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印度欧罗巴人的迁徙
古代历史上在世界范围之内曾前后发生了三次游牧民族由草原地带向农业人口地区的大迁徙。其中第一次的大迁徙发生在公元前二〇〇〇年左右,当第一次大迁徙的潮流还未过去,第二次的公元前一六〇〇年左右的大迁徙就又开始活动起来。此后到古代末期,公元三四百年间又有第三次的大迁徙。在这些进行迁徙的游牧民族中,主要是以所谓“印度欧罗巴”族为主,尤其是第一次迁徙,完全是印度欧罗巴人的活动,只是在后两次迁徙中才夹杂着其他种族的游牧民族。古代史上这三次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古代世界农业人口的土著地带——奴隶制国家的历史发展发生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最初,它们所发生的作用都是破坏性的。在西方,第一次、第二次的迁徙先后破坏了两个大帝国——巴比伦与埃及。这两个大帝国的衰败、混乱,以至于古巴比伦帝国的最后灭亡,固然有其内在原因,但这些外来游牧民族给予他们的长期而剧烈的打击也是其覆亡的很重要的和最后的原因。此外,第一次或第二次的迁徙也曾影响了中国,曾在古代中国史书中出现的大月氏人实即此次迁徙的印度欧罗巴人的一支,他们已达到了中国的边疆,但被中国挡住,未得进入中国内部。公元三四百年间的游牧民族的第三次迁移,破坏了罗马帝国,同时又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因为其中的几支游牧民族曾深入中国内部,即中国史上所谓的“五胡乱华”,中国的一部分地区受到了这些游牧民族的严重破坏,只是这些游牧民族并未能像他们在罗马帝国内部所作为的那样,毁灭掉中国原有的政治和文化的基础。虽然中国在文化、语言和风习上曾受到了他们的很大影响,但始终未被其彻底改变,所以不久中国即在旧有的文化基础上,吸收了外来的新血液,重新恢复了自己的强大与安定。这是中国与西方古代各国历史发展的不同点。
公元前二〇〇〇年左右开始第一次大迁徙的印度欧罗巴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种族集团,这个名称的来源是因为十九世纪欧洲历史学家由于这些迁徙的部落与部族在其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属于同一大的语言系统,故以为他们原来就是一个统一的种族集团,因而统称他们为“印度欧罗巴”人。今日我们仍用“印度欧罗巴”这个名称来统称这些从亚欧大草原地带向外迁移的许多游牧部族,主要是把他们看作为一个语言的集团,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一个统一的血统种族集团。因为在迁移以前,最原始的印度欧罗巴人究竟是什么人现在已无从知道。当他们尚在亚欧大草原上活动之时,曾席卷了许多生活方式与之相同的不同种的部族,这些人后来都被其同化了,所以印度欧罗巴人的血统非常复杂,当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时,早已不是原来种族的面目了。
这些自公元前二〇〇〇年左右开始同时自亚欧大草原向外迁徙的印度欧罗巴人,其最初的根据地究竟在哪里?近百年来关于这个问题曾有种种的说法,最后一般的判断趋向,认为其根据地当在里海以东以北地方。这一结论主要是从研究最早的印度欧罗巴人早期梵文的字汇中得出来的。从早期梵文的字汇中可以看出印度欧罗巴人最初居住生活的地方一定是在一个气候比较温和的草原地带,但在气候比较温和的自然条件下,季节的变化却又很显著。这个地方最多的树木是柳树和赤杨,而没有鱼和任何热带动物。旧大陆上合乎以上几个条件的,只有一个地方,即里海以东以北的地方。
当时他们主要靠游牧和畜牧为主,几年中小规模地移动一次。他们也已有了初步的农业,但因草原地带不利于农业生产,故农业很不重要。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当时已知用牛耕田,并用牛来拉车。同时他们又是最早会用马来作战的民族。
在公元前二〇〇〇年前后,每一次开始向外迁徙的印度欧罗巴人,其活动的范围非常广。其中最早向外发展的一支就是雅利安人,他们大约在公元前二三〇〇年时已开始向外活动了。雅利安人首先向东南发展,进入中国史书上所谓“大夏”的地方(今阿富汗及伊朗东部之一部分),在此停留了数百年后,到公元前一五〇〇年左右又开始移动,分两支向外发展。一支向西进入了伊朗高原,后在此建立了玛代国和波斯国。另一支越过了印度高加索山(Caucasus lndicus,今印度库施山),更南下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土著——达罗毗荼人,在印度建立起了雅利安人的国家。
