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罗马文化的发展史

古代罗马文化的发展史

时间:2023-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古代罗马文化形成的历史环境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发祥地,位于地中海北岸中部。

古代罗马文化在充分吸收伊达拉里亚和希腊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是希腊古典文明的直接继承者,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对于欧洲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古代罗马文化形成的历史环境

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发祥地,位于地中海北岸中部。它是一个靴形半岛,东濒亚得里亚海,南临爱奥尼亚海,西接第勒尼安海,北连阿尔卑斯山脉,亚平宁山脉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把意大利分为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自然区域。北部波河流域是富饶的冲积平原;东部狭长地带南接阿普利亚高地,适于畜牧;西部山势渐趋平坦,形成伊达拉里亚、拉丁姆和坎佩尼亚平原,宜于农耕;南部沿海地区也适于农牧业;与半岛南端隔水相望的西西里岛,尤以盛产谷物著称。与希腊相比,这样的地域条件更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但是,意大利海岸线平直,缺乏港湾,沿海岛屿较少,航海和对外贸易的条件逊于希腊。意大利气候属地中海类型,冬季温暖湿润,夏季干热,雨量随季节变化,冬多夏少,半岛东部不如西部充沛。境内河流较密,以波河、第伯河最为重要,大多河流水流湍急,加之夏季缺水干涸,不便航行。亚平宁山区森林茂密,丘陵和河谷地带覆盖着灌木丛和草坡,宜于作为农场。西部平原富含火山灰,可以种植大麦、小麦和豆荚,栽培橄榄和葡萄。山区出产木材,沿海有盐场和渔场。意大利矿产资源不太丰富,仅伊达拉里亚有铜、铅、锡,伊尔巴岛有铁矿。

早在旧石器时代,意大利半岛就有居民,在亚平宁山麓和利古里亚都发现他们穴居的遗址。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主要位于阿普利亚和西西里,居民已有原始农业,驯养家畜,制作陶器。新石器时代后期,半岛上居民日渐增多且逐步向北扩散。当时的居民身材矮短,长脸黑发,属于地中海人种。公元前2000年代初期,一支操印欧语的部落从东北方越过阿尔卑斯山脉进入意大利,他们创造了青铜文化—— 特拉玛拉文化。同时,在亚平宁中部山区和阿普利亚等地,也发现有青铜文化,称为亚平宁文化,这里的居民主要是意大利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后裔,也混合了一些外来的印欧语部落的居民。大约公元前1000年起,意大利进入铁器时代。早期铁器文化以维兰诺瓦文化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半岛北部和西部平原地带。金属时代进入意大利的印欧语部落,经过不断迁徙和长期融合,逐渐占据了半岛大部分地区,成为意大利的主要居民。意大利最古老的利古里亚人,可能是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后裔,则偏居于半岛西北部山区。后来,半岛中部和南部的印欧语部落中形成了两支地方性语言,即翁布里亚—萨比利安语言和拉丁语言。操前者语言的有翁布里亚人、萨莫奈人、鲁卡尼亚人等,操后者的有拉丁人、赫尔尼西人、厄魁人等。罗马人的祖先是拉丁人的一支,在第伯河畔建立了罗马城,古代罗马国家就以罗马城为基础发展起来。公元前8世纪起,又出现新的移民浪潮,先是伊达拉里亚人来到意大利,活动于亚努河和第伯河之间,后又向外扩展势力范围。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向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移民,建立了许多殖民城邦,迦太基人在西西里西部也建立了一些商业据点。此外,公元前5世纪,高卢人从阿尔卑斯山以北进入意大利,逐渐占据波河流域,成为当地住民。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主要生活在亚努河和第伯河区域的伊达拉里亚人逐步过渡到阶级社会。他们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手工业发展迅速,对外贸易活跃,虽然还保留着较多的原始社会的残余,但奴隶已经出现且人数较多。公元前7世纪,伊达拉里亚出现了城市国家并在公元前6世纪达到鼎盛。伊达拉里亚人吸收了古代东方国家和希腊的文化,创造了较高的文明,并在意大利进行传播,对罗马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史学界有“伊达拉里亚文明”之说。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建立了许多殖民城邦,扩大了希腊和意大利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也传播了希腊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意大利的发展。

