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经济增长效应
首先来简单回顾(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个区域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产品与服务总产出量的增加,通常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先从封闭经济体系开始说起,在一个封闭的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内,国民生产总值Y1是现存的生产能力(产出)O和需求D的函数,即
Y1=f(O1,D1)
从供给方面看,产出取决于生产要素:劳动L、资本K和土地Q等的数量和质量。即
O1=f(L1,K1,Q1,…)
从需求方面看,总需求是由私人的消费需求和公共的消费需求C与私人和公共的投资需求I两部分构成。即
D1=f(C1,I1,…)
除此之外,经济增长还取决于其他一系列因素,其中主要包括技术进步T、空间结构(产业布局)R、产业结构SE、基础设施体系IN、政治体制PO、社会体制SO以及这些因素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一个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内生增长,如图3-1所示(陈秀山、张可云,2005)。
图3-1 区域经济内生增长因素的作用关系
再来看开放经济条件下区域的经济增长。在一个开放的区域中,经济增长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区域间的生产要素流动以及货物与服务的运动。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知识)的流入会提高流入地区的生产能力,同时使技术知识得到扩散。区域间货物交换的加强可以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增长效应。从供给方面看,有利于区域分工专业化生产的深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投入;从需求方面看,可以扩大输出需求。陈秀山、张可云将两个区域相互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的机理概括为图3-2(陈秀山、张可云,2005)。
图3-2 区域间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相互作用
工业革命使社会的生产能力普遍产生了飞跃,在经过了经济大萧条时期之后,人们开始将注意的重心转移到总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上来了,如中国现在经常强调的要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想法。在此,我们再着重回顾一下总供给和总需求。需求、供给、产出、就业和价格是宏观经济中相互联系的几个重要变量。总需求表示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在高失业时期,增加支出,或者说增加总需求将提高产出和就业,而几乎不对价格产生影响。……但是,如果经济已经接近于充分就业,增加总需求将会主要地引起比较高的价格或通货膨胀。这样,就有必要引入经济中的总供给方面。总供给曲线表示厂商所生产的产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多恩布什·费希尔,1997)。
图3-3中,P0表示均衡价格水平,Y0表示均衡产出水平。若图中的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则产出和价格的变化幅度将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倾斜程度。如果AS曲线非常陡峭,那么,一个既定的总需求增加将主要引起价格的上升,而对产出水平的影响是非常小的。如果AS是平坦的,那么,一个既定的总需求增加将主要导致产出的增加,而价格水平几乎一点也不上升。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总供给曲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低于潜在产出水平时比较平坦,而高于潜在产出水平时非常陡峭的折线。基于以上分析,在我的研究中的基本假设是:①不充分就业是城市经济的常态;②生产力没有充分利用,不存在供给约束。
图3-3 总需求和总供给
通过上面对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回顾,我们知道区域经济增长涉及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体育赛事产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在短期来看主要体现在对总需求的影响方面,从长期来看主要涉及供给方面。第29届奥运会OGGI项目首席科学家方福前教授(2004)也指出:从时效上分析,奥运对经济的影响在短期主要是影响总需求,包括来自国内外企业的投资需求(支出)、居民和团体的消费需求、政府投资和净出口的增加;在长期主要是影响生产技术、劳动力的素质、基础设施和经济体制,从而影响总供给或生产能力。这一论述对体育赛事影响城市经济增长可以做一般性的延伸。
我们首先从总需求方面来分析体育赛事产业的增长效应。根据国民经济收入决定模型:
Y=C+I+G+(X-M)
投资(I)、消费(C)(包括私人消费和政府购买)和净出口(X-M)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赛事产业是如何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
(1)增加投资需求
