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终极价值问题

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终极价值问题

时间:2023-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人人都可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其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灵魂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了发展的目的,把发展同人的关系、发展手段同发展目的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突出了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目的性,即一切为了人民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社会发展史是个人与社会统一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人的、与人对立的、外在于人的社会。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离开人的活动,就不可能有机会发展的历史,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人人都可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其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培养和依靠全面发展的人。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灵魂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实现满足程度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成为新的发展观的灵魂与核心。在和谐社会里,人的和谐发展是其标志。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围绕人的需求而进行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了发展的目的,把发展同人的关系、发展手段同发展目的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突出了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目的性,即一切为了人民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则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

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体育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也将承载更多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体育的价值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体育。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体育的目的和功能之一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了身心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总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既是教育的一环,又是生活的一环,是属于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因此,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体育对人体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体育可以促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和改善呼吸系统功能,同时体育还能促进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调节人的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从而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另一方面,尽管体育对人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体育只有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才可以更好发挥其在促进人体发展和增强体质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体育只有适应人身心发展的统一性规律,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规律和人身心发展的不均衡和个别差异性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自身的功能和价值。

【注释】

[1]胡庆山,郭敏,王健.论社会和谐体育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1).

[2]胡庆山,郭敏,王健.论社会和谐体育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1).

[3]叶东惠.回归、提升、创新——从伦理层面构建“和谐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

[4]吉斌,禹文.从体育的终极目标看和谐体育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6(4):48.

[5]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陈华.论和谐社会中体育事业本体之和谐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4):31.

[7]陈华.论和谐社会中体育事业本体之和谐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4):32.

[8]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宪章[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

[9]马凤霞,余学峰.女性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1177—1178.

[10]马凤霞,余学峰.女性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1177—1178.

[11]马凤霞,余学峰.女性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1177—1178.

[12]马凤霞,余学峰.女性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1177—1178.

[13]马凤霞,余学峰.女性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1177—1178.

[14]马凤霞,余学峰.女性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1177—11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