继雅利安之后,在公元前二〇〇〇年前后又有大批的印度欧罗巴人向外迁徙,其中有一部分人向西进入后日俄罗斯南部及东南欧地区。一部分人则东去进入了中央亚细亚,甚至到达了中国的西部边疆,大月氏人可能就是其中之一支,而大部分人是向南发展的。他们进入巴比伦范围之内或其边疆地带,都与巴比伦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在这些向南发展与巴比伦发生了关系的印度欧罗巴人中,最重要的又有三个部族,即哈梯(Hatti)、卡西(Kassi)和胡里(Hurri)——包括邬拉图(Urartu)。而上述雅利安人中在公元前一五〇〇年左右西迁入伊朗高原的一支,后来亦与巴比伦发生了接触。
乙、巴比伦文化范围内之印度欧罗巴人
最早与巴比伦发生关系的印度欧罗巴人是胡里人。在公元前一八〇〇年左右,胡里人已征服了两河流域上游地方的弥坦尼人(Mitanni),占据了这块地方以及叙利亚北部地区,建立起胡里人的国家。两河流域上游地方和叙利亚一向是巴比伦文化的边区,并且巴比伦强大时也曾间或在政治上控制过这两个地区,故胡里人在此建国后,在文化、生活习俗方面都接受了巴比伦的影响。胡里的首都建在幼发拉底河上游的卡其米施(Cachemish),此地恰是当时两河流域地方与叙利亚交通必经之要道,因胡里为一商业国家,故特于此地建都。其国家的最重要财政收入来源即依赖商业税之收入。农业、手工业在其国内经济生活中并不占重要地位。
胡里人除与最早的一些印度欧罗巴人一样,知道以马拖车作战的技术外,在其建国之后又逐渐发展了一种新的技术,即骑马。就今日所知之材料看,世界上最早会骑马的人就是胡里人。关于胡里人的历史,今日所知极少,只知它曾征服了两河上游地方的哈梯与亚述。公元前一五〇〇—公元前一四五〇年间为胡里帝国之极盛时期,此后即开始衰败,公元前一四〇〇年为哈梯人所征服。
继胡里人之后,卡西人亦自北方进入两河流域下游地方。他们最初和巴比伦的关系是受雇于巴比伦帝国为其佣军,之后进入巴比伦的卡西人日益增多,声势渐大,终而征服了巴比伦。卡西人在公元前一七四〇—公元前一一六四年间统治了巴比伦地方,成立了卡西帝国,但因其无多少文字记载传下,故其统治详情今尚不知。
哈梯人在公元前一八〇〇年左右开始自草原地带向外发展,最初是向西移动,到了东南欧一带,后又折回到小亚细亚,最后集中在小亚细亚的东部。此后他们即屡次向南发展,侵掠巴比伦与叙利亚一带。公元前一六〇〇年以后为胡里人所征服。但到胡里人势衰后,哈梯势力又转强盛。公元前一四〇〇年哈梯不但推翻了胡里的统治恢复了独立,并且还征服和统治了原来胡里的全部地方。
哈梯在其名王苏毕鲁黎巫马(Shubbiluliuma,公元前一三八五—公元前一三四五年)在位时,不但完全征服了胡里人,并且向西发展,征服了小亚细亚中部地方,开始建都于哈图沙施(Hattushash,在今土耳其首都安哥拉以东)。其后诸王更向南发展,夺取了原属于埃及的全部叙利亚地方。哈梯王在各征服地区广置藩属,派其子侄及族人为王以统治之。哈梯帝国最强大时势力曾及于小亚细亚西部直至爱琴海沿岸。
哈梯帝国的主要敌国有二:一是埃及,自公元前一四〇〇年以后哈梯即与之争夺对叙利亚之统治权;一是亚述,哈梯与之争夺胡里人之旧地。此三大国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分合无定。至公元前十三世纪初,哈梯与埃及之间曾发生了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大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而这个关系的重心和优势又是在哈梯这一边的。公元前一二七一年哈梯王与埃及王缔结了一项攻守同盟条约。条约内容主要有三点:(一)互相尊重对方领土之完整。(二)签约国的任何一方受到第三者的攻击时,另一国应立即出兵协助其抵抗。(三)如果签约国之一方内部发生了叛乱,经其要求,另一国也须出兵协助平乱。从这项条约的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点的规定实际是等于埃及放弃了夺回叙利亚的企图。第二点的规定是哈梯联合埃及共同对付亚述的。而第三点规定,就当时的政治局面推想,可能是埃及单方面对哈梯要求的条件。因公元前一三〇〇年以后埃及内部即非常紊乱,所以埃及统治者企图借用外族力量来镇压其国内人民的反抗。当时哈梯除与埃及组成联合阵线以对付亚述外,并且还与卡西人统治下的巴比伦勾结,暗中鼓励巴比伦自背后攻击亚述。由以上种种情况可以看出,当时国际上的矛盾关系主要是操纵在哈梯手中。
