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在城市产业转型中的角色定位

大学在城市产业转型中的角色定位

时间:2023-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知识生产与创新源头的大学,在文化产业转型中也将逐步改革和调整,担负起策源地和依托力量、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机构等重要角色。以创意为产业生产第一推动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更加注重个体的创造性,唯有积聚众多充满创造性的人才,形成良好的氛围,文化生产才能产生市场效益。
大学在城市产业转型中的角色定位_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例_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大学在城市产业转型中的角色定位——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例

暨南大学 蒋述卓

内容提要:在知识与创意已经逐步取代资源与劳动力,成为财富创造与经济的主要源泉的大背景下,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被寄予实现城市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重任。作为知识生产与创新源头的大学,在文化产业转型中也将逐步改革和调整,担负起策源地和依托力量、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机构等重要角色。大学应更加着眼于社会需要,增强问题意识,更好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在推动产业转型、引领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创意产业;知识源;孵化器;文化软实力

从世界各国城市发展史看,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渐从物质层面转向文化层面,朝着资源竞争——资本竞争——技术竞争——文化竞争的方向发展,文化软实力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越来越重要的因素。2009年7月,国务院审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1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广东调研时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变的重要抓手。中共广东省委颁布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更提出,今后10年,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0年,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8 0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8%,广东成为全国乃至亚太地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中心。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被寄予推动城市制造业在金融危机中升级换代,逐步把“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的厚望。

面对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对智力资源、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如何定位自身角色、采取何种方式和行动最大限度发挥积极作用,是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例,就大学在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生产与共享、创意及管理人才培养、文化软实力提升等方面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略作探讨。

一、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源头”,将成为带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和依托力量

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传播与使用的重镇,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追求学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大学的核心使命,但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大学需要具备改革和自我更新的能力,转变为能够为变化的社会服务的机构。从神圣的“象牙塔”到社会的“服务站”,大学在深度参与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依然面临“两极”之间的抉择和调适。

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由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提出的概念,是指奠定在城市文化积累基础上,通过开拓和利用创意、技术及知识产权,生产、分配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它以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和高科技为核心内容,与新经济(知识经济)结合,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居于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各个国家都在不遗余力地竞相鼓励和扶持,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高等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基地,是培养杰出的创新型、探索型人才的专门机构,能提供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创新性成果,在知识创新中发挥源头作用。在知识与创意已经逐步取代资源与劳动力成为财富创造与经济的主要源泉的大背景下,作为知识创新的源头、智力和经济的综合体,大学本身所拥有的智力、人才、资源和文化产业的优势,将形成地域性的集聚效应,从而影响甚至引领所在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学完整的学科布局、齐全的学科门类、产学研相结合的独特优势,都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通过产学研结合,大学能够把智力资源与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促进高校文化产业与所在城市文化产业的融合与渗透,发挥策源地和依托力量的作用。

较之企业的实验室、专业的研究机构或政府部门,大学集中了优质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追求真理、探索学术的浓郁氛围,并通过教学相长、代代相传,几百年来形成了良好而有效的传统,找到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难题的方法,可以为社会的发展、个体的成长提供启迪并引导大众解决更新、更大的问题。以创意为产业生产第一推动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更加注重个体的创造性,唯有积聚众多充满创造性的人才,形成良好的氛围,文化生产才能产生市场效益。存在于现代社会的现代大学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源于实际问题、置身应用语境、着眼公众利益、兼顾社会、经济或社会因素的知识生产方式,将为以创造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对接和启发。

在国内,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相继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或研究院,依托于国家级大学文化科技园或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整合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联的优势学科资源、研究成果和教育资源,专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致力于产学研一体化的探索,推动已有创意成果的产业化转化,直接为培育创意阶级、促成创意产业成长提供智力支撑。

二、大学可成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为创意的产生、管理、产业化提供平台

大学依托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技资源和学术资源,依托学校的品牌优势和大学科技园的平台优势,可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创新基地和文化创意产品孵化基地等,发挥文化产业领跑者的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通过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降低文化创意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文化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打造产业集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它具有创业、孵化、实验、研发、培训、展示、交易、示范、辐射等多种功能,是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载体。

大学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和潜力优势,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孵化,为初创时期的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提供商情分析、成果鉴定、企业战略、法律顾问等多种形式的管理咨询服务,培育企业并引导社会各界认识创意、体验创意、消费创意、享受创意;为企业的产品开发及市场转化投资或帮助融资,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创意成果转化和服务创意经济的重要平台,具有强大的创意资源聚合与创意辐射能力。

大学教给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是高校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功能的首要条件。无论是管理和培育功能的发挥,还是投融资平台的建立,高校所拥有的创新能力、氛围是基础,因此,大学的教学科研要努力探索和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学术、科研与实际问题的相关性。

但是,高校主要承担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任,文化资源的社会转化、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都需要专业化的过程,仅仅依靠高校自身无法实现,因此,打破体制“围墙”,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是促进高校文化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情况下,由高校联合企业、智囊团、咨询机构、政府部门等社会资源,共同创办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将成为更为可行的路径。

三、处于中心城市的大学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

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是发展这一产业的灵魂,文化创新必须以人文、科技的广博知识为基础,透过丰厚的人文素养,才能形成完美的联结,成为卓越创新的源泉。哈佛大学最为成功的正是她数百年一直坚持的本科生博雅教育(人文教育),适应智力、社会和文化变化的能力是哈佛成功的主要源泉。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虽然各有特色,但无一例外对于本科生所开设的通识教育都相当成功。在所有人才培训机构和场所中,大学毫无疑问是最适合人文性、复合型人才成长的土壤。

