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抓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

如何抓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3-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与人的价值开发我国是人口大国,基数大,青少年人口也不少,但踢球人口不多,一组早前的数据足以说明人数之少,如中国足协数据显示,2007年,在中国足协处申办的足球学校共有56所,登记的足球俱乐部一共是497个,注册的青少年球员(即业余球员)数量是13524人,拥有职业合同的职业球员是1792人.这一方面是由于踢球需要高昂的投入,高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参与人群,这当然因为我国家

一、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与人的价值开发

我国是人口大国,基数大,青少年人口也不少,但踢球人口不多,一组早前的数据足以说明人数之少,如中国足协数据显示,2007年,在中国足协处申办的足球学校共有56所,登记的足球俱乐部一共是497个,注册的青少年球员(即业余球员)数量是13524人,拥有职业合同的职业球员是1792人.

这一方面是由于踢球需要高昂的投入,高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参与人群,这当然因为我国家长允许孩子踢球的目的比较单一,就是进入职业队挣大钱,与国外孩子踢球源于爱好且不以进入职业队为目标相比,两者大相径庭.

另一方面则是即使一个家庭足以承担孩子踢球的投入,但真正进入职业队的球员和扬名立万的更是凤毛麟角.面对足球这种高投入高风险的行当,在求稳的多数中国家长看来是不可取的,宁可让孩子去学绘画或者乐器,也不愿孩子投入足球.

要想让更多的人从事足球运动,必须从经济学角度认识球员价值.2016年初,新版«中国足球协会球员身份与转会管理规定»提升了培训补偿费用标准,被认为将能一定程度上调动各方力量参与足球人才青训的积极性.

如旧规中有关培训费用规定,国内转会时,中国足协管理的俱乐部划分为以下类别:中超俱乐部为第一类别;中甲俱乐部为第二类别;中乙俱乐部为第三类别.培训费用标准为:第一类别俱乐部:5万元人民币/年;第二类别俱乐部:3万元人民币/年;第三类别俱乐部:1万元人民币/年.而新规中各类别的培训费用则实现了翻倍,中超、中甲、中乙分别为每年10万、6万和2万元人民币.

国内某顶尖足校人员对此透露,培养一名小球员每年成本大约就要10万元人民币,而他们送往南美留洋的小球员每人每年成本则高达20~30万元人民币.如果考虑到每一个年龄段能够进入职业队的孩子极少,则更折射出俱乐部青训成本居高不下.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我国的足球管理部门在数据统计与信息公布上极其落后,先不说数据可信与否,一些关键数据如俱乐部数量、注册人口和注册球员数量等并不对外公布,一个不透明、封闭式的行业,是外人不敢涉足的,而这些对于整个社会了解足球乃至投入足球无疑是一种另类的阻碍,何谈调动社会力量?

上述种种现象根源在于认为限定了足球人的市场范畴.以职业队为目标,使中国足球变得急功近利,从事足球运动员的青少年成为球星挣大钱就是成功,否则就是失败.在这个观念的影响下,球员本身也成为功能单一的产品,除了踢球再无其他特长和谋生的手段.加上投入产出的严重失衡,造成了送孩子去踢球的家长和从事足球运动的青少年都有了一种赌徒的心态,拿自己的一生去博.因此,在足球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在当一些人在这个独木桥上纷纷坠落的时候,大多数就会望而却步,主动退却了.

要使从事足球运动的人得到人格的尊重,必须从社会学角度来认识球员价值.

作为足球运动员,首先是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例如在巴西,踢球就是寻常技艺,就和在中国会打乒乓球一样.踢球是巴西人的性格,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踢球一样不耽误学习其他技艺,不耽误自己成为一个能力足够完善,人生选择更加宽泛的社会人.

造成技能单一,综合素质较差,很容易被主流社会排斥的原因是球员本身被社会抛弃.在我们国家,孩子一旦踢球,就成了一个彻底的经济动物,早早脱离了社会.评价标准的完全物化,反过来使足球的价值观更加功利.孩子也就不可能把足球当做单纯的爱好,快乐地来参与了.

