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众神赐福之都_巴比伦城

众神赐福之都_巴比伦城

时间:2023-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巴比伦城位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最接近之处。据其记载,巴比伦城共有100多座城门,每座城门都用青铜做成。但是,根据考古发掘判断,巴比伦内城大概不超过10座城门。如果外来之敌敢于从伊什塔尔门进犯巴比伦,必将葬身于守军的箭矢之下。由伊什塔尔门进入巴比伦城,是一条笔直的大街。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的内墙和外墙各有一处王宫,称为北宫苑、南宫苑,其中以南宫苑最为著名。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南80英里的希拉城附近,有一座著名的古代城市遗址,它就是象征着两河流域文明的巴比伦城遗址。

巴比伦城位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最接近之处。在阿卡德语中,巴比伦就是“神之门”的意思。它处于两河流域交通要道之上,是南来北往、东西交流的商旅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正因为如此,在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之后,它才能由一个小小的村落迅速发展为巴比伦城邦的都城,进而成为汉谟拉比大帝的都城。从此以后,巴比伦一步一步发展为古代世界最宏伟的城市,领导古代西亚文明达2000年之久。

新巴比伦伊什塔尔城门上的镶嵌画

但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巴比伦遗址,并不是汉谟拉比大帝时代的巴比伦城。这座城市在公元前7世纪亚述王室内战中,已经被辛那赫里布彻底毁灭了。它的城墙被铲平,神像被掠走,房屋被烧光,居民被强制迁移到亚述帝国各地。亚述王阿萨哈东即位后,开始重建巴比伦。被强制迁移到外地的居民又陆续迁回,重建昔日辉煌的城市。著名的埃捷明纳卡寺塔——巴比伦塔,就是在此时修建的。不过,阿萨哈东的重建只是个开头。整个巴比伦城的建设,是在新巴比伦王国时期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才最后竣工的。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巴比伦遗址,乃是新巴比伦时期的遗址,距今约2600年之久。

巴比伦全盛时代的富强,在两河流域乃至整个古代世界,堪称举世无双。整座城市规模宏大,占地达2100英亩。一条长约10英里,高约3米的城墙围绕着整个城市。每隔44米有一个塔楼,整个内城的塔楼共有360座。整个城墙分为内外两重。外城墙又分为三重,最厚的达7.8米,最薄的也有3.3米,上面建有较小的战垛以利于隐蔽射击。它主要是暂时供城外居民入城避难使用。内外城之间,是一般市民居住的区域,青楼酒肆、商号当铺、百戏杂耍、各行各业闲杂人等,大都居住在这里。这里也是巴比伦最热闹的地方。内城墙为内外两道砖砌的围墙,由煅烧过的大砖砌成,灰泥用的是沥青,又叫石漆。城墙很厚,顶部足可供一辆四匹马所拉战车转身。城墙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坚固的堡垒,用以加强城市的防御功能。内城墙三面有深深的壕沟和土城环绕,可谓是固若金汤。特别是西城墙屹立在幼发拉底河岸,河面宽窄不一,在20米到80米之间。当强敌进攻时,他可以放水淹没城市周围的地区,使敌人无法靠近城墙。此河除了是抵御敌人入侵的天然工事,也是一条坚固的大堤,用以保护城市不受洪水泛滥之害。幼发拉底河把整个城区分为两部分。河西为新城,河东为旧城,由架在河上的一座五根石墩支撑着的大桥连通着。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石桥,把幼发拉底河两岸的市区联系在一起。如果站在石桥上向西眺望,巴比伦雄伟的建筑便尽收眼底。幼发拉底河两岸大堤上种满了柳树,那里当年曾经是犹太人偷偷聚会的地方。每逢犹太教重大节日,人们还可以在那儿听到柳荫下传来的《巴比伦之囚的哀歌》。

巴比伦空中花园想象图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游历巴比伦时,这座城市已经度过了它最辉煌的时代。但是,希罗多德仍然写道:“就其壮丽而言,它是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其他城市难以相比的。”据其记载,巴比伦城共有100多座城门,每座城门都用青铜做成。但是,根据考古发掘判断,巴比伦内城大概不超过10座城门。如果加上新城和外城,也不会超过20座城门。他大概是把市区许多社区的小门也算在其中,这样可能有100座城门了。因为当时巴比伦的居民是分族而居、分行业而居的,每个居住区自成天地,并且有墙和小门与其他社区分开。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犹太人和希腊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社区。各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管理机构,负责日常事务。因此,巴比伦的行会组织,恐怕也是世界最古老的。