但到公元前一二五〇年左右自哈梯西北方又有一批新的印度欧罗巴人进入了哈梯境内,给予了哈梯以致命的打击,其经过情形已不可知,只知在公元前一二〇〇年左右时哈梯即被灭亡。哈梯人大部被杀或被奴役,只一部分人得以向东北逃亡,退却到亚美尼亚地方,成为后日亚美尼亚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的哈梯人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曾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那就是冶金技术方面的贡献。他们不但是西方世界中最早制出最坚锐的青铜器的人,并且就今日所知的材料讲,他们还是世界上最早用铁来制作兵器的人。结合这个问题,我们顺便在这里谈一下铁器的使用以及铁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问题。
人类很早就知道了金属这种物质,甚至可以说从人类开始用火以后就已有可能见到金属这种物质。因为石器时代的人类往往要利用火来烤弯木柄和烧裂石块以制造石制工具,在烧炼石块之时,其中有某些石头(矿苗)在经久的火烧之后就会变成流质,冷却后即改变了形状,而为人类所发现。但这时人类之发现金属只是一种偶然的无意识的发现,并且是极少量的,因此人在这个时期中还不可能利用这种金属。所以金属对人类发生重大影响的时候不是当它被发现,而一定是要当它已被制成生产工具并已能为人类较普遍使用的时候,而能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则必须具有这样的条件,即金属在此时已能较大量的出产。而较大量的出产则不可能依靠人类偶然地和无意识地发现,必须是有计划、有意识地来生产才可以。而人类要想有意识地大量生产金属并将之制作成工具又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即能有意识地控制能使矿石熔化的高度火力,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冶金技术才能成为一种专门的技术而出现,从而给人类创造了使用金属工具必需的前提条件。
由此可见,在原始和古代社会中对人类社会发展发生重大影响的是冶金技术的不断提高,而不是金属本身的被发现。金属的被发现可能是很早的,并且有些金属也可能是同时被发现的,如最重要的两种金属,铜和铁。但在人类使用金属的过程中,最早使用金属只能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之时,即人类的生产能力已提高到能够有意识地控制某种金属的熔化火力的时候,而其过程则必然又是先普遍使用铜,而后再普遍使用铁。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铜和铁的熔点不同上。人类最初所知道的几种主要金属的熔点如下:
银960.5°金1063°红铜1083°生铁1150°—1250°钢铁1400°—1500°熟铁1500°(青铜的熔点则高于红铜,低于生铁)。
在这里面金和银的熔点最低,但金银的矿苗太少,并且它们的性能不适宜制作工具和武器,所以古代人只用它来作装饰品。除此以外,则以红铜的熔点最低,熟铁的熔点最高,如果人类在控制火力高度的能力方面必然是由低向高发展的话,那么人类只能最早使用红铜,而最后才使用熟铁。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偶然地发现了一些熔点最低的较纯的铜矿苗,在把它们当作石头敲打时并不像一般石头那样会破裂,反而可以把它随心所欲地敲打成为一件器物,这样就出现了最早的红铜器。但这种铜器质不纯,无甚实用价值。之后再进一步,人始掌握了真正的冶铜技术,将铜矿中所含有的杂质去除,使之变成纯铜。人类最早正式开始冶铜是在公元前四〇〇〇年左右,据今日所确知的,当时世界上有两个冶铜的中心,即两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中国可能与之同时或稍晚)。公元前三五〇〇年以后,红铜器就在这两个地方被普遍使用了。
铜器的使用则又是到青铜器时期对人类的功用始形重要起来的。因红铜软而脆,易弯易碎,故其使用范围有限。而青铜却既硬又坚,可以做出很薄很利的刃。青铜器最早使用,据今日所知,也是在巴比伦与埃及这两个地方,但两者之中究竟何者最先使用尚不能知,就今日所发现之材料看,似乎巴比伦较早,但两地皆在公元前二四〇〇年左右开始普遍使用青铜。
人类知道“铁”这种金属是很早的,可以说在人类知道铜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铁。考古学家曾发掘出一些最早的铁,其存在年代约为公元前四〇〇〇年至公元前三〇〇〇年。经化验后知道这些铁是石铁,因石铁与地下的铁矿不同,它包含有某些普通铁所没有的特殊的物质,特别是镍和钴,一般的铁矿虽然有时也包含有这两种物质,但绝对没有纯钴,地球上唯一自然存在的钴就是石中的钴。也就是由于这点才使我们知道了最早的铁的来源。由于最早的铁是从天上掉落下来的,故古代的许多民族都称铁为“天降金属”,认为铁是神物,常将小块的铁镶嵌在刀剑上作为装饰品,相信这块神铁能起一种保障他们生命安全的作用。此外在这个时期内的非石的小铁器也发现了一二件,这就是上面所说的那种当人类在偶然和无意识中发现已烧化了的铁矿石后,趁其还比较温软时即敲打之成为一种器物的铁器,这种器物都是很小很粗糙的。
