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的朝鲜,从公元前后到677年,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在半岛形成长达六个多世纪的三国时期。660年,新罗和中国唐朝联军攻灭百济,668年削平高句丽,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王朝末期,一度出现“后高句丽”“后百济”与新罗并存的朝鲜后三国时期。918年,后高句丽建立高丽王期,并于935、936年灭后新罗和后百济,重新统一朝鲜半岛。1392年,李成桂废高丽国王,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开始了朝鲜历史上著名的李朝(公元1392年—1910年)统治时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结合本民族的历史积淀,中古时期的朝鲜文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中国、日本文化一起,展示了东亚文化的风采与荣光。
一、文化交流
中古时期,中朝两国交流频繁,往来绵密,使中国文化对朝鲜文化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新罗文化不仅继承了朝鲜三国文化的传统,而且吸收了中国唐代的文化。三国时期传到朝鲜半岛的儒家思想和学说,在新罗时期得到进一步传播。相传新罗统一朝鲜以后,薛聪曾用汉字表示朝鲜语的助词和助动词,辅助阅读汉文书籍,这种利用汉字作为朝鲜音符的办法,称为“吏读”,有利于朝鲜文化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在朝鲜的传播。682年,新罗首都庆州设立国学,授儒家经典,培养贵族子弟。788年,废弃按骨品质和花郎制选用人才的办法,仿照唐朝制度实行科举,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合格者分三等授官。新罗经常派贵族子弟到中国留学,仅840年一年之内,从唐朝回国的留学生就达150人。唐朝允许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有的新罗学生应试及第,成为进士。9世纪中期的崔致远留学中国20余年,他在中国时期的著作《桂苑笔耕》是保存至今的新罗最古老的文集之一。12世纪的徐兢记载高丽首都的大街小巷、经馆书社三两相望,少年多从师学习儒家经典。汉字和汉文长期在朝鲜通行,谚文的制作也利用了中国音韵学的知识。不少朝鲜文人擅长汉文、汉诗,诗的风格技巧甚至可以与中国诗人作品相媲美。朝鲜佛教各宗派的建立也深受中国佛教和僧人的影响。983年,中国刻成大藏经版,5000多卷汉译佛经以印本形式广泛流传于东亚各地,八年之后传入朝鲜。中国刻经40年后,朝鲜也依据中国刻本雕制大藏经版。新罗艺术深受唐朝的影响,在佛教建筑、雕塑、绘画和书法等领域都渗透着唐文化的印记。宋朝时期,高丽画家李宁来到中国,也带来朝鲜的绘画艺术,他的作品极受赞扬,宋人誉为妙手,有些画家还跟他学习。隋唐时代都流行高丽音乐,中国音乐在宋时也传入朝鲜。
二、文学和史学
朝鲜三国时期,诗、歌同散文一起有了广泛的发展。诗、歌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歌谣,二是汉诗。歌谣中最早的是“兜率歌”,据传作于公元24年至57年间,另有“彗星歌”,估计为7世纪初的作品。汉诗方面,高句丽琉璃王的四言诗《黄鸟歌》、乙支文德将军致敌将的五言诗,定法师的“孤石诗”等都是上乘之作。三国时期的散文,主要见之史书,《乙支文德传》《渊盖苏文传》《明临答夫传》和《朴堤上传》等名人传记,生动地描绘了以他们为中心的人民群众的斗争。《王子好童》《乐浪公主》《金春秋和文姬》以及《皇龙寺九重塔》既简练又以接近完善的小说构思反映出三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高丽初期的文学继承了新罗文学的传统和遗产,并以它们作为自己的基础,推动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发展。早在新罗时期就已兴盛发展的诗歌形式—— 乡歌文学—— 仍占主要地位,尤其是定型的十句体乡歌,传至今日的有均如(公元917年—973年)的“普贤十种愿歌”11首和睿宗的“悼二将歌”1首。汉诗在这个时期也占有很大比重,并相对加强了自己的地位,代表性的诗人是郑知常,作品有《大同江诗》《西都诗》等。