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太极拳传承脉络论太极拳推广策略

基于太极拳传承脉络论太极拳推广策略

时间:2023-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太极拳拳技方面,在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修润定型后成为广为流传的杨氏太极拳套路。国际太极拳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太极拳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太极拳人才市场。成立太极拳人才交流中心,培训各主要流派太极拳教练员、优秀继承人,建立起完整人才资源库,聚拢人才,使太极拳人才交流中心

太极拳以其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和独具特色的健体、修身、防身功能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的传播。特别是近些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太极拳已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和经济发展的桥梁,其发展形式、内容和功能都超出了原有的模式,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所以,本文试从太极拳起源的文化背景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与研究,探索太极拳的发展规律,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特点总结太极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策略。

一、太极拳的传承历程

根据史料记载,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一族精习武术,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长期刻苦锻炼中肯钻研、勤切磋,深得家传武术精髓,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涉猎经史古文,堪称“文史武备卓越于时”。他根据我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经络学的原理”,并在家传武术的基础上把“导引”“吐纳”“阴阳”变化融会一体,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并总结撰写了有关论述。遗憾的是,由于天长日久,这些宝贵资料多已失散,至今传下来的仅剩《长短句》和《拳经总歌》。

陈王廷创编有七套拳架,其中包括太极拳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势一路、炮捶一路。陈氏家人世代习练太极拳,历代名手辈出,如十四世的陈有本、陈长兴,十五世的陈清萍、陈耕耘,十六世陈鑫,十七世陈椿元、陈子明,十八世陈鸿烈、陈照奎等,均武德高尚、武艺精湛、传徒众多、闻名中外。特别是陈鑫,武德高尚、文武双全,为清末贡生,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被国内外奉为武学圣典。

陈家沟陈氏十四世在太极拳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但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和不同学习对象的练习需要,改拳势在必行。

陈氏十五世陈耕耘,为了出外保镖糊口,自感功夫不足,外出有失,投教于族叔陈有本(因其父陈长兴常年在外走镖)。陈有本乃一代宗师,他将拳架予以放大传授给陈耕耘,并加重震脚、爆发力等。陈耕耘不分昼夜寒暑,刻苦习练。二人共同商讨,钻研创编了一种架型,从此为了和原套路有所区别就被称为大圈拳,从此有了大、小圈的说法。

到清乾隆年间,陈氏太极拳已威名四海。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来陈家沟师从陈氏十四世陈长兴习练陈氏太极拳近二十年之久。学成返乡后,开始在永年、北京教拳授徒,并出任北京京师旗师营武术教师。他为了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的体质,扩大练习范围,删除了拳架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创作了一套架势宽舒、动作圆润的“绵拳”。太极拳拳技方面,在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修润定型后成为广为流传的杨氏太极拳套路。武禹襄,河北永年人,自幼习武好文,约清道光三十年师从杨露禅学的陈式太极拳,后途经河南又从学于陈氏十五世传人陈清萍。此后武禹襄钻研拳谱,揣摩拳架,创编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学郝为真后,以武式太极拳为基础,吸取形意拳的步伐特点和八卦掌的身法特点,创编孙式太极拳。河北大兴人吴鉴泉,于1921年受聘进入北京体育研究社执教后,将师承其父吴全佑杨式太极拳架,进行删难就简,突出轻柔,整理创编吴式太极拳,太极拳苑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

正是陈长兴敢于打破“门户之见”,将陈家“独得之秘”传于外姓人杨露禅,并与同辈人陈有本共同努力,才使太极拳逐步走出陈家沟,为世人所认识,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对外传播的一个里程碑。在陈长兴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是太极拳各流派形成时期,也是太极拳震惊武林时期。同时,太极拳的理论研究也登上了新的高峰,最重要的是陈氏十六世陈鑫所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陈鑫集前辈之成果,用一生心血和结晶,对陈氏太极拳作了系统全面的总结,首次用文字为太极拳建立了雄厚的理论体系,才使太极拳的理论思想、技术原理得以被人们所认识,为太极拳今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由此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理论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太极拳的文化魅力和精妙技术成为太极拳对外传播和各流派形成的主要因素,太极拳的广为传播,又赋予了太极拳新的生命力。但由于清王朝的衰落和其他历史原因,太极拳的传播仍囿于小圈之中,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了解,还处在扑朔迷离的传说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太极拳被提到了增强人民体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高度,为太极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太极拳成了深受群众喜爱,普及最好的健身项目。国际太极拳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太极拳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