如上所述,人类要想普遍使用铁器则必须首先解决铁矿的熔点火力问题,同时不但要能解决生铁的熔点火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能解决熟铁的熔点火力问题,因为生铁非常脆,很容易折断,只能作一些较粗笨的器物,其用途远不如青铜广泛,而其熔点却比青铜高。人类能用铁器来代替青铜器则是能够大量制造熟铁工具以后的事。
当然,人既能控制了冶炼青铜的火力,在不久时间之后冶炼生铁,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冶炼少量的熟铁是有可能的事。如埃及很早就有铁匠,可能在公元前一五〇〇年前后埃及人就已有粗糙的生铁和熟铁的工具与石制和铜制的工具并用了。但它在此时绝对不能代替青铜,其原因当然是首先因为生铁的功用远不如青铜,少量的熟铁虽能冶炼,但在技术操作上是非常困难的,还无大量生产的可能。再加以古代人对铁的迷信看法,如最早的一些熟铁器多是用来祭神的,公元前一五〇〇年以前埃及教士就用铁器来祭神了,这种心理也妨碍了人们对普遍使用铁器的要求。所以这些最早出现的粗糙的铁器,只是被人当作一种比青铜器便宜的代用品罢了。此时它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并未像红铜和青铜的出现那样发生了重大影响。
铁器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生重大作用,并日渐取青铜的地位而代之,则是自公元前一四〇〇年左右哈梯人高度发展了冶铁技术,能够控制了强度的火力,从而开始大规模的冶炼熟铁之后的事。从此时起,武器以外的一切工具都有可能开始用铁制造了。又过了二百年后,哈梯人已完全掌握了冶铁技术,冶炼出了精良的熟铁,用以制作兵器,至此铁始可能代替青铜。哈梯人之所以能是上古世界中最早真正将铁应用在作战与农业上的人,固然有其物质条件,因其所在地的小亚细亚东部直到亚美尼亚地方皆富有铁矿,但更重要的是哈梯人能够最早的控制了能够冶炼熟铁的高度火力并发展了冶铁的技术。这是哈梯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哈梯亡后,其技术传播至各地。至公元前一一〇〇年前后,西亚一带、小亚细亚及希腊等地都有了铁制农具,但农具本身大部分是生铁制成的,只在尖刃地方用熟铁。兵器则已开始全部用熟铁制造。世界其他地区在此时则还未用铁,埃及亦然。这可能是因为埃及当地缺乏铁矿所致,故其地虽早在公元前一五〇〇年以前已知冶铁,但大规模用铁却是公元前八〇〇年以后的事,它是西方大规模用铁最晚的地区。
由上述铁器使用的规律来看,中国也一定和其他地区一样很早就知道用铁了。中国最早有关铁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讲到晋国铸铁鼎(公元前六世纪时)。根据最近地下发掘的材料看,比较大量的用铁则是在战国时代。不过战国时代中国还不能冶炼较精良的熟铁,多是铸铁(生铁)。故铁在当时主要是用来制作农具,而一般兵器还都是用青铜制作,仅间或有几把为个别王公将帅特制的铁剑或其他兵器。中国之大量使用铁兵器是在西汉以后。
铁器在历史上究竟占有什么样地位呢?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工具发展的步骤是从木石工具到铜工具再到铁工具。但如就农具讲,则是从木石农具到铁农具,基本上没有一个铜农具的阶段。红铜农具可以说是绝对没有的,因红铜既贵又不坚利。在个别铜矿较多的地方,虽或有用青铜制作的农具,但这种农具的量极少,而且都是很小的。故历史上所谓的“铜器时代”特别是“青铜器时代”在铜的使用上首先是兵器,其次是用在为生产铜所必需的工具和其他为手工业所需要的工具上,再次则是用在专为统治阶级享受用的器皿上。然而,自铜器出现后,尤其是青铜器出现后,农具的制作上却开始有了极大的变化,因为此时农具本身虽不是铜制的,但由于制作木石农具的工具已经是铜制的了,因而使农具在量上大大增加,在质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相对地农具的价格却降低了,一般农民都可以有较多的农具了,这就促使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大大提高。所以铜器的出现,对人类由原始社会发展向阶级社会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当铜器出现后,社会生产力才能提高到使人在生产过程中有了剩余生产物,从而提供了人剥削人的可能条件,故而它是原始社会转向奴隶社会的关键。
