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使中国足球成为大众足球

如何使中国足球成为大众足球

时间:2023-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举国体制的再认识举国体制归根结底属于所有制问题.客观地看,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事业在特殊历史阶段的发展需要,不能一概否定.按照改革要循序渐进的原则,举国体制只要能实现与时俱进,符合科学发展要求,有很多经验或者技术层面的东西还是可以继续体现在中国体育的改革过程中.推行过去的举国体制肯定不行,因为如今整个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了:我国不再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的经济体制,变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举国体制的再认识

举国体制归根结底属于所有制问题.客观地看,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事业在特殊历史阶段的发展需要,不能一概否定.按照改革要循序渐进的原则,举国体制只要能实现与时俱进,符合科学发展要求,有很多经验或者技术层面的东西还是可以继续体现在中国体育的改革过程中.推行过去的举国体制肯定不行,因为如今整个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了:我国不再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的经济体制,变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原来概念的举国体制,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其实就是所有制的问题,属于产权问题.和其他改革一样,中国体育在回避了所有制问题之后,也面临着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局面.类似于足球这样被放到市场的项目,就乱得不可开交.而其他项目,依然吃着财政,在选苗、培养以及运动员的使用,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所有制不解决,就不可能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各体育协会就不能成为相对独立的行业协会,也不能从社会范围内调动资源,只能在行政权力所覆盖的范围内配置资源.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说过,没有有效的所有权结构,就不可能有对企业和消费者有效的财产权利关系的约束,也就不可能有真正合理的价格体系,而价格体系是当事人转让所有权的交易条件.所以说,从市场角度来分析,所有权问题不解决,中国体育还将面临治标不治本的问题,还将无法实现真正的市场化.

当然,体育项目还有公益属性.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公益性行为并不是损害企业参与体育积极性的绊脚石,相反,参与公益事业已经成为当前塑造企业公民的有效手段.何况,很多世界级的企业的经验表明,体育是弘扬企业文化,进行品牌和文化推广的有效载体.只要公益性能够体现在更多的公众方面,企业就会有积极性.只是,中国足球在改革过程中过分强调了经济性,同时缺乏正面的形象,所以无法更好地发挥这种公益性特征.这是现实,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当前的体制下,中国足协扮演了尴尬的角色.中国足协并不是中国足球的产权拥有者,对于整个中国足球来说,实际上处于一个所有者缺位的状态.足协(足球管理中心)只是国家体育总局的一个职能部门,从所有权处置以及价格制定等方面,中国足协都不具备更大的权威.如果往更上一层推,因为足球只是众多体育项目中的一个,很多行业管理职能的自然上划,上划到了体育主管部门,足球项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足协(足球管理中心),具体的权力给削弱,这事实上就是弱化了足球的管理.当前,足协和体制脱钩已经开始推进,但能否在配置资源上发挥更大作用,还需要具体来看.一位地方足协领导对笔者表示,上面都说即使脱钩也会“扶上马送一程”,可现实是“马”呢?很多地方没有多少资源,这一脱钩,很可能就原地卧倒了.

所以说,足球的市场化,必须是将产权交给市场.当前,虽然由职业足球俱乐部组成了职业联赛,但作为联赛主体的俱乐部并没有获得联赛资源的定价权以及依据相应权利获得合理的收益.即便是运营联赛的中超公司,也不是完全采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运作,在当前的模式下采用的还是偏行政的方式.例如中国足球的各种商业资源的运作,如电视转播权、联赛冠名、各种赞助等,都是足协或者在更高层次的参与下才确定了运作方案.可以说,中国足球的贬值,不仅有中国足球长期成绩不佳的原因,也与这种脱离市场的决策有很大关系.即便当前转播权卖出五年80亿的天价,其依据也不是市场的,而是看中了足球背后的东西.足协为什么把住这块儿不放?看来不单单是不放利益问题,也是无法突破所有制,从而形成真正的市场的原因.现在看来,如果无法解决这种问题,所谓的脱钩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所以,中国足球要推行改革,必须进行体制上的突破,打破旧有的举国体制思维,调动各方参与足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新的“举国思维”.同时,对足球运动进行内涵式提升,把群众足球、多级联赛体制等资源丰富到当前的足球运作体系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举国推动足球的氛围,夯实中国足球长期发展的基础,实现中国足球的真正发展.这种体制的突围,是实现还足球于民的必须手段,否则,一切改革都是空话.