事实上,足球的社会属性是其基本属性,不仅体现在这项运动本身,也体现在球员身上.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足球队员,大多数来自民间,基本没有从小就从事专业训练的队员.就是李霄鹏等职业联赛之初培养的一批球员,也都是在学校上到初中.而现在的青少年球员,从7、8岁就开始封闭的训练,过起了与社会隔离的生活,这不仅不利于球员人格的培养,更不利于球员个人社会属性的体现.

球员失去了社会人的基本特点,足球人被严重边缘化,球员很容易出现排斥社会的心理,在行为上也会出现社交困难,对他人的不信任等问题.这种行为长期化,在大众的印象里形成概念之后,对于社会认识球员将会起到一定的误导作用,造成球员在大家印象中的扭曲.这样,除了热情的球迷,在更多的人眼里就会出现排斥球员情况,进而影响到整个中国足球的良好形象.

所以,球员必须是融入社会的,必须能够体现社会的基本价值需求.所以,球员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社会完成的教育,是不能被省略或者完全交给其他方式的.过去足球改革中出现这种局面,本身就是功利主义的一种体现.所以,要想推行足球改革,必须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切实加以解决.

二、中国青少年培养的得与失

中国足球青少年培养是有一些经验的.

“1316工程”和“健力宝”模式的启示:刘国江在二十世纪80年代在八一队搞的“1316工程”,即笼络了一批优秀苗子,按照13到16岁的培养要求集中培训.后来,出了大批的优秀队员.例如郝海东、江津,等等,都是刘国江“1316工程”成果.

健力宝队走出了国门,实现了整队到巴西训练.虽然这有很多的说法和诟病,但还是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例如整个去巴西学习和训练的队员中,大多数都能在中国顶级联赛获得自己的位置,很多队员还成了很有成就的球员,例如李铁还到了英超踢球.

这两种模式都有成功的方面,其中值得吸取的经验是什么?这两种经验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选材的高起点.无论是“1316工程”还是“健力宝”青年队,选材都是面向全国,选取最优秀的青少年球员.“健力宝”足球队曾经对选材对象进行严格的骨龄测试.在当时情况下,应该说,两种模式的选材都是非常严格的,最终实现了选拔相对比较优秀的球员的目的,这为保证两支青少年球队以后的成材率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是培训的系统性.“1316工程”因为有着试验性质,或者说是因为刘国江实验自己的青少年培养理论的重要探索,使这些球员都系统地按照刘国江制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进行训练,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培训过程.“健力宝”在巴西更是这样,五年时光,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条件下,训练也是自成体系的.再加上与巴西地方足球的交流,丰富了“健力宝”青年队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模式,提高了训练效果.

三是抓住了机遇.“1316工程”培养出来的球员正好赶上了职业联赛开始,使他们迅速成为职业联赛的骨干.“健力宝”青年队回到国内的时间是1998年,正是职业联赛最为红火的时期,这些球员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成为职业联赛中非常重要的一批球员.这两批球员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之高的成材率,与职业联赛这个舞台是分不开的.

那么,这两种模式的缺陷在哪里呢?

他们的共同缺陷是缺乏复制性.这两种经验无法作为一种典型案例,复制到更广的范围.后来,云南红塔也曾经派球员赴巴西培训,还有其他俱乐部也曾经派队到巴西训练,但效果都不如“健力宝”青年队.究其原因,是没有吸取以上三个方面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机遇上,这批队员也没有刚刚兴起的片赛这样广阔的舞台.何况他们在选材以及培训的系统性上和“健力宝”相比还没有什么优势.

至于“1316工程”,当前已经实现了新的突破.例如鲁能泰山足球学校,他们的选材以及培养,已经有了自己的内容和特点.例如单年龄段分队,以外教为主形成的训练大纲和几年来建设的独具特色的训练设施等,与“1316工程”相比,已经形成了更加科学的体系,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惜的是“1316工程”培养的球员所面临的舞台是整个职业联赛,而鲁能足校优秀球员的出口却狭窄得很,加上缺乏规划,1993年龄段的球员作为当初国内最优秀的一批,没有取得健力宝、“1316”这样的成绩,十分可惜.

培养青少年与球队成绩的关系是矛盾的?