12至13世纪前半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是李奎报,他创作了许多热爱祖国的诗文,代表作是《东明王》篇,载于他的文集《东国李相国集》。14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是假面舞剧的完成,种类繁多,演出场面宏大,已将乐、舞、唱融合为一体。李朝时期的文学在内容上主要围绕着李朝的建国赞扬儒教的王道政治,在形式上出现了不少颂诗,代表作有《纳乐歌》《靖东方曲》和《飞龙御天歌》等。散文方面出现了金时习在《金鳌新话》中表现的小说形式。在以描写社会现实为主要特色的稗说文学中,代表性的作品有徐居正的《笔苑杂记》《东人诗话》和姜孟希的《村谈解颐》等。
为了巩固王权,封建国家对史书编纂事业给予了极大关注。1013年,崔沅、金审言等人受命编纂自高丽王朝建立至穆宗十二年的历代实录,这一事业后经黄周亮等人才告完成。此后,各个国王统治时期均编纂实录。1145年,金富轼以《旧三国史》《海东三国史》和中国方面的史料为基础编纂了《三国史记》50卷,是现存的朝鲜正史,也是研究高句丽、百济、新罗历史最宝贵的资料。13世纪,一然收集了新罗乡歌、民间故事和当时认为珍贵的一些古代文献,编订了《三国遗事》,以补充《三国史记》的欠缺。著名作家李承休撰写的《帝王韵记》分上、下两卷,其中下卷的注释部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13、14世纪编撰高丽历代国王实录的基础上,15世纪编纂了篇幅庞大的《高丽史》和《高丽史节要》。
三、艺术
中古时期朝鲜艺术在音乐、舞蹈、美术和建筑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7世纪中叶以后,在同百济、高句丽音乐因素完全融合的基础上,新罗的音乐、舞蹈在中央和地方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传自高句丽的玄琴(五弦琴)和伽倻琴成为新罗重要的弦乐器。原高句丽的“乐圣”王山岳创作的一百多首乐曲传到了新罗,新罗玉宝高经过地理山云山院五十年修炼后,创作了“上院曲”等30首乐曲。歌舞乐的内容更加丰富,并因地区的不同各具特色。659年,新罗神文王曾去新村观看地方歌舞乐,演出的有笳舞、下辛烈舞、思内舞、上辛烈舞和小京舞等节目。李朝统治时期,把朱子学当成精神武器,标榜王道政治,十分重视礼乐。世宗年间创作的《定大业》《保太平》《与民乐》等,都是赞扬李朝历代国王及其业绩的音乐,此外,还有许多优秀的歌词、乐曲和歌舞剧本。有音乐天分的世宗成功制造了音调非常准确的律管、编钟和编磬,并以此为标准创制和改造了许多乐器。世宗年间音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收录在《世宗实录·乐志》里。此外,成伣编纂的《乐学轨范》9卷,是15世纪宝贵的音乐遗产。
新罗统一百济和高句丽以后,在美术方面汇集以新罗为主的三国精华,使其日臻完善,并在7世纪后期至8世纪期间达到顶峰。新罗美术的成就大多与佛教寺院的建筑联系在一起,著名的雕刻家有率居、良志等人,代表作品有庆州四天王寺遗址出土的绿釉砖浮刻四天王像以及灵庙寺、法林寺的佛雕和瓦砖工艺作品。高丽时期,绘画占有重要地位,国家建立美术机关图画院和画局,国王和高级官僚中还有许多业余画家。著名的画家及作品有李宁的《礼成江图》、慧虚的《观音图》等。14世纪重建的浮石寺,柱身用红色,柱头着青绿色,华丽而不粗俗,和谐大方,寺中无量寿殿的阿弥陀如来座像是高丽时期唯一的塑造佛像。恭愍王是高丽末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他的作品数量庞多,仅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自画像、鲁国公主肖像等人物画和风景画。李朝初期,画坛的两个代表人物是安坚和姜希颜,前者的代表作《梦游桃源图》被认为是李朝初期的最佳作品之一,后者的代表作《山水人物图》不仅雄弘豪放,而且简洁细腻。继承安坚和姜希颜的画家是李上佐,他的代表作《松下步月图》被认为是颇具绘画才能之作。
