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总结中国足球的成绩与教训

如何总结中国足球的成绩与教训

时间:2023-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实一直是缺乏检验的.有的外教在青少年训练中一天只练一个多小时,根本就不设计体能训练或者专项训练,这样很难出好队员.过分依赖外教的问题,在中国足球的发展中已经逐渐体现出来了.即便在成年队,一个外教带来自己的团队超过五六个人,中方教练还怎么参与球队?

一、哪些成果能够代表中国足球的成绩?

说到中国足球的成绩,2002世界杯出线应该算一个.2008年奥运会本来有机会创造新的辉煌,但最后却折戟沉沙,一败涂地.

除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足球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期间,有过冲进奥运会足球决赛圈的历史.2002年,也有过参加韩日世界杯的经历.这些毫无疑问,是可以代表中国足球的历史成绩的.1988年奥运会期间,中国足球还处于计划体制之下,处于半开放状态.当时取得这样的成绩,说明了当年球队的训练、组织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特点的.

2002年世界杯期间,中国队实现冲击世界杯成功,依靠的是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职业联赛鼎盛时期成长起来的一批队员,依靠的是米卢蒂诺维奇这样的神奇教练.这是早期职业联赛的成果,也是计划足球末期培养出来的人实现的,可惜的是,中国足球这么多年来,没有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机制,这些成果成了中国足球的老本儿.后来的失利,是因为这些老本儿越吃越少,最后坐吃山空,造成了当前的惨淡局面.

如何看待职业联赛的发展,是评价中国足球改革的重要方面.

职业联赛的推行,职业足球俱乐部的设立与完善,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中国足球的改革重点.历史地看,职业足球承担了中国足球改革的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最直观地看,除了国家队层面之外,职业俱乐部和职业联赛是中国足球最主要的与国际足球接轨的形式.因为有了职业足球俱乐部和联赛,才有了外教外援的加入,才能够通过内部竞争培养更多在亚洲有一定竞争能力的球队,培养出优秀的球员.同时,通过俱乐部参加亚冠等比赛,将中国足球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这种情况,基本上是符合亚洲足球发展潮流的.特别是在亚足联改组亚冠联赛之后,将中国联赛列入第一档,给予四支参赛名额,也是对中国职业联赛的肯定.

亚足联乃至国际各媒体对中国足球的关注,很多时候与职业联赛也是分不开的.虽然有些关注都是负面的,不过这也说明中国足球没有被彻底抛弃.相反,孙继海、邵佳一、郑智、李铁等球员都是通过职业联赛的锻炼,能够走出国门,代表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平台,也是职业足球的重要成果.特别是郑智,如果一直在辽宁青年队不能参加职业联赛,那么,他不可能有后来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职业联赛还是聚集了一大批人才.

同样,中国职业联赛的推行,也培养了一批足球管理者.不管足球管得怎么样,但对于这些管理足球的人来说,眼界、知识水平以及管理意识,与没有职业联赛磨练是截然不同的.特别对于职业足球俱乐部来说,更是如此.当年的林乐丰、杨祖武等一批基本具备职业经理人特征的足球管理者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足球的主导力量或者曾经的主导力量.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中国职业联赛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框架.同样,教训依然很多,很惨痛.最大的教训就是不能孤立地看待职业联赛,要和群众足球、校园足球、国家队的组织紧密结合起来.职业足球不是唐僧肉,群众足球也不是孙悟空手下的猴子猴孙,国家队更不是牛魔王,他们就一个身份:中国足球.因为,离开了群众足球和草根足球,中国足球就失去了根本,面临资源透支的局面.所以说,任何对于他们也许无意识的割裂行为,都是对中国足球的巨大损害.

中国足球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有哪些呢?

一是足球改革的思路一直不明确.

20世纪80年代初,马克坚等足球元老考察欧洲职业足球之后回来写报告,其中提到的欧洲职业联赛模式却被定性为资本主义的事物,被一票否决.中国足球改革失去了开放的第一次机遇.

职业联赛改革之后,在联赛之初形势不错,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热情,中国足球形成了井喷的态势.但这个时候却出现了反复,足球环境的营造没有完成好,出现了假球黑哨的问题,使足球失去了公信力.

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对职业足球的主体定位不准确,在于各种资源的配置没有发挥到最大效用,特别是媒体和民众资源.也就是说,足球成为体育改革的异类,没有形成总体的战略谋划,产生了类似乡镇企业的自生自灭的盛衰机制.

二是没有建立中国特色的足球道路.

