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

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

时间:2024-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欧美各国史学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形成了一支支别开生面的史学队伍。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与法国年鉴学派、美国社会科学历史学派一道号称为当代西方三大史学流派。国内外史学界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作了初步的考察,认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进步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主要成员各有学术专长和突出的研究领域,都是永载史册的著名历史学家。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19世纪40年代产生以来,不仅被确立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成为国际历史学界的一种指导理论。作为哲学和总的观念形态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学的影响力不可估量,它在注重社会经济背景、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阶级分析方法、扩大史学研究领域和转变史学研究方向等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诸方面,对西方史学家乃至全世界历史学家都产生了深刻长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更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正在兴起。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不仅作为一种政治指导力量和世界观体系,而且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思维工具和分析手段,起着世界性作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史学本身获得很大发展,世界各国都拥有众多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对西方史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如马克思主义史学对法国年鉴学派的重大影响力。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更为迅速,以至当代英国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从各个具体方面分析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史学对西方史学及史学家的深刻影响之后明确指出,事实上到1955年,即使在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中,也很少有历史学家会怀疑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及其挑战。在欧美各国史学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形成了一支支别开生面的史学队伍。总的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初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时期,除了英国和法国拥有比较强大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派外,还有意大利、德国和美国等马克思主义史学派也非常有影响,而欧美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力量则因受到更多的限制而相对弱小,不过,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独特的史学思潮,影响着国际新史学的发展和前景。

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与法国年鉴学派、美国社会科学历史学派一道号称为当代西方三大史学流派。学派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酝酿阶段1956年前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这也是该学派发展史上很重要的转折点,随后迎来了60年代到70年代的繁荣时期,步入80年代后新的发展阶段。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除了人们较为熟悉的莫里斯·多布(Maurice Dobb,1900—1976年)、罗德尼·希尔顿(Rodney Hilton,1916—)、克里斯托弗·希尔(Christopher Hill,1912—2003年)、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1917—)和爱德华·汤普森(Edward Palmer Thompson,1924—1993年)等五位历史学家外,还有雷蒙·威廉斯、多萝西·汤普森、乔治·鲁德、约翰·莫里斯、布赖恩·哈里森、维多克·基尔南、约翰·萨维尔、拉菲尔·萨缪尔、佩里·安德森、加雷兹·琼斯、罗宾·布莱克等众多学者,如此强大的史家阵营是其他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所不能比拟的。国内外史学界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作了初步的考察,认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进步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马克思主义在英国史学界的影响稍有减弱,但它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史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可以这样说,在那个时代里,几乎每一个史学工作者都感觉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所以,也有些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对英国史学的影响过程看成是英国历史学的第三次革命

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备以下基本特点:第一,就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看,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们最初对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信仰,大都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研究实践相结合,而且采取非教条性地运用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态度,在研习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实践成果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指导具体的历史研究,在史学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汤普森的《理论的贫困及其它》、霍布斯鲍姆的《卡尔·马克思对历史学的贡献》和安德森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轨迹》等是为显例。

第二,就历史方法论和史学研究范围的价值取向看,在史学研究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阶级分析方法为基本指导和出发点,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明确主张“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有机地研究社会历史。比较而言,他们更主要是研究普通下层民众的历史,即撰写“自下而上”的历史,但并不完全排斥上层阶级的历史研究。如“自下而上”的历史内容构成霍布斯鲍姆史学研究的重要特色,他的史学价值取向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借助大量的基层史料,研究与发掘日渐被人们记忆遗忘的人民大众的历史,特别是通过描述诸如因饥荒而引发的动乱、捣毁机器运动等集体反抗行为,揭示普通大众的生活和思想。