根据罗马历史的传统说法,从公元前753年罗慕路斯建城起,到公元前510年高傲者塔克文被推翻为止,先后有7个伊达拉里亚王统治罗马,这个时期被称为“王政时代”。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了共和体制,并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进行了一系列对外扩张,获取了大量的奴隶和财富,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公元前2世纪中期,罗马奴隶制社会内部矛盾充分暴露出来,共和国在奴隶的不断打击之下日益走向衰亡。在镇压奴隶起义以及奴隶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历经“前三头政治”与“后三头政治”之后,屋大维成了最终的胜利者。公元前30年,屋大维元首政制的建立,标志着罗马进入帝国时期。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进入繁荣时期,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公元2世纪末,帝国由繁荣转向衰落,并在3世纪出现了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形成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的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罗慕洛被废,帝国寿终正寝。一般说来,上古罗马文化的主要成就,就是从公元前6世纪末建立共和国始,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这1000年内的浓厚积淀。

二、古代罗马文化的主要成就

承袭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古代罗马在宗教、文学、史学、哲学、法律及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使之成为欧洲古典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古代罗马的原始宗教是多神教,保持着万物有灵的信仰。罗马人信奉的神祇多模仿希腊,如希腊的天神宙斯和天后赫拉被附会为朱庇特和朱诺,雅典娜被附会为米涅瓦。后来,由于和东方国家不断接触,罗马还出现了对东方一些国家神祇的崇拜。然而,罗马人通常最信奉的是战神马尔斯和灶神维斯塔。马尔斯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神,维斯塔是保护家庭和国家的神。此外,罗马还长期盛行对祖先的崇拜,相信死者的亡灵是家庭和氏族的守护神。为了祭祀神灵,他们建造大量的神庙殿堂,制定节庆仪规,供养祭祀团体。每发生重大事件,罗马人都要求神问卜,通过占卜师观察空中飞鸟和雷电现象或动物内脏来预测吉凶。在多神信仰的基本格调之上,罗马人的宗教信仰充斥着功利色彩,为有用而敬奉神明,让神明团结起来共同保护罗马人的利益和对付罗马的敌人。罗马的神从来不和人类打成一片,而是高高在上和令人敬畏,只有祭司团才能与他们进行交往,因此,祭司团成了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社会阶层。罗马的多神信仰重在维护现实的政治秩序和加强法律的威严,就这一点而言,罗马的宗教可以说是开创了政治功能,使宗教由理想性的憧憬变成了现实性的束缚,由自由心灵的天真烂漫的狂想变成了维护现实社会关系的顽固屏障。

“基督”一词是希腊文的汉字音译,原意为“救世主”,希伯来原文是“弥赛亚”。基督教大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最早出现在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下层群众中间,不久传遍整个罗马帝国。它是受罗马统治的人民特别是犹太人民反抗罗马的群众运动的产物。当时,罗马各地人民不断掀起反抗统治者的斗争,都遭到残酷镇压,他们找不到出路,转而把希望寄托于宗教,于是便产生了基督教并迅速传播开来。恩格斯曾经指出,基督教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驱散的人们的宗教。

基督教接受了犹太教信仰上帝及其化身救世主的说教,同时接受了犹太教的《圣经》而称之为《旧约全书》。基督教创造了救世主的具体形象耶稣,按基督教文献所说,上帝在巴勒斯坦的伯利恒显灵,使玛利亚(后称圣母)受孕生了耶稣。耶稣长大后富有神力,能起死回生,驱妖逐魔,收了不少信徒,其中十二位(彼得、约翰、保罗、犹大等)最为著名。罗马地方官通缉耶稣,并用三十个金币收买了犹大。因为犹大的出卖,耶稣于一个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星期日)复活,不久升天。基督教宣称,耶稣的死是代替人类受难。

早期基督教教义的内容是救世主不久还要下凡,拯救人类进入幸福的千年之国;因人有罪,信仰上帝并虔诚悔罪的人才能进入天国,否则要下地狱;穷人易升天国,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信教者应该把财产捐献给公社,一起过共同生活。这些教义包括实现现有财产的共产(不包括共同生产),鄙视富人,反对罗马帝国的统治,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基督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度,也不主张组织起来以暴力实现教义。当时罗马帝国比较巩固,奴隶和其他的人民反抗均被镇压下去,绝望之中,民众纷纷入教,这就是基督教得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社会背景。