中国足球一直存在照搬西方的思想,僵化地套用国外足球发达国家的足球运作模式,特别是职业足球的运作模式,忽略了中国足球的实际.实质上,这和股市一样,中国足球推行职业联赛本身就是借壳上市.但是,由于没有良好的业绩支撑,对于中国足球来说,借来的壳也保不住.

中国足球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中国足球的现实条件上,必须看到中国足球长期脱离国际足球发展潮流的现实,必须看到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对于足球运动的特殊需求,必须看到中国足球依然存在基础还不牢固等客观问题.和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形势一样,中国足球也有初级阶段,也需要从计划足球向市场足球的过渡.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通过体制的完善来承接这种过渡任务,将原有体制直接平移到职业足球的做法,使计划足球和市场足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造成了中国足球发展的被动局面.虽然中国足球不拒绝、不排斥先进的足球经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和借鉴先进经验,提高自身运作水平的过程.但脱离中国足球实际地盲目冒进,形成生搬硬套,非此即彼,非中即洋的两个极端的做法,只会损害中国足球.

中国足球还是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计划足球时期的训练彻底被外教的训练方式所取代,这本身就是不符合中国足球发展要求的.由于过分重视职业足球,到中国来的青训外教的水平到底如何?其实一直是缺乏检验的.有的外教在青少年训练中一天只练一个多小时,根本就不设计体能训练或者专项训练,这样很难出好队员.过分依赖外教的问题,在中国足球的发展中已经逐渐体现出来了.即便在成年队,一个外教带来自己的团队超过五六个人,中方教练还怎么参与球队?还怎么向外教学习?由此可见,盲目的开放和不开放带来的后果几乎是一致的.

三是多年来没有形成制度性的经验.

由于机制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中国足球的改革长期靠经验,从决策到实施都没有一个可控的制度体系加以保证,所以,中国足球的改革一直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建立科学发展的保证体系.

这种制度性经验和制度不同,制度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对当前的现实加以管理.制度性经验不仅仅包括经验的总结和提升,还包括了对制度本身的认识和在这种制度体系下对未来的预期,这种制度性经验将从更深层次影响决策.中国足球的实践者没有这种制度性的经验,所以在为领导提供关于足球改革的决策依据时不能够保证改革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匈牙利,到1981年世界杯预选赛受挫后改高举高打,再到中超联赛的改革,都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推进的.中超联赛看似经过了广泛的调研,似乎带有鲜明的制度性经验,但从具体内容来看,取消升降级,随意更改赛制,无不暴露了这种认识上的不足甚至缺失,甚至损害了中国足球的根基.

中国足球市场事关中国足球的长远健康发展.

客观地说,经过职业联赛二十几年的发展,中国足球形成了比较庞大的市场,足球成了少有的不需要国家大量拨款的项目,甚至出现了中超版权卖出五年50亿,让许多足球从业者都目瞪口呆的天价.这也是中国足球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成果.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这个市场化程度还没有很好地体现中国足球的价值所在,甚至背离了中国足球的价值.因此,这种市场的开拓既可以说是中国足球改革的成果,也可以说是经验和教训.

作为市场化的体现,中国足球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进步:

一是各种资源有了重新的定义.中国足球通过建立职业联赛,形成了职业联赛的无形资产体系,例如联赛冠名权等,还开辟了电视转播权、赛事广告、产品开发等市场概念.这些,作为中国足球的经营性资产,都拿到市场上进行经营和运作,这也是中国足球市场化的表现形式.职业联赛的推行,使中国足球通过市场体现其价值成为可能,由此,必须建立中国足球各种资源的价格体系.

二是足球的经营主体地位得以确立.职业联赛进行之后,承担了职业联赛经营任务的中国足协,各家职业足球俱乐部以及后来成立的中超公司,都成为中国职业足球的经营主体.这种经营主体地位的确定,使整个足球的经营有了具体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建立了类似产供销的模式,使中国足球的市场运营成为可能.中国足协和职业足球俱乐部以及中超公司承担了足球市场的各种信号的反应和处置,以及由此形成了市场行为.这是发挥市场在足球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推行足球市场化运作的基本条件.对于这种信号的采集,体现了市场化的发展思路,比如对球迷的重视,对行政资源的把握等,不同的采集方式体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三是市场的开发手段进一步丰富.通过各经营主体对各种资源的进一步开发,足球市场初步具有了自己的产品体系,例如高质量的比赛以及相关策划,广告案例以及各种产品,甚至包括球员包装,等等.这些要素都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按照市场要求,确定了价格,为体现其价值提供了条件.这种经营开发,是完全开放的.各种资源以及产品,对各种资本几乎是完全平等的.最起码从机会上来说是这样的.

二、哪些经验和教训最值得总结和吸取?