既要培养优秀球员,又要取得好的成绩,能不能协调好?从鲁能的经验看,这是个很大的矛盾,在鲁能足球的具体运作者中间,甚至出现了要想培养年轻球员,就必须牺牲成绩的说法.其实,从博卡青年足球俱乐部和阿贾克斯足球俱乐部的经验来看,这对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培养年轻队员和取得良好成绩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出现两者矛盾的情况当然有鲁能足球指导思想上的问题,也有中国足球急功近利的缺点在现实中的反映.作为志在争第一的鲁能足球来说,吸引最优秀的球员到俱乐部踢球,这是必需的.这与青少年培养之间就存在了矛盾:优秀球员要引进,那么自己培养的球员的锻炼机会就要减少.特别是对于山东这样足球在最近二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地区,要想培养出全国最好的球员,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事实上,就是在中国足球的历史上,也有成功的例子.大连在八连冠期间,曾经更换过几茬队员,甚至还有队内存在矛盾的说法,大连最终还是创造了中国足球历史性的辉煌.当然大连足球的底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只是在职业联赛中有了体现而已.别的地方没有这样的底蕴,这种经验也就失去了更广泛的意义.对于山东、上海等地方来说,足球也正在形成自己的传统,这些经验还是值得吸取的.

特别是鲁能足球,在其整个足球体系中,有了自己的足球文化这个优良的基因,有了青少年培养这样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应该比过去的大连做得更好.如果没有超越大连,问题出在哪里呢?肯定不在青少年培养上,而是在管理上.

三、青少年足球人才是职业足球与大众足球的有效嫁接

青少年培养是很多俱乐部的核心竞争力.

大凡成功的联赛,都有着完善的青少年培养体系.世界上各俱乐部都十分重视青少年培养工作,如AC米兰等著名俱乐部需要保住世界顶尖俱乐部的地位,很多年轻球员虽然不是自己培养,但是他们发现人才的网络几乎遍布整个世界或者足球重点地区.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荷兰的阿贾克斯和阿根廷的博卡青年俱乐部,青少年培养更是其重要的知识产权,是其俱乐部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2005年,鲁能和阿根廷的博卡青年俱乐部进行了洽谈.洽谈的主要内容是两个俱乐部一线队的交流和青少年培养,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共享.当时,时任博卡俱乐部主席现任阿根廷总统马克里就两队打商业比赛等事宜进行了具体的协商.博卡俱乐部到中国打四场比赛的价格从200万美金谈到80万美金,甚至还有往下谈的可能.就算让马拉多纳到中国来出席活动,以博卡俱乐部的名义来邀请,也只需要10万美金.

但具体到青少年培养方面,博卡俱乐部的出价是一年60万美金.而且这个价格从一开始就没有丝毫的商量的余地.最终,博卡俱乐部的总经理受主席的委托,到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进行了现场的考察,认为在各个方面都具备合作的基础,但在价格上,却无法协商一致.最终,这个合作流产了.在这次洽谈中,博卡俱乐部的主席和总经理反复强调,青少年培养方面属于他们的知识产权,是不能随意降低价格的.

这说明了博卡俱乐部对青少年培养工作的长期重视,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内容和操作方式.当然,博卡能有这样的自信,也来自于阿根廷广泛的足球基础.特别是对于把自己定位为社区足球队的博卡俱乐部来说,这种基础也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

要想发展好足球,必须深刻认识青少年足球的成长规律.

青少年一旦喜欢上足球,其成长一般分为几个方向:极少一部分会成长为职业球员或者足球从业者;另外一部分成为关注足球的球迷;剩下的一部分会逐渐消除对足球的爱好,脱离整个足球运动.这三个部分组合起来,就是一个枣核形的结构,中间大两头小.

确实,很多青少年通过训练足球,不仅喜欢上了足球的力量与对抗的魅力,还可能喜欢上球星,喜欢观看比赛以及消费其他与足球有关的产品.一旦他们成为忠诚的球迷之后,这种爱好会伴随他们一生.和职业足球一样,从这个现象来看,球迷也要从娃娃抓起,这才是没有球迷就没有足球的真谛.球迷是多样化的,球迷不仅仅包括那些买票看球的人.这些自称养活足球的人对于足球来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按照这三个组成部分来分析中国足球在青少年培养当中存在的问题,首当其冲的还是功利性.功利主义害死人,对于青少年足球来说确实如此.因为这种功利主义,踢足球在学校和家长眼里成了不务正业,一旦踢球就到足球学校,去往职业球员的队伍里挤,一边挣大钱,一边成为“坏孩子”中的一员.最终,不仅那些学足球的人的世界观被彻底物化,所有关注足球的人的观念都被物化,整个足球的氛围也会因此而浮躁起来,最终形成物质主义引导一切的局面.