原始基督教徒具有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精神,不信奉罗马旧神,不崇拜罗马皇帝,因此遭到罗马统治者的迫害和镇压。然而,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不少富裕农民、工商业者和奴隶主,甚至社会上层人士也开始信奉基督教。有产者入教,向教会捐献财物,施加各种影响,因而在教会中逐渐取得领导地位。他们在改造教义和编纂《圣经·新约》过程中,大量吸收希腊罗马哲学,接受新斯多噶派的神袛信仰,以及忍耐顺从、精神忏悔、禁欲主义和宿命论等观点,甚至宣扬君权神授,美化皇权,承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合理性,提倡依从主人,甘当顺民。这样,基督教开始演化成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工具。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由镇压迫害改为宽容政策。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完全失去被压迫者宗教的性质,蜕变为奴隶主阶级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

罗马哲学的主要成就在于对希腊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因其讲究实用主义,注重伦理与神学的紧密结合,从而为统治阶级提供了精神支柱。

罗马共和国后期,将希腊各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以西塞罗(公元前106年—前43年)为典型代表的折中主义。西塞罗的最大贡献在于以生动的拉丁语将希腊哲学通俗化,便利了罗马人对希腊哲学的了解,从而促进了罗马哲学自身的发展。西塞罗的重要著述《论善与恶的意义》《论神的本性》和《论友谊》等,不仅丰富了罗马哲学,也是研究希腊哲学的重要文献。罗马唯物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是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9年—前55年),马克思称他是“一位真正罗马的史诗诗人”。《物性论》是卢克莱修留世的唯一著作,也是我们了解古代原子唯物论思想的唯一系统著作,对近代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卢克莱修认为物质是永恒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消失为无,万物的终极本原是构成世界万物基础的原子和虚空,包括灵魂和精神在内。卢克莱修还提出了进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人类经历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进化,这种社会历史观无疑是唯物史观的萌芽。卢西安(约公元120年—190年)是古罗马优秀的思想家,杰出的无神论者。他的著作流传至今的有84篇,代表作品有《神的对话》《佩雷格林之死》《悲惨的朱庇特》和《渡口》等,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哲学流派、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等方面。卢西安的作品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触及时代精神的重大问题,因此,有西方学者称之为“新闻记者”和“时事评论家”,他的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不仅沉重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而且对后来的西欧文艺复兴和近代无神论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恩格斯称其为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伏尔泰。埃比克泰德(公元55年—135年)是古代罗马研究伦理道德著称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是《言谈集》,题为《手册》的格言集由学生根据他的讲课提纲整理而成。埃比克泰德认为讨论世界是怎样构成的问题,既不重要又无必要,关键是人们要了解善的含义和真正本性,掌握欲望和厌恶、选择与拒绝的行为尺度,并以此作为生存的准则安排未来的生活。他还提出了世界主义的道德伦理体系,认为在神的面前,人人都是平等和自由的社会成员,应当彼此相亲相爱,奴隶不过是主观意识造成的产物。这种观念对后来的基督教影响很大。马可·奥里略(公元120年—180年)是罗马帝国皇帝,也是一位有名的哲学家,被称为“皇帝宝座上的哲学家”,代表作是《沉思录》。奥里略的哲学体系主要包括神学、伦理学和国家学说,神学是全部理论和重点的基础。奥里略认为神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整个世界在神的安排下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生命整体。灵魂是神的启示,人和神是水乳交融、血脉相通的一体。宇宙万物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运动变化决定了整个宇宙,这是神与天命的安排。人是自然界有机整体的一个部分,必须相互关联,友爱他人,以达到至善的终极目标。