至于铁器的使用,就今日所知,它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还未能发生与铜的使用相等的作用,未能使社会性质发生质的变化。铁器在很长时期内都是与铜器并用的,可见最初它并未发生任何独立作用,甚至最初无论生铁或熟铁在其使用价值上都不如青铜,只有到熟铁的产量已相当多,而且质量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时,铁始在生产上发生了作用。但其在青铜的基础上所促进的生产力提高的程度,相对地说来还是有限的,并不能使社会发生质的变化。故铁器的出现可以在奴隶社会,也可以在封建社会,当然我们也不否认铁器在长期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冶铁技术的改进,不断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以致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成为可能。尤其是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而机器生产出现时,铁不但在数量上开始空前大规模地被应用,并且在质量上也空前提高,从而给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革命——工业革命造成了物质基础。此后铁的用途再不是铜所能代替的了。
巴比伦文化范围内的印度欧罗巴人国家,除上述的三个外,还有邬拉图。“邬拉图”之名最早见于公元前一二七〇年左右时亚述人的记载。亚述人所称的“邬拉图”(Uruatri或Urartu)是指为某一种族人所聚居的高加索山南部与樊(Vana)湖之间的一块地方(包括今亚美尼亚和小亚细亚东北、伊朗西北部的一角)。最初的邬拉图人可能是与胡里人同种的。邬拉图在公元前九世纪时开始强大,建都于樊湖东岸之突施帕(Tushpa,今土耳其东部之樊城)。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情况今日所知极少。苏联考古学家最近在此地发现了许多器物,但文字记载很少,且不能读。只知后来此国在公元前六一二年时为玛代所灭。其后又有扶利迦人、哈梯人等迁入此地。到上古晚期此地开始被称为亚美尼亚(Armenia)。扶利迦人与哈梯人都是讲印度欧罗巴语的种族,他们的语言与当地各种族的语言逐渐混合而成为今日之亚美尼亚语。
丙、公元前一六〇〇年后之新边民
公元前一六〇〇年左右,古代史上第二次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开始了。这次迁徙与前次不同,前次迁徙的游牧民族完全是印度欧罗巴人,迁徙的方向主要是从里海东、北部向南向东发展。这次迁徙的游牧民族则是两种人。其一仍是从里海向南迁的印度欧罗巴人。另一种则是从阿拉伯沙漠地方向北迁的闪人。这两种人后来都进入了原来为埃及或巴比伦所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大世界中。
其中北向南迁徙的印度欧罗巴人主要是三种人:阿卡亚人(AchaiosAchaius)、铎利亚人(Dorieis Dorieus)与扶利迦人(Phrygios)。
阿卡亚人在公元前一六〇〇年后不久即进入希腊半岛。到公元前一四〇〇年以前他们已驱逐了半岛上克里特的势力,并在征服半岛中南部的许多原为克里特人所控制的城市过程中,接受了当地的文化,建立起了国家。原来克里特人所建立的大城迈其尼此时变成了阿卡亚人的政治、经济中心。阿卡亚人的势力日益昌盛起采,在公元前一四〇〇年左右且渡海到克里特岛上,灭亡了克里特。公元前一四〇〇年至公元前一二〇〇年间为阿卡亚人的全盛时代,希腊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迈其尼时代。
公元前一一九四年至公元前一一八四年间,阿卡亚人在迈其尼城领导之下曾渡海侵入小亚细亚,灭掉了小亚细亚西北角上的特娄亚城。当时特娄亚城即是与阿卡亚人同时迁徙的扶利迦人之一支所建立的国家。他们在公元前一五〇〇年左右时穿过小亚细亚,定居于赫列斯滂沱(Hellespontos)之口,建立起了国家。根据考古发现,知道特娄亚是迈其尼的商业劲敌。特娄亚城是当时小亚细亚的陶业中心,而迈其尼此时亦以制造陶器出名,两者在地中海范围内的陶业上竞争得非常激烈,所以这次以迈其尼城为首的阿卡亚人之攻击特娄亚的战争,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商业上的竞争所引起的。但此时这次战争的经过成为了久远流传于阿卡亚人社会的一个传说故事,当然在其流传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被增添进去了许多传说故事所特有的浪漫和英雄色彩,最后这个故事仍形成为荷马史诗之一的《伊利亚》(Ilias)。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考古学家曾根据史诗所流传的事实,在特娄亚城所在地进行发掘,结果在这里掘出了几层城市,其中之一城按其存在之年代及其被破坏的情况来看,显然就是史诗中的特娄亚城。
