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8月,为争夺世界霸权,欧洲强国之间爆发了后来将整个世界卷入灾难之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使得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元气大伤。相反,在战争中大发横财、坐收渔利的美国摇身一变从战前的债务国成了欧洲的债权国,国力突飞猛进,晋身为举足轻重的世界强国。
(一)从中立到参战
战争初期,美国因长期孤立主义的影响与军事力量的薄弱,采取了中立的态度。1914年8月19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在致国会的咨文中说:“美国不仅必须在名义上,而且必须在事实上保持中立。”美国借战争的机会,大力向交战国销售军需物质,它将炸药输往交战各国,大力生产用于制造枪炮的钢铁,大量向交战国家特别是协约国投资,给处身困境的国家、企业贷款。从欧洲来的雪片般的订单刺激了美国工农业生产的高涨,美国工业产值1918年比1913年增长了38%,农业产值增长了24%,食品、肉类、食糖的出口也翻了一番。
1913~1916年间,欧洲各国从美国购买的货物价值从15亿美元激增至38亿美元,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出口骤减,美国商品趁机填补了世界市场的真空。1913~1916年间,美国出口总额由25亿美元激增至55亿美元,外贸的扩展带动工农业和就业的同时发展,美国经济呈现出良性循环的增长势头。
1915年2月4日,德国海军开始对英国实行潜艇封锁,对包括中立国在内的所有船只未加警告即行击沉。美国的船只不断被德国的潜艇击沉,造成重大的人员与物质损失,引起了美国极大的不满。1917年1月31日,德国政府悍然宣布:从2月1日起德国潜艇将不加警告击沉所有敌国与中立国驶向英国的船只,美、德矛盾急剧恶化,威尔逊总统被迫宣布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
德国外交部长奇默尔曼(Zimmermann)1917年初给德国驻墨西哥公使发布指令,在德、美敌对的情况下,公使应诱使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开出的条件是帮助墨西哥重新获得在美墨战争中失去的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这份德国密件被英国截取后送交美国,美国各界一片哗然,美国民众的反德情绪更为激烈。4月2日,威尔逊总统提请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并发表要求对德国宣战的演说,宣称美国必须“为世界和平与民主而战”。4月4日,国会两院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威尔逊总统的战争咨文,美国正式对德国宣战,站到了协约国一边。
从1917年5月18日起,美国自内战以来首次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凡21~30岁的男性公民均应服兵役。至1918年11月大战结束时,美国武装力量总数达480万人。美国很快组织了赴欧美远征军司令部,任命约翰·潘兴将军为远征军总司令,首批远征军于1917年6月26日在法国的圣纳尔泽登陆,赴欧远征军陆续增加到200万人。
▲美国的征兵广告
(二)美军战绩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国会提出包括“十四点”原则的咨文,后又印成小册子在各地散发。“十四点”主旨有三个重要条款:(1)取消秘密条约;(2)强调民族自决;(3)提出建立“国联”。显然,“十四点”的主要目标是要在美国主导下,重建战后世界新秩序,其中“国联”是实现其目标的主要工具。
日德兰海战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是英、德为争夺海上霸权而进行激烈角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次海战发生于1916年,英、德双方舰队各出动了百艘以上的舰只,这在以往海战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英国海军在法国的协助下,控制了大西洋海运通道,抗击德国潜艇的袭击活动,有效地封锁了同盟国。1916年,英国海军通过日德兰海战在北海击退了德军打破海上封锁的企图。1917年,威廉·西姆斯(William S. Sims)上将率领的美国海军加入协约国舰队行列,共同为商船和军舰提供护航,大幅度降低了协约国由于受德国潜艇袭击造成的损失。
1918年6月3日,德军击溃法国军队,兵临据巴黎只有56英里的马恩河。美军兵赴前线,美国第一部队在皮尔辛的指挥下,四天之内就摧毁了德军对这个地方的控制能力,经过3周的鏖战,以付出近万人伤亡的代价,在贝莱奥森林击溃了德军,8月上旬,和法军联合肃清了马恩河地区的德军。