在模仿希腊成果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的罗马史学,是连接古典西方史学与近代人文主义史学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费边·皮克托(约生于公元前254年)是罗马第一位著名的史学家,代表作品是《罗马史》,这本著作从远古神话开始按年代顺序排列,一直写到他自己生活的时代。李维曾以极为崇敬的心情称赞皮克托是罗马“最古老的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约公元前200年—前118年)是公元前2世纪中叶杰出的史学家,代表作品是《罗马史》,这部著作叙述了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至公元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战争结束前后70余年的历史,全书共40卷,中、前卷保存完整,其余各卷残破不全。波利比乌斯在《罗马史》中所体现的治史方法和原则颇受后代史学家李维、塔西佗的推崇。恺撒(公元前100年—前44年)不仅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才华横溢的散文家和历史学家,他以亲身经历叙写了《高卢战记》和《内战记》两部不朽的著作。《高卢战记》共8卷,记载了恺撒征服和统治高卢的始末,包括他对高卢人和日耳曼人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以及公元前55年、54年两次入侵不列颠岛的经过。《内战记》共3卷,记述了他战胜庞培及其党人的经过。恺撒的著作不仅在历史方面,在军事、政治和文学等方面均有极高的价值。撒路斯提乌斯(公元前86年—前34年)是罗马共和晚期最有政治见解和洞察能力的历史学家,著作有《喀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前者记述了罗马贵族喀提林利用社会的不满掀起政变及战败而死的经过,后者记述了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与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作战的经过,对于理解罗马共和晚期的历史尤为重要。撒路斯提乌斯的史学水平明显超过此前所有的历史学家,他的著作颇受推崇,与李维和塔西佗一起并列为罗马历史上的三大史学家。李维(公元前59年—17年)是公元前后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代表作是《罗马史》,这部作品始自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止于屋大维时代的公元9年。全书142卷,重点记述了从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后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公元前1世纪的意大利同盟战争,内战是全书注目的中心。李维的著作保留了宝贵丰富的历史资料,对后世的历史学家研究罗马早期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塔西佗(约公元55年—120年)是罗马最伟大的史学家,他在罗马史学上的地位可与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相媲美,重要著作有《关于雄辩术的对话》《日耳曼尼亚志》、《历史》和《编年史》,其中《日耳曼尼亚志》作为一部历史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是研究日耳曼人及其历史,尤其是德国古代史不可或缺的资料。塔西歌颂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鞭笞霸扈专制的帝王暴君,俄国大诗人普希金称赞他的著作为“惩罚暴君的鞭子”。

古罗马文学同希腊文学并驾齐驱,有“古典文艺”之美称,注重写实与叙事,以写真传神见长。尼维阿斯(公元前270年—前201年)是古代罗马的剧作家与诗人,被称为“罗马文学之父”。尼维阿斯最重要的成就表现在史诗创作方面,7卷本史诗《布匿战争》以希腊式诗体记述了每一次布匿战争,为建立罗马民族史诗作了大胆的尝试,西塞罗称他的作品“语言纯净”。恩尼乌斯(公元前239年—前169年)作为诗人,创作了许多悲剧和喜剧,其中以悲剧为主,最重要的作品是模仿《荷马史诗》写的《年代记》,全书据说达18卷之多,现存仅600余行,叙述了从特洛伊毁灭至他生活的时代的罗马历史,这部史诗与后来维吉尔的《伊尼阿德》齐名。卡图卢斯(约公元前87年—54年)自称16岁“换上成人的长袍”便开始写诗,留传下来诗集一部,存诗116首。卡图卢斯将自己从热恋到分离的炽热、复杂的强烈感受全部融入简洁、优美的诗行中,倾诉自己的渴望与痛苦。他的诗感情浓烈,饱含热爱与痛苦,独具一格。维吉尔(公元前70年—前19年)是公认的罗马帝国初期奥古斯都文学的中心人物,也是其时诗坛的主要支柱,是罗马最负盛名的诗人。他的早期代表作品《牧歌》包括了十个诗章,是模仿希腊田园诗的杰作。另外两部划时代的著作是《农事诗》和《伊尼阿德》。《农事诗》历时7年写成,共4卷,每卷50余行,主要描述庄稼种植和养殖等方面的内容,维吉尔用美丽的诗篇描述了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农业操作,堪称世界诗坛的一大奇观。《伊尼阿德》共12卷,记述了罗马人的祖先伊尼阿斯在特洛伊城被攻陷之后,带着老父、幼子及少数特洛伊居民来到意大利第伯河口,定居建城的经历。《伊尼阿德》的问世成为欧洲“文人史诗”的开端,使古代史诗在人物、结构和格律等方面进一步趋向定型,史诗中的许多名言警句,更被视为古罗马文明的标志之一。贺拉斯(公元前65年—8年)是古代罗马最主要的讽刺诗人、抒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他和维吉尔并列为奥古斯都诗坛的代表,主要作品有《颂歌》和《诗简》,其中《颂歌》共4卷,歌颂了奥古斯都的统治以及奥古斯都时代罗马道德的复兴。奥维德(公元前43年—18年)是奥古斯都时代第三位重要的诗人,曾写过许多爱情诗篇,有《恋歌》3卷、《女英雄》21篇、《爱经》3卷和叙事诗《爱情的药剂》,其中《恋歌》是他的成名作品。长诗《变形记》是奥维德的代表作品,不仅对罗马文学,而且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认为是罗马文学界的情诗奇才。西塞罗是古罗马最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散文家和拉丁语言大师,被后人誉为“拉丁散文泰斗”,代表作品《三论》(即《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明畅华丽,晶莹澄澈,犹如西方文学宝库中三颗璀璨的明珠。

