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维埃俄国。苏维埃俄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确立,是苏联形成的标志。1922年苏联的成立,1924年苏联宪法的颁布,30年代工业化的巨大发展以及40年代前半期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使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发展,而且为社会主义文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奠定了基础。
一、列宁的政治经济思想
苏维埃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思想领域处处渗透着列宁主义的政治和政策原则,列宁的政治经济思想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宁是马克思、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始人。对于苏联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前途和命运这一重大政治课题,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获得胜利的理论。1915年8月,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的思想。他指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获得胜利。列宁后来还指出,剥削者只在一国内首先被打倒是典型的情况,而在几国同时发生革命则是罕有的例外。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鼓舞了各国无产阶级夺取胜利的信心。
第二,经济落后的俄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列宁认为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布尔什维克的坚强领导使俄国的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强大,因而完全有力量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要与广大农民结成联盟,在民族革命过程中实现对农民的领导,并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苏维埃政权。无产阶级与农民的紧密联盟,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此外,帝国主义战争双方正在彼此厮杀,无睱顾及俄国革命,而且俄国幅员广大,交通不便,有可能长久地对抗先进国家的军事优势,战胜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列宁关于落后的俄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不仅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对马克思主义是个重大发展,而且对俄国革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因为它直接导致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第三,苏维埃国家早期政权建设的理论。列宁在1917年的《四月提纲》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要以全民武装代替常备军;一切官员要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其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正是列宁的上述思想指导的成果。十月革命后期建立起来的苏维埃政权,是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立法和行政相统一的政权,它能吸引广大劳动群众参加国家机关的管理。
第四,无产阶级国家机关和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十月革命前夕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宣布,党的最高机关是代表大会,由代表大会选出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从自己的成员中选出核心负责日常工作。列宁在晚年患病期间,特别口授了《给代表大会的信》《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论文,对政治制度做了诸多设想,如把中央委员人数增加到几十甚至一百人;把原来与各人民委员部平行的工农检察院的职员缩减到三四百人;把工农检察院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合并等。这些建议对于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加强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领导机关的监督,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的伟大飞跃。但是,俄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要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面临诸多困难。为此,列宁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第一,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需要许多小的过渡。十月革命以后不久,列宁在修改党的报告中指出,目前俄国只是处在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阶段。经济文化落后的无产阶级国家不可能马上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而必须经过最初形式的社会主义,也可以说社会主义社会本身也要经历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由不发达到发达、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一理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的理论,而且对于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1921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十大报告及以后一系列的报告和著作中,对实行粮食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市场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从1921年3月起,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在许多著作中对商业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刻和明确的论述。