新罗时期的建筑富有创造性,代表性的成就是建于752年的佛国寺和石窟庵,它们以高超的建筑技术为基础,纵情展开多样而奇特的构思,是科学的比例结构和敏感的造型相结合的杰作。高丽王朝建立以后,继续兴建佛教寺院和王宫。初期建筑的寺院,以1055年开工兴建的兴王寺为代表。这座总面积达2 800间的巨大木结构建筑物,不仅标志着高丽国力的增长,也显示出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1118年落成的安和寺,从结构和装饰看来,是“高丽第一”雄伟华丽的建筑。高丽王期建立后的数世纪内,王宫的兴建事业从未间断。在今天开城的万月台,还遗有王宫旧址,“规模其壮……东西两阶,丹漆栏槛,饰从铜花,文彩雄丽”。1348年建筑的开京敬天寺大理石多层石塔,在三重台基上竖起三层三重塔身,是整个高丽时期石塔建造的杰作。李朝统治下的15世纪,建筑领域经历了跨时代的发展,它改变了新罗、高丽时代以雄伟华丽的寺院建筑为主的特点,以城郭和王宫为重点。城市周围环筑城墙,再加以延伸,沿山脊修筑漫长的防御线,形成朝鲜传统的城廓建筑模式。在城廓建筑中,最能体现造型艺术价值的是城门。1448年竣工的崇礼门,采用了不同于从前的手法,均匀美观,是李朝城门建筑的典型。宫殿建筑综合了多种要素,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已有技术,包括议政的厅堂和国王的居所,都花费了巨大的财富和劳力。迄今为止,幸存者只有昌庆宫弘化门、明政殿和昌德宫敦化门等几处。
四、科学技术
朝鲜三国时期,农业生产是国家的基础,因此,天文和气象工作受到高度重视。高句丽的日者、百济的日官部、新罗的天文和司天博士,都是研究天文气象或制定历书的机关和学者的名称。高句丽很早就绘制天文图并刻在石头上,百济也使用过“元嘉历”。7世纪初新罗修建的瞻星台,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建筑遗迹之一。《三国史记》中,天文和气象的观测记录有419条,分为天文记录、气象记录以及天文和气象同时观测的记录,其中日食记录55条,彗星记录40条,证实了当时天文学的发展高度。地理学也有相当的发展,628年,高句丽已经有了“封域图”,百济也制成图籍和地理志,据传新罗也有过地理书籍。通过平安南道顺川郡的“辽东城冢”和江西郡药水里壁画古坟的城郭图等,可以部分地看出高句丽绘制地图的技术。
高丽王朝时期,科学技术的最大成就表现在印刷技术的发展。随着儒学教育的普及,秘书省出版了需求日渐增多的儒教经典和历史书籍。安西都护府、京山府、南原府等重要的地方机关也用木版印刷了儒教经书、文集和其他书籍,但印数极为有限,加之断续进行,未能使印刷技术得到很大发展。高丽时期,印刷出版了六千余卷大藏经,历时60余年,在朝鲜印刷技术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天台宗的创始人义天主持佛教经书的印刷,共出版佛教经书1 000余种,计4 000多卷。13世纪中叶,文学家李奎报为1234年至1241年在江华岛刊印的《古今详定礼》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证实该书铸字刊印,这是朝鲜使用金属活字的最早记录。据学术界的一般观点,朝鲜在12世纪就开始使用金属活字,比欧洲早了三个世纪。
李朝时期,朝鲜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超过前代的成就。李朝世宗与郑钦之、郑招以及郑麟趾等人,将朝鲜历书和中国历书对比研究,编纂了新历书《七政算内篇》。为了使其进一步完善,又同李纯之、金淡等人研究回回历,编纂了内容更丰富、更准确的《七政算外篇》,这是15世纪朝鲜历学的宝贵成就。同时,为编制准确历书,还制造了许多观测天文的仪器,主要有表、圭、天平日晷、定南日晷、定时仪和浑象仪等。这个时期科学技术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成就是自击漏和钦敬阁。自击漏能精确测定时间,克服人们在报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钦敬阁是设有自动报时报季装置的建筑,显示了高度的数学和力学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15世纪另一重大技术成就是1442年发明并广泛使用的测雨器,比意大利贝内德托·卡斯特利的测雨器早两个多世纪。为了把历朝农业技术加以总结和推广,在世宗主持下,1430年编纂成《农事直说》,具体说明了以水稻栽培为重点的平整土地、播种、中耕、除草、施肥和灌溉等方法。当时的著名农书还有梁诚之等人编写的《蚕书》、徐冈等人编纂的《蚕书注解》,以及姜孟希编著的《衿阳杂录》。名医卢重礼编著的药学书籍《乡药集成方》85卷,是在朝鲜原有医学和药学的基础上,综合中医学成果汇纂的集大成著作。金循义等人编纂的《医学类聚》365卷,是一部将朝鲜和中国的医学成就加以整理和分类,并将医学各科分成95个部分,按系统所做的汇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