如何认识举国体制,是确定举国体制是否合理的前提.

以业余体校和体工队为主要形式的中国足球举国体制,和其他项目一样,具有时代性和特殊的历史背景.这种体制的特征是能够更直接地调动各类资源,使各个方面一刀切地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特别是在单一所有制体制下,命令执行和信息传播渠道单一,用计划和命令的形式调配关于足球的各种资源还是非常有效的.这个时候,足球带有计划足球和政绩足球的味道,往往能够在政府的体育发展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时期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其积极意义:

一是推动了足球运动的普及.这种举国体制下的足球,虽然使更多足球爱好者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业余体校作为一个个点,分布是非常广泛的,几乎每个省每个地市都有足球项目.特别是在人才的选拔上,还是沿着正规学校到体校、体工队的路子,规律性很强.这在足球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是非常适合的,是符合足球运动发展要求的.这种情况,至少实现了均匀布点,保持了各地区之间的相对平衡.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实行了足球传统学校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突出了重点,地方领导和学校领导的爱好等因素也促进了一个地区或者学校的足球发展.

二是物质上为足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证.举国体制下,足球作为独立的项目融入体育系统的总体工作要求中,也进入了体育经费的支出体系,享有其他项目一样的权利.足球队员能够作为体育学院的学生或者国家干部,获得编制,运动队的经费也由政府出.这些保证了足球项目的正常运转,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

但是,这种计划足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暴露了自身的弊端:

一是整个运动项目的低水平发展.从整个国家范围来看,足球项目的布点相对比较均匀,但是,这种协调发展还处于低水平阶段.特别是人员的相对封闭,成绩和政绩不分,阻碍了足球运动进一步的发展.更为突出的是,在这种体制下,加上当时的政治原因,中国足球很难按照市场规律要求,实现和国际足球的有效融合,好的球员输送不出去,外援引不进来.

二是项目的经费一直非常紧张,制约了足球运动的发展.作为独立的项目,足球需要的经费较多,因为足球毕竟是参与人数众多的一个项目(奥运会项目中参与人数最多的一个单项),全国范围内的比赛又比较多,所以,需要的经费数额较大.另外,足球成绩不够突出,也影响了部分地区推进足球项目的积极性.

三是相对封闭的足球体系,难以和市场经济接轨.计划足球实质上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足球运动员的地区间流动、足球项目的市场开发,都难以实施.这样,足球的竞技特征虽然能够得以体现,但其社会属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却难以更好发挥.竞技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都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

带有时代烙印的中国足球举国体制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举国体制的最大缺点是没有形成中国足球的价格体系.举国体制实质上就是计划足球,其标志就是动用行政权力来分配足球资源,而不是以价格来这个市场最敏感的符号来分配资源,也就无法形成新的激励.这些在计划体制下行得通的东西,随着我们国家的市场化改革,继续保持下去是非常困难的,失去了举国体制存在的物质和制度基础.所以,举国体制虽然有一定的时代作用和特点,但在当前形势下,显然是必须改变的,或者必须注入新内涵.

当然,由市场配置资源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点.特别是对于中国足球来说,多个利益主体并存,绝大多数俱乐部还必须依附于母体企业都没有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使不同利益主体与不同利益取向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矛盾,俱乐部的所有人往往从母体企业角度来计算收益,造成价格失真,使市场配置中国足球资源的弊端日益显现,并且经常会被局部放大,出现问题.比如当前的烧钱模式,其实是锦标主义在市场化了的足球上的体现,但这种发展模式绝对不是符合足球发展规律的,至少不能够全面推进中国足球发展.出现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的分化是必然,因为我们的所有制变了,足球的运作主体从政府变更为各种所有制下的企业.这种所有制的不同,势必会造成利益诉求的不同,如果还是按照原有举国体制的思维来运作足球,势必会产生矛盾.从二十几年的中国足球改革历程来看,出现种种问题的机理正在于此.

由于思想认识和理论体系等方面的准备不足,使中国足球的改革从一开始就存在不彻底性.中国足协的政府背景,在很多方面依然没有脱离计划足球的影响,中国足球的改革手段很多都是行政命令式的,是举国体制的变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匆匆忙忙之间建立起来的价格体系是不能代表足球价值的,这种信息是失真的,是无法顺利地对接市场的.