此外,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具备跨学科、协作意识、责任意识等多种素质。在当代社会,直接有效的技能一再被强调,人文类的知识和素养则不断被弱化,而在工作时需要发展整体的理解和更加复杂的系统知识如创意和革新时,这一培养模式就会开始显示出局限性。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上,处于中心城市的大学,更有利于在人才培养上突破这一局限,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教育为中心、以研究为推动力,植根于本国而具有国际视野,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率,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

大学对社会的服务是通过培养杰出的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保证社会健康发展的方向。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形成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对于美国东部高科技产业区的强大支持功能,早已为世人所瞩目和认同。北大毕业生李彦宏创办的百度公司、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丁磊创办的网易公司、深圳大学毕业生马化腾、张志东等人创办的腾讯等企业,预示了信息产业的巨大前景,成为广州、深圳乃至中国发展所瞩目的希望所在,无意中引领了“创意之都”、创意城市、创意产业的潮流。从长远看,文化创意产业与高等教育可实现良性的互动,相得益彰。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孵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帮助其成长壮大并实现良好市场效益。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资源和问题导向,更好地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对提高科研水平、办学质量将起到反哺作用。

广州是华南地区的文化教育、科技中心,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集中了广东省2/3的高等院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育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里的大学将更容易实现与城市本身的互动,在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不断融入创意时代的知识和内容,推动专业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接轨;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的方案,探索育人的途径。

四、大学在提升产业背后的文化软实力方面大有可为,将从根本上增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她长久积淀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培养的领袖型学生,为推动社会、国家乃至世界所作的贡献,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引领度。世界范围对于哈佛、耶鲁的认同,中国对于北大、清华等大学的厚望,甚至认为“哈佛就是美国”、“北大、清华代表着中国的未来”,从侧面反映了大学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底蕴和根基。具体到文化产业发展,大学承担着推进学术创新、传播所在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影响世界对国家认同的重要职能;从更为宽广的视角说,大学的质量和所培养的人才,直接决定了所在国企业在国际一体化竞争中的地位和后劲。

我国的文化和产业还处于努力“走出去”的阶段,打入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是必经之途,而“走出去”的背后是在全球化的态势下中国文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世界接纳、在世界上有多大影响的问题。以动画产业为例,中国的动漫作品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处境尴尬,与之相对照的是,美国、日本等利用中国题材再创作的《花木兰》、《三国志》、《功夫熊猫》等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这一方面说明中国题材具有征服海外市场的能力,但仔细探究之下可发现,这些受欢迎的作品只是借用了中国文化的壳,引入了畅销商业元素,而剥离了中国文化的内核,作品中所传达的依然是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思想。纯正的中国文化对于外国观众来说依然陌生。中国动画产业原创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内涵,缺乏为世界所接纳的文化、宗教支撑之下的哲理和观念。

作为承担文化传承、知识创新和推进的大学,在其核心的基点——学术研究、培育人才、服务社会方面,并通过学术风气的熏陶和人才在社会上的领袖作用,传播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进而形成国家的软实力方面,大有可为。努力创造、培育、重构和发展新文化,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也是高校履行其对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扩大对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贡献率义不容辞的使命之一。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实现转化,贡献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价值的价值观和学术文化成就,提升公民素质,这都是大学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

诚如斯坦福大学校长G.卡斯帕尔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大会演讲中所言:斯坦福大学和硅谷成功发展之间并无秘诀可言,如果有的话,对于斯坦福大学来说,她只是顽强地坚持着一所注重研究型的大学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这就是:在教学与研究中树立追求一流的意识;在无数的诱惑面前把握科学和研究;自由制订研究计划;积极寻求与工业界的合作,以丰富研究的进程而又不偏离学校的方向;保持一个相互渗透的环境,以及坚持研究的开放性,以把握机遇,不断创新。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广州市雄厚的经济实力、完善的基础设施、深厚的文化积淀、完整的产业体系,经历了从起步到聚集、到专业园区,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已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34个,重点发展数字内容、文化传媒、创意产品制作、分销与版权贸易、咨询策划、设计创意等高端行业,意在成为国际性的创意之都和文化名城;软件和动漫产业是全国四大基地之一,优势明显;以番禺长隆集团为代表的主题文化创意公园,成为全国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等。与此同时,广州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着国内外城市之间的竞争压力、高端业务发展不充分、与经济的融合度还不高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的广州高等院校,在创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将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使命,通过开放的研究、积极的合作、不断的创新,形成“硅谷效应”,在服务国家、城市及产业的发展上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H.T.罗德斯著,王晓阳、蓝劲松等译:《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刘彤主译:《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项仲平、刘静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究》,《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4.《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动漫》,《出版广角》2009年第8期。

5.卜希霆、李伟:《创意的聚合与辐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6.陈洪捷:《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与博士质量的危机》,《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7.许宏:《从“硅谷现象”看我国大学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角色定位》,《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8.王晓玲:《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基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视角对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城市观察》2009年第3期。

9.顾作义、颜永树:《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学术研究》2009年第2期。

10.汪明义:《大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人民日报》2010年5月7日。

Universities’Role Positioning in Urban Industries’Transformation

—Tak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as a Study Case

Jiang Shuzhuo

Abstract:Knowledge and creativity have replaced gradually energy and labor force,becoming the main source of wealth and economy.Under such condition,the newly rising industries,represented by cultural industries,have been placed the responsibilities to boost the urban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structure adjustment.Being the sourc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creativity,universities are still going through reform and adjustment gradu‐all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consequently shouldering the role that provides ideas and support,hatches new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cultivates talents with creativity and inter‐disciplinary background,advances China’s cultural soft strength,and so on.Univers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needs,increase problematic awareness,integrate industry and research effectively,accordingly playing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industries transformation and leading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university;creative industries;knowledge source;hatcher;cultural soft strength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