为什么又是卡塔尔阻击了中国足球?

中国足球冲击2016年巴西世界杯的比赛中平中国香港输卡塔尔,再次受到巨大打击.在信息如此畅通的时代,整个世界的融合度如此之高,足球因此也成为无国界运动的情况下,就中国足球范畴来说,这种持续的低迷给予中国足球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一次次功败垂成,引起了包括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在冲击2010年南非世界杯时,一位从事体育的伦敦律师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疑问:中国队究竟是实力不济?还是整个运转系统出了问题?“我们知道这支国家队居然有两个主教练,福拉多是傀儡,杜伊是真正的主角.杜伊带领加纳在2006年世界杯上有过不错表现,但中国队如此低级的表现,难道他能推诿于中国没有埃辛和蒙塔里吗?中国队5场比赛5套阵容,据说每套阵容都没有稳定的训练时间,这不是拿世界杯开玩笑吗?”

因此,更多关注集中在饱经沧桑的中国球迷身上.“球迷对中国足协的愤怒,我们有所耳闻,”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英国FMMI足球投资公司的伊弗斯说,“2002年本该是中国足球飞速发展的起点,现在看来却成为了一个终点.中国队实力确实有问题,不过还不至于输给卡塔尔,中国足球的伤患在自身内部.这6年间,缺乏竞争力的联赛、足球产业内的腐败以及对青少年足球的完全忽略,让中国足球进入深度恶性循环.国际足球的投资者会对中国市场更加警惕.以往大家都说,中国和美国是两块最具潜力的未开发足球市场,如今美国足球在健康运转中,贝克汉姆加盟MLS被当做一个划时代符号.中国呢?足球面临着是否会从中国消失的危机——整个亚洲都在前进,只有中国连年倒退.未来几年,中国与足球无关.”

中国足球屡屡栽倒在卡塔尔这样的国家手里,是教训?还是历史的必然?古希腊哲学家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中国足球为什么总是犯同样的错误?

从1989年以后的近二十年来,几乎都是在中国足球最有希望实现突破的时候,卡塔尔一次次阻击了中国足球.几年栽倒在卡塔尔脚下一次,说明什么?说明我们没有超越卡塔尔的东西,没有超越历史的能力.确实是,除了球技战术,除了比赛本身,我们超越卡塔尔的东西在哪里呢?或者说,我们超越自己的东西在哪里呢?

被卡塔尔阻击的原因可以找出很多,卡塔尔不仅仅有金元,他们的球队还是很有“型”的.就是日本,不也曾经引进过三都主这样的巴西球员吗?抛开这些,就是韩国,在2002年世界杯比赛期间,还是很坚强地把球打进了对手的球门,这也是一种能力.如果他们没有这个能力,估计上帝都救不了他们.

但是中国呢?中国连卡塔尔这一关都过不了.就算侥幸过关,但卡塔尔带给中国足球的耻辱都是无法减轻分毫.败给卡塔尔,是不是就说明了足球这个世界第一大运动,在中国成了一个小运动?

2004年“十月革命”是中国足球的一段沉重的历史,在将来的日子里,必须进行不断的再认识.

“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在于作为职业联赛主体的职业足球俱乐部有了新的利益诉求,同时,职业联赛推行之后造成的足球资源配置上的不平衡,更加强化了部分足球俱乐部的这种利益图谋.在这次事件中,几家俱乐部联合推出了很多的改革建议,但如果按照这个方案继续下去,将会造成更大的不平衡,在职业联赛内部更会弱肉强食,把联赛的主导权、话语权等集中到少数几家俱乐部手中,为其谋取利益.

职业联赛不能够代表或者完全代表所有参加联赛的俱乐部的利益.产生这种利益分化的原因自然有职业足球改革先天不足的问题,也有职业足球俱乐部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尊重的原因.这体现在中国足协一直就是中国足球改革的主导,始终牢牢把持改革的操作权,没有真正实现对接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最后,“革命”的俱乐部对足球改革不满意,不“革命”的足球俱乐部对足球改革也不满意.

当前来看,对这次“革命”大家是持否定态度.但是,抛开一般的是非来看,这次事件还是应该给予大家更多的启示,来加以反思.

对于屡战屡败的中国足球来说,冲击世界杯受挫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呢?

