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育精神较好地体现了和谐社会的这些目标追求与价值导向。发展体育事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
群众体育的发展,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推行体育锻炼标准制度、广播操制度等一系列发展群众体育的措施,推动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1995年,国务院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是一项旨在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全民健身系统工程。从1997年起,各级政府体育部门开始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建设一系列小型、适用的全民健身工程,包括在社区、街道、乡镇、村建设经济实用的公益性室外体育场地设施,即“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为老少边穷地区援建小型公共体育设施,即“雪炭工程”,为民族地区援建体育设施,即“民康工程”等。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社会投入兴建体育设施的工作也取得长足进展。目前,我国7岁—70岁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者已占37.1%,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大大提高,健康素质明显改善,体育运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竞技体育的发展,能够培育中华体育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竞技体育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竞技体育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参加各类世界性大赛的过程中,我国体育界涌现出一大批英雄集体,如蜚声世界的中国女排、长盛不衰的中国乒乓球队、被称为“梦之队”的中国跳水队、勇攀高峰的中国登山队等。我国体育健儿们用辛勤的汗水和骄人的战绩,创造和诠释着“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社会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国运盛,体育兴。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为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