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排球的体能训练是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迅速灵敏地完成移动、跳跃、挥臂扣球等基本动作的保障。对于排球这种隔网对抗性的、非周期性的运动来讲,除了具备相当的专项力量和爆发力以外,还需要临场的随机应变能力,这也是排球项目不同于田径、游泳等项目的地方。本文就河北女排现在问题分析如下。
一、技战术手段的单一化和模板化
我们都知道所有观赏性高的游戏和活动,自然都是以操作、调控为主导的,因为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所以具有悬念和观赏性。排球也同样属于这类运动项目,在一定的、差别不显著的体能支持下,技战术的灵活多变成为了制胜的法宝。目前在河北女排的比赛过程中存在套路化、单一化的问题,体现在各个位置,比如接应和主攻在扣球时,在短短的滞空时间里不懂得合理运用这短暂的时间来寻找对方拦网的弱点和漏洞,而是不论对方如何布防我都是这一套,就算刚开始看似行之有效地拿了几分,对手也一定在第一个技术暂停后,经过调整和应对使我方的进攻降低准确性和攻击性。再如,二传是全队的调节核心,是扭转攻守的重要角色,它的定义一定不是第二个接传球的运动员,而是防守反击的加工环节、扣球质量的保障环节和对手进攻压力的解压环节。二传过程的定义应该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为了保障控球质量和缓解一传接球压力而进行的,对球的轨迹和速度的再次调节过程。目前河北二传较一流二传相比,并不能很好地控制球的轨迹和落点,导致了进攻的威胁性大大下降,进而导致对手的大力防守反击。
针对这些问题,除了增强对球的掌控能力以外,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反应速度训练,来提高对于各种不同转速、方向、力度的球的调节速度。同时无论几号位都需要敏捷的移动能力,传统巨炮式的力量扣球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快节奏的排球对攻步调,应因人而异地进行加速跑、冲刺跑及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来应对短时间、高频率、快节奏的击球和接球。
二、训练与比赛的衔接不够紧密
肌肉训练的是模式和记忆并不单纯是力量和爆发,根据肌肉构筑的相关特点,有些条索性的梭肌,即使再怎么进行力量训练,由于肌纤维的数量是与生俱来的,而训练随之而来的肥大效应又由于女子运动员睾酮水平的瓶颈不会得到明显增加,因此这种肌肉的力量并不会因为训练而得到大幅度提升,比如我们的股直肌、斜方肌等。而这些肌肉却有着自己独到的作用,它们具有较大的伸缩幅度,这意味着有较快收缩速度的潜力。
肌肉收缩的管理不光靠了解及掌握人体肌肉特点,还要能妥善地管理好支配肌肉的神经。其中运动中枢神经是发布指令的司令部,如果想要运动员的肌肉收缩能力得到提升,最起码的要求是每次训练时,运动中枢清醒,有募集运动单位的支配能力,这就要求运动员在进行力量训练时一定要有好的运动状态。加之,排球本身并没有什么重量,排球比赛比的是克服自身重力快慢和改变重心速度,对于这种比赛规则,没有必要长期采用较大力量的深蹲和推举训练,因为比赛场上并没有这么大的阻力来供队员克服,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三分之一最大负荷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评价指标应该是此动作的功率值。现代竞技体育竞技的是什么?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功的大小,或者在一定量距离、重量、总负荷的前提下,比谁用的时间少,总而言之,功率才是当代竞技体育应该重视的核心。
另外,负荷和功率并不能等同,负荷更偏重于质量单位,来指克服的阻力大小,而功率则是重量和速度的乘积。所以,应该根据项目特点灵活选择训练指标和评价手段,为科学的训练提供支撑。
三、平时训练中对于恢复和再生环节的漠视
会放松的运动员往往是优秀的运动员,重视训练后肌肉再生的运动员是伤病少的运动员。大强度的训练会使局部肌肉紧张,在拼命拉扯目标肌肉的同时,血液供给量也有限,这是产生损伤的其中一个机制,也是训练、比赛之后放松的重要原因。另外,之前提过肌肉构筑特点的不同也是导致肌肉挛缩、肌纤维排布混乱的重要原因,羽状肌单条肌长度中包含的肌纤维条数相对较少,而且在产生较大的力量的同时是依靠多条肌纤维在一定角度下的同时发力形成,结构相对稳定,而带状肌在进行快速收缩时由于惯性,很可能在收缩末端阶段发生挛缩或在收缩开始阶段发生拉伤,这两种情况是相互影响的。在局部肌肉挛缩产生的同时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然而它极有可能导致下次剧烈收缩的伤病。
据了解,美国的体能训练中有专门的放松课,指的是在一节或者两节课中,教练员们并不安排太多的力量或者速度训练内容,在进行一些纠正性训练后便开始进行专门的放松课,内容主要有肌筋膜的延展练习、肌肉拉伸及按摩等。但笔者认为这并不适合中国体制下的竞技运动员,因为在国外,运动员们每天的生活中并不只有训练和比赛,他们只把每天一部分或者说相当一部分的时间投入到训练中去,但他们的训练负荷、训练监控做得很充分,所以并不会积累大量的疲劳和伤病隐患,因此他们只需要每周采取两次左右频率的放松课即可。在中国体制下的体工队日常训练中,最少两天应进行一次全身各大肌群的放松练习。除了常规的肌筋膜延展性练习、拉伸和按摩练习,笔者建议加上通过口令使运动员本身彻底地放松一块肌肉。这是一种本体神经肌肉感受功能的提高过程,值得广大教练员关注。
张忠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