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1 起步提高阶段(1953—1966年)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力孱弱,国民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体育承载了“增强人民体质”的历史功能。在新民主主义新体育思想中,“体育为人民服务”是本质和核心,是对新中国国民权利和人民政府职能的新认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现了“体育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和任务,而“国民体育运动的普及化和经常化”就成了实现目的和任务的途径和方法[1]。
这一时期我国竞技游泳发展的主要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游泳运动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竞赛活动,达到“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竞技游泳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当时群众性游泳竞赛活动的普遍开展。在那个时期,虽然我国的群众性游泳基础还很薄弱,业余游泳体校刚刚建立,全国参加正规游泳训练的运动员仅有数百人,但部分游泳项目达到了世界级水平[2]。
(2)以我国优秀选手吴传玉在第1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游泳比赛中,获得男子100m仰泳金牌为标志性历史事件,为我国游泳事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预示我国游泳新篇章的开启。
(3)据我国游泳史料显示,在1954年全国游泳竞赛大会中基本刷新旧中国的游泳纪录。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4年期间,我国游泳运动员穆祥杰、莫国雄、戚烈云3人分别5次创造了男子100m蛙泳的新世界纪录。
(4)20世纪60年代中期,虽然我国游泳整体实力偏低,但部分男子单项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如男子100m自由泳、100m蝶泳、100m和200m蛙泳等项目均已进入了世界排名前20名行列,代表我国男子游泳运动员群体在部分项目上实现了突破,形成了一定的集团优势。
以上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游泳发展史的若干标志性事件的发生,昭示着我国竞技游泳发展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与世界竞技游泳水平的定基和环比增长对比表现如下。
(1)起步提高阶段我国与世界竞技游泳整体水平的定基和环比增长对比。
通常情况下,年度单项最好成绩可以用以体现该国竞技游泳的顶尖级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而将每年度各单项最好成绩集合,就能够体现该国竞技游泳的整体水平。图4-1是我国与世界竞技游泳整体水平定基增长趋势图。从图中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结论:从1954—1966年的13年间,我国竞技游泳整体水平的定基增长幅度要大于世界水平,且呈现出我国整体发展趋于逐年加快的发展态势。一方面说明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竞技游泳发展起点低,提高空间较大,整体定基增长幅度大,所以表现出比世界要快的发展态势,但从具体成绩分析,还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显著的差距;另一方面,虽然世界竞技游泳整体水平的定基增长幅度小于我国水平,但其维持在较高水平上的缓慢提升,只是成绩提高、难度不断加大,表现为定基增长幅度的放缓。
图4-1 1954—1966年我国与世界竞技游泳整体水平定基增长趋势
从图4-2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和世界竞技游泳整体水平呈现出波浪式起伏的发展态势,虽然环比增长幅度存在差异,但两者的发展轨迹大致相同。其中1957年呈现出负增长,我国和世界分别是-0.88%和-0.48%;1963年和1965年两者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发展趋势,这两个年度我国分别出现了0.83%和2.85%的增长,而世界却出现了-0.02%和-0.56%的负增长。
(2)起步提高阶段我国与世界男子竞技游泳水平的定基和环比增长对比。
从图4-3分析得出,与世界男子竞技游泳水平相比,我国男子历年定基增长幅度大于世界水平,从历年增长幅度的总体趋势来看,两者都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发展态势,只是我国男子的定基增长幅度大于世界水平。
从图4-4可以清晰看出,在13年间我国男子竞技游泳水平环比增长幅度的逐年比较中,出现了4次负增长,分别是1957年(-1.24%)、1961年(-0.24%)、1964年(-0.62%)和1966年(-0.58%)。而世界男子竞技游泳水平也出现了3次负增长,分别是1957年(-0.61%)、1963年(-0.06%)和1965年(-0.86%)。两者在1957年出现过一次共同下降,而1961、1964和1966三个年度中出现了3次完全相反的发展态势,在这三个年度中我国男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世界男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
图4-2 1954—1966年我国与世界竞技游泳整体水平环比增长趋势