他认为在大工业落后而且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只有商业才能使小农经济活跃起来,只有通过商业才能建立起大工业和小农经济之间的联系,并使大工业恢复和发展起来,因为只有通过商业这条更加迂回的道路,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至此,列宁进一步突破了商品货币问题上的传统观念和以前直接过渡的思想,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突破,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第三,国家资本主义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的原理,从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现实出发,提出了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列宁认为,在小农国家必须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通过租让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会加强大生产,获得先进的技术设备,学会先进的管理经验。除了租让制外,列宁把合作社、代购代销、租借制列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其他形式。
二、文学
现代历史阶段的苏联文学大致可分为国内战争及经济恢复时期,3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卫国战争时期。三个阶段的文学存有一些共同特点,每一时期又有自己特有的题材、思想、形象和情节,形成这些特点的基础是苏联文学的党性原则、多民族性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
十月革命胜利至整个20年代,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确立和发展的时期。此间对于继承优秀的古典文学传统,确立和发展苏维埃文学,团结、改造旧俄作家,并在斗争中培养和造就新的作家队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革命胜利以后,一些久负盛名的进步作家立即站到了无产阶级方面。马克西姆·高尔基(公元1868年—1936年)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建立者和重要代表。这位出身于社会下层的著名作家,在文学道路上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19世纪末,高尔基写过一些浪漫主义作品,但从主流上讲,主要还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集中表现在他的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20世纪初,俄国形势的发展使高尔基将文学的笔锋转向革命,创作出《海燕》《小市民》《底层》和《母亲》等作品。十月革命以后,他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和《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等大量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作品相继世面。马雅可夫斯基(公元1893年—1930年)是苏联著名的社会主义革命诗人。1915年他创作了《穿裤子的云》,表明诗人开始转向革命现实主义。他亲身参加过十月革命,创作了《革命颂》《向左进行曲》等歌颂革命、激发人们斗志的诗歌。革命胜利后,他创作了一大批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诗作,《一亿五千万》和《好》便是这方面的优秀作品。著名的长诗《列宁》以叙事诗的形式描绘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光辉的一生,成为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同时期杰出的诗人还有亚历山大罗维奇·勃洛克(公元1880年—1921年)和瓦·布留索夫(公元1878年—1924年),尤其是勃洛克的长诗《十二个》,不仅描绘了革命风暴席卷大地的生活画卷,而且体现了革命的时代精神。
30年代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胜利进行,给苏联文学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这一时期,文学的主题集中在歌颂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歌颂党和领袖,塑造苏维埃新人的光辉形象。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公元1804年—1936年)、米·亚·肖洛霍夫(公元1905年—1984年)、阿·尼·托尔斯泰(公元1883年—1940年)都是杰出代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是30年代最优秀的作品。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卷),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即《两姊妹》《1918》《阴暗的早晨》以及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都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优秀作品。
卫国战争时期,文学成为抗击德国法西斯最重要的思想武器之一,在党的“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苏联作家为反对法西斯的进攻做出了宝贵贡献,1000多名作家上前线,200多名作家在战场英勇牺牲。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阿·托尔斯泰的《俄罗斯性格》和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瓦西里·焦尔金》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三、艺术
现代历史阶段的苏联艺术,按照列宁艺术为了人民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旧俄时期的优秀传统,增添了广大人民努力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鲜内容,在戏剧、电影和美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十月革命以后,第一个载入苏维埃戏剧史册的革命剧是马雅可夫斯基的《宗教滑稽剧》。剧中既描写了革命的英雄气概与激情,又嘲笑了被打倒的敌人。剧本在十月革命一周年时上演,受到了极大欢迎。同年,科兹洛夫的《一个公社社员的传说》由教育人民委员部推荐上演。这些作品展现的浪漫主义风格,代表性地反映了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戏剧特色。这一时期优秀的农村体裁剧有涅维罗夫的《村妇》和《扎哈尔之死》,社会生活剧有绥拉菲莫维奇的《玛丽娅娜》。
