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汇泉湾
1914年,青岛易手,德国侨民大批撤退,一度热闹非凡的帆船运动陷入短暂的沉寂。日管时代后期,英国作为日本的盟国,在青侨民数量日增,英国人踵接德人之后,发起成立了青岛帆船俱乐部。关于这一俱乐部成立的具体时间,一般都根据一位曾供职于帆船俱乐部的中国职员——吴钟玉的回忆,认为是1922年。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记。青岛市档案馆至今还保留着1935年11月青岛帆船俱乐部递交的购地建房申请,其中明确说:“过去15年来,帆船俱乐部一直使用的码头及其建筑物是租用的财产。”青岛市政府的批复中也说:“查该俱乐部承租会泉路十三号公地连同市产在日管时代均系免租。”据此完全可以推断,青岛帆船俱乐部成立应是1920年,而绝非1922年。
据吴钟玉回忆,一开始,这个俱乐部的英文名称为Tsingtao Boat Club,至于其创办人、会员及活动情况,已无从稽考。但他依然记得,1927年之前,青岛帆船俱乐部的会长为阿福莱克(Affleck),乃英国当时驻青岛的领事。在吴的记忆中,20世纪20年代的青岛帆船俱乐部,公私帆船不足10只,规模甚小,租借了会泉路(今汇泉路)13号作为帆船停泊码头,偶尔举行几次帆船活动,比之德人在青岛的活动和20世纪30年代的活跃氛围逊色不少。
青岛帆船俱乐部印章
20世纪30年代,青岛被列为中央直辖的六大特别市之一。这一时期,青岛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外贸易繁盛,欧美等国的工业、商业、金融、保险等资本大量进入青岛,诸如英国汇丰银行、渣打银行、麦加利银行、法美保险公司等外资金融机构,德士古煤油、美孚、颐中英美烟草等西方大公司纷至沓来,美国领事馆、英国领事馆、法国领事馆、德国领事馆、丹麦领事馆、芬兰领事馆、日本领事馆、挪威领事馆以及美国商会、德国商会、美国长老会、美国学校等西方驻华外交、宗教和教育机构的管理人员或代理人纷纷进驻青岛,大量外国侨民涌入,西方生活娱乐方式与之俱来。西方侨民素有结社和热衷体育活动的传统,外国人的体育组织和协会便如雨后春笋,勃然兴起。据1936年出版的《行名录》统计,青岛已有青岛万国体育会、青岛高尔夫俱乐部、青岛网球俱乐部、青岛国际俱乐部、青岛狮会、青岛纸牌俱乐部、青岛橄榄球俱乐部、青岛帆船俱乐部等10余家体育组织。
当时的青岛市政当局亦认识到“体育乃民族图强之要道”,“民族体魄精神,为立国根本,未有积多数孱弱之国民而能致国家于强盛者”,故积极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沈鸿烈主政时期,更是热心提倡,大力督促,成立青岛体育协进会,除了各级学校严格设置体育课程外,还积极提倡民众业余运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举办体育大赛,以达到振奋民族精神,增进国民道德之目的。对于外侨在青岛的体育活动,有益于国民者,市政当局多秉支持态度,而且还给予经济赞助。一时间,外侨和国人体育并起,共同构建了20世纪30年代青岛体育的盛况。青岛20世纪30年代的帆船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获得了很大发展,并逐渐越出外侨的范围,深刻地影响了国人。
1930年,白俄会员霍梅可夫(Homiakoff)把自己制作的8只小帆船以成本价卖给青岛俱乐部,使青岛帆船俱乐部保有的公私小船达到10余艘。三年后,也就是到1933年,俱乐部正式更名为“Tsingtao Yacht Club”(也称“青岛风船俱乐部”、“青岛短艇俱乐部”)。船只数量的增多,使俱乐部组织比赛成为可能,但由于帆船和会员不稳定,没有定期比赛。
从1934年起,美孚石油公司青岛分公司的副经理巴顿(H. F. Barton)担任帆船俱乐部的会长,俱乐部常务委员会决定在汇泉路5号建设俱乐部和仓库,以存放帆船,并为会员提供休闲娱乐场地。
青岛帆船俱乐部会员霍梅可夫
1935年,霍梅可夫以俱乐部名义向英国人亚当斯(S. Giant Adams)借得法币1万元,作为建设经费。1936年5月31日,青岛帆船俱乐部的办公楼和仓库正式开工建设。或许认识到帆船运动对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的意义,青岛市长沈鸿烈与英国驻青领事韩磊德一起应邀出席了奠基仪式。沈不但向俱乐部捐款600元,而且还赠送一个银质奖杯,以示鼓励,这些都为岛城多家报纸报道。汇泉路5号青岛帆船俱乐部由俄侨工程师G.Y.Smisnoff设计,青岛新聚祥公司承建。1937年初,俱乐部房屋落成,包括社交活动室、体育室、妇女更衣室、化妆室,并有两个小屋可以用来打牌或办公。这样,青岛帆船俱乐部就有了汇泉路13号的码头和汇泉路5号办公游乐场地,等于有了固定码头和聚会场所,为二战前的发展高峰。如今汇泉路5号的俱乐部建筑还静静地矗立在东海大厦旁边,俱乐部门牌依然保留完好,似乎在无言地诉说着那段历史。