世界杯是世界足球最广阔的舞台,只有登上这个舞台,才能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形象,体现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文化及社会发展状况等.从足球项目的影响力来看,只有世界杯能够承载起这些内容.但是很不幸,对于中国足球来说,在这个大舞台前却屡次摔倒,伤得鼻青脸肿,始终徘徊在这个舞台之外.那么,造成中国足球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事实上,中国足球虽然有了百年历史,但真正融入到世界足球的大家庭,时间并不长.可以说,在面对维护国家主权的光荣任务的时候,中国足球背负起了这个使命.虽然融入时间晚,中国足球依然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依然坚强地存活下去.在这种局面下,中国足球失去了很多的机会.不过,既然脱离民族和国家的大背景,失去融入世界足球大家庭的机会,是有其时代的因素,是可以理解的.

回过头来看,中国足球在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了太多的时间成本.当然,这种付出是有收获的,这种收获更多地体现在国家为争取主权等方面,这种利益是我们民族的最大利益,是无法从市场角度衡量的.因此,这些付出在今天看来,是不能被视为无所谓的.这说明,足球需要一种主流的认可和政治上的支撑,在此基础上再抓成绩,否则,要成绩要形象就成了一句空话.

中国足球的根基不深,冲击世界杯失利是正常的.经历过这么多坎坷的中国足球,在实力上到底如何定位?当前的成绩基本上体现了中国足球的水平:打好了可能进入世界杯,但进不了世界杯也是非常正常的.除此之外,关键是看中国足球是否保持这进步的状态,是否保持着巨大的希望?失去了希望,这是最可怕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冲击世界杯不是唯一的选择.

既然看到了问题,为什么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问题当然可以很好地解决.但是,仅从中国足协和职业足球角度出发,是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的.这在其他部分我们都有非常深入的分析.

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足球成了割裂的概念:所谓的市场化运作和最广大球迷之间的决裂,是中国足球特别是职业足球始终存在的硬伤.近几年足球俱乐部的球迷工作有所改观,但俱乐部和球迷之间依然没有建立稳固的关系,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球迷是中国足球的直接参与者,球迷是足球市场的晴雨表,其关注程度直接体现着足球的市场影响力.在中国足球的发展过程中,球迷始终没有成为享受到足球改革成果的一个群体,如果球迷无法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那么,这种改革就失去了基础和最基本的意义.

中国足球改革的客体是整个足球项目本身,改革的目的是使大众或者广大球迷拥有参与和享受足球的权利等.但事实上,中国足球改革的主体不明确,中国足球改革的客体得不到科学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这就无法使改革的基本规律运用到足球发展当中.球迷具有足球改革的参与者与利益的享受者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身份如何协调?如果协调不好,球迷自身就成了一个矛盾体,这种矛盾如何解决?

在中国足球历来的改革过程中,足球从计划体制或者举国体制一下子转向以职业化为标志的市场体制之后,对于中国足球改革的客体条件的分析是不到位的.在很多情况下,在没有系统设计如何维护球迷看球踢球享受足球的权利的前提下,就生硬地把足球拉上了足球市场化的轨道.例如,原来孩子喜欢足球,可以通过送到体校让孩子参加正规的训练,如果训练不出来,体校还会提供上学的机会,通过学习给个中专或者大专文凭,甚至安排工作.职业化之后,这些条件基本都取消了,使用了一刀切的方式.

职业化之后,这些客体条件完全改变了.孩子要是喜欢足球,必须由家长来承担所有的费用,送其到足球学校进行学习,原来享有的保障一概没有了,大大增加了孩子学足球的风险.当然,也会有少数足球爱好者走向职业足球体系,成为职业球员,甚至有可能获得高收入.但更多的在计划体制下的客体条件都已经消失,使获得利益的人成为这些少数走进职业体系的孩子,但风险却要所有送孩子从事足球训练的家长和孩子本人来承担,这种风险和投入产出出现了严重失衡的局面.

这种不平衡使中国足球改革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造成了对于改革的认识上的混乱.中国足球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改革事物,其主体条件和客体条件都应该有个系统的规划和思考,即便是以点带面的改革思路下,这种平衡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否则,就将走向以偏概全,瞎子摸象的局面.

这种主体条件和客体条件分析不透的情况,体现的是中国足球在改革过程中的理论准备不足,操作方法无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来实施,在足球管理层面的技术能力始终比较低下.这不仅仅会在中国足球的改革过程中出现,做好这些方面的平衡,对中国体育的内外部条件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是中国所有体育项目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在部分媒体热衷于炒作负面新闻,习惯性地迎合部分读者的猎奇心理的情况下,中国足球面临相当生硬的氛围.对于球迷来说,大量芜杂信息的存在,造成了中国足球各种角色的相关信息在球迷以及市场上的失真.这种失真使大家失去了对中国足球最基本的判断,包括中国足球最根本的意义、各个方面的价值体现,等等.这有媒体和球迷的原因,更多的是足球管理者和职业足球俱乐部在理念上存在偏差的后果.