当罗马人征服了许多文化艺术繁荣的国家,将那里大量的艺术品运到罗马,同时还把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艺术家、工艺师和工匠当作奴隶和人质集中到罗马,就为罗马艺术的繁荣提供了优越条件。意大利半岛北部和中部的伊达拉里亚人创造的伊达拉里亚美术,是古罗马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伊达拉里亚艺术创作中,雕塑最为突出。最早兴起的石雕始于公元前7世纪末,最能代表伊达拉里亚艺术水平的是陶塑和青铜雕刻,著名的作品有《陶棺上的夫妻像》等。庞贝城是古罗马权贵兴建奢华别墅和奢靡享乐的胜地,在公元前79年被火山熔岩覆盖,但封闭严密的笼罩完好地保存了这座小城的全部文化,贻留了古罗马的建筑装饰、工艺制品,尤其是大量的壁画,充分反映了古代罗马的绘画成就。凯旋门是古罗马统治者为炫耀侵略战争的胜利创造的纪念性建筑,通常横跨在宽阔道路上,留存至今的著名的提图斯凯旋门用混凝土浇筑,大理石贴面,檐壁上雕刻着凯旋时向神灵献祭的列队人群,给人以气势宏伟之感。罗马的纪念性建筑中,除凯旋门外还有纪功柱,至今在罗马城里仍保留着罗马时代遗存的图拉真纪功柱和奥利略纪功柱,两柱柱身都饰满浮雕,以图拉真柱更为杰出。图拉真柱总高38米,柱身高27米,用大理石块构成,耸立在方形基座上,周围缠满22个圈组成的螺旋形浮雕带。浮雕总长200米左右,雕绘人物多达2 500个,整个雕刻就是一部形象的战争史,是世界上最长的战史立体画卷。此外,作为罗马城徽闻名于世的雕塑作品《母狼》、维斯西巴安皇帝赦令建设的斗兽场,以及纪念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功绩的万神庙,都是古代罗马艺术的不朽杰作。

古代罗马创造了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的法律,是人类文明最为宝贵的遗产之一。

罗马最古老的成文法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制定的十二铜表法,它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也是后来罗马法发展的基础。由于十二铜表法没有完全满足平民的要求,平民和贵族之间的斗争也没有停止。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一方面调整了罗马公民内部的阶级关系,另一方面推动了新法案的不断出台。著名的有公元前445年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的卡努利阿法;公元前326年废除债务奴役的波提利阿法;公元前287年规定平民有最高立法权的霍腾西阿法等。因为这些法律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不受保护,故称市民法。市民法在程序上带有浓厚的形式主义,履行手续必须遵循严格和公开的仪式,念诵既定的法律咒语,完成特定的复杂动作,否则不发生法律效力。