铎利亚人开始向外迁徙后,首先进入了多瑙河流域,在此停留不久后又向南发展到提撤利亚(Thessalia),最后到了丕娄波尼索半岛。此后有一时期又自丕娄波尼索半岛渡海,集中于克里特岛。铎利亚人与阿卡亚人在语言上本很接近,后来历史上所谓的希腊文化就是这两种人与更晚进入希腊半岛的印度欧罗巴人部族共同建立起来的。
扶利迦人则系由黑海西部一带进入到了爱琴海北岸地方,公元前一二〇〇年左右又东渡到了小亚细亚,活动了一个时期后集中在小亚西北部,后更侵入小亚中部哈梯境内,颠覆了哈梯帝国,并取哈梯的地位而代之。公元前一〇〇〇—公元前七〇〇年间为其势力最强时期。它的强盛不但由于其政治和军事上的优势,而且还由于它在经济上的富足,因为它是当时黑海与爱琴海间商业贸易的中心站,在商业上获利极厚。传说其王储藏有无数之金银财宝。在希腊传说中即有一关于扶利迦之迷闼(Midas)王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一传说反映了扶利迦之富庶。迷闼王之名后果被发现于亚述王沙鲁金二世之石刻中。迷闼王活动时期约在公元前七五〇年左右,此时正是扶利迦人最盛之时。公元前七世纪时此国开始衰败,公元前五六〇年前后为利底亚人所灭。
早在游牧民族第二次大迁徙之前小亚细亚地方已有许多土著部族定居,这些土著部族究系何时迁至小亚细亚的,已不可知。公元前一六〇〇年后迁徙的印度欧罗巴人与闪人在其向外发展的过程中都曾和这些土著部族发生过一些接触。现将今日所知的几个小亚细亚的土著部族分述如下。
利底亚(Lydia),原集中于小亚细亚的西南部。关于他们的早期历史可说完全不知道,其有国家后的历史将附于波斯帝国一节中讲授。
卡利亚(Caria)与利其亚(Lycia),为小亚细亚南部沿地中海岸地方之部族,其历史今尚不知。
匹利士提(Philistinus),我们最早是从犹太人的传说中知道这种人的,“匹利士提”就是犹太人称呼他们的名字。这种人原居住在小亚细亚南部,他们很擅长航海,曾自小亚细亚航往埃及沿岸,甚至上溯尼罗河进入埃及内地进行抢劫和骚扰,不过未曾占领过埃及的土地。他们还曾东航至叙利亚南部活动,曾长期占领了当时希伯来人(后之犹太人)所居住的叙利亚南部地方。故中古时,人们乃用“巴勒斯坦”(Palaestina,匹利士提之拉丁文名称)称此地,直至今日仍如此沿用。
自南方阿拉伯沙漠地带向北迁徙之闪人中最重要的一批是亚兰米人(Aram Ahlame)。亚兰米人在公元前一五〇〇年时开始向北发展,首先到达了幼发拉底河中部地方,之后逐渐沿河向西发展,在公元前一四〇〇年左右以后开始占领了叙利亚北部。到公元前一三五〇年左右亚兰米人已据有了自卡其米施城直到巴比伦城之间的一大块地方,亦即占领了叙利亚北部及巴比伦之大部地区。但因他们在此时仍处于氏族和部族状态之中,故这片地区在其占领之时并不是统一的,而是由各个氏族或部族分别控制着一小块土地。直到公元前十二世纪时,亚兰米人始在叙利亚北部建立了若干以一个大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卡牒施(Kadesh)、大马士革(Darmasuk Darmascus)与哈列普(Khalep Aleppo)三城。
其他向北迁徙的闪人还有希伯来人(Habiru Hibhri)、腓尼基人(Phoenike Poeni)。这两种人最初的活动地区仅限于叙利亚的南部。(关于这两种人的历史将在以后几节中讲述。)
丁、亚述与亚述帝国
(公元前一四〇〇—公元前六〇九年)戊、新巴比伦帝国——迦勒底帝国(公元前六二五—公元前五三八年)
亚述(Ashur Asshur)也是一种闪人,但他们不是公元前一六〇〇年前后向外发展的那批闪人中的一支,他们很早就已自阿拉伯沙漠地带进入两河流域上游地方定居下来,并在巴比伦文化影响下建立了国家。与上述几种闪人向北迁徙之同时,亚述也开始强大起来,在历史上成为了巴比伦文化范围内的第一个重要与强大的国家。
亚述人在公元前二〇〇〇年间已相当彻底地汲取了巴比伦的高度文化,接受了巴比伦的楔形字母,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字,并在学习巴比伦的各种生产技术基础上提高了当地的生产水平。公元前二〇〇〇年时他们已有了较大规模的商业活动。此时亚述人已不仅只是自巴比伦输入商品,同时自己也制造商品向外输出。不过亚述地方在此时还不是统一的,而是许多城邦国家并立的局面。在这些城邦国家中较重要的一个城即是亚述。
