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丝竹雅韵遍暨阳

丝竹雅韵遍暨阳

时间:2023-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丝竹雅韵遍暨阳每当我们从电视上看到演奏艺术家演奏著名的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每当我们从电台里听着这熟悉的旋律,就会想起它的作者刘天华,就会想到江阴的江南丝竹。江南丝竹融合在江阴人的生活之中。近百年中,对江南丝竹有重大贡献的江阴人,既有被江泽民总书记赞为“中华民族的骄傲”的刘天华,也有像郑觐文、周少梅、刘北茂这样一批有较大影响、成就卓著的丝竹名家。
丝竹雅韵遍暨阳_江阴民间文艺

丝竹雅韵遍暨阳

每当我们从电视上看到演奏艺术家演奏著名的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每当我们从电台里听着这熟悉的旋律,就会想起它的作者刘天华,就会想到江阴的江南丝竹。

江阴人特别钟情江南丝竹。100多年来,江南丝竹以它秀雅、明快、轻盈、柔美、抒情、流畅等种种格调,一直在江阴地区盛行。

江南丝竹始于明清时期,是在太湖流域各城镇乡村多种风俗活动中传播的民俗性丝竹音乐演奏样式。作为中国传统丝竹合奏样式的地方性代表乐种,在晚清时经一批深受吴文化滋润的文人音乐家进一步修饰、雕塑而成,其母体是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江南各地的丝竹、细乐、清乐等样式。而这些可以总体称为“江南晚清丝竹乐”的器乐合奏样式,则是环太湖流域地区源远流长的丝竹音乐传统的一种地域化音乐文化延续和发展,其渊源可以上溯至南宋时期出现在江南地区的“细乐”、“清乐”和“小乐器”,甚至还可往前追溯至东晋南北朝时期在江南地区早负盛名的“清商乐”中的丝竹乐合奏传统。

由此可见,江南丝竹乐种的形成,应当在晚清至民国初期“民俗性”丝竹音乐向“雅集性”丝竹音乐演变的特定历史阶段。江阴的音乐知名人士对江南丝竹乐种的形成作了十分重大的贡献。郑觐文1918年在上海成立了“大同乐会”;刘天华两次利用暑假在江阴成立了“暑期国乐研究会”,于1927年在北京成立了“国乐改进社”;周少梅1930年在江阴顾山成立了“香山丝竹社”……他们的努力都对江南丝竹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江南丝竹这一音乐样式于民国初期,在江阴及周边县市和上海地区演进成为一种“雅集性”丝竹音乐演奏样式,并于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造成广泛影响,以其悠久的历史、鲜明的江南地域文化特色、丰富而具有代表性的曲目、结构相对稳定的乐社组织、一大批技艺精湛的演奏家,而被视为是一个典型的地域性民族器乐合奏乐种,最终被音乐界冠名为“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常用的乐器有:二胡、琵琶、笛、箫、笙、扬琴、中胡、三弦等。江阴人常演奏的曲目有:《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云庆》、《行街》、《四合如意》、《欢乐歌》等。更多的是演奏歌曲、小调,伴奏锡剧演唱。

江南丝竹融合在江阴人的生活之中。在城市、在乡村,会吹奏、会操琴者比比皆是。但凡乡村、集镇的灯会、庙会,都要配以江南丝竹演奏;民间婚丧嫁娶、喜庆吉日,也离不开江南丝竹。在寻常的日子里,无论是春雨潇潇的清晨,还是月白风清的良夜,人们的耳际常常会飘过清亮的笛声,悠扬的箫声,间或是扣人心弦的二胡声。在江阴,历代诗人吟咏江南丝竹的诗篇比比皆是:“清响发瑶琴,泠然太古心。子期谁为远,风月是知音。”(明徐大伦《弹琴》)“二十二条金缕丝,半规如月高张之。丫头十五店门坐,玉纤敲出断肠词。”(清钱之燧《洋琴》)钱是江阴北人,此诗也许是当时乡间丝竹的写照。“秋风引长笛,清夜吐新声。一缕相思调,无穷孤客情。塞寒云不渡,山静月初明。恍惚江干上,依依杨柳生。”(清陈安《闻笛》)……江南丝竹,滋润着一代一代的江阴人;一代一代的江阴人,也不断丰富着发展着江南丝竹。

在这片土地上音乐名人辈出。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为避王位定居江阴,他自幼酷爱音乐,音乐造诣颇深,对后代有着不小影响。近百年中,对江南丝竹有重大贡献的江阴人,既有被江泽民总书记赞为“中华民族的骄傲”的刘天华,也有像郑觐文、周少梅、刘北茂这样一批有较大影响、成就卓著的丝竹名家。