公元前3世纪以来,通过对外征服,罗马的版图骤然扩大,政治、经济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民事和商事活动的主体成分日趋复杂,罗马公民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与异邦人之间的案件日益增多,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所能涵盖。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比市民法涵盖范围更为广泛的万民法。万民法意指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罗马私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共和国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与异邦人、异邦人与异邦人之间民事关系的法律。由于万民法以自然理性为依据,没有公民法那样狭隘的民族性和形式主义的缺点,因而更能满足罗马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整个社会的普遍需要。在罗马私法体系当中,万民法是较为完善和成熟的部分,也是罗马后期法律的主要内容。从形式上看,万民法并不是一般国家为了规定彼此之间的关系而认可的法律,而是通过罗马外事法官的司法活动所制定,并被罗马国家用强制力保证实行的法律。万民法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罗马经济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不仅弥补了市民法的严重不足,而且还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被统治阶级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

从公元212年塞维鲁王朝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到查士丁尼去世,是罗马的统一法时期,也是罗马法律发展的最后阶段。公元212年,卡拉卡拉颁布敕令,给予登记在任何公社之内的帝国全体自由居民以罗马公民权,从而取消了帝国内部自由民之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这至少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原先适用于不同法律主体的市民法和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已不复有实际意义,罗马法律的发展开始从创新阶段进入了汇编阶段,即整理和提炼阶段。公元130年,哈良德皇帝指示著名法学家犹利安努斯成立委员会,负责整理修订历代大法官的告示,将之编订成本,赋予法律实效,命名为《犹利安努斯敕令》。3世纪以后,法律汇编工作更加受到历任皇帝的重视。公元295年,戴克里先指定法学家格霄高利阿努斯编订了一部共分6篇的法典。公元435年,狄奥多西二世组成以安提奥库斯为首的16人委员会,筹备汇编自君士坦丁以来的法律,3年后在君士坦丁堡颁布。这部法典分为16篇,涉及私法、公法、刑法、市政法、军事法和教会法等内容。

古代罗马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集中在帝国时期。因为罗马帝国的建立,促进了地中海周围广大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加之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为科学技术取得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然科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老普林尼(约公元23年—79年)。据记载,老普林尼留下笔记160多卷,完成著述7部,其中以集科技知识大全的《自然史》最为重要。《自然史》参考了2 000多种著作,共分37卷,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农学、医学、矿物、工艺、绘画和雕刻等。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几乎把当时知道的各科知识都包罗无遗,因此,被誉为“像自然”本身一样丰富多彩的书,历经中世纪的洗劫而流传到文艺复兴时期,成为古典传统在科技方面的代表读物。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继共和时代的农学家加图和瓦罗之后,公元1世纪又出现了农学家科鲁麦拉。他著有《论农业》12卷,不仅涉及农牧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论述了社会经济关系。帝国初期的科技著作中,地位可与《自然史》相比的是斯特拉波(约公元前64年—23年)的《地理学》17卷。这是一部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广收前人成果完成的内容最全面、范围最广阔并具有科学体系的地理学专著,内容涵盖山川形势、气候土质、万物生息、矿泉土产、民情风俗、城邦交通以及历史沿革等方面。《地理学》对当时西方积累的地理知识作了总结,还绘制了一幅包括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世界地图。公元2世纪托勒密所著的《天文学大成》,对天文学有所贡献,但他继承并完善了地心说天文学体系,其谬说后来统治欧洲达1400年之久。

在斯特拉波和普林尼之世,罗马科技界各门类都有显著的发展,特别是技术工程等服务于生产而又与重视实用的罗马精神结合无间的学问,更呈硕果累累的丰收之势。生活在1世纪的赫伦,便是一位著名的实用科学家与工程师。赫伦生平著述很多,还有许多发明创造。他曾制造过比较复杂的滑轮系统和起重机械,设计过双缸单程鼓风机、计程器和虹吸管等。在他的科学著作中,曾有一部研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注释,据说在书中证明过一些新的定理。赫伦在《经纬仪》一书中,得出以三角形三边之长求面积的公式,解决了实用计算的一大难题,他的《测地术》一书长期被人们用作测量土地的实用手册,充分证明赫伦的科学研究具有实用的特色。