1918年夏,在德军借俄国发生十月革命退出战争之机发动强烈攻势时,初上战场的美国陆军发挥了决定性作用。1918年9月至11月,美军在默兹河—阿尔贡森林区一线的战役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美军的英勇顽强的攻击下,德方大肆吹嘘的兴登堡防线陷于崩溃,在为期40多天的战役里,美国投入兵力120万,伤亡近12万人。此次战役后,德军再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为停战谈判准备了条件。
10月2日,德国首相马克斯亲王通过中立国瑞士向美国发出停战照会,提出以“十四点”计划为基础,开展停战谈判。11月1日,停战协议正式签订,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凡尔赛和约》签订
(三)和平后的孤立
在1919年召开的凡尔赛会议上,威尔逊总统极力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以维系欧洲的势力均衡,但因法国的坚持,在对德国领土割让与战争赔款上还是做出了严厉的惩罚。威尔逊还极力主张建立“国际联盟”,设立由五大国组成的常务理事与小国组成的理事会、全体大会与国家法庭,借以谋求美国的霸权。4月28日,《国联盟约》在和会获得通过,盟约中确定了国际联盟的组织机构、职能、原则和会员国的义务。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和约》正式生效,也是在这一天,在威尔逊主持下国际联盟正式宣告成立。1919年威尔逊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是继西奥多·罗斯福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美国总统。
但《国联盟约》在美国国内遭致很大的反对,以洛奇为首的反对派认为美国对于其他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没有保障的义务,盟约的条款将使得美国再次被拖入欧洲的纷争,并剥夺了国会按宪法行使的宣战权。
威尔逊在华盛顿的努力失败后,开始向全国各地的人民进行游说。1919年9月25日,威尔逊积劳成疾,在科罗拉多州的普韦布洛城一病不起。1920年3月,参议院在最后一次表决中,最终否决了加入国联的议案,同时拒绝了《凡尔赛和约》和《国联盟约》。美国从这时起,就越来越陷入孤立主义之中。理想主义的外交政策的气氛,从此也随威尔逊而去,继之而来的是一个孤绝冷漠的时代。
美国首位六星上将:约翰·潘兴
约翰·约瑟夫·潘兴(John Pershing,1860~1948),美国著名军事家,毕业于著名的西点军校,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担任美国欧洲远征军总司令,战后晋升为五星上将。1921~1924年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恐怖的杰克”——潘兴这个名扬海外的绰号是敬畏他的部属私下里送给他的,因为他对军容风纪的要求几乎严格到令人忍无可忍的地步。潘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甚至在退出现役后,他也是以一个正规军人的姿态——腰板笔直,服装挺拔,马靴锃亮,军人礼仪规范,举止一丝不苟——出现在公众面前,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刻。
潘兴这种严谨的作风,令同他打过交道的美国政治家无不钦佩。潘兴的远见卓识,为一战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建立强大的军事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当他作为一名具有战略家眼光的英雄凯旋归国时,潘兴受到了美国民众的热烈欢迎,并被授予美国开国以来头一个陆军特级上将军衔(肩章为六颗星)。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总统
1906年:西奥多·罗斯福因调解日俄战争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19年:伍德罗·威尔逊因为倡导国际联盟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002年:美国已离任的总统卡特因“数十年来锲而不舍地为国际冲突寻求和平解决方案,积极促进民主与人权”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009年:奥巴马因“在加强国际外交及各国人民之间合作上,做出了非凡的努力”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1年,威尔逊在遭到质疑的忧郁中去职,他在卸任后仍然为他的理想主义政治理念奔走呼号,拖着沉重的病体夜以继日地穿梭各地发表演说,力图使美国走上时代的潮头,并期望美国能够负起维护集体安全的重任。1924年2月3日,威尔逊怀着对美国孤立主义政策的深深不满和对他所创立的国际联盟的复杂心情因中风逝世,享年67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