郑觐文(1872~1935),字光裕,江阴澄江镇人。12岁时,已熟知丝竹音乐。17岁时,考取可入读“国子监”的副范生,开始雅乐学习和研究。之后凭借娴熟的丝竹演奏技巧,被聘任江阴文庙乐师助教;曾在江阴教授小学丝竹音乐和乐歌,在家乡江阴打下了探求民族音乐传统厚实的基础。1911年,他离开江阴到上海,创建了我国当时规模较大、历史较长、以习研我国民乐为主的民间半职业化音乐团体——大同乐会;组建了当时最大的新型的民族管弦乐队;改编了后来成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璀璨明珠的江南丝竹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等乐曲;改革和仿制了163件古今民族乐器。他为振兴国乐不遗余力,奋斗终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春江花月夜》为发端和代表的古典乐曲移植曲目,在江南丝竹乐种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开了江南丝竹音乐作品文人移植曲目之先河,为后续近现代专业器乐演奏家和作曲家整理、加工、改编乃至创作更新的江南丝竹曲目,提供了曲目基础和前期成功的经验。同时,使江南丝竹这个晚清之前仅在一个局部区域文化范围内生存、传播的民俗性乐种类,开始进入中国民族器乐演奏精英群体的文化视野,并由此登上纯器乐合奏鉴赏表演的“大雅之堂”,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广泛影响。

周少梅(1885~1938),江阴顾山镇人。他出生在一个“丝竹音乐”世家。其父周靖梅是丝竹音乐家,有“琵琶圣手”之美誉。周少梅8岁时,在父兄的悉心指导下和家乡丝竹音乐环境的熏陶下,学习了二胡、琵琶等多种江南丝竹乐器的演奏技法。由于他刻苦钻研,很快就成为远近闻名的“丝竹能手”。1907年他22岁时,应聘任小学国乐指导员,开始了他30年的丝竹音乐的教育生涯,成为我国第一个登上学校丝竹音乐教育讲坛的国乐教师。编著《国乐练习曲》、《京戏练习曲》、《周少梅国乐谱》、《周少梅曲谱》等国乐教材,举办各种国乐培训班,教授生徒100多名,经他培养的陈俊民、勇士衡、勇士铿等,被推荐进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教育科等任国乐教师。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古琴演奏家吴景略也曾拜他为师。

刘天华(1895~1932),字寿椿,江阴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他从小酷爱音乐,自小接受江南丝竹的熏陶,从僧家佛事和春秋丁祭的钟鼓管弦之中深受启示,从此走上音乐研究之路。他曾以顾山丝竹高手周少梅为师,学习二胡、琵琶演奏技艺,向崇明派琵琶演奏家沈肇洲学瀛洲古调,去河南开封学古琴。1920年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切磋江南丝竹和吹打乐。1928年创办国乐改进社,主编《音乐杂志》,以二胡为主,开展演奏、创作、教学研究活动。改进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创作了一批二胡和琵琶练习曲,其中有二胡曲《良宵》、《空山鸟语》和琵琶曲《十面埋伏》、《改进操》等。他还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等记录唱腔曲谱,翻成五线谱,开创了京剧唱腔固定成谱的先河。他是把丝竹乐器中“流落街头”的胡琴以及琵琶等领进高等艺术专业学府的第一人。1925年他根据民间器乐曲牌《新水令》整理、改编成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以后从丝竹音乐及民间乐曲中吸取了丰富的素材和音乐精华,创作了流芳百世的十首著名二胡独奏曲和三首琵琶独奏曲。

江南丝竹,曾经使有着相同爱好的丝竹高手惺惺相惜,共聚江阴。他们切磋技艺,共同培育、滋润这枝艺术之花。除了郑觐文、周少梅、刘天华、刘北茂,还有黄致君、澈尘和尚等。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当年也在江阴顾山同周少梅切磋技艺,并在北、华士一带生活过,他的丝竹演奏,曾经打动了多少江阴人,至今还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纪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阴的江南丝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把大力推进江南丝竹当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群众文化的一项大事来抓,经常举办各种江南丝竹比赛和以江南丝竹为主题的大型音乐会。

1991年,由江阴市人民政府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了“天华杯”全国少年二胡比赛;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广电部、中国作协、中国音协和江阴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在北京举行“江阴刘氏三杰”纪念活动和音乐会;举办刘天华逝世6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1995年,国家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北京举办纪念刘天华诞辰100周年音乐会,江泽民总书记观看了演出,并发表重要讲话,称赞刘天华“是我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同年6月,江苏省在南京大行宫会堂举行刘天华诞辰100周年音乐会。2002年6月,江阴电视台与江苏海澜集团举办纪念刘天华逝世70周年音乐会,邀请奥地利维也纳莫扎特交响乐团和中国东方交响乐团,联袂演奏刘天华的10首二胡名曲。并特邀世界著名指挥家沃尔夫冈·格罗斯和我国著名青年指挥家彭家鹏担任指挥,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领奏《空山鸟语》和《光明行》。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和江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天华杯”全国民乐比赛,1995年起,每两年一届在江阴举行。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音协,延边、哈尔滨、武汉音协,以及全国9所专业音乐学院,香港、澳门、台湾音乐机构,分别组织当地的初、复赛,各地、各校推荐1名选手参加在江阴举行的决赛。1995年举办全国少年二胡比赛,有33名选手参赛,江阴刘媛获二等奖;1997年举办全国琵琶比赛,有41名选手参赛,江阴徐婷婷获三等奖;1999年举办全国青年二胡比赛,有39名选手参赛,江阴赵志坚获三等奖;2001年举办全国少年二胡比赛,有42名选手参赛,江阴蒋煜琪获三等奖。1999年在举办全国青年二胡比赛的同时,还举行了中国民族器乐(二胡)制作大赛。

