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少数民族的居住习俗

少数民族的居住习俗

时间:2023-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少数民族的居住习俗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藏族的典型民居“碉房”、蒙古族可移动的蒙古包、傣族的竹楼、苗族和土家族的吊脚楼等,都各具特色。蒙古包是能够拆移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它具有制作简便、易于组装、抵挡风寒等特点。这种干栏式的建筑是南方许多民族普遍居住的一种建筑样式,这大约是因为中国南方雨水较多,比较潮湿,这种干栏式的建筑便于通风防潮,同时又可以预防野兽的攻击。
少数民族的居住习俗_风土人情读本

少数民族的居住习俗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藏族的典型民居“碉房”、蒙古族可移动的蒙古包、傣族的竹楼、苗族和土家族的吊脚楼等,都各具特色。

碉房是藏族人民的居住建筑形式,它是一种用乱石堆起来的房屋,一般分两层,也有三四层高的,从外面看起来很像碉堡,因而称为碉房。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这种房子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地面上的面积较小,转为向空间发展。碉房根据柱子的数量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储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客厅、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如果有第三层,则多是经堂和阳台。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民居。这是一种用厚羊毛毡制成的圆形凸顶的房屋,通常高约2.5米,直径4米。蒙古包主要由架木、毡布和绳子三部分组成,整个制作不用水泥、土块和砖瓦,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观。它由很多块网状的条木组成,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几块连接后围成圆形。顶部和四周用毛毡盖住或围住,然后用绳子固定。在西南角上留一个木框,用来装门板,顶部留一个天窗以便采光通风。蒙古包是能够拆移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它具有制作简便、易于组装、抵挡风寒等特点。

吊脚楼,是苗族和土家族的民居,通常建造在水面和斜坡上,没有地基,用柱子支撑建筑,好像空中楼阁。建在水边的吊脚楼,柱子要深深地插在水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体共同支撑起楼房;建在山腰上的吊脚楼,前两只“脚”则要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墙体共同支撑楼房。当然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吊脚楼,那是由几根长短一样的木桩把楼房从地面上支撑起来的。吊脚楼一般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吊脚楼的下面则用来堆放杂物或喂养牲畜。傣族的民居——竹楼,说它是楼,其实只有一层,它和吊脚楼有些近似,整个房子被一根根木桩高高地撑起,楼下是空的,也可以说是一个空中楼阁。竹楼下面的木桩一般有50根,木桩之间的空地用来堆放杂物,有的人还用来喂养猪牛等。

吊脚楼和竹楼都可以说是一种“干栏式”的建筑。“干栏”来自壮语,意思是“上面的房子”。这种干栏式的建筑是南方许多民族普遍居住的一种建筑样式,这大约是因为中国南方雨水较多,比较潮湿,这种干栏式的建筑便于通风防潮,同时又可以预防野兽的攻击。这是人们在长期生存中逐渐发明出来的,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

词语解释

1.碉堡          diāo bǎo

军事上防守用的坚固建筑。

2.起伏          qǐ fú

地势的高低落差。

3.牲畜          shēng chù

猪、牛、羊等动物。

4.储藏          chǔ cáng

把东西长久地保存起来。

5.毡           zhān

兽毛制成的片状物。

6.凸           tū

高出周围。

7.抵挡          dǐ dǎng

抵抗,阻挡。

8.支撑          zhī chēng

顶住物体或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