这是违背足球规律的事情.本来足球是一项很健康的运动,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技战术内容,对于青少年的心智锻炼很有益处,足球所体现的团队精神,对于提高青少年的协作能力也很有帮助.但是,整个足球转向物质主义之后,关于足球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就变了,这些功能成了不受关注的部分,因而被弱化.足球作为一项运动,也慢慢被打入另册,成为不良运动的代表,最终真的成了“珍爱生命,远离国足”了.

虽然如此,但中国足球的希望还是在青少年,离开了青少年,中国足球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想调动更多的青少年参与足球,还足球一个健康的肌体,需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导向.这种导向就是如何更好地发挥足球在愉悦身心、强健体魄、教育青少年的作用,从而使中国足球也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这是足球发展的基本法则.

发展好足球,必须找到适合中国青少年足球培养的模式.

事实证明,单纯的寄宿制的足球学校模式,除非重点放在顶尖球员的培养上,对于更多足球学校来说在目前来看存在着一些弊端.目前国内足球学校本身就是物质主义的代表,这不仅仅体现在很多早期的足球学校只是部分人圈钱的工具,还体现在足球学校模式脱离社会自成一统的模式,是不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即便是培养出了个别足球技术出色的球员,但也有更多青少年因此失去了更好的成长环境.所以,我们不应该支持过早地从事专业化的训练.刘翔取得那么大的成就,而他真正开始练跨栏又是什么时候呢?他转向跨栏时已经14岁了.而这时,我们在足球学校的学生,14岁时有的已经练了5、6年足球了.

青少年的当务之急还是要放到社会上,特别是教育系统这些青少年比较集中的地方,而足校应该改成业余俱乐部运作模式.在全世界都是这样的模式,我们过去也有这样成功的经验.这些已经被证明了的经验,就应该好好借鉴,从而建立自己的青少年培养体系.当年上大学那么难的时候,还有那么多足球传统学校,为什么现在学生的生活如此丰富了,好多足球传统学校反倒丢失了自己的“传统”?

难道足球成了过时的东西?显然不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中国足球管理机构对这块资源的不重视,或者重视而不得法,使青少年足球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失去了基本的锻炼教育引导功能.这些谬误的发生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因为在举国体制下,足球和其他项目相比没有什么特殊性,足球体现的是所有体育项目的一般特性.打破举国体制之后,足球的特殊性和关注点就发生改变了,进一步造成了这种价值观的改变.

这样分析,我们可以给青少年培养开出药方:中国足协或者国家体育主管部门,通过各种形式维护好足球运动的“健康”,调动社会力量来参与青少年培养.调动社会力量不仅是调动社会上的物质力量,还需要为青少年足球人才融入社会提供条件.否则,过早脱离社会,对于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怎么能对职业足球有正确的认识呢?显然是不可能.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些有意培养孩子从事足球运动的人是能够看到脱离社会对于孩子的消极影响以及由此给孩子带来的成长的风险.这样,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家长排斥足球,不希望孩子从事足球训练,直接造成了从事足球训练的青少年数量的减少.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之一就是大力加强业余俱乐部建设,形成一批非盈利的业余俱乐部.其中一些社会性的足球学校在地方政府或者相关企业的支持下,直接改组成为业余俱乐部,或者成为某些参加顶级联赛俱乐部的卫星俱乐部,获得参加相应级别联赛的资格,不管怎么改,这些足校都要淡化功利主义.另外一些团体或者企业、高校也可以建立业余俱乐部,组织参加各类训练,并被足球管理机构纳入到竞赛体系中来.或者以其他方式建立业余俱乐部,参加业余联赛和各类足球活动.

这样,在普及足球的同时,会更好地调动大家参与足球的热情.政府只要多建足球场,做好注册和竞赛组织等管理工作就可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