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是:球迷被脆化,而不是柔化,失去了形成和谐整体的前提.球迷在足球伦理体系中被超强度脆化,无法通过足球获得自己真正的利益,表达自己的诉求.很多市场的内容和形式就会进入一种无序状态,被各种势力所操控.更可悲的是,在足球的巨大影响力下,这些势力在追求各自利益的同时,会营造一个“普世”的概念,来迷惑大众.这种忽视审美,甚至放纵审丑的行为,造成了球场的污浊和球迷的恶俗.这对于中国足球来说,市场以及整个体系中的各个角色,都是在瞎子摸象,在放纵自己,到头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虽然摸到了象,却不知道真正的大象长啥样儿.

足球自身形象以及价值的失真和球迷对于足球的感情脆化,使中国足球的各主体面临着更多的异化的危险.各足球运作主体在拼命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往往会顾此失彼,甚至得不偿失.例如最基础的草根足球和青少年足球,由于职业足球对于中国足球市场过强的引导性,导致了社会流行的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渗透到足球领域,过度的物质化使青少年足球对于自身的发展和定位产生严重的错误认知,使草根足球和青少年足球的组织设计出现严重问题,一切都成了沙滩上的楼阁,一旦潮流换个方向,一切都飘摇欲坠,瞬间毁于一旦.

这种一味迎合球迷的炒作和监管的不力,使中国足球始终处于消息最多,却缺乏真正的新闻的一种极端状态.消息最多,是因为炒作,缺乏真正的新闻,是说媒体对于中国足球没有按照国家的新闻工作要求以及新闻报道的规律来进行报道和宣传.我们国家一直就有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原则,但这一原则在足球领域有时不灵.足球是谁都可以骂的项目,是不骂不行的项目.足球的教育引导功能呢?足球的大众审美功能呢?这些,在宣传上如何体现?或者说,要体现这种大众审美和教育引导功能,媒体有没有责任呢?

中国足球长期处于这种相对负面的新闻包围下,逐渐形成了先入为主的一种状态:凡是中国足球的,就是不好的.春节晚会上凡是有中国足球内容的小品节目,无一不是贬损中国足球.曾经,谁要是说句支持谢亚龙的话,谁就是中国足球的死敌.假球黑哨赌球等负面消息的泛滥,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中国足球已经烂透了,黑到芯里了,无可救药了.造成了说不好谁都相信,说好的却谁都不相信.

在这种舆论环境下,中国足球在价值上受到巨大损害.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市场上,关于足球资源的价格急剧降低,冠名、广告卖不出价格,赞助商的积极性也降得很低,球员拿个高工资就成了大家追讨的对象.同时,中国足球的形象被彻底矮化,成为侏儒.足球的价值观体系被彻底摧毁,进入一种人尽可诛的一种局面.虽然目前出现了转播权卖出天价的情况,但支撑这种天价存在的体系建立了没有?还需要大家拭目以待.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既有上面所说的改革思路不清晰,改革的准备不足等问题,也有社会、媒体等方面不够和谐等问题.归根到底,是市场化毫无条件地引导了中国足球的改革.在«鲁能足球文化大纲»中写进了刘广迎提出的“四个两重性”:俱乐部有企业性和公众性的两重性;球迷有服务对象和球星崇拜者的两重性;球员具有生产要素和企业资产的两重性;同行俱乐部有竞争者与合作者的两重性.这“四个两重性”虽然只是从职业足球的角度分析了足球改革的主体条件,这能够说明中国足球的改革是不能简单地走以无条件服从市场引导的道路的,必须要有公众意识,必须要维护好球迷的利益,创造良好的客体条件.连那些已经高度市场化的企业都在努力做“企业公民”,足球却要坚持彻头彻尾的市场化,这不是逆潮流而上吗?这不是彻底的物质主义的泛滥吗?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足球改革几十年来走的是一条矫枉过正的路子.特别是错误地把中国足球总体水平不高,成绩差强人意作为改革的动因,从争光足球和锦标主义出发,走的却是市场化的路子,使中国足球的改革从一开始就偏离了中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大方向,背离了改革的初衷.这为以后中国足球改革被逐渐边缘化埋下了伏笔,走向了一条不可逆转的错误道路,最终出现了当前的被动局面.

由此,要想真正实现中国足球的振兴和发展,必须得纠正这些错误认识,从各个层面重新定位中国足球的发展道路,确定中国足球的发展规划和操作要求.否则,继续任由中国足球的相对贫瘠的资源分散下去,不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足球依然不能发展起来,成为真正的第一大运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