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说希腊文化优秀,代表了西方文化的“家园之感”,不仅仅在于其丰富多彩的有形部分,辉煌的建筑、精妙的雕刻、优美的艺术杰作等,更在于其内涵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神话传说、文学故事、深邃思想、哲学寓言等。
欧洲文学中的热爱生活,积极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等思想,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它们的源头。
希腊人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腊人把强健的身体看成是善与美的本源,把神话视为艺术的精神本源,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略知一些希腊神话,对于探讨、鉴赏希腊、罗马乃至后来的文艺复兴美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作品的母胎。美丽的爱琴海神话传说,总是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如果我们考察希腊神话体系与东方神话体系的区别,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酒神和爱神了。
中国的圣人讲“食色性也”,却把远古时代专司男女野合的女神贬为伺候楚襄王睡觉的神女(妓女)。于是华夏部族的情欲缺少了艺术和纯洁的象征。古希腊则相反,据说爱神原是在神殿卖淫的“神女”,后升格为女神;司植物生长的狄俄倪斯(相当于中国的神农氏)则是豪饮、狂欢的作乐者。爱神、酒神在希腊神话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了他们对食与色两大情欲的崇拜。
希腊神话认为,人类的不幸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天灾;二是人祸。所谓天灾是指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后,宙斯为惩罚人类,派美女潘多拉带“礼品盒”下到人间,打开盒子从中放出各种灾祸;所谓人祸则是人类的各种情欲。潘多拉之所以降灾人间也是因为人类被她的美色所惑而接纳了她,所以情欲是万恶之源;但另一方面人活着就要追求各种情感及欲望的满足,所以它又是万乐之源。快乐与灾祸就是这样相伴相随,构成希腊神话中悲剧意识与喜剧精神,在争夺“金苹果”的故事中希腊美女海伦被特洛伊人帕里斯拐走,从而导致了长达十年之久、死伤无数的特洛伊战争。
情欲毁灭英雄,毁灭理智,明知毁灭仍执意追求,犹如飞蛾扑火,这就是希腊人的悲剧性的性格和命运。
提起希腊神话,每个人都会浮想联翩,从普罗米修斯窃取天火、潘多拉盒子、达魔克利斯之剑、斯芬克斯之谜、俄底普斯的命运,到阿喀硫斯、美女海伦、特洛伊战争……不一而足。
在早期希腊人的想象中,宇宙万物都拥有生命。然而在多利亚人入侵爱琴文明后,因为所生活的希腊半岛人口过剩,他们不得不向外寻拓生活空间。这时候他们崇拜英雄豪杰,因而产生了许多人神交织的民族英雄故事。这些众人所创造的人、神、物的故事,经由时间的淬炼,就被史家统称为希腊神话,公元前11、前12世纪到前7、前8世纪间则被称为神话时代。神话故事最初都是口耳相传,直至公元前7世纪才由大诗人荷马统整记录于史诗中。
希腊神话里说,从前每个人都是雌雄同体的,后来是上帝把人类劈成两半,分为男人和女人。所以每个人出世时都是不完整的,直到他们在人海里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古希腊的神话没有像埃及神话一样发展成为宗教。直到今天,人们在提起希腊时,首先会想到诗一般的神话和象征着智慧的哲学。在神话阶段,希腊人把日、月、水、火等自然物具化为人格化的神,到了哲学阶段后,希腊人又回到日、月、水、火中去抽象和提炼宇宙的本质和自然的规律了。
要认识希腊文明的全貌,哲学是一个重要切入点。描述哲学中所蕴含的神话思维、理性思维中的幻觉力量、高级文明中的世俗特性,形成关于希腊文明的完整生态。