第三,就史学研究的具体分析方法和史学成果来看,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无疑继承了英国史学的经验主义传统方法,强调以史料为基础的细节叙述,立足历史学本位的研究途径,写出了大量可读性和思想性并重的史学著作,取得了非常大的史学成就。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主要成员各有学术专长和突出的研究领域,都是永载史册的著名历史学家。如希尔顿以研究封建主义社会与农民问题见长,代表作有《中世纪英格兰农奴制的衰落》(1969年)、《被奴役者争得自由:中世纪农民运动和1381年的英国起义》(1973年)和《从封建向资本主义过渡》(1976年)。多布在其1946年出版的《资本主义发展研究》一书中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广泛考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史,他关于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途径和早期发展阶段的观点,引发了西方史学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关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的论争,多布对资本主义的开创性研究,奠定了他作为老资格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特有地位。希尔一生致力于17世纪英国革命史研究,代表作是1955年出版的《英国革命:1640年》,其学术成果一开始就占据着英国革命史研究的制高点,影响了后来的英国革命史研究方向。霍布斯鲍姆更是一位多产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的研究包括从宏观或整体上对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和20世纪当代世界历史的考察,更有从微观或具体独特的视角对下层社会历史的分析(代表作见后文)。汤普森1963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成为研究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奠基性著作之一,在西方新史学中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学派式开山之作。

第四,就史学研究的分析视角来看,在具体的研究领域中,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大多在注重经济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的同时,也重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宗教信仰、道德良知、风俗习惯和文化观念等非物质因素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力。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总体目标,就是寻求一种区别于传统史学中仅仅具有的诸如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等专门史之外的整个社会的历史图景,即新社会史。在这种新社会史之中,它需要研究整体的社会历史,涉及各种社会关系系统的历史,体现的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变化的一般模式、一系列实际发生的独特现象的集合体以及错综复杂关系的统一体,研究者可以或者从宗教,或者从道德,或者从习俗,或者从文化因素的视解,考察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政治、经济、军事与社会演变,从而真正展示社会历史某个方面乃至整体人类社会的变化脉络和历史图景。其中社会经济关系是其研究的最根本和决定性因素。如希尔关于民众清教运动和英国革命的社会文化研究,汤普森对于18世纪英国农村民众的共同习俗研究和有关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解释,霍布斯鲍姆有关社会盗匪的底层生活史研究等,都是这种研究取向的重要成果。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显著史学成就,近年来日渐引起国内外史学界的广泛关注,他们对中世纪英国历史以来及至战后世界各历史时期的历史现象,尤其是19世纪英国工人阶级运动史、19世纪资本主义和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进行了熟练而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解释,已经引起国际史学界的广泛注意。汤普森和霍布斯鲍姆以该学派主要开创者身份,分别被称为“文化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头号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者”。当然,这种称谓并不能够准确地表明他们全部的学术研究贡献和独特的历史学家地位。

霍布斯鲍姆作为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重要代表性人物,其人生经历和学术道路颇具传奇色彩。他1917年6月9日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父亲是俄国犹太后裔,母亲出身于奥地利中产家庭。1919年举家迁往维也纳。在这里,十几岁的少年目睹了“第三帝国”的兴衰,他从有关德国的悲惨状况意识到资本主义的巨大缺陷。1931年,14岁的霍布斯鲍姆加入柏林学生共产党组织。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排斥犹太人,16岁的他随父迁居伦敦,在伦敦圣马里莱本普通中学完成了中学教育。在中学时代,霍布斯鲍姆第一次面临着专业兴趣的选择,同时表现出对历史学、近代语言学文学的天赋,但感情的天平还是最终偏向历史学,他立志将来成为一名历史学家以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在父母去世后不久,霍布斯鲍姆随叔父一家来到伦敦并最终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为以后的学术生涯作了准备。

1936年至1939年间,霍布斯鲍姆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就读时正式加入了英国共产党组织,1939年获学士学位,随后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1940年2月霍布斯鲍姆应征入伍,1941年到1946年坚持苏联共产党的路线,参与反法西斯主义的战争。一度中断学业,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47年重返剑桥大学攻读,195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由于霍布斯鲍姆的共产党党员身份和犹太民族出身,尽管他在学术上声名鹊起,但却几度被牛津、剑桥的学院拒之门外。1947—1955年霍布斯鲍姆任英国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历史讲师,1959年升高级讲师,引起英国学术界广泛注意,1970年担任该学院经济和社会史教授,1982年从这所学校退休,为终身荣誉教授。1949年到1955年间,还兼职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员,曾经于1960年代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82年后,作为访问教授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从事政治与社会史方面的研究并培养博士研究生,后来也成为该学院的终身荣誉教授。霍布斯鲍姆还担任英国学术院院士,被聘为美国国家文化与科学院和匈牙利国家科学院荣誉院士,也曾是英国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研究员。