体育场馆设施是生产体育赛事产品必需的生产要素,同时为保证体育场馆设施的充分利用,还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配套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供水等,所以体育赛事的举办一般都伴随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体育场馆设施及配套基础设施投资以保证其顺利进行。我们把对体育赛事所必须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投资称为赛事直接投资,赛事直接投资是举办赛事城市所必须进行的投资。随着现代赛事规模的大型化,加之往往伴随大量的赛事旅游者到来,举办城市还需新建、改建和扩建配套基础设施(如交通系统、供水和排水系统、通讯系统等)和改善环境等,这些投资称为赛事间接投资。现在出现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借助体育赛事之机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改造环境等的投资,这种现象被称作“催化剂综合效应”或“催化剂综合征”。所谓“催化剂综合征”是指主办城市把举办奥运会的机会作为它们发展、恢复发展或是建设并不是奥运会所必需的城市基础公路的催化剂(A·J·维尔,2004)。这些投资扩大了赛事举办城市的投资需求,拉动了经济增长。一般来说赛事的规模越大、级别越高,所刺激的投资需求就越大。罗森斯坦—罗丹提出的大推进理论认为:如果投资是一点一点、孤立分散地进行,它对经济增长难以产生有效的影响,只有在投资达到一定的规模,采用大推进的方式,持续增长的目标才能实现(洪银兴,2001)。现代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城市所进行的赛事的投资往往是大规模的和配套的,这样一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就更加明显。
(2)拉动消费需求
体育赛事从两个方面扩大区域的消费需求。一是提高区域居民的消费倾向扩大消费需求(暂不考虑替代效应和转化效应);二是体育赛事相关旅游者的到来,他们的食宿、交通、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扩大了当地的消费需求。节事的旅游效应(tourism effects)已经被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Getz(1991)认为,节事扮演着几种重要的角色,例如吸引物、形象塑造者、赋予静态吸引物以生气、促进可持续的旅游发展等,见图3-4。
图3-4 节事和旅游的相关角色
体育赛事是节事的一种,体育赛事的旅游效应同样能用Getz的模型解释。体育赛事能够作为旅游吸引物提高城市的吸引力。Gunn(1988)认为,吸引物是旅游者所体验的物理环境。对于节事而言,物理环境是不可或缺的,但节事的吸引力并不必然依赖物理环境,许多其他的因素例如亲和性、服务态度和娱乐氛围等都非常重要。根据Gunn(1988)的观点,在目的地将吸引物集聚起来是最有效的,可以将多样化的吸引物集中呈现给旅游者,并且更便于促销。节事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将主办地的各种节事相关吸引物集聚起来,并且还可以与其他类型的吸引物相结合,共同提高主办地的整体吸引力。节事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提高目的地旅游吸引力的主要效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付磊,2002):①增加旅游者数量、支出和停留时间;②延展旅游季节;③旅游市场拓展。另外,体育赛事能通过激活静态吸引物和设施,放大其旅游效应:这些静态吸引物和设施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商业购物区、会展中心、主题公园等。Getz(1991,P84)认为,这些静态吸引物通过举办节事有四个方面的潜在收益:①激活吸引物,通过诸如历史事件重演等活动吸引那些本来不打算参观的人;②鼓励那些本来认为一辈子参观一次足矣的游客再次参观;③鼓励人们带那些本来对这些静态吸引物没有多少兴趣的朋友或亲戚来此参观;④吸引外界对该场所或设施的关注和宣传。所以,体育赛事必然伴随着赛事的旅游。赛事的相关旅游者可以分成两类群体:一类群体是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相关组织的官员、媒体记者等,比赛必须有他(她)们参与才能正常进行的旅游者,我们称之为赛事固定旅游者;另一类是因为赛事的魅力、运动队(员)的魅力或借赛事而伴随欣赏举办地魅力的旅游者,我们称之为赛事引致旅游者。赛事的固定旅游者和引致旅游者合称赛事旅游者。现代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足球世界杯、F1大奖赛等,显示出了赛事固定旅游者和赛事引致旅游者都逐渐增加的趋势,这就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的消费需求。
(3)提高净出口需求
此处的净出口需求被限定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提高净出口需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赛事的固定旅游者和赛事引致的旅游者的到来,他(她)们对当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扩大了本地的净出口;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外地(国)对体育赛事相关权利的购买,如电视转播权、赞助商权利等。值得强调的是:或许投资多数是当地的资金,增长效应有限,净出口的增加、新资金的注入(new money input),对当地经济的增长效应更加明显,新资金的注入会在当地的经济体内通过乘数效应(见附录1)推动当地的经济增长。
体育赛事产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促进群众健身体育的开展和增加培训学习的机会而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城市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增长。“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社也。无体,是无德、智也。”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新体育》中对健康身体之意义的精辟论述。这一论述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无论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还是被称为知识经济的后工业社会,健康的劳动力始终都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健康的获得依赖于充足的食物、规律的生活和科学的身体锻炼。许多研究表明,身体锻炼的缺乏是影响现代人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体育健康锻炼最主要受体育意识支配。体育赛事对体育锻炼意识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教育作用;二是激励作用。体育赛事对锻炼意识的教育作用表现在提高了人们参与某些项目锻炼的技能。体育赛事对锻炼意识的激励作用在于形成重在参与的体育氛围,鼓励人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另外一个制约人们参加身体锻炼的关键因素是体育场馆设施的短缺。为满足体育赛事成功举办所提供的体育场馆设施,在比赛结束后会对社会开放,于是增加了体育锻炼硬件设施的供给,为城市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物质保障。通过发展体育赛事产业,提高了人们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加了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供给。这必将有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增长。