罗马医学的发展深受希腊的影响。提比略时代的名医塞尔苏斯(约公元前30年—45年)写有8卷本的《医学大全》,综合汇总之功相当于斯特拉波的《地理学》,可惜大部已佚,仅有残片保存至今。1世纪中叶,提奥斯科里德斯所著的药书,记述了600余种植物及其药性。盖伦(公元129年—199年)是古典医学的集大成者,生平著述多达131部,存世至今的也有83部。盖伦对人体结构的研究标志着解剖学的萌芽,他在生理学、治疗学和病理学方面也有较大的成就,他提倡的“灵气奠基于自然摄入再经管道沟通”的理念,直到17世纪血液循环学说问世以前,始终是古典医学概念的基础。盖伦的药物学著述介绍了当时人们已知的各类药材,其中包括矿物药品100种,动物药品180种,植物药材540种,堪称古代药物学的总汇。

三、罗马文化的历史影响

从希腊罗马时代到近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罗马文化起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是西方文明一脉相传、自成一体格局的重要因素。希腊作为西方文明开倡者的特点,在于它的城邦以小国寡民的规模建立了奴隶制民主政治或公民政治。希腊文化能够保持这种特点,并作为西方文明的滥觞而继续发展下去,得益于罗马文化的出现。罗马也以城邦起家,它的文化基本上全盘继承希腊。但是,罗马却在希腊化后期从一个城邦发展为统治整个地中海区域的大帝国,又仍然保持共和国的体制,虽然后来转化为帝国,其帝制却具有不同于东方帝国的一些特点,从而使东西方文明双峰并立之势得以确立。

希腊人创造了民主制、君主制、僭主制等政制方式,但罗马人在政治实践方面的影响更大。他们实际上传下来两种政治制度的模式,即中晚期罗马共和国的混合宪法和君主制度。罗马共和国崩溃之前,一直有一个相当庞大,且可以吸收新成员进入核心的流动集团,公职一年一任,全体公民都可以参加选举,被西塞罗等历史学家誉为理想的、平衡的避免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体制。这种体制被17、18世纪英国发展起来的代议制政府继承,并且经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传播,在18世纪的欧洲政治思想中得到广泛认可。罗马虽然也存在君主制度,但它的贡献在于把绝对专制主义与高度发达的法律体系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调节家庭、财产和人们之间关系的良好体系。

专制统治法律以及公民权思想的结合给欧洲历史和思想以巨大影响。西罗马帝国瓦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在某种意义上仍是一个整体,享有共同文化遗产的情感仍然存在,这由罗马帝国本身的性质决定,这一遗产的潜在影响比外在表现更加深远。无论是查理大帝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还是拜占庭的东罗马帝国,都以它的旗帜在世界上存在千年之久,因为他们是一个共同的文化传统的继承者。

罗马的存在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统一、稳定的地理空间,同时,罗马文化也创造了一个基督教可以填补的真空。对于人们心灵上的饥渴,罗马宗教不能贡献任何东西,因为它缺少伦理和神学内涵,而且无法发展或适应新的形势。面对高度发展的、希腊化的文明,它却顽固地保持着原始性,虽然有些哲学家在解释世界的形成时提出了伦理体系和理论,有时甚至能把踏实的信徒们组成教会,但他们没有真正的神学理论,缺少神秘和神圣的生活。只有基督教把哲学和秘仪崇拜在精神上的吸引力结合起来,它有入门式、宗教经典、伦理法规、信条体系以及可以和其他信徒一起进行崇拜活动的场所,罗马的存在正是这一环境的提供者。

拉丁语对西方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罗马文化主要通过文字形式流传,很大一部分以拉丁语为媒介。拉丁语是近代罗曼语支各语言的基础,尤其对英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移民到达不列颠以前,盎格鲁-撒克逊人已经从拉丁语中借用了不少词汇,产生了日常使用的词语。从现在来看,英语中的大多数抽象名词派生于古典拉丁语,与罗曼语支而不是日耳曼语支更加接近。14、15世纪,法语两度从拉丁语中借用了大量词汇,第一次是直接从中世纪的通俗拉丁语中继承,第二次则是通过书面语言继承。总之,拉丁语汇的存在及其流传,对后世西方语言和文化的传承起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