在灾难与奇迹迭生的20世纪,霍布斯鲍姆是一位不可忽略的史学研究者和实践探索者,世纪之交,霍布斯鲍姆在回顾20世纪战争与和平,展望人类社会未来命运的时候,不无深刻地指出,正是包括民族争端和非政府组织兴起在内的一切人类冲突行为,都将世界推向了一个更为无序的区间。任何熟悉这位左派历史学家的人,都能嗅出其间的历史蕴意。霍氏自从1936年正式加入共产党后,政治信仰坚定,以“不悔改的共产主义者”著称。不论是苏联入侵东欧的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主义的破产,导致传统左派党员纷纷退党和谴责极权主义的内存压力,还是冷战时代的到来,东西方社会阵营的对抗造成的外在刺激力量,都未能改变和撼动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他承认苏联解体后亲身目睹了“不可置信的经济与社会悲剧”,也体悟到柏林墙的倒塌给共产主义者带来某种如释重负般的精神“解脱”。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眼光是观察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霍布斯鲍姆的学术视野多维开阔,历史研究的对象内容复杂多变,史学研究的领域异常广泛,事实上,霍布斯鲍姆研究的历史时期以19世纪为中心前后延伸,时间跨度纵横17世纪到20世纪,研究区域从英国和欧洲拓展到拉美亚非。研究课题的学科属性除历史学外,也经常涉猎当代政治学、社会学理论、民族学、文学、艺术和社会评论等众多学科。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工作阶级历史活动为中心的劳工运动领域的研究、以农民运动为主体的下层社会反抗和社会革命或社会文化现象的历史运动过程的研究、以世界史范畴为中心的有关欧洲和世界历史发展过程的系统研究三个主要方面。霍布斯鲍姆在史学成就和史学思想上屡有创获,堪称当代国际史学界的博学大师和顶尖思想家。霍布斯鲍姆著作的双重魅力,正如英国《新左派评论》著名编辑和新左翼史学家佩里·安德森所言,是源自这位历史学家不可多得地兼具了理性的现实感和感性的同情心。一方面他是位脚踏实地的唯物主义者,提倡实力政治;另一方面他又能够将波希米亚、土匪强盗和无政府主义者的生活描绘成优美哀怨的感人故事。

霍布斯鲍姆博学通达著作颇丰,先后有近20部专著问世。代表性的有劳工史、革命史和工业革命史专题研究成果《劳动的转折:1880—1900年》(1948年)、《劳动者》(1964年)、《劳动界》(1984年)、《工业与帝国》(1968年)和《革命者》(1973年);下层社会反抗运动与“传统”习俗仪式的研究成果《原始的造反者》(1959年)和《盗匪》(1969年)、《斯温上尉》(合著,1969年)、《传统的发明》(1983年)、和《非凡的人们——反抗、叛乱及爵士乐》(1998年);构成19世纪三部曲和20世纪当代史研究成果的《革命的年代:1789—1848》(1962年)、《资本的年代: 1848—1875》(1975年)、《帝国的年代:1875—1914》(1987年)和《极端的年代》(1994年)等。此外,霍布斯鲍姆还有关于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问题反思的论文集《论历史》(1997年)、《1780年以来的民族与民族主义:纲领、神话与现实》(1990年)、主编了《马克思主义史》(第I卷)(1982年)等书,写有大量的时评书评文章,对足球文化和爵士音乐等那些通常不为人重视的非专业主题也投以认真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最近他出版了自传体著作《有趣的年代:20世纪的生活》(2002年)。

中西学术界普遍认为,汤普森和霍布斯鲍姆同英国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一道,共同开辟了新社会史研究的领域,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又称为英国新社会史学派。确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和整体社会史观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学派多数成员的共用方法论基础,不过,这在霍布斯鲍姆的史学实践中被运用得更加充分和娴熟。霍布斯鲍姆的史学思想非常丰富,他在新社会史研究方面的成就与观念,颇能反映他对国际历史学的主要贡献,可以简单概括如下:

首先,霍布斯鲍姆以总体历史观为指导,主张对新社会史作更多的深层思考,提倡构建一种整体的社会历史。在他看来,新社会史家应当具备融合的视野,把历史研究的所有分支领域作为社会史研究的领域,新社会史学也不应该只是某些学科的补充,而应该与所有其他学科相结合,采取真正的跨学科研究取向。在霍布斯鲍姆那里,“社会的历史”的真正涵义在于新社会史的研究领域是传统社会科学和传统史学所忽视的课题,特别是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研究相结合和交叉的领域,因此,他才把撰写“整体社会的历史”作为新社会史的核心和宗旨。从根本上来说,霍布斯鲍姆主张“社会的历史是历史”,同时要认识到历史是包罗万象的事实,社会历史研究应该揭示人类发展进程中社会的总体性进程特征。从这个角度上说,《资本时代》就颇能体现这种总体性的社会史构想,大受国际史学界专业历史学家和普通读者的青睐。

其次,霍布斯鲍姆认为新社会史还需要构建自己的方法论体系。总体性的目标追求、“自下而上”的研究角度和跨学科的方法则是构成这种方法论体系的重要途径。霍布斯鲍姆强调新社会史学家在理论上应把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但在实践中允许选择各自研究的主题,在选择研究主题和建构研究领域的同时采取综合研究的方法,新社会史研究的对象绝不意味着包罗繁复,更不仅仅指那些满足于研究主题的新鲜和猎奇,它更应该强调对社会下层历史的体悟和概括,避免具体问题的琐碎考证和单纯性描述。在英国新社会史学家那里,这种整体的历史即是在整个世界密切联系体系中分属各个阶级与社会集团的历史的综合,其中,底层社会历史尤其受到重视。

再次,作为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推崇全球史观,十分关注当代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社会问题,如青少年文化追求问题、性与女性运动问题、自由民主政治、苏联解体问题与当代社会和平发展问题等所谓人类世界整体的社会历史内容,在他的著作中,我们不但可以看他描述这些社会问题的种种表现及其变化趋势,也看到他运动总体史观的方法分析这些社会现象的根源。而这些都可以看成是霍布斯鲍姆的新社会史写作观的运用,体现了一种社会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结合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相结合的典型范例。而且这种结合也不是简单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现成理论,而是在新社会史的实践中,坚持与捍卫唯物史观,发展马克思主义。

汤普森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新社会史学家和新文化史学家。这位极富天赋的历史学家1924年出生于英格兰,父亲E.J.汤普森(一位作家兼诗人)在印度殖民地从事过教育工作,对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持同情态度,与尼赫鲁等国大党领袖也颇有私交。具有共产党员身份的兄长威廉·弗兰克·汤普森是位英勇的反法西斯主义战士和陆军上校,后来在战争中牺牲。父亲和兄长的政治观念和学术思想对汤普森造成较大影响,如他曾与母亲共同撰写了题为《一个幽灵在欧洲徘徊》的纪念文章,颂扬兄长为人类共产主义事业的献身精神。中学时期,汤普森在肯特伍德卫斯理派所办公学接受正规教育,然后考入剑桥大学攻读文学,后主攻历史学。大学期间也是他政治上成熟和进步较快的时期,很早就加入了英国共产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参加英国陆军,先后在北非、意大利和法国参加反法西斯作战。

战争结束后回到剑桥大学继续完成学业的汤普森更积极参加共产党的活动,亲自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等国协助当地的战后重建工作。1956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阵营内部出现激烈论战,甚至产生了严重政治分裂行为,在这种情况的刺激下,汤普森与英国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如罗德尼·希尔顿、克里斯托弗·希尔等共同脱离英国共产党组织,此后,他自称独立“马克思主义者”,宣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仍然从事积极的政治活动,反对英国工党政府的右倾保守主义政策。20世纪70年代以后,当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的时候,他作为欧洲反核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人之一,以实际行为积极投身于世界和平主义运动。

汤普森的史学专业著作并不算多,但学术思想却异常活跃,学术观点也丰富多彩。其著作除《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年)之外,还有代表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重要著作《理论的贫困及其它》(1978年)、从英国艺术与政治相互关系中的浪漫主义视角来描写英国社会主义运动著名领袖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威廉·莫里斯:从浪漫主义到革命》(1953年)、剖析18世纪英国社会冲突中典型现象历史的微观研究成果《辉格党与狩猎者》(1975年)、在早年出版的有关叙述18世纪以来英国社会道德经济和民众阶级文化等历史现象的论文基础上形成的专集《共同的习俗》(1991年)等。此外汤普森出版了许多政论性、时事评论性和反战反核内容的著作。