从举国体制到职业足球以来的球员变化可以看出,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盛行成为损害中国足球的重要原因.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球员分析来看,我们可以看出,球员的学历水平几乎是逐渐走低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足球的人才来自民间和各个阶层,具备踢球条件的往往是高中生和大学生,当然也有一些工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队队员,大中学生的比例是相当高的,例如年维泗当年是个在读的高中生.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很多球员都经历了相对完整的中学教育,特别是初中教育,基本上都是在普通学校完成的.在练球初期,他们基本上处于边学边练的情况.到了职业联赛的后期,一方面是举国体制下的足球的群众基础被破坏,一方面又是少数青少年过早地进入专业训练,很多青少年甚至从7、8岁就开始走向了专业体制,成为小学生球员.

这种学历水平的降低,带来的是球员整体素质的降低.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大家对于足球的认识更加趋于功利:练足球就是为了挣大钱,为了练足球孩子可以赌上一生!在这种意识下,带来的后果是从事足球运动的青少年的人格上出离于寻常百姓,甚至出现变异.还诱发了给教练行贿,花钱买踢球的机会等事情.这种赌的心态,使更多人对于足球的参与望而却步,不敢再把孩子送到足球培训机构,造成了群众足球与职业足球的进一步分裂和疏离.

功利足球害死人,这种发展体制,不是在发现天才,而是在摧残人性.面对这些孩子,我们能说的也许只有这句话:救救孩子.这让我们怎么还有信心面对中国足球,还怎么去对中国足球寄予希望!

二、如何认识中国足球的市场化

中国足球要想市场化,必须要考虑到足球的特殊性.单纯从市场角度分析,足球不是效益最大化的有效市场工具,但职业足球确实是市场化的产物.当前中国依托于母体企业的职业化俱乐部没有完全从俱乐部的价值自身实现持续发展,所以当前中国的职业俱乐部并不是完全的市场化.即便如此,作为职业足球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合力运作,这是在很多国家已经证明了的.对于足球特别是职业足球来说,市场化但不能效益最大化,这是一种矛盾,但这个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

什么是市场化?市场化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存在.市场本身就是规则和利益的产物,有人制订了规则,得到大家的认可,之后就会有市场.当然,制订这个规则的可能是个别权威人士,也可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或者是一个权威的组织.对于中国足球也是这样,这种规则是在制订,但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于是各家的利益诉求就很难得到体现,很多人因此不认为中国足球是市场化的.

按照这个观点,和英超这样的联赛相比,显然很多联赛并不符合市场化标准.在亚洲范围,韩国K联赛中有两支球队有“现代”字样,他们是全北现代和蔚山现代,属于同一家族,等等.这种疑似某种关联关系的存在,极可能影响公平竞争,在英国是绝对不允许的.就是在中国的联赛中,这种关联关系也是被禁止的.在日本磐田足球俱乐部,磐田市政府拥有百分之二十的股份.在法国等国家的个别俱乐部中,也有政府的股份,这在我们国家也是不提倡的.即便如此,从现实情况来看,韩国、日本的联赛在亚洲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法国的联赛也有其相对优势,使其位列五大联赛之中.

足球评判标准的成绩部分是最直观的,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特别是职业足球,还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不过,单纯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完全的.如果把握不好这些方面的协调统一,对于足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例如,用经济效益最大化来评价足球,那么,球队能否取得好的成绩?打出好的成绩当然会有助于提高客户或者球迷对于具体的足球俱乐部所拥有的资源的认同.但是,好成绩不一定就能带来具体的效益.比如在中国足球的形势下,打好比赛势必要有高的投入,这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是相悖的.就是在欧洲,因为追求成绩而造成的投入过大,从而影响俱乐部发展的情况也是存在的.甚至很多豪门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佛罗伦蒂诺前的皇马几乎破产,国际米兰被曝出负有巨额债务,等等.

既然提到市场化,那么就必须明确中国足球的价格和价值.

价格是市场化的直接反映,也是顺利完成交易的最基本条件,对于职业足球来说,也是如此.中国足球市场化的失误,就在于这种价值和价格的背离.运作主体的缺失或者足协作为代行职业足球运作主体的机构的职能上的混乱,以及母体企业对俱乐部自身价值的评估更多从母体企业自身所获得的回报来进行,造成了价格的失真等,造成了中国足球价格体系的混乱.这种混乱直接导致了国企足球和民营足球的争论,导致了球员限薪不限薪的争论.中国足协既然不敢把各种资源交给市场,既然不努力培养市场,就不可能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进而由市场化的机制来对各种资源进行定价,实现足球资源的顺利交易和有效流通,进而形成独特的足球市场.

