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应激反应训练的重要性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应激反应训练的重要性

时间:2024-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联赛制度的缺陷、执法裁判的误判、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缺陷等都有可能引发球场暴力事件的发生。由于运动员作为事件发生的主体,自身的心理状态将直接表现在赛场中,因此成为了发生“球场暴力事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关于篮球“球场暴力事件”的引发缘由,大家众说纷纭。联赛制度的缺陷、执法裁判的误判、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缺陷等都有可能引发球场暴力事件的发生。由于运动员作为事件发生的主体,自身的心理状态将直接表现在赛场中,因此成为了发生“球场暴力事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为此,球员的心理应激训练逐步成为了广大教练员、科研人员和体育工作者所研究的新话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自己的特点,思想和行为还有着很大的可塑性,提早对其进行相关性的训练,可以适当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起到提前预防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河北省体校男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查阅部分有关篮球球场暴力事件分析及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的文章,总结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专家访谈法

笔者通过走访专业的心理学老师和高校篮球教练员,围绕此问题进行交流,从而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

3.观察法

通过观看中国CBA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电视转播,以及赛后各种对于此事件的评论,为本文研究提供论据材料。

4.综合分析法

根据文献资料和观察所掌握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结果与分析

运动心理学家认为“球场暴力事件”是一种攻击性行为,该攻击行为是一种有目的地伤害他人,同时有外显的语言和身体动作的行为,属于球员的一种应激不良反应。作为运动员本身,首先是运动员自身的心理应激状态发生了不良变化,然后将信号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大脑进行传输,最终给人体所发出了一种错误命令,导致暴力事件发生。

(一)运动攻击性行为

1.定义

运动攻击性行为是运动中发生的以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或精神为目标的、有外显的语言或身体动作的行为,同时还是以外显的行为为标志,直接指向一个有生命的对象,是一种有意识的故意行为,受动机驱使。

2.攻击性行为的特性

(1)男女两性运动员在攻击中的攻击性存在着显著差异

研究表明,女性运动员的攻击行为更多地是使用间接和言语的攻击,如以孤立和诽谤等手段伤害别人,而男性运动员则通常使用直接的身体攻击,如群体斗殴、袭击等暴力方式。

(2)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和模仿

有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都有一种模仿他人行为的强烈倾向,这种倾向扩展到人的各种行为中,其中包括攻击性行为,在比赛中很多攻击性行为都是模仿别人行为的结果。如有些运动员靠粗野动作或攻击性行为取胜,其他运动员模仿这些动作行为的倾向性就得到很大的强化。

(3)运动员的唤醒水平和性格特征

心理学家兹尔曼曾研究证明,唤醒水平高的运动员比唤醒水平低的运动员更容易出现攻击性的行为;过度好斗性格的运动员和过度压抑性格的运动员也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当个人唤醒水平与内心的攻击意图结合时,更可能对他人实施直接的攻击,常常是一个小小的“导火线”就能导致球场暴力事件的发生。

(二)应激的含义及其在篮球运动中的具体表现

1.应激的含义及其意义

应激是指“机体应付出乎意外的紧张与危险状态时所引起的非特异性的全身适应性反应,在心理学称为紧张状态。”引发“球队暴力事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运动员或其他相关人员不能接受某种现状的压力,从而通过不合理的手段来释放自己心中的压力。

2.应激反应在篮球运动中的具体表现

(1)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

根据篮球比赛的特点,构成运动员产生应激反应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内部因素主要包括:①篮球比赛的集体性。在篮球比赛中,同队友之间的配合程度或对个别队员出现失误的看法,很容易导致同队队员之间产生消极埋怨情绪;②篮球比赛的对抗性。在比赛中与对方在身体、技术水平上的强烈比较或对对方战术打法的适应程度,甚至是对方队员的一些小动作都有可能引起运动员产生情绪的波动,影响其注意力;③篮球比赛的时间性。进攻时间的限定,可以引发球员产生对比赛时限的焦虑,尤其是在关键的时刻,任何人的过失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比赛的失败,此时运动员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④公平竞争的相对性。篮球场地本身比较小,人员多,彼此间相互的身体接触较多,攻防转换的速度较快,再优秀的裁判员也有出错的时候,而任何的漏判、错判都有可能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①比赛性质的不同,对运动员起着不同的作用。国际重大比赛、洲际锦标赛、全运会、全国联赛,随着比赛级别的降低,给予运动员的自身责任也随之降低,所以给运动员造成的压力也相对降低;②比赛双方的实力差距。如果两队的实力相差悬殊或是比赛的局面相对悬殊,给予运动员的压力就会自然降低,运动员的心态较为放松。相反,两队的实力相当或是比赛的局面陷入僵局,给予运动员的压力就会自然提高,运动员的心态较为紧张;③领导、教练员和家人的影响。赛前领导、教练员或是家人提出的目标过高,运动员自身的压力就会较大,易产生不稳定的心理状态;④观众和噪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客场比赛中,场下观众一边倒的加油喝彩,较容易给客队队员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其正常水平的发挥;⑤比赛日程的安排和场地器材的影响。比赛场地、用球、灯光等一些附属条件也可能引起运动员的不良心理反应。