在汤普森数量颇丰的著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这部以独特风格与视角开创学派学术风气的奠基之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主要以被英国史学界长期忽视的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工人历史为考察对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考察18世纪留传下来的人民传统,探讨18世纪末期英国物质环境中存在的诸种自由主义表现,认为这些传统在18世纪90年代严酷的雅各宾派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部从主观因素转向客观因素的分析,对工业革命时期不同工人集团的亲身经历,进行文化学意义上的评价,试图将阶级看成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历史形成,它只有当人们具备亲身经历的时候才能确定其含义。第三部重点谈论人民激进主义的历史,时间横跨从卢德运动到拿破仑战争结束那个可歌可泣的年代。通过叙述这些年代发生的激进主义历史事件,始终围绕工人们的共同经历展开系统描述,得出阶级意识和阶级觉悟的产生是一个文化事件的结论。最后他还对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政治理论和阶级觉悟的某些方面进行了更广泛的探讨。总之,在这部经典著作中,他为世人呈现了历史理性与人生激情相互交融、历史实证研究与文学化想象互渗的社会景象和动人故事。汤普森着力描绘了长期以来为人类社会历史记忆忽略的英国工业社会兴起历程和底层社会结构变迁中下层劳动者们的人生经历和生产际遇。

正因为这样,1963年《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经付梓出版,就成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当时就被称为是一部能够引起轰动和广泛重视的真正匠心之作。而汤普森写作这部书的时候,还只是利兹大学院外教育部讲师。当时人们甚至武断地认为,凡是那些对英国人民的历史进程感兴趣的人,如果要重新想象工人阶级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苦恼、英雄事迹和理想追求,就不可不读这部大著。实际上这部气势恢宏的著作这些年来一版再版,风靡各国,已经成为20世纪西方历史学不多的几部创学派的开山作品之一。

从史学理论的角度说,《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也构造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历史理论支柱、史学研究方法和史学价值观念。一方面,它突破了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用崭新的社会学的范式重新解构工人阶级的运动史、生活史和心态史,取得丰硕成果;另一方面它突破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形成过程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范式,也超越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传统文化主义对于工人阶级形成的伦理式理解。正是该书着力于从社会传统、道德信仰、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的视角来分析工人阶级形成问题,显示了不同于从韦伯夫妇到哈蒙德夫妇英国劳工史研究传统取向的史学旨趣,因而才被人们称之为“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史家”。

如果说《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所代表的还主要是汤普森对于人类社会历史考察的某种经验成果,因为总体上他把历史学看成了一门经验科学,那么我们也注意到他对历史学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思考。他注重学科间的差异,承认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认为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都不同于政治经济学,经济只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而并非在任何场合和一切学科中都是基础性因素,不能把政治经济学的模式硬套在其他学科体系之中,各个学科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研究对象,也有一些共同的关注主题和理论基础。汤普森越到学术生涯的后期,越重视从心底里的情感层面和深层里的理论视角上,来批判和分析人类社会现存权力结构、制度因素和社会历史现象。因此,1978年汤普森发表了采用独特的系列论题方式所构思的长篇论著《理论的贫困及其它》。在这本至今没有翻译成中文的著作里,汤普森系统地批判了阿尔都赛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即把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僵死和固定的封闭理论的教条主义态度。这种批判实质上试图对那些把人类历史简单归结为经济决定论的理论教条和孤立实践做法,进行了彻底清算。

从这个方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汤普森希望和力图打破旧的学术传统,突破“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所设置的固定模式约束,通过自己的史学研究和实践探索,试图为人们提供一幅更为完整的历史发展图景,这也是整个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所主张的史学研究方向。他们在这种探索中,当然不免存在一些失误和不足,需要专门进行反思。但是,汤普森和霍布斯鲍姆等人开创和发展的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传统,对战后西方新史学潮流的推动,对现当代世界史学进步的促进,其作用和重要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