这种价格和价值的背离使中国足球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无法与欧洲高水平联赛进行对接.欧洲足球无法从中国足球找到真正有价值或者物有所值的东西,就没有与中国足球进行互动的期望.例如球员上,和欧洲球员相比,中国球员的价格高于自身水平,那么欧洲高水平联赛就很难从中国选拔球员,这几乎堵上了中国球员到五大联赛进行锻炼的通道.即便这种高价格能够吸引欧洲或南美球员,但那些顶尖的能够带动中国足球进步的球员还是很难加入到中国联赛中.

这种对行政资源的把握能力的渴望与对市场资源的贪婪态度,使足球改革无法达到彻底的程度.当然,这种渴望和贪婪的态度更多地体现在个人上,但危害是全局的.比如有新闻说国家队的热身赛的组织,经常是中国之队的运作公司盈方公司拉来的队伍国家队不去打,反而有些国家队的关系拉来的比赛国家队却同意去打.还有花钱进国家队,花钱打主力等传言,都说明了这种贪婪的存在.至于足协,虽然脱离了国家行政体系,但是否还存在部分官本位的情况?是不是可能会出现各种利益互相交织的情况?某些人是不是存在把足球当做平台,实现个人利益的情况?

当然,赚钱和当官都不是错误的事情,错误的是很多人为了赚钱和实现自身利益,却要更多的球迷和大众为他买单.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对此会有所反映的.足球就会成为大家抨击的对象,是因为没有人愿意无辜地承担这些结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负责足球发展的人也是无辜的,是不幸的,但这些人也和球迷一样,是买单者.

资源放到合适的位置就是资源,放在不合适的位置就是污染,比如一杯啤酒,喝到肚子里是啤酒,倒在地上就弄脏了地板.要建立中国足球的市场,必须重新分析中国足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要素,进行总体设计,合理布局.特别是要统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把握好经济组织和社会公益两重属性,推动中国足球的全面发展.任何只注重职业足球,忽视草根足球的认识和行为,任何只关注足球利益,忽视球迷乃至更多足球参与者诉求的思想,都是极端错误的.

所以,要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来建设职业足球,建立价格和价值体系,形成相对完善的市场.要从体现人的价值角度,从公益事业角度,来认识业余足球和足球人才培养等工作.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中国足球具备一般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特殊性之一:评价中国足球发展的标准不仅仅是经济指标,还包括成绩、人才、社会公众的满意度,等等.任何国家的足球事业,都是需要投入的.日本的职业联赛保持了盈利,其中作为俱乐部,日本的赞助商和股东,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俱乐部对母体企业的依赖依然很强.事实也证明,绝大多数抱有单纯市场化目标的职业足球俱乐部,经营都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评价中国足球的发展,不能仅仅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为标准.

特殊性之二:中国足球需要广泛的基础,这个基础是比职业足球所面临的相对市场范畴更宽泛的一个概念.足球的参与方式很多,作为个体,任何人都可能成为足球或者其他方式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既可能是潜在的足球消费者,也可能是其他角色.就像有人喜欢踢球,有人喜欢看球,有人喜欢说球一样.关注更加广泛的足球群体,满足民众对足球的需求,应该是中国足球发展的重要基础.

特殊性之三:中国足球作为公益事业和市场产物的双重性,决定了中国足球的回报机制一方面是面向投资人的,一方面是面向社会的.这使足球的回报体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精神的,但这两者并不是割裂开来的.面向社会的精神的回报,其实也是对投资人的企业或者产品的推广,是对投资人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的提升.物质的回报对于足球来说有着特殊的市场规律,因为足球有着很特别的定价机制.队员的高薪和运作的高成本,从物质角度来看,回报可能会是不足的.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分析,才能够相对完整地体现足球的价值,偏重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造成足球运动的不平衡,对足球的发展产生阻滞作用甚至是破坏作用.

三、市场化是否实现了大众化

大家对中国足球的期望到底有多高?谁也说不清楚.

一位从事足球工作的领导讲过这样的事情,来形容足球在中国体育中的地位.他说,有位领导曾经说过,对于足球来说,在奥运会上的分量是“一铜顶十金”.这话虽然不可考,但足以见大家对于中国足球的期望是多么高.那么,无论各级领导,还是广大球迷,对于中国足球的期望到底有多高?