古希腊悲剧《俄狄普斯》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婚后多年终得一子,欣喜的国王带着儿子来到德尔非听取神谕。阿波罗神殿中垂帘坐着巫师,国王在神殿外把要问的问题向巫师说明,巫师静坐良久后突然把水泼向自己身体,然后全身抽动,念叨一些听不懂的言语,外面专人记录。神谕说,他儿子长大成人后会杀死国王,娶王后为妻子。国王吓得吩咐一牧人带走他儿子,并将其杀死,牧人要杀孩子时动了恻隐之心,但又不敢违抗命令,于是把孩子两只脚吊起来挂在树上后离开。后来孩子被一农民发现,被其救下后取名为“俄狄普斯”,意思是“我肿胀的脚”。
俄狄普斯就是谜语所指的那个年轻人,他善良勇敢,但他苦难曲折的一生见证了德尔非神谕的灵验。
《俄狄普斯》体现的是一种命运的不可抗拒性,这种不可抗拒正如人类对死亡的不可拒。俄狄普斯是在逃避命运,最终还是走进了命运的罗网。这正是人类对抗死亡的无奈,总是在与死亡作斗争,却还是会走到生命的尽头。佛教的生死轮回观、道家的长生不老说正是人类对生命规律无法抗拒后在思想上的一种超脱。当人们发现死亡不可避免后,需要证明自己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这种存在方式就是转世为人或得道成仙。
谈到死亡的不可抗拒,希腊悲剧将我们带到“如何对待人生”这个永恒的话题。俄狄普斯同命运的抗争体现的是一种悲壮。这是一种决绝地对待命运的方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让我们想起了另外一位古希腊传说中的英雄阿喀琉斯,在明知自己会在战斗中死去,仍然义无反顾,因为他追求的是像太阳般光彩夺目的人生。凡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大多会名留青史,生命逝去的同时精神可以不朽。如同东方古老传说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无不体现的是这种勇者无惧的精神。他们带给我们的震憾恰恰是弱小生命个体在强大精神力量感召下迸发出的绚丽光彩,让我们认识到有些东西是不能被命运战胜的。生命,当我们从时间上去考量它时,它只是一朵随时可能凋零的花朵;当我们从行为上去认知它时,它就有了丰富的内涵。我们遵循生命存在的哲学,我们却不屈从于命运。用海明威的一句话:人是不可以被打败的,他只能被消灭。这才是生命的至高境界。
谈到希腊神话,很自然地让人想到思维方式。人类的思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神学阶段,对自然万物懵懂无知,是初级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信仰阶段,在西方重点体现在宗教信仰时期;第三个阶段是科学阶段,讲究实证。三种思维完全不一样,但隐隐中有逐渐演进的轨迹。
有句几成名言的话叫作“言必称希腊”,为什么要“言必称希腊”呢?
1.内涵和表象颇为富饶的希腊文化达到了极高的层次。综观普天之下的东西,如果要达到公认的优秀,通常是指要完成三个方面的超越。首先是时间上的超越,古代的人喜欢,现在的人喜欢,将来的人同样喜欢,比方说中国的长城、古希腊的建筑、埃及的金字塔、达·芬奇的绘画、贝多芬的音乐等。其次是空间上的超越,东方人喜欢,西方人也喜欢,非洲人喜欢,美洲人也喜欢,比如优美的乐曲、精湛的雕塑等。最后,文化主题的超越,比如荷兰画家梵·高擅长画向日葵、中国的画家齐白石擅长画虾,这些取得突出成就的大师们选择的创作题材皆非宏大,他们成功的共性在于,题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有真实性,有积累,有创新,天赋和勤奋具备,且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只要达到了极端优秀,潜移默化中一定完成了这三种超越。古代的希腊文化正是在许多方面暗合此道,才出现那么多哲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所以它在很多领域中成为后来西方文明甚至世界文明的先导。
