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集大成
江阴的民间音乐曾经对刘天华、周少梅等一批民族音乐家有过许多影响,其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道教音乐了。虽然他们一个住在城区,一个住在乡村,但他们少年时都从宗教活动和春秋丁祭的钟鼓管弦之中深受启示,从耳濡目染到痴迷其间,再到吸取其中精华和营养,丰富了他们的艺术修养,进而广泛学习,刻苦钻研,终于自成一家。
道教音乐,是道士主持各种仪式来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消灾等所演奏的各种乐声,其中包括道士的念诵和唱诵,还有仪式中运用乐器和法器发出的声音,它与道教本身同样发端于古代巫觋的歌舞祭祀音乐。
中国道教产生于东汉时代。道教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宗教科学,内容庞杂,与中国文化有着极其广泛的联系。道教把神仙思想、先秦道家学说、古代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符箓、禁咒等巫术综合起来,形成了“杂而多端”的道家之术。经东汉以后历朝历代的演变,道教流传下全真和正一两大派。道教对中国文化不仅在历史上,甚至到现在还产生着一定影响。道教的神仙思想,道教的医药与养生,尤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深远的影响,形成了许多杰出的诗词、戏剧、小说、美术和音乐作品。
道教对江阴的影响较早,自三国以来,江阴曾建造过许多观、宫、院。到了明代,道教逐步走向衰落。然而,道教在民间依旧盛行。明代江阴的道教属于道教教派中的正一道,主要从事符箓斋醮,祈雨驱鬼,为世人治病避邪等宗教活动,在社会大众中有着相当的影响。解放以后,道教曾经受到过禁止,20世纪80年代起又活跃并繁荣起来。江阴地区的道教现在的主要活动是替人家做法事。
道教音乐是一种综合音乐,既有唱诵吟咏,也用各种乐器伴奏。在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唐代的道曲。现存的道教乐谱如《玉音法事》记录了唐宋道教曲谱50首,用曲线记谱,现在还难以正确地译出它的音调。道教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至今流传民间的“道情”就是道教音乐的一种。
道教音乐的服务对象以广大民众为主。要吸引广大信众笃信道教并加深民众的信任度,除了奉行道教的清规戒律等信条外,使用民众自己所喜好的音乐,可以使信众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熏陶,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尽管道教音乐对民众的普通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是为神灵演奏的“仙音”,但是他们得益于民间音乐的土壤滋润,符合民众地域性的欣赏口味。这种当地民众所熟悉的音乐语言,更能顺畅地与民众实现沟通与交流。因此,道教音乐在它自身音乐谱系之外,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根据明代道教音乐谱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采用工尺谱记谱,共收道曲14曲)、《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及《圣母孔雀明王经》等有关道教音乐的记载,明代道教音乐既有承袭唐宋元三代之旧乐,又吸收了南北曲音乐的新制道曲,甚至把《清江引》、《一锭金》、《采茶歌》等民间小令都吸收进了道曲中。
江阴道教音乐继承了中国道教经典音乐的传统,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尤其是昆曲等优秀成分,融合了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江阴地域风格。江阴道教音乐传播教义,贬恶扬善,既满足了广大民众宗教生活的需要,又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对弘扬传播道教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道教音乐高超的艺术性,深深地扎根于民众之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爱好者。民间不管是农事商事、居家置业,还是生老病死,都要请道士做法事,道士们便把吹、拉、弹、唱带进了主家。
江阴道教音乐可分为三种类型:腔口、梵音和锣鼓。腔口是指声乐,为道教登坛法师的演唱部分。按照斋事的内容和不同场合,江阴道教所用的声乐体裁主要有赞颂、步罡、默咒、道斗、朗念等格式;有独唱、一唱众合、齐唱等多种形式。如《救苦赞》、《清静自然香》、《赞祀玄元》等等。梵音意为清净纯正之音乐,在江阴道教中,是指用于道教斋醮仪式场合,以板鼓、丝竹等乐器演奏的独立乐种。曲目繁多,格调清新。如《桂枝香》、《醉仙戏》、《雁儿落》等上百首曲目。锣鼓亦称十番锣鼓,是道教音乐中有别于梵音的另一种独立乐种。它们虽然同用于做道场,但是在乐器配置、套路组合、演奏风格与斋事用法方面均不相同。江阴道教所奏的锣鼓,鼓艺细腻丰富,击锣技法灵活,丝竹音乐与锣鼓乐珠联璧合,相互辉映,代表曲目有《十八六四二》、《将军令》、《十八拍》等。
江阴道教音乐的演奏乐器可分为四类:吹管、拉弦、弹拨、打击。吹管乐器包括:笛、箫、笙、小唢呐等;拉弦乐器包括二胡、板胡、托音二胡;弹拨乐器包括三弦、琵琶、月琴;打击乐器包括拍板、板鼓、铜鼓、云锣、大锣、喜锣、七钹、大钹、小钹、中锣、春锣、内锣、双罄、木鱼等。
江阴的道教活动,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遭到禁止,道士改行务工务农,道教音乐一度尘封沉寂。改革开放以来,得到宗教政策的允许,老道士携带学徒重操旧业;并不断有年轻人加盟道教队伍,使道教队伍老中青齐备,人员猛增。2000年,江阴的道士已有2000多人,其中领有教职人员职称证的道士16人。但道教活动的规模和道教音乐的技艺水平已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目前,江阴还有一批擅长道教音乐的传承人分布在全市城乡,其中比较杰出的有徐霞客镇峭岐宏岐村的庞炳炎、长泾镇河塘蒲市村的邵瑞忠等。庞炳炎(1928~ )出身道教音乐世家,祖父庞志远(1877~1927)、父亲庞叙宝(1907~1944)都是地方道教行业的佼佼者,他自9岁起即随父学习诵经拜忏,而且得到深谙音律的父亲的指点,很快学会了笛子、唢呐、板胡等道教音乐常用乐器,还学会了识读和工尺谱记谱方法,为他日后从事道教音乐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7年,庞炳炎跟随父亲学习做道士,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歇业,当过生产队长、会计,1988年开始重操旧业,并培养了一批徒弟,平时经常为群众做法事,把吹、拉、弹、唱带到了民间,使道教音乐普及于民众之中。
2008年9月,江阴道教协会会长瞿剑华组织并指挥了一场大型的道教音乐演奏活动,来自全市各个乡镇的100多名道教音乐演奏师聚集在江阴君山道观,共同演奏了《十八六四二》等20多个道教音乐曲目,展示了目前江阴道教音乐的演奏水平。
江阴道教音乐,已经被列入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望承先启后,再展风采。
江阴道教音乐演奏活动 (江阴市道教协会供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