从1997年起,江阴市还每两年举办一届天华故乡民乐风大型音乐会。1997年10月,音乐会邀请全国著名民族器乐演奏家闵惠芬(二胡)、林石诚(琵琶)、张鑫华(柳琴)、赵承伟(三弦)、刘英(唢呐)与江阴天华艺校、江阴天华乐队师生等150多人同台演出。江阴籍著名指挥家、上海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曹鹏担任指挥。从1999年到2007年,每隔一年举办一届天华故乡民乐风大型音乐会,已经举办了5届。

2007年9月22日,由江阴市文化局举办、江阴市文化馆承办的江阴市“江南丝竹”演奏比赛在市文化馆艺术剧场举行,来自全市各镇的17支江南丝竹队参加了比赛。2007年11月3日,江阴市邀请“长三角地区”上海、浙江、江苏有关城市的江南丝竹乐队来江阴举办了“长三角地区”江南丝竹展演。上海江南丝竹协会中国国乐团、太仓市恒通丝竹乐团等10支乐队参加展演。中国著名的丝竹大师闵惠芬、陆春龄到场作了精彩演奏。

江阴的江南丝竹还走出国门,进行国际交流。近几年中,先后传播到新加坡、日本、奥地利、德国和法国等国家。2003年2月,江阴天华艺校民乐团举行访欧演出,在世界音乐城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举办“天华之声”中国民族交响音乐会,演奏刘天华的《良宵》、《光明行》、江南丝竹和传统古典曲牌,后又赴德国慕尼黑和法国巴黎,举办了两场音乐演奏会。

江阴的江南丝竹爱好者众多,历来乐队组织也不少。1911年有江阴“集乐社”,1930年周少梅在顾山成立“香山丝竹社”,解放后又有“周少梅国乐社”、“雅韵社”、“青年民族管弦乐队”等。如今全市有民乐培训机构9个,各式各样的民乐队伍近50支,遍布江阴全市各个乡镇和村落。其中由江阴市文化局颁发“江南丝竹社”名称的有17家,它们当中有长年开展江南丝竹演奏活动的顾山周少梅国乐社、长泾镇泾苑民乐队、利港镇丝竹社、月城镇民乐队、祝塘镇民乐队,有由老年科技协会艺术团发展而来的江阴市塔影江南丝竹社,经常在中山公园里演奏的“我们还年轻”丝竹队,活跃在寿山路社区的江阴女子乐坊丝竹队等。江南丝竹,真正融入了江阴人的生活中。

2008年4月18日晚上,江阴市学院场。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江南丝竹演出,江阴城乡的230多位丝竹演奏者在这里登上了“欢乐夜晚·幸福江阴”周周演舞台。他们中最小的才8岁,最大的已经75岁。《金蛇狂舞》、《喜洋洋》、《梁祝》、《紫竹调》、《赛马》……一连串的乐曲通过二胡、古筝、扬琴、笛子、琵琶一贯而出,让广场上挤挤挨挨的观众听得如醉如痴。

这样的演出场面常演常新。不仅在城区,在顾山,在长泾,在青阳,江南丝竹乐队常演不衰,几乎是“夜夜闻丝竹”。江南丝竹,已经成了江阴群众文艺演出中的一份必不可少的艺术大餐!

江阴的江南丝竹,树大根深,新枝茁壮。除了老一辈的丝竹传人,如今年轻的传承人更是不少,其中有曹月、史晓蕾等中青年演奏家,有刘媛、徐婷婷、赵志坚等优秀青少年民乐人才,还有一大批少年丝竹爱好者,在参加考级中脱颖而出,在国内各种民乐比赛中屡屡获奖。更令人欣喜的是,还有一批孩子通过在江阴学习丝竹,考进了艺术院校,他们将成为江阴江南丝竹的新一代传人!

扬子碧浪流新韵,丝竹雅音播远芳。2008年11月,江阴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乐)之乡。江阴的江南丝竹,正迈步在健康发展的大道上,她正以更加矫健的身姿,走向更加辉煌的高度!

img4

顾山周少梅国乐社正在演奏江南丝竹 (高黎明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