抛开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个愿望”,事实上大家对于中国足球的期望和其他事业一样,也有个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最高目标当然是成为世界强队,在世界杯、奥运会等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最低目标应该是与中国足球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有关,那就是能够称雄亚洲,进入世界杯,有几家好一些的职业足球俱乐部,组成一个好一些的联赛.这些目标都是动态的,一旦实现了这个目标,就会有下一个目标等着.

这是向前看,如果向后看,对于中国足球来说,很多人也许能承受一两场失利,但不会再有更多的耐心,这是属于球迷和媒体的规律.足球和大多数体育项目的计分方式不同,足球的胜负和其他项目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胜负是足球在成绩上的最直观的体现,集中了大家太多的注意力.精彩表现、激烈对抗,等等,最后都可能被抽象成一个比分,或者最终名次,成为大家的关注点.

过程和结果的不同步或者不协调,在足球上是存在的.这种区别是和大家的参与程度有关系的,参与程度不同,感受自然也不同.如果不能到球场看球,甚至无法观看转播,那么足球对于大家来说就是比分、名次等,如果能观看比赛,足球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如果能亲自参与足球的管理,你脑子里的很多关于足球的概念都会改变.而这些结果,可能都是不同的人面对的同一场比赛,或者同一支球队.

以此来分析,说明大家对于足球的期望是没有止境的.这就是中国足球所面临的客观现实,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要想改变这种期望,就得从大家对于足球的参与形式上做文章,把抽象的比分和名次具体化,使更多的人享受足球的过程,而不仅仅靠结果,这应该是引导足球市场的最基本的理论支持.

未来是由很多概念组成的,但这些概念未必就能解释得了未来的世界.因为你是基于现在的认识来构建这些概念的,对于未来,你只是把这些概念寄存在那里,希望你的智慧能够升值.事实上是,这些概念对于足球来说,经常会变得扑朔迷离,无法把握.这不是让人悲观的理由,有了这些概念,才会有运作,有了这些运作,才会有市场行为.当然,这些概念在确立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了其存在的主体环境和客体环境,具备了先天的合理性.

中国足球为什么不具备这些先天的合理性?为什么在大家对于足球的热爱几乎就像来自于生理需求一样无法控制的情况下,中国足球却始终无法找到自己的大众?使中国球迷被赶到世界杯,赶到欧洲顶级联赛,距离中超赛场越来越远?这是因为中国足球混乱的伦理体系,因为中国足球本身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状态.这种非理性体现在对中国足球的期望上,体现在对中国足球的管理上,经常会走向谬误,闹出笑话.

中国球迷拥有哪些权利?

对于大多数中国球迷来说,只有看球和说球的权利,没有更多参与足球的权利.中国足球的发展“成果”之一,体现在球迷权利的弱化上.那么,对于社会各界对中国足球变了形的认识上,球迷是站在道德的高点,还是球迷体现了足球暴政?

显然,足球还不足以成为球迷的暴政.球迷手里没有深度参与中国足球决策的权利,却拥有在我国现有体制下最自由的言论通路.这种通路使很多言论直接影响决策层和管理层,所以,球迷对足球的影响不可谓不重要.毫无疑问的是,这种影响更多的情况下成了负面的,是对中国足球的质疑和否定.逐渐放纵下去,这就带有了暴政色彩,成为集体无意识的另类表现.

这到底怨足球人?还是怨球迷?谁也说不清楚.正因为如此,无论从决策角度看,还是从具体的中国足球运作体系来看,到媒体以及最基层的球迷,中国足球在每个人的心理上,都是自然免责的.出了成绩,属于每一个关心足球热爱足球的人,一旦出现失利,甚至连场上的球员都能找到推卸责任的理由,更不用说球迷了.这种自然免责的心态不仅仅适用于广大球迷,更适用于我们关于国家管理足球,管理体育文化事业的决策者们.

当前中国足球的热闹景象,是不是一种聒噪的情形,是不是喧嚣中的中国足球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这种聒噪状态下的失语,在功利主义的思想潮流下,势必会放纵太多谬误和偏差,极有可能使大家的热情再度受到无情打击.

球迷自身当然需要规范,因为,中国足球要进步,球迷也必须得到成长.