2.古代希腊的“美”与现代“美”形成强烈反差。从人文地理的视角看,希腊岛内气候宜人,阳光充足,温度适中,资源丰富,物质生活富足,希腊人有那份怡情,欣赏自然的美,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审美的文化。希腊人陶醉于户外裸体锻炼和体育比赛。由于裸体运动,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不以露体为耻,以体魄健美为荣光。他们充满游戏精神,热爱竞争,讲求规则和公平,所谓现代体育,只可能在希腊诞生,这种体育精神也是希腊的突出标志。我们从希腊继承了体育运动。“奥林匹克”这个名字已经表明了一切。然而,近代体育只不过保存了希腊体育的几个片段。最突出的差别是,希腊没有职业运动员。他们不会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把一个孩子从公众生活中隔离开来,用各种技术和仪器去锻造他,最后制造出一架只能夺取金牌的运动机器。
此外,环山面海的地理环境,适宜发展高水准的文化。大海使得希腊人很早就发展了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吸收周边先进地域的文化,大海也培养了希腊人的冒险和进取精神以及与自然搏斗的坚强意志,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希腊文化中科学的发明,就是这种精神与意志的结晶。这些都是希腊文化中的“美”。美学家们发现人体美,艺术家们创造美的人体。如政治家伯里克利斯说:“我们是爱美的人。”希腊民族是爱美、创造美的民族。
现代人相当欣赏希腊的雕塑、希腊的哲学、希腊的神话、希腊的艺术等,而谈到当今的影视、网络文学、后现代行为艺术,不免令人汗颜,大多批评多于赞扬,不喜欢当今面临的文化环境,古和今,古代和现代构成一种反差。古希腊距离我们很遥远,它体现出人类童年时期的一种纯真,一种真性情,没有修饰和矫情。当代学者研究古希腊社会,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生活单纯,现代的人喜欢修饰,比方说整容、减肥、隆胸、隆鼻……今天的她可能和昨天的她大相径庭。现代人说话喜欢修饰,可能囿于世俗权利、利益纠葛,指鹿为马之事时有发生。所以现代人加了过多的修饰或装饰成分,事物的本来面目有可能完全改变,连他自己都搞不懂了。但是古代的希腊人更代表本真、纯洁,发自内心,这是一种纯美。
3.希腊的文化崇尚激情。文化意义上的激情就是把事情绝对化,弃绝平凡、平庸。黄金时期的希腊有很多哲学家,狄奥根尼一辈子生活在木桶里,在里面思考哲学问题,终日不出。博学伟大者如苏格拉底,他的成就,让同行仰慕,敌人嫉妒,他更是一个执著的人,为了真理而傲慢一切,这对所有人的人性,都是一种难以忍受的蔑视,这正是苏格拉底悲剧的原因。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何况他还这么孤傲,宁折不屈,明明有机会逃走,毅然为真理而死,平庸还是激情呢?激情。古代希腊的先人不避讳什么,他们称自己是“英雄时代”。很少有民族宣称自己是“英雄时代”的,他们不回避,英雄就是英雄。这个说法比较有激情。所以古代希腊人,他们不喜欢假谦虚,虚假奉承,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这与现代生活构成了反差。希腊人给西方社会带来一种影响,他们喜欢把具体事情放在高峰或刀锋上体验,放在生与死的最高临界点加以考验。比如,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胆识,让他站在悬崖峭壁处,看看他是否心静如水。比如战争,战争行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显示激情的。伴随着希腊城邦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古希腊的重要作品如《荷马史诗》《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主题都是描写战争的。有“历史之父”之称的希罗多德的《历史》,描述希腊和波斯人的战争;《荷马史诗》为我们展示了特洛伊战争的恢宏场面;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也是讲战争。为什么都聚焦战争?因为战争浓缩了社会生活的全部,使人性彻底袒露,这就是刀锋体验。
希腊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呢?