巴比伦最著名、最宏伟的城门,是城市的北门——伊什塔尔门。伊什塔尔是巴比伦神话中掌管战争和胜利的女神。整个城门是由两个形式和规模完全一样的门并联组成,高达12米。每道门有4个望楼,望楼和望楼之间有拱形过道相连。墙外壁都是用色彩艳丽的彩釉砖砌成。门墙和塔楼上嵌满蓝青色的琉璃砖,砖上饰有野牛和龙等兽类的浮雕。每块浮雕高约90厘米,共有575座。整座伊什塔尔门显得雄伟、端庄,色彩绚烂夺目,给人以大气磅礴、坚不可摧的印象。

进入伊什塔尔门,是一条从南到北的中央大道,宽约24米,长约几百米。它像一条中轴线将城内星罗棋布的建筑依次联结起来,形成规整对称的格局。这条大道在当时是供宗教游行用的,称为“圣道”。它是用1.05米见方的石灰石铺成,中央石板是白色和玫瑰色的,两边则是红色。石板上还刻有楔形铭文。圣道两旁的墙上装饰着白色和金色的狮子像。难怪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科尔德韦在见到“圣道”遗址时,惊叹这条中央大道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惊呼它甚至比任何一条罗马大道还要宽阔。“圣道”的尽头就是著名的马尔都克神庙的寺塔和巴比伦塔。后人猜测,巴比伦人之所以把“圣道”修得如此平坦,如此宽阔,除了交通方便外,更重要的也许是想博得神灵的欢心和恩惠。但是,大道的设计也不完全是为了宗教目的,它也是一个坚固的军事要塞。如果外来之敌敢于从伊什塔尔门进犯巴比伦,必将葬身于守军的箭矢之下。

由伊什塔尔门进入巴比伦城,是一条笔直的大街。它将王宫、巴比伦塔和马尔都克神庙连接在一起。尼布甲尼撒的王宫坚固厚实,不亚于城墙。不过这种后世的建筑物并不是为了抵御外敌,而是为了抵御当地夏季高达50℃的炎热天气。为了尽可能减少热浪的袭击,宫墙厚达3米,三个拱门都向北开,使阳光难以直射内殿。

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的内墙和外墙各有一处王宫,称为北宫苑、南宫苑,其中以南宫苑最为著名。它长50米,宽15米,整个宫苑建有五大院落。其间,各种形式的建筑物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第三重院落就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的正殿,王座就安放在大殿的南墙正中。在南宫苑的一侧就是闻名遐迩的“空中花园”。整个巴比伦城除了穷人的住房外,富贵人家、神庙、王宫、城墙都是用上了釉的彩色砖块修成。它们五颜六色,有的还镶有动植物图案,十分耀眼夺目。整座巴比伦屹立在土黄色的两河平原上,尤其显得宏伟华丽。

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努力,巴比伦变成了一座坚如磐石、难以攻克的城市。但是,它可以抵挡住外敌的进攻,却防不住内奸的叛变。《圣经·但以理书》说到居鲁士大帝进攻巴比伦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巴比伦王柏沙撒正在宫中饮酒,墙上突然出现一只神奇的手,写下一行冒着火焰的铭文,这行文字的意思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是警告他巴比伦当晚就要沦陷。但是,柏沙撒没有在意,当晚果然被波斯人所杀。实际上,杀害柏沙撒的凶手是巴比伦祭司集团,就是他们当晚打开城门,把波斯军队放进巴比伦,才使柏沙撒兵败身亡的。后来,巴比伦祭司觉得波斯统治者侵犯了他们的特权,多次掀起反抗波斯统治的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波斯国王干脆下令把马尔都克神像销毁,运回伊朗的都城苏萨。此后,巴比伦在经济上虽然还持续了上百年的繁荣,但是在政治上的地位却一落千丈。

伊什塔尔城门

亚历山大帝国崩溃后,巴比伦成为继业者的战场,水利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农业凋敝。据《巴比伦编年史》记载,当时的巴比伦“哀鸿遍野,饿殍遍地,人民易子相食”。塞琉西王朝初期,城市附近农田日益沙漠化,居民逐渐转移到附近的新都塞琉西亚城。后来,巴比伦就逐渐被黄沙掩埋,变成了一座废墟。正如犹太人所诅咒的:“巴比伦必将成为旷野、荒漠,无人居住,一片荒凉,成为野兽的巢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