亚述城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经此城向西可与小亚细亚地方交通,向东南可直接与巴比伦通商,向西南通过幼发拉底河则可与叙利亚、埃及交往,故亚述城很早就与小亚细亚、巴比伦和埃及等地发生了商业关系,成为了亚述地方最早之政治、经济中心。公元前一五〇〇年至公元前一四〇〇年间亚述城逐渐强大起来,终而统一了两河上游地方各城,组成了统一的亚述国家,并自公元前十一世纪起,开始向外扩张,逐渐形成为历史上所称的亚述帝国。
亚述在其名王底格里斯皮利色一世(Tiglath-pileserⅠ,公元前一一一六—公元前一〇九三年)时已完全继承了哈梯人制造铁器的技术,大量铸造铁兵。在西方历史上亚述是继哈梯之后的第二个大量用铁的国家。故进入公元前十一世纪后,亚述之势力日益膨胀起来,成为亚洲西部唯一的强大国家。公元前九三〇年至公元前六六〇年间为其最盛时期。
亚述在亚述那色帕二世(AshurnasirpalⅢ,公元前八八三年至公元前八五九年)在位时势力曾扩展到了叙利亚,征服了叙利亚地方的许多小城,控制了东地中海的商业,并曾不断地向南发展,侵略了巴比伦地方。至底格里斯皮利色三世(公元前七四五—公元前七二七年)时,亚述已征服了全部的叙利亚与巴比伦地方。也就从此时开始,亚述大规模的推行了一种非常残酷的政策,即强迫被征服地区的人全体迁移至亚述本部或帝国范围内某一指定的地区,这些移民到新居地后即被集中管理,由亚述政府直接支配其活动与工作。亚述推行这种政策的目的就在使被征服者脱离其根据地,因而不易组织起来反抗亚述的统治。在这种政策推行之下,以及亚述统治者对各征服地区的破坏性的掠夺和摧残,使得许多被征服地区的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某些城市整个地被夷为了平地。
沙尔曼尼色五世(Shalmaneser V,公元前七二七—公元前七二二年)在位时,亚述又征服了埃及。故到了后一代王沙鲁金二世(公元前七二二—公元前七〇五年)时,亚述帝国到达了其兴盛的最高峰。帝国疆域除亚述本部外,还包括有全部的巴比伦、埃及、叙利亚以及小亚细亚之大部。由于其国土日益扩大,沙鲁金二世乃在亚述本部营建了一个新首都,即底格里斯河东岸之尼尼微(Ninua,Nina)城。尼尼微亦异常繁华,在当时是与巴比伦城和塔庇城鼎足而立的大城。
在辛阿尔巴(Sin-ahe-erba,或称Sennacherib,公元前七〇五—公元前六八一年)时,亚述曾准备要向海上发展,在波斯湾内建立了一支大海军。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便利它的商业活动,一方面则是为了扩张更大疆域的政治野心。
由于亚述统治者对各征服地区人民肆意压榨、奴役,因此引起了帝国内部各地区人民的不断起义。公元前六八九年巴比伦城亦起义反抗亚述的统治,辛阿尔巴在攻下此城后,下令将之全部毁坏。巴比伦城的毁灭是当时的一件震惊整个亚洲西部世界的大事。因千余年来巴比伦城一直是亚洲西部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故在一般人心目中“巴比伦城已消失了”真是不可想象的事。亚述不但拆毁了整个的巴比伦城,而且将捕捉到的城中未被杀死的贵族、富人和青壮年人全部押往亚述本部为奴隶,老弱和孩童则全部被屠杀。此后,辛阿尔巴乃大兴土木,扩充修建尼尼微城,企图以之代替巴比伦城的地位,成为亚述帝国唯一之中心。
但到了亚述阿伊丁(Ashur-ah-iddin或称Essarhaddon,公元前六八一—公元前六六八年)时又重建了巴比伦城,因巴比伦城在亚洲西部的商业中心地位并不能为其他城市所代替。亚述阿伊丁很注意加强对埃及的控制。他抓住了埃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将埃及分为许多省,每省委派一批他所亲信的埃及人去统治,而故意排斥另一批埃及人,用这种方法在埃及统治者内部制造分裂,以便利其统治。故在其在位时,帝国内部还能维持一相当稳定的局面。
自公元前六六〇年起,亚述帝国开始衰败。亚述班尼帕(Ashurbanipal,公元前六六八—公元前六二五年)在位时,亚述各地人民反抗亚述统治的运动接踵而起,以公元前六六〇年埃及起义的成功与宣布独立为起点,亚述帝国开始衰败并走向了灭亡。埃及反抗亚述统治成功后,帝国各地区人民亦纷纷起来,在公元前六六〇年至公元前六二五年间各地方不断爆发着反抗亚述统治的起义,但都被亚述以强力镇压了下去。当此之时亚述班尼帕曾在尼尼微城修建了一座宏大的图书馆,其中的藏书主要是过去巴比伦的科学、文学与宗教方面的各类作品,这些书籍都是写在泥砖上的原文或抄写本,经几十年之搜集,其总数竟达二万二千块泥砖,故这座图书馆实可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图书馆。但当时亚述的学术并不发达,而此图书馆的修建又是正当全国骚动之际,足见这完全是亚述班尼帕有意粉饰太平之作。