首先是理性的追求。所谓理性是与感性相对的。希腊人“培养思想,使自己不受制于热情、迷信及恐惧,而且从沉思和领悟中追寻人类生活里所可获得的最平凡的幸福”。在希腊的文学、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我们到处可以感觉到一种宁静沉思的氛围。希腊理性精神的深入就是彻底地反思和怀疑,上天入地地追寻事物的终极真理。苏格拉底之承认自己无知而又彻底求真知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西方。古希腊人在似乎杂乱无章的世界中发现了逻各斯(即逻辑),并提出各种关于逻各斯的假定——“是”,然后让这个假定的所有细节在所有的层次上经受自己和别人的置疑,以考验这个假设是否“真是”。这种彻底求真的精神孕育出了西方科学。直至近代,西方人还没有像希腊人那样精密而又充满热情地研究大自然。
希腊理性不是在抽象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形成的,而是在人与人的日常关系中产生,是人本思想的产物。希腊理性的目的是以实证的、反思的、系统的方式影响人,而不是盲目改造自然。在希腊人看来,思考是人的特权,在运用自己理性思维的同时,也就是在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在自由思想风气的影响下,人可以对任何问题进行自由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希腊这种自由思想之风无疑是对人性的最大尊重。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把希腊人的理性看成是对西方文明的最伟大贡献是恰如其分的。
希腊理性与希腊哲人取得的成就相辅相成。希腊哲人的成就是希腊理性走向高峰的重要标志。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70-前399年)出生于雅典的贫苦家庭。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雕塑作坊。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苏格拉底面目丑陋,身材矮小,步履蹒跚,性格尤其特别。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是一个勇敢、顽强的战士,平时生活像一个智者,以教育青年为己任。他的对话式教学方法极具智者风格,但他与智者有本质的区别:他从不收学费,更反对诡辩和似是而非的夸夸其谈。他自称是没有智慧的人,而不自诩为有智慧的人。“爱智慧者”和“有智慧者”虽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根本不同。前者指追求确定真理的哲学家,后者指靠炫耀知识赚钱的智者。哲学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不是纯思辨的私事,而是他对城邦所尽的义务。在此意义上,他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酷暑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日常生活真是要多简单有多简单,他所做的事常有两个:沉思与辩论。
苏格拉底不是雅典人中的第一位伦理哲学家,却是第一位给西方哲学的发展以划时代影响的哲人。出身寒门,自学成材,靠传授知识为生,谦逊,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年轻时便与哲学思考为伍,常常因思考而陷于“走火入魔”的状态。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一生最关心的问题是道德和善。他认为人应关注自身的修养,不要过分追求身外之物,应着意去改造自己的灵魂,成为道德完善、情操高尚的人,不断追求智慧和真理的人。将欲立人,先求立己。苏格拉底倡导了独特的思辨方法,认为知识的获得应当通过见解的交流与分析。他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把此前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本原转向对人类自身的探讨,把哲学的任务理解为认识人类自身,他看到了人类的一个根本特点: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人的任何活动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并能给自然以极大影响。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时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与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辨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开学第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做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也成为古希腊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
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苏格拉底问柏拉图什么是爱情,柏拉图让苏格拉底到田野里去采一株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到田野里,看着一望无际的麦田,当他来到一株比较大的麦穗前,正想采,但他想只能采一株,机会只有一次,还是再找一找吧,他离开了,继续找,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田野的尽头,而自己手里还是空空的。