要想使球迷参与到市场化当中,必须使球迷的行为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规范起来.球迷群体是足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球迷虽然有着自身的利益,但足球运动绝对不是培养特殊利益群体的事业.例如买票看球这种最简单的商业模式,在中国的足球项目上就无法很好地实现,使之成为很多国内俱乐部头疼的事情.

要规范球迷,必须给予球迷希望,进而给予球迷对于足球的信仰.没有这些,使球迷失去了忠诚的理由,连背叛都找不到理由,一旦遭受打击,就会变得茫然.所以,要想规范球迷,必须要有健康的足球,有健康的运作体制和机制,有健康的形象.只有这些健康的东西,才能引导球迷,才能教育球迷,使他们忠于自己所爱的足球,忠诚于代表了一个地域的文化和社会的足球俱乐部.

离开了这些,到处充斥着假球黑哨传闻的足球,屡败屡战的足球,都会给这些热爱足球的人造成巨大的反差,使这些球迷变得逆反,也使他们一方面成为中国足球的支持力量,一方面将他们推向反抗的一方.

中国足球的不佳成绩和不良形象,使球迷对于足球的投入很难被社会认可,很多时候球迷本身成了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名词.由于我们国家还没有进入完全的消费社会,很多人还把足球当做不务正业的代表.就是很多球迷自身,也经常把足球作为不良情绪的发泄口,用语言暴力和行为上的暴力等方式随意表达自己的不良感受.

到底是谁在丑化和矮化球迷?是谁在损害球迷的形象?是中国足球本身吗?中国足球本身当然有难以推卸的责任,但要想追究损害球迷的责任,就不仅仅于此了.可以说,丑化和矮化球迷的过程中,球迷本身和部分媒体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就拿国内的比赛来说,看台上出口成“脏”、谩骂、侮辱球员的情况随处可见,甚至在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基地举行的开放日的训练赛中,发生过球迷直接指责球员,差点儿发生冲突的事情.这样的球迷对足球是不忠诚的,一些最低的道德准则在他们面前是无效的,甚至连幼儿园小孩都知道的对与错,在这些人身上无法体现出来.这些球迷很可能在平时都是彬彬有礼的白领,听话的学生,但面对足球的时候,却失去了基本的作为人的判断标准.这不仅使球员和球迷的距离逐渐疏远,也使球迷自身的声誉受到损害.

当然,球迷对于球员的排斥不是天然的.如果足球里有姚明和刘翔一样的球员,球迷也会疯狂追逐的.足球里出姚明的环境还不存在,在这个时候,媒体对于球员的一味批评和批判,会损害球员的形象,也使球迷逐渐对球员产生排斥心理.什么高薪低能、什么泡吧打架、什么绯闻女友,不管有没有,捕风捉影的事情在媒体和网络上出现得太多了.虽然球员中有上述情况,但并不代表全部球员,有些事情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可我们的组织对虚假新闻竟然没有任何约束.这样公开地违背我们国家的宣传方针的事件,在足球领域竟然就这样发生了.这在其他任何行当都是不正常的,但在足球圈内,却成了正常的事情.

在此形势下,球员成了弱势群体.他们没有话语权,就算通过接受采访有了表达的权利,也常常会被曲解,被断章取义.球迷看似很庞大的一个群体,在媒体的导引下,也会轻易地丧失话语权.何况,在球迷这个多样化的群体中,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利益人群,会根据自己的利益诉求来引导更多球迷,使之对中国足球的理解产生更多的偏差,对球员产生更多的误解.

关于球迷的负面描述,是球迷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足球的巨大损失.可悲的是,没有人重视这个.甚至连球迷本身都互相看不起,存在着一边热衷去看比赛,一边又把自己和一般球迷区别开来的怪现象.事实上,只要喜欢足球,球迷身份就是不可改变的.造成这种局面,不是个别球迷所能改变的,而是整个中国足球的大环境决定的,也是足球教育和引导功能弱化的具体体现.现实中的球迷,必须要做出自己应该做的,因为每个人不是通过足球一种方式获得教育.

四、必须认识到足球的基础建设

首先,中国足球的基础建设要重建中国足球的人才体系.中国足球在举国体制下,省市县都有自己的体校或者业余体校,这些机构中大多数都有足球专业.加上足球传统学校的设置,形成了相对完善和普及的足球体系.这种培养体系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包括足球专业在内的大批优秀人才,在职业联赛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的球员,都来自于这个体系.可以说,职业联赛初期的繁荣,甚至包括2002年冲击世界杯成功的重要人才来源,都是这种体制下的成果.很多球员在走向职业生涯之前,就是在体校或者足球传统学校进行的足球启蒙和最初的足球训练,属于存量资产.