(2)球员自身的素质与价值观念的培养

理论界普遍认为,导致我国球员骚乱和暴力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篮球运动员选拔制度的局限性,由此造成现役运动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整体素质较差,容易出现一些与运动员品质、价值观念格格不入的特质。如球场纪律散漫,斗志萧条,甚至出现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故意暗算对方球队的核心人物。这些特质严重影响了中国篮球在世界上的形象。

(3)比赛结果的期望值程度

由于当代体育的政治化程度越来越高,商业的包装和媒体的炒作越来越多,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赋予了体育太多的价值。篮球作为体育的一个重要项目,已经严重脱离单纯运动项目的本质。当队员对比赛有了过高的期望值时,容易让队员产生“坏”动作的念头,导致球场暴力行为的发生。

三、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所谓心理训练,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运动员的大脑进行系统训练。其目的是使运动员在紧张、激烈的训练或比赛中获得必需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而学会在训练或比赛中控制和调节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

(一)临战前针对性的心理诱导法

此法是一种积极且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采取心理诱导,其目的是为了稳定运动员比赛心理,充分调动积极性。如迎战强队,运动员缺乏自信心,一旦比分落后容易丧失斗志,所以教练员要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心理诱导。

(二)表象训练法

训练中运动员在罚球之前会沉默一会,有时还闭上眼睛,此法是通过自我和头脑中的想象能力把动作表象重复演练,实现体能结合,形成视觉、触觉、听觉、本体感受和各种有关感觉的结合,此法能有效地提高兴奋度以及注意力的控制能力。

(三)比赛模拟训练法

比赛模拟训练是以接近实战条件,通过比分咬紧、裁判误判、观众吼叫、对手动作粗野、主力下场、同伴失误和时间限制等多个方面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旨在提高其临场应激能力的心理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强化意识,提高作战能力,增强队员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激能力。

(四)针对性模拟比赛

在篮球教学比赛中,针对对手技术、战术特点进行模拟比赛,这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知觉、注意、思维、想象力的程度和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对于培养运动员坚定的目的性、勇敢、自制力意志品质,对于形成和发展运动员的兴趣有很大意义。

(五)超量模拟

根据比赛对抗性强,战局起伏变化不定的特点,增加实现目标的困难程度,增强运动员身心负荷,提高适应能力。

(六)意志品质的训练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训练应根据其身心特点将必胜的信念和内在的稳定纳入平时的技术战术训练中,其中必胜信念起主导作用。如结合比赛中比分接近的情况,要求在一定的强度下,进行分组的比赛,以激发争胜的心理特征。在训练中可设置各种障碍,增加各种精神压力等。

(七)临场应激控制训练

现在流行的几种应激控制技能训练主要有按摩、听专门的音乐磁带、躺在热水浴盆中放松、瑜伽、催眠、自生训练、视觉想象和超觉冥想。这些方法主要应用于临近比赛前对运动员的放松及缓解紧张情绪。

四、总结与建议

面对“球场暴力事件”日益增多的现状,需要我们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完善我国的篮球联赛制度,增加一些针对“球场暴力事件”的法规,从而约束运动员的行为。

(二)改革我国的篮球运动员选拔制度,加大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培养力度,力争培养出“高文化”“高技战术水平”的优秀运动员。

(三)净化我国的球场市场,推崇健康篮球的发展,创建健康的篮球环境

(四)对青少年进行应激训练时注意其训练的长久性,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勿有“揠苗助长”的错误心态。

(五)对不同特质的运动员采用对应的训练方法,以求能使其训练真正达到效果。

(六)注意及时更新观念,用科学训练取代单纯的经验训练。

河北体育学院 李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