汇泉路5号青岛帆船俱乐部(白色建筑)
青岛帆船俱乐部实行会员制,入会费每人20美元,规定会员年费不低于25美元。据档案记载,1937年俱乐部的正式会员达100人,并有部分临时会员。俱乐部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俱乐部总会,每年2月召开,全体会员参加,会长需要向会议作报告,开销账目需要批准,选举俱乐部官员、俱乐部每年重大事项必须由大会通过才能生效。会员多数是外国人,主要是各国驻青岛的外事机构、洋行经理等人,如英国驻青领事韩磊德、丹麦驻青名誉领事赵亨生、俄国侨民霍梅可夫、美孚石油公司青岛分公司的副经理巴顿等,也有一部分外国人来自中国的上海、天津、济南、北京、汉口和香港,会员之中以英、美、俄三国人士居多。战后据英国驻青领事克拉克回忆,当时俱乐部面向全体市民开放,不限国籍,后来考虑到人员的平衡,才没有多发展中国会员,但当时至少有一名中国人参加了俱乐部。
1936年是青岛帆船俱乐部发展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很少定期比赛。有了仓库和码头之后,开始举行定期的帆船比赛,场地位于汇泉湾内,分春、夏、秋三个赛季。1936年9月13日,青岛帆船俱乐部首次在汇泉湾举行“市长杯”帆船竞赛,报纸竞相报导,引起很大轰动,汇泉湾畔观者如堵,为一时之盛。
汇泉湾天然形胜,波平水阔,是水上运动的天然赛场,自开埠以来就成为青岛的体育和休闲中心,东北部的海水浴场更有亚洲第一之美誉,加之附近的跑马场、中山公园和第一体育场,全年人气不断,夏天更是游人如织,是青岛最活跃、最热闹的地方。而帆船俱乐部的比赛每年始于5月、止于10月,恰逢青岛一年中的黄金季节,海面上帆船的激烈竞逐场面对国人的影响不言自明。这一时期的体育竞赛规则也像体育项目本身一样,伴随着西式文化娱乐的传播而逐渐为青岛人所熟悉,进入了国人的生活。1936年,青岛体育协进会在汇泉湾组织举办青岛划船竞赛会,虽然不完全是帆船运动,但利用天惠的自然条件开展水上运动,未尝不受西侨开展体育活动的影响。根据当时的《青岛画报》记载,青岛繁荣促进会还专门购买了游艇和帆船,停泊在栈桥、汇泉湾畔,供游人荡桨驶帆,无形中普及了国人的帆船知识。
汇泉海水浴场的帆船
随着西方体育运动的开展,相关的竞赛规则和内容也随之传入。尽管竞赛规则和内容只限于比赛所用,只为少数人所熟悉,但随着交往的日益广泛和公开,逐渐被大众所认识和接受,中国的一些酒店、公园以及娱乐场所也纷纷效仿。
除了体育规则,还有与之相关的管理原则和规定也传播开来,深入到多数华人的生活领域,虽然这些体育规则与洋人们所热衷的文化和娱乐一样带有殖民色彩,但毕竟这类规则和管理原则的传入,更新了国人的固有观念,增强了国人遵守规则的意识,对青岛乃至中国近代文化的演进不无裨益。
青岛繁荣促进会设在海水浴场的游船码头
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但由于当时日本并未向英国宣战,青岛外侨的帆船活动非但未受影响、帆船比赛照常进行,1938年赛季还在前一年赛季的基础上,增加了单人艇比赛。1939年,因为扶轮社(the Rotary)队的加入,赛事密度急剧上升,全年举办的比赛不下25场,而且首次在整个赛季举行了两船对抗赛,并采用了改进的规则:
1.同级别的船进行对抗赛而非不同级别之间。
2.一条船可以向高于自己一个名次的船发出挑战,日期由双方协定。
3.会考虑比赛当天的一些实际障碍因素。
4.两条对抗船可就航线和时间限制进行安排达成一致。
5.成绩报告给荣誉秘书,然后将根据成绩,重新安排船的对抗布局。
6.挑战船三次失败不能再对该船发出挑战,只有当这条挑战船被低于自己名次的船打败时可以对其发起挑战,如果成功则可以再次向高于自己名次一位的船发起挑战。
7.赛季结束时,位于挑战对抗方阵图表最高位置的船即为冠军。
8.无报名费。
这套规则是青岛帆船俱乐部在美国人推荐的竞赛规则基础上,自创的一套规则体系。因为当时同一级别的帆船很少,所以这套规则尽量以增加障碍的方式,达到各参赛船的机会公平。随着青岛帆船俱乐部举办的比赛越来越多,规则也日臻完善,包括起航信号、竞赛规程、竞赛细则、测量规则等都制定了出来,达到当时的先进水平。1940年的赛季还首次举行了两个帆船级别的比赛,这是一个名曰“挑战盾”杯的比赛,由A和B两个级别组成,冠军由拥有本赛季得分最高者获得。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成为日本的敌国,以欧美侨民为主体的帆船俱乐部被日本占领当局查封,船只被没收,会员流散各地,很多会员南下加入香港皇家帆船俱乐部。此后8年间,汇泉湾蔚蓝的海面上百舸争先的景象归于静寂。
青岛帆船俱乐部1937年竞赛手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