随着职业化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关注点都集中到了职业足球层面,使原有的体系被忽略并遭到破坏.虽然后来有了市场化的足球学校,但这些足球学校的利益驱动机制过于单一,效益至上的思想非常严重,急功近利的情况非常普遍,没能起到培养人才的作用,甚至成为某些人挣钱的机器.因此,足校的兴起不仅没有扩大足球基础,调动更多的人参与足球训练,反而因为足球人才培养的贵族化和拜金主义等原因,使更多可能接受足球训练的青少年远离了足球,无形中削弱了中国足球的基础.

其次,要规范职业足球的运作方式.职业足球俱乐部位于中国足球的顶层,在足球运动发展过程中,职业足球俱乐部对于整个足球的带动和示范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好的球员需要好的俱乐部来养,因此规范的职业足球俱乐部的运作方式,是保证联赛水平的重要基础.俱乐部的运作都不规范,如何保证整个职业联赛是健康的?根本不可能.没有好的职业联赛,又何谈好的国家队和足球成绩!

例如一个空壳公司似的俱乐部,就是职业联赛中的不定时炸弹.具体到比赛,这种俱乐部的自我约束能力就会很差,比正规俱乐部更容易出现假球卖球的问题,球员更容易出现背离公平竞赛精神的行为,甚至球队出现罢赛、退出联赛,等等.这些随意性对职业联赛的消极影响都是长期的,潜在的.

只有规范的俱乐部,才能集中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才能保证高质量的训练和比赛,这些都是职业足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足球健康发展的需要.职业联赛发展健康了,业余足球和群众足球才能以职业足球为榜样,实现职业足球和业余足球的衔接,形成和谐发展的局面.

第三,要建立更多足球发展模式.中国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已经凸显出来了,在此背景下,建立更多的足球发展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事实上,荷兰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和业余足球就有着和欧洲其他俱乐部不同的特点,英国也是.虽然荷兰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在世界足球俱乐部的排名经常起伏,但荷兰队一直都是公认的强队.英国虽然有世界上最好的联赛,但英国国家队进不了世界杯、欧洲杯也是经常的事情.这就是说,足球世界的多样性本身就是其特点之一,对此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足球以往也有南派足球和北派足球的说法.那个时候,也是中国足球人才水平相对比较高的一个时期.由于当时中国足球游离于国际足球体系之外的时间太久,在战术以及组织上与其他国家存在的差距太大,失去了再次称雄亚洲的良好机会.但是,这种南派和北派足球的竞争与发展的积极意义,还是值得肯定的.

当前,进入职业化时代,这种模式上的多样化更值得肯定和推崇.日本有着亚洲最高水平的职业联赛,但日本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却是多样化的.这一点我们可以深入借鉴.因为两国俱乐部的历史是基本相近的,改革的基础是相近的.我们的差距在于组织,从决策到贯彻落实等各个阶段,中国足球相比于日本足球,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的规划和科学的操作.

第四,要加强足球基础设施建设.内涵式提升与外延式发展都是足球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所必需的.没有好的足球场,就训练不出来好的足球运动员.虽然贝利等天才球员有在胡同中踢球的经历,但他们最终的成长还是离不开正规的训练和比赛.这就要求有良好的足球基础设施作为足球运动发展的保证,对于技术日益精细化的现代足球来说,更是如此.

中国足球的基础设施一直比较薄弱,在二十世纪80年代末期,相当多的农村学生甚至分不清排球和足球的区别,更谈不上在正规的足球场上踢球了.后来,虽然学校的设施水平有了提高,但也很难让大多数中小学有上一座相对正规的足球场.就是很多大中专学校的足球场,也经常会限制使用.这种设施水平,比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巴西还不如.这样怎么指望我们能够在球场上和巴西抗衡,无异于痴人说梦.

虽然硬件设施只是一个保障,但没有良好的足球基础设施,就不会有高水平的足球,这是必然的.所以,中国足球要解决好认识、组织等问题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足球的基础设施建设.当然,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资源的重新布局,用于青少年训练的足球场建设好了,不仅仅可以用于培养青少年球员,还可以从事田径以及其他项目的训练,作用是综合的.这也符合我们国家发展体育运动的总体指导思想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