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的词源
据专家考证,“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就是指此义。“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其一,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论语·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为其义。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进一步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后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其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范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
(二)文化的概念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当然,不同的学科对文化的理解亦有所不同。
文化从最广义的“人化说”到最狭义的“知识说”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基本层次:最广义的文化概念是“人化说”,它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化,凡是打上人的烙印的一切都可以叫作文化,由此决定了文化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人才有文化问题可言;广义的文化概念是“人造说”,它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造,凡是人创造出来的一切都可以叫作文化,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但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好的,因此才有了“文明”作为文化的积极成果而与中性的“文化”加以区别;一般的文化概念是“精神说”,它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的精神生活过程及其成果的总和,主要指的是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工作部门(思想理论、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科技教育、体育卫生、图书文博)的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及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是哲学、科学、艺术、道德、宗教等;狭义的文化是“知识说”,它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成果之精华——知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的。
(三)文化的作用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与不同的层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2.导向。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并因此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3.维持秩序。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一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一种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一种秩序的形成。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4.传续。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并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