他回到柏拉图面前,柏拉图说这就是爱情。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柏拉图
柏拉图(希腊语是平坦、开阔的意思)(公元前427-前347年)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和朋友。他出身贵族,40岁时在雅典城外创办了古希腊第一座学院,教学著书,苏格拉底的思想都是在他的著作中保存下来的。
柏拉图最著名的学说是理念论。世界有三种存在方式:理念、形式和感觉。他认为在人们感觉到的现象世界后面存在着一个理念世界,它是现时世界的原型,是抽象的,自有永有,独立于客观世界而存在。与现实世界相比,理念世界是完善、理想的。理念是原型,现实世界只是它的摹本。代表作《理想国》,不但反映了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同时代表了古希腊哲学家的治学愿望: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理想的国家应有三个阶层。居统治地位的应由哲学家担任,他们拥有真正的知识,能够有效地管理好国家;军人是第二阶层,主要职责是保卫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第三阶层由社会生产者组成,他们从事物质生产,保障社会需求。
亚里士多德
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17岁进入柏拉图办的雅典学院,师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各门学科知识的集大成者,成名后做了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亚历山大醉心希腊文化,以至于后来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并极力传播和推广了希腊文化。
亚里士多德的出现标志着希腊思想发展中的一大转折。作为自然科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一改过去主观的甚至是神秘的哲学思辨思想,转而对客观世界进行冷静的科学分析。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文化的根本倾向以致于内容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思想体系成为中世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经院哲学的支柱。其思想在中世纪末的流行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他把人的幸福生活解析为:外物诸善(物质生活);躯体诸善(健康、精力)和灵魂诸善(包括知识、信仰、友谊、荣誉、自尊、爱和被爱等)。当我们致力于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能力的生产者和一个快乐的消费者时,往往忽略了对于灵魂诸善的追求,那样的人生显然有很大的缺陷。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就是不停地做事情,结果优秀就已经不是一种行为,而成为了一种习惯。”
古希腊的另一重要精神是自由,也是希腊文明的重要成就。希腊人最先于其他民族争取到了自由民的身份。从向往争取自由到真正地拥有自由,这当中有苦难,有抗争,然而更有自豪。即使在城邦瓦解后,古希腊人仍坚守自由,此时他们的精神家园就是他们自己,就是他们认为天赐的不可能被任何人夺走的自由。城邦会被外敌侵占、践踏、掠夺、毁灭,家族会瓦解,但这个在个体心中的家园,只要人们自己不遗弃之,就无人能夺走;只要人们不辍耕耘它,就有丰收的希望;只要人们把这最后的家园看得比肉体还重要,就能为之牺牲生命。古希腊人所享有和珍视的自由在古代世界是绝无仅有的,也是人类的奇迹。正是这种稀有的自由,使人有了独立性,依靠自己,直面严酷的自然和人生。
自由精神与民主意识密不可分。在极盛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人口有40万,其中自由民16.8万,外邦人3.2万,奴隶20万人,民主的形式包括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等,颇为壮观。别忘了20万奴隶和其他没有取得市民资格的人是没有选举权的。
对西方民主通常有这样的认识:
1.民主是一种理念,人民要当家作主,是人类永恒不倦的追求。
2.民主是一种机制,它是皇帝和国王统治的对立面。
3.民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要让大家过上公正、平安和富足的好日子。
4.民主是一种过程,无论是全世界的民主还是某一个国家内部的民主,都还在发展、演变和完善中,这条路不是直线。
古希腊人的心灵生活充满了英雄式的精神挣扎和求索,这导致了古希腊在文学、科学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直到今天,自由仍然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摇篮和前提。自由观念的深入人心,也使尊重个体、发展个体成为神圣不可动摇的信念。民主于是确立。现代文明愈发展,社会愈发展,我们愈能感受到自由恩赐之大。
但是,希腊文化也有流弊。它压迫奴隶和妇女,它掀起一次又一次的疯狂战争,它缺乏对社会秩序责任的尊重。终于,辉煌的希腊衰落了,崇尚武力的罗马征服了它。希腊文化也被随之而来的基督教文化所长期压制、掩盖。然而,“文明不会死亡,只会迁移”。文艺复兴运动中,人们发现了希腊,重新高扬自由和理性的精神。源于古希腊的一些民主自由政治原则,如政府对人民负责,由陪审团审判,公民享有思想、言论、写作、集会、信仰的自由等,开始逐渐传播到全世界。同时,在古希腊理性精神的哺育下,科学在文艺复兴以后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致我们现代社会几乎可以说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