20年代初期,维什涅夫斯基的《审判喀琅施塔德叛匪》反映了人们关心的政治事件,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20年代中期,以革命为中心题材的剧作中,特列尼约夫的《柳鲍芙·雅罗瓦娅》和伊凡诺夫的《铁甲列车14-60》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其中《柳鲍芙·雅罗瓦娅》在1926年2月首演后,被誉为“左派戏剧的真正胜利”。1929年第一骑兵队建军十周年时,维什涅夫斯基的《第一骑兵队》在莫斯科红军中央剧院首演,得到了高尔基的赞扬。30年代,以国内战争为题材、表现英雄主义的剧目中比较突出的是斯拉文的《侵略》、柯涅楚克的《舰队的覆灭》和维什涅夫斯基的《乐观的悲剧》。这些戏剧以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了广大人民,因而获得苏联社会的一致好评。
20、30年代的优秀剧作还有拉夫列尼约夫的《决裂》、谢福林娜的《维里涅娅》、列昂诺夫的《獾》、富尔曼诺夫的《叛乱》、布尔加科夫的《土尔宾一家的命运》、阿菲诺根诺夫的《恐惧》和《玛申卡》、阿尔布佐夫的《塔尼娅》以及古谢夫的《荣誉》等。
从卫国战争开始,苏联戏剧家就积极加入反法西斯斗争的行列。他们在全国各地组成了流动宣传队和前线巡回演出车,在部队中、军舰上、医院里和前沿阵地上演出了专门编排的富有鼓动性的小话剧,其中不少是嘲笑侵略者的幽默讽刺短剧,受到了战士们的热烈欢迎。这一时期演出的大型话剧有西蒙诺夫的《我城一少年》和《俄罗斯人》、柯涅楚克的《乌克兰草原上的游击队员们》和《前线》、列昂诺夫的《侵略》以及维什涅夫斯基的《在列宁格勒城下》和《老朋友们》。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戏剧与反法西斯战争密切联系,经受住了战争的考验,发挥了动员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
1918年8月27日,列宁亲自签署了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关于“将照相和电影贸易与工业移交教育人民委员部管理”的法令,开始了苏联电影国有化的进程,这个日子后来被定为苏联电影的诞生日。由于遗留下来的电影事业破败不堪,从创作和技术上改进电影就成了首要任务。在布尔什维克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新生的苏联电影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的电影作品,涌现了大批崭新的、才华横溢的导演、美工师、摄影师和演员。他们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创作标志20、30年代苏联电影事业发展高峰的《战舰波将金号》《母亲》以及《夏伯阳》等优秀的现实主义影片准备了条件。
30年代后半期,苏联银幕上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重大意义的优秀影片,它们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德》《波罗的海代表》、“马克辛三部曲”(《马克辛的青年时代》《马克辛的归来》《革命摇篮维堡区》)、《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带枪的人》、“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彼得大帝》《伟大的公民》和《肖尔斯》等。由于苏联电影还处于初级阶段,它对无声电影时期的一些特点重视不够,有的影片存在过于冗长的人物对话或独白,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卫国战争时期,电影在培养人民的斗争精神和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苏联建立了一些前方电影小组,许多专门拍摄纪录片的有经验的电影大师和国立电影学院毕业的工作者纷纷拿起了电影艺术的武器,积极地投入战斗,如普多夫金、尤特凯维奇、萨夫琴科、顿斯阔依和格拉西莫夫等。完成拍摄的作品中,反映战争事件的有《莫斯科城下德军被歼记》《斗争中的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之战》等;反映人民英勇斗争和游击队主题的有《她在保卫祖国》《虹》和《卓娅》等;描写苏军指战员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望穿秋水》《为了祖国》和《三月—四月》等。
现代历史阶段的苏联美术主要反映革命、内战的历史以及苏维埃政权诞生后的新人新事和伟大的卫国战争。尤其是革命和反侵略时期,在与干涉者、白匪和德国法西斯斗争的岁月中,美术作品起了巨大的政治鼓动作用,成为动员群众、教育人民和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十月革命以后不久,苏维埃政府就在教育人民委员部设立美术处,领导所有美术珍品的清点和保管工作。1918年4月,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撤销前俄时期的美术学院,设立数所国立自由美术学院。1923年,这些学院改建为列宁格勒高等美术技术学校。1922年诞生的“革命俄罗斯美术协会”,团结了造型艺术界的基本力量,为实现宏伟的宣传纲领做了大量努力,艺术家依据古典现实主义的优秀范本,创作了第一批深受人民喜爱的新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现代主题,为绘画、雕塑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打下了基础。1937年,苏联举办了第一届业余创作展览,展出了各民族年青美术家的优秀作品。
革命和内战时期,莫尔和杰尼是宣传画的代表人物。莫尔(公元1883年—1946年)的代表作品《你报名参加志愿军了吗?》和《援助》,充分反映了宣传画具有政治思想性强、艺术形象突出、生动的特点。杰尼(公元1893年—1946年)创作了许多政治宣传画,如《如果不消灭资本家,就要被资本家消灭》和《在和平的假面具下》,揭露了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伪善面目。他的创作由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等配诗,使绘画艺术成为宣传革命精神、鼓舞革命斗志最犀利的武器。
20、30年代,苏联进步的美术家和雕塑家创作了一批深受民众喜爱的艺术作品,如勃罗德茨基的油画《列宁在普梯洛夫厂工人群众大会上的讲话》和《列宁在斯莫尔尼宫》、格拉西莫史的《列宁在讲台上》、亚科夫列夫的《运输队组织起来》和格列科夫的《加入布琼尼的队伍》和《机枪车》等。雕塑家们努力创作列宁、斯大林以及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安德列耶夫(公元1873年—1932年)的一组列宁像和他的纪念雕塑像《列宁》,充分体现了列宁的精神风貌,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穆希娜的《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沙德尔的《鹅蛋石—— 无产阶级的武器》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卫国战争爆发的第二天,莫斯科和其他城市的街道上就贴出了库克雷尼克塞的宣传画《无情地粉碎和歼灭敌人》。不久,切列姆内赫及其战友拿起了政治宣传画这一战斗武器,创作了1500多期《塔斯之窗》。这一时期闻名的政治宣传画还有科利列金的《为了祖国》、伊凡诺夫的《饮祖国第聂伯河水》和《你给我们夺回了生命》、科列茨基的《红军战士,救救我们》、茹科夫的《狠狠地打》以及托伊泽的《祖国—— 母亲在召唤》等。这些作品洋溢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或描绘火线上的英雄形象,或讽刺嘲笑德国法西斯,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增强了取得战争胜利的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