图4-3 1954—1966年我国与世界男子竞技游泳水平定基增长趋势
图4-4 1954—1966年我国与世界男子竞技游泳水平环比增长趋势
(3)起步提高阶段我国与世界女子竞技游泳水平的定基和环比增长对比。
从图4-5的数据分析得出,我国女子竞技游泳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历年定基增长幅度大于世界水平,从13年间定基增长幅度的总体趋势来看,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每年的定基增长幅度都大于世界水平,且每年度都以近两倍于世界水平的幅度增长。
图4-5 1954—1966年我国与世界女子竞技游泳水平定基增长趋势
从图4-6中可以看出,在13年间,我国女子竞技游泳水平环比增长,出现了2次负增长,分别是1957年(-0.51%)、1966年(-0.60%),其余各年度都呈现出增长态势,其中1961年增长幅度最小,为0.61%,而1965年增长幅度最大,为2.95%。这一时期世界女子竞技游泳出现了4次负增长,分别是1954年(-0.06%)、1957年(-0.35%)、1961年(-0.27%)和1965年(-0.27%),其余各年度均为增长趋势,其中1963年增长幅度最小,为0.02%,1964年增长幅度最大,为2.05%。两者在环比增长趋势的对比中,表现出运行轨迹大致相同,但是增幅差异较大的总体发展趋势。
图4-6 1954—1966年我国与世界女子竞技游泳水平环比增长趋势
4.1.1.2 停滞下降阶段(1967—1971年)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十分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世界竞技游泳迅猛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此时期我国游泳活动多为出于政治目的的自然水域群体性游泳活动,其如火如荼般开展,方兴未艾。虽然这些群体性游泳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游泳技能,但对于我国竞技游泳的发展并无实质上的促进作用。而此时,我国竞技游泳发展的游泳专业训练和竞赛活动全面停止,运动员训练水平大幅下滑,由于“文革”缘故,使得我国竞技游泳出现了停滞现象,错过了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与世界水平逐渐拉大,大部分项目的成绩仍低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水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在这场以文化首当其冲的浩劫中,我国竞技游泳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其整个跌入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最低谷,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4.1.1.3“文革”之前我国竞技游泳的发展特征
(1)发展起点低,增长幅度大,总体趋势稳定。从以上我国与世界竞技游泳整体、男子和女子的定基与环比增长趋势对比中,发现我国男子和女子的定基和环比增长幅度都要大于同期世界水平,呈现出递进增长的发展态势,从历年增长态势看,幅度都要大于世界整体水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那一时期我国竞技游泳整体实力弱,发展起点低,提高空间大,实际表现为我国竞技游泳整体水平定基与环比增长幅度大,且整体趋势稳定。
(2)我国与世界竞技游泳的整体发展趋势显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从以上环比增长趋势的数据对比中,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和世界男子、女子竞技游泳发展水平,在1957年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下降幅度也基本相同;而在其他年度中,虽然我国和世界竞技游泳上涨或下降的幅度略有不同,但整体运行的轨迹基本是相似的。
(3)竞技水平发展呈现出周期性涨落变化和螺旋式上升发展。从以上我国男子和女子定基增长数据分析,我国竞技游泳整体水平的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其时快时慢的螺旋式上升运行轨迹,预示竞技游泳的发展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及训练、竞赛、管理调控等不同层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这些因素使得其发展具有曲折性;而从环比的增长数据分析,可以清晰得出,我国男子和女子竞技水平表现为4年一个周期的上升或下降的涨落变化,在4年周期中总是以前一个周期的最低点为起点开始爬升至最高点,然后逐渐下降至另一个最低点,表现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周期性涨落变化。
(4)男子竞技水平高于同时期女子竞技水平。从我国竞技游泳起步发展阶段的男、女世界游泳排名来看,我国女子游泳选手无一人进入世界前20名,而男子运动员的世界排名明显优于女子选手,多人次、多项目进入世界前20名,在蝶泳、100m自由泳和蛙泳等项目上具备了一定的世界竞争实力,特别是在蛙泳项目上拥有多名世界顶尖选手,具备较好的人才储备。由此反映出此阶段我国男子整体水平明显高于女子的特点。
(5)我国竞技游泳优势项目多集中于男子短距离项目,从进入世界游泳排名的项目分析,主要集中在自由泳、蝶泳和蛙泳项目上。此阶段中,我国男子游泳运动员在蛙泳项目中的成绩最为醒目,曾经3人5次创造了男子100m蛙泳世界纪录,并多人多次进入100m、200m项目的世界前20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