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京奥运会社会价值研究结论与建议

北京奥运会社会价值研究结论与建议

时间:2023-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国现代化进程这一特定历史时空的视角来看,可以明确地得出北京奥运会社会价值的相关结论。研究表明,北京奥运会具有展示国家形象、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

从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国现代化进程这一特定历史时空的视角来看,可以明确地得出北京奥运会社会价值的相关结论。研究表明,北京奥运会具有展示国家形象、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

得出相关结论:

1.现代奥运会是以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实现其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的国际性社会文化运动。

现代奥运会的显著特征是以体育运动为实现奥林匹克理想的基本手段的社会文化运动,主要表现为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及世界和平。该价值结构具有从微观到宏观,由个体到社会的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

2.现代奥运会社会价值的普遍性包含了个体与社会整体两个层面。

现代奥运会社会价值的普遍性体现在个体和社会整体两个层面上。个体层面的社会价值包括:生命价值、人的全面发展价值、审美价值、道德规范价值和公平竞争。社会整体层面的社会价值包括:和平价值、文化传播价值、激励价值和可持续发展价值等。

3.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共同的战略性行为。

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成就需要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国际社会同样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北京奥运会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团结协作的载体。

4.北京奥运会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和人类社会的和平、友谊和进步做出了新的贡献。

北京奥运会对国际社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倡导了“和谐世界”理念,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5.北京奥运会有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彰显现代而开放的国家形象。

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在全球舞台上迅速崛起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现代而开放的国家形象。

6.北京奥运会加快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互动步伐,书写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独特的中国篇章。

北京奥运会以中国文化元素丰富和完善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绿色、科技、人文”,书写了国际奥运史上独特的中国篇章。

7.北京奥运会有利于中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和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

北京奥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意义深远,其国内社会价值表现为:北京奥运会促进了中国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推动了中国体育现代化,加速了中国国民心态的成熟,彰显了中国政府高超的执政能力。

8.北京奥运会创造并留下了巨大的精神、文化和社会财富。

北京奥运会留给中国的无与伦比的丰富遗产。北京奥运会不仅产生了北京奥运精神,而且留下了崭新的基础设施、一流的比赛场馆和有所改善的环境质量与社会行为。这些都对中国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都带来重要的变化。

9.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再次证明:当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社会制度优势,中华民族有能力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北京奥运会推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为中国全面走向世界、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一个桥梁,为中国以一个现代而开放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提供一个平台。

提出若干建议:

1.抓住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特别是奥运会后过渡时期的有利时机,深化体育行政管理机构改革,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有效管理体制。继续深化体育运作机制改革,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发展。

2.在坚持举国体制发展竞技体育基础上,积极促进潜优势项目的发展,尤其是那些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集体类运动项目。

3.继续把奥林匹克重在参与的理念与我国群众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在保持竞技体育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4.继续利用多种媒介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现代而开放的国家形象;同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民族凝聚力,为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奠定有利的社会环境。

5.努力探索北京奥运会社会价值制度化长效化机制,进一步改善公民文明素质,提高人们在公共场合举止得体的意识和环保意识,努力将公民文明程度再提高一个层次。我们要大力弘扬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培育的崇高精神,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6.坚持文化自觉、兼收并蓄原则,继续开展全方位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进一步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社会发展。

7.继续推广《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增设奥林匹克教育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奥林匹克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8.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社会规则,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755.

[2]北京环保局研究报告显示六成市民希望限行[EB/OL].http://news.qq.com/a/20080929/000071.htm.

[3]绿色奥运专项调查项目研究报告[EB/OL].http://www.china4auto.com.

[4]冯惠玲:人文奥运——从理念阐释到实践推进[EB/OL].http://news.ruc.edu.cn.

[5]裴立新等.全民健身若干问题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4:49—52.

[6]杨晓生,陈长礼.中国体育现代化探析[J].体育学刊,2005,11:15—18.

[7]董新光.论群众体育的主体地位[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7—9.

[8]吕树庭,张宏,王玉昕.广东省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1—5.

[9]许立群.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不足30%[N].人民日报,2008-12-19:12.

[10]董新光.关于健康素质、全民健身体系和群众体育发展思路的讨论[A]//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群众体育战略研究——2005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06.

[11]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EB/OL].http://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8/38/28f4e104557877909fc4d02cee5bd54d_0.htm l.

[12]梁晓龙.举国体制——中国竞技体育的成功之路[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13]杨桦.2008年奥运会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声望的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203.

[14]梁晓龙.举国体制——中国竞技体育的成功之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15]杨桦.2008年奥运会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声望的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212.

[16]王传友.论后奥运时代体教结合的发展问题[J].教育学报,2013,2:70—72.

[17]黄玉珍等.“体教结合”的逻辑与模式选择[J].体育学刊,2006,15(3):52—57.

[18]池建.论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49—159.

[19]周映春.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体教结合”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86.

[20]周爱光.试论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学校体育,1997(4):61—62.

[21]梁晓龙.举国体制——中国竞技体育的成功之路[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

[22]黄玉珍等.“体教结合”的逻辑与模式选择[J].体育学刊,2006,15(3):52—57.

[23]冯建中.大力推进“体教结合”——在清华大学《体教结合:国家视野中的认识与行动》[J].体育科学,2005,25(2):3.

[24]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法规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3.

[25]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法规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6.

[26]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法规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41.

[27]郑婕,陈志伟.体教结合的内涵解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1):65—67.

[28]丁永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思辨[J].体育与科学,2008,29(3):62—64.

[29]池建.论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49—159.

[30]胡剑波,汪珞琪.高校“体教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4):76—77.

[31]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法规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42.

[32]王传友.论后奥运时代体教结合的发展问题[J].教育学报,2013,2:70—72.

[33]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29(3):3—8.

[34]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内涵的诠释与评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93—98.

[35]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29(3):3—8.

[36]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29(3):3—8.

[37]刘鹏.向体育强国迈进![EB/OL].Http://www.people.com.cn.2009-09-30.

[38]新华社.中国国民体质每况愈下[N].城市商报,2007-06-07(11).

[3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

[40]董新光.下一个10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体育学刊,2009,16(6):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