亚述对各属地统治异常残酷,对各征服地区之压榨较当地原来的统治者还更严猛,后更将各地人民大批迁徙往其他地区,有计划地对他们施以强迫劳动。因而从亚洲西部至埃及的大片土地上,在亚述人统治时期中是奴隶制度空前高度发展的地区。在当时生产条件下,这虽是一种能够提高生产力的手段,但集中的高度强迫性的奴隶劳动使用的另一结果,却带有极大的破坏性——对劳动力的破坏。在这种制度下生产提高一步,这种破坏性也往往随着增强一步,故在奴隶社会阶段中,某一国家中的奴隶制度发展到相当高度后,即将趋于崩溃,绝不能维持很久。因为奴隶制度高度发展到最终只会有两种结果:一个是当奴隶制所造成的生产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后,即因人力戕害太甚无法补充,生产自然下降,以致达到停顿状态;另一个便是因其对人力的极度破坏,引起被奴役人民的反抗,而将这种局面推翻。这两种结果都会致使一个奴隶主国家的灭亡。亚述帝国的遭遇就是第二种的结果。
自公元前六六〇年埃及起义胜利后,各地继续反抗亚述统治的力量中最强大的有两个:一是玛代人——为亚述之属国;一是迦勒底人——为亚兰米人中的一个部落联盟,后其势力集中于古巴比伦地方,为亚述人所利用以统治巴比伦地方。这两种人后联合起来,并与其他地区的亚述属民取得联系,共同反抗亚述之统治。这一大联合势力终于推翻了亚述在各地的统治。亚述人被迫退回以尼尼微城为中心的两河上游地方——亚述本部。玛代与迦勒底人继续进攻亚述本部,公元前六一二年下尼尼微城,将此城彻底毁灭,亚述帝国亡。各地之亚述人亦多被杀死。尼尼微城破后,亚述王族与一部分贵族曾率领少数军队逃窜山中,但最后(公元前六〇九年)仍被追索出来,全部被歼灭。
尼尼微城之毁灭可说是历史上一个大城市最彻底的毁灭。过百余年后已无人再知尼尼微城之旧地。至十九世纪时此被毁城市之废墟始为考古学家发掘出来,亚述班尼帕所修建之图书馆因被其他断垣颓壁压覆其上,幸得保全,其中所藏之泥砖亦得被完整地发掘出来,成为今日研究古巴比伦与亚述之最重要的史料。
迦勒底(Kaldi)人推翻亚述的统治后,在原巴比伦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史称之为“新巴比伦帝国”。
新巴比伦帝国为了要控制东地中海的商业,仍向西伸张其势力,企图控制叙利亚。但此时埃及已征服了犹太—巴勒斯坦地方,亦正欲向北发展其势力,征服整个叙利亚,以控制亚洲西部之商业,这样新巴比伦与埃及就发生了正面冲突。公元前六〇五年双方军队在叙利亚地方哈梯人所建立之卡其米施城附近进行了一次有决定性意义的大战,结果新巴比伦取得了胜利。所以自公元前六〇五年后新巴比伦就控制了全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及腓尼基除推罗城以外的全部地区。
推罗(Tyrus)是当时地中海东岸最大的一个商业城市,同时它也是腓尼基地方的一个独立小国。公元前六〇五年新巴比伦攻占了全部叙利亚,腓尼基的大部地区亦为其占领,只推罗城始终未被攻下。公元前五八五年新巴比伦再次攻打推罗城。然因此城傍海,欲攻克之必须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可是新巴比伦只在波斯湾上有一支大海军,而在东地中海则无海军,故围攻推罗城十三年(公元前五八五—公元前五七三年)终竟劳而无功。公元前五七三年新巴比伦自认失败,撤推罗城之围。
新巴比伦亦效法亚述之做法,将各被征服地区之人民迁徙至巴比伦及其附近地方,大批奴役之,犹太人即为其中之一。据犹太人记载,在犹太人集中的地方就有新巴比伦帝国政府派来之管理人员。
新巴比伦王那布库督乌苏(Nabu-kudur-usurⅡ,公元前六〇四—公元前五六二年)或称尼布甲尼撒二世(NehuchadnezzarⅡ)在位时为新巴比伦帝国最盛时期。此时新巴比伦之商业非常兴盛,除在其本部——巴比伦地方农业仍居重要地位外,帝国其他地区则以商业活动为主。
那布库督乌苏曾大事营建巴比伦城,使此城变成了当时西方世界传说中诧为奇谈的大城。据希腊人的记载,当时的巴比伦城共有一百个城门。这种记述虽不免夸大,但由此却可看出此城在人心目中的雄伟宏丽。此外,那布库督乌苏还曾利用城外的一个小土山,在其上用人工来层层叠叠地培植花木,将它修成为一座高耸入云的奇丽的花园。这个花园就是后世所谓的古代西方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巴比伦城之扩建与空中花园之营造表现出了当时新巴比伦社会生产之发展与建筑技术的提高。
新巴比伦之商业此后愈益发达,且与印度建立了经常的商业关系。在叙利亚、腓尼基与巴勒斯坦地方之商业重地,除推罗城外,皆成为了它的属地或受其控制。
那布库督乌苏二世死后不久,帝国东部有一新兴势力——波斯兴起。波斯统一了内部强大起来后开始向西发展,公元前五三八年因被掳在巴比伦的犹太人之助攻下了巴比伦城,新巴比伦帝国亡。此后巴比伦地方即成为了波斯帝国之一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