从体育赛事的申办到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会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这些学习机会将有助于促进举办城市市民人力资本的提高。毕马威在列举悉尼奥运会的成本和收益时,就将人力资本作为一项重要的收益(见附录2)。这样的学习机会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关部门专门组织的培训,如奥运会和一些国际大赛都会组织语言等培训课程;二是“干中学”所获得的知识,体育赛事从申办到成功举办其中的过程之复杂不是用三言两语就描述得清楚的,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会学到很多在其他工作领域所无法接触到的知识;三是体育赛事所传递出的文化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内容,为城市文化注入新内涵,将促进城市各行各业工作的更好开展,如奥运会的“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F1赛事所传递出的“创新、激情、速度”的精神元素等。这些学习机会,将无形中提高赛事举办城市人力资本存量的上升,对于城市竞争力有促进作用。
体育赛事所引发的巨大的需求必然刺激各行业的供给相应地增加,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于是城市的就业水平也就相应地增加了,劳动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也会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体育赛事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拉动是体育经济领域颇有争议的论题。有研究指出,职业体育的就业效应并不显著,即使短期的有所增加也只不过是低薪的和季节性的工作,这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利(Baade,R.&Sanderson,A.,1997)。但这一研究的结果也受到了质疑,首先,研究只针对了直接就业影响,如运动员、教练员、管理者和与运动队直接相关的雇员,或者是娱乐业的特许商品工作人员、安全人员和引座员。其次,职业体育的范围很广,只是拥有了职业体育团队并不会促进当地的就业,因为当多数的钱花在运动队身上只是对其他本地娱乐业的替代,所以职业运动队增加区域总花费也是不可能的。另外,这一经验模型不可能精确测量出正外部性,毕竟,这个正外部性不仅局限于直接就业效应(行业内雇佣),这一效应体现在作为大联盟城市吸引公司和劳动力涉及的各个产业。值得注意的是,体育赛事的就业效应取决于主办地整体经济状况和劳动力市场条件。如前文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所述,当经济处于不充分就业和潜在生产水平之下时,增加总需求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并不至于产生通胀压力。但我们也要看到,在一个经济高峰时期,体育赛事引致的相关需求会加大膨胀性压力,包括工资的增长,这样体育赛事在不带来工资上升和通货膨胀条件下增加就业的效果就取决于主办地的自然失业率,而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体系中供给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弹性。一个无弹性的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表现为是真实工资刚性,尤其是在向下的方向上刚性更加明显,这就倾向于提高均衡条件下的失业率水平。在面对体育赛事的需求冲击时,无弹性的劳动力市场不得不通过价格(真实工资)调整而不是数量(就业)调整来达到新的均衡。如果劳动力市场具有较高的供给弹性,均衡失业率就相应低于无弹性的劳动力市场,这意味着当面对体育赛事积极的短期需求冲击时,就业数量的提高程度也会更大。我们将体育赛事所引起的就业分为短期就业和长期就业。短期就业是指那些因为体育赛事“峰聚效应”而产生的临时性的工作机会,如赛事旅游接待、引座员、检票员等工作岗位;长期就业是由于体育赛事而产生的长期的就业岗位,如新体育场馆维护、管理和运营等长期的就业机会。一般来说,体育赛事的举办会促进新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吸引新的投资和增加教育与培训提高市民的人力资本而提升长期就业水平。
现代的大型体育赛事,会对先进科技产生巨大的拉动。一次成功的大型体育赛事也处处折射出高科技的光芒,如饱含高科技的体育场馆、比赛的信息处理系统、赛事的决策管理系统等。体育赛事给科技带来的收益也在毕马威的报告中得到了重点关注(见附录2)。另外一个不太为以前的研究所注意的,但却对城市经济增长产生重要作用的方面就是城市的制度建设。大型体育赛事涉及的面特别广,经济、社会和文化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许多大型国际赛事的申办和组织需要和国际接轨,按照国际的惯例来进行,这对于提高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制度建设都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和制度建设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体育赛事产业的发展会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度建设而产生经济增长效应。
综合体育赛事产业影响举办城市经济增长的各方面因素,我将体育赛事产业影响城市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机制概括为以下模型(见图3-5)。
图3-5 体育赛事产业经济增长效应的机制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