本首映,获得第3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22]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回忆录[M].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173.
[23]欧阳蔚怡.感受日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30.
[24]加藤周一.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M].彭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2010:64.
[25]胡泳.从泰勒制到海尔OEC[J].互联网周刊,2001(13):74.
[26]坂本光司.日本最了不起的公司[M].蔡昭仪,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105.
[27]沃尔夫·冯.日本杂议一百则(之六)[EB/OL].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118368.shtml.
[28]佐藤可士和.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M].常纯敏,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9.
[29]俞天任.东瀛住院记[N].经济观察报,2011-01-03(7).
[3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5.
[31]荻生徂徕.辨道[M]//海老沢有道,等.日本思想大系:第37卷.东京:岩波书店,1973:219.
[32]荻生徂徕.圣学问答(上卷)[M]//海老沢有道,等.日本思想大系:第36卷.东京:岩波书店,1972:95.
[33]韩东育.中日两国道德文化的形态比较[J].二十一世纪,2002(6):55-63.
[34]欧阳蔚怡.感受日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54.
[35]毛丹青.什么是日本人的物灵说[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4747bc070100mh89.html.
[36]石华.走进日本防卫厅[EB/OL].http://www.81.cn.
[37]毛丹青.日本人的极致不是病[J].男人装,2013(3):24.
[38]王绍强.漫步日本设计——极致的简约之美[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52.
[39]稻盛和夫.干法[M].曹岫云,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1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