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索不达米亚在犹太人和希腊人的笔下是一个人人向往的天堂,《圣经》中的伊甸园就在这里。但是今天,这里的气候和自然条件显然已经与犹太人和希腊人的描述大相径庭。除却流入波斯湾的两条大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沿岸湿润的芦苇湿地与沼泽地带,其余大部分地区都由贫瘠荒凉的冲积平原构成。这里的气候炎热干燥,矿产资源贫乏,几乎没有任何供建造房屋使用的石头、木材。这里的土地如果没有人悉心照管就会寸草不生。就是这样一个在今天看来丝毫不吸引人的地方,却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乌尔城附近的庙塔遗迹
地质学以及环境变迁的研究提出:公元前4000年到前2000年,两河流域存在着湿润而不是干旱的气候。地理学家拉姆认为,在冰河后期的最暖时段,地中海附近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干旱的,但是,由于这一时期西南季风的扩张和季风雨的滋润,在北纬34度到35度的伊拉克北部却存在着湿润气候。考古学家在这一地区的发掘工作也证实了拉姆的结论。基什、尼尼微等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在公元前4000年到前2000年间,由于几次洪水的泛滥,造成了土层的间断现象。而且,从这些遗址出土的泥板文献中有关大洪水的记载以及苏美尔人如何修筑堤坝的描述,也能有力地佐证这一时期的湿润气候。地质学家还通过放射性炭年代测定、氨基酸差位异构分析以及花粉分析等一系列科学手段,确定了距今6000年至4000年前两河流域湿润气候的存在。
米开朗琪罗所作的《大洪水》
我们可由此想象得到,那时,亚美尼亚山区丰沛的降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的流水又滋润着平原肥沃的土地。否则,没有两河充沛的流量,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如何提取足够的水去灌溉农田?没有季风雨的恩惠,在干旱荒芜的土地上又怎能开出绚烂的文明之花?
伊甸园
在一般的观念中,西方文明的摇篮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甚至可以说是偏见。现在,学者们越来越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即西方文明与其说是源于克里特岛、希腊大陆和古罗马,不如说是源于古代近东,尤其是源于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那时的两河平原上,曾经是一片树木繁茂、田园葱翠的绿野;也曾经沟渠纵横,河网密布,人烟稠密。犹太人和希腊人把这里称为“天堂”并非妄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