二、太极拳未来发展策略

(一)建设太极拳的发源地,打造太极拳的文化品牌

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由于地处经济落后地区,其硬件建设不能与现今的太极拳相适应。近年来焦作市和温县县政府做出了一些投入,但至今只有陈氏家祠和杨露禅学拳处两个景点能供太极拳的爱好者参观,所以应尽快加大景点建设,划出特定地域,结合现实修建太极拳文史馆、太极拳文化研究中心、太极拳擂台、太极拳名人陵园,恢复陈家沟的东沟、西沟原貌和保护陈家沟古朴的原貌,通过这些景点建设,使陈家沟成为太极拳爱好者的“圣地”。

通过举办各项太极拳活动赋予陈家沟新的活力,定期举办太极拳研究、寻根问祖、春节期间的庙会、太极擂台赛等活动,营造陈家沟浓浓的文化氛围,打造出太极拳发源地这一文化品牌。

(二)太极拳的产业化发展

美国的NBA联赛一年创造的价值就达上千亿元,还有职业拳击赛、职业网球赛、欧洲的足球赛等,国外这些体育赛事主要是商业操作得好。太极拳产业可以借鉴其成功模式,其开发潜力巨大。

太极拳的产业化是武术产业化中的一项。武术产业化是指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使武术产品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广义上包括:武术技术市场、武术娱乐市场、武术用品市场、武术人才市场、武术文化产业市场。太极拳产业化也具有武术产业以及产业化的特点。太极拳产业化是按照市场化经济规律和武术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太极拳的自然资源,把太极拳发展与经济相结合,运用一系列的市场经济规律、原则、方法、手段、行为刺激对太极拳产品的需要,拓宽太极拳市场,加快太极拳市场化进程,使太极拳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务之急是建立太极拳人才市场。成立太极拳人才交流中心,培训各主要流派太极拳教练员、优秀继承人,建立起完整人才资源库,聚拢人才,使太极拳人才交流中心成为国际太极拳人才信息交流的中介中心。建立“太极拳系列段位制”,借鉴成熟的中国武术段位方案,利用太极拳的群众基础,设计太极拳系列段位制,以便于集中管理、培训,从而激发太极拳爱好者练习的积极性,使太极拳的传播更加规范,为太极拳今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太极拳的学科体系建设

太极拳是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为一体创编的拳术,同时与军事、医学、民俗等文化理论都有着内在的联系。而在太极拳极大发展的当今,各大体育院校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太极拳理论体系,所以建立起太极拳的理论学科体系是太极拳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太极拳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以文化提升太极拳品位,太极拳发展三百多年,有关太极拳理论方面的著述仍处于散乱和不系统状态,对太极拳的美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更是少得可怜。要想使太极拳真正成为一项大产业,没有厚重的文化做基础支撑,其影响力将显得很单薄。同时,太极拳文化的形成决不可能离开它赖以生存的土壤,那将失去自己的优势。因此,应该尽快完成太极拳的学科体系建设。

(四)太极拳社会化、国际化发展

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武术项目其传承方式主要是以言传身教为主,一直延续至今,后来随着太极拳文献的出现以及书籍、报刊杂志和专门太极拳网站的出现,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形式,极大地促进了太极拳的发展。

太极拳的传统传承方式积累了许多优秀的内容和经验,同时也因师徒的传授模式、保守思想的影响等不良因素限制了传播速度。所以,在太极拳发展的当今,首要的是倡导解放思想,走出门户之见,利用多种传播途径加大宣传力度,使习练太极拳的人们树立太极拳属于全人类而不是只属于一家的思想。

引导太极拳团体组织的健康发展,建立太极拳社会化传播网络,以适应体育社会化的发展大趋势。太极拳项目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民间辅导站点已成为太极拳发展的主要形式,要对此加大管理和引导力度,促进其规模化,创造条件促进太极拳组织社会化的形成,进而建立起国际化太极拳发展组织,集中和团结各国太极拳爱好者,建立全球性传播网络,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太极拳的对外交流,提高各国太极拳运动员和爱好者的运动水平,从而促进太极拳的国际化推广进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太极拳这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河北体院体育运动学校武术队 王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