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备奥帆赛
如果说打造奥帆中心是举办奥帆赛的硬件平台,那么,精心组织、统筹规划就是保证这场重大国际赛事驶向成功的软件支持。从奥帆赛花落青岛那一刻起,全市上下高度重视,选拔各路精英成立奥帆委,实施《青岛奥运行动规划》,广泛开展迎奥宣传活动,建立明确到位的运行机制,在城市运行、赛事运行、安全保卫以及志愿者服务上都力求尽善尽美。这一切,都是为了2008年那个迷人的夏天,在青岛上演一场精彩绝伦的世界帆船大赛。
奥帆委成立
2001年7月21日,青岛市政府召开奥筹专题会议,确立了市长负总责,各位副市长参与的奥帆赛领导体制,同时就全市迎奥七个方面的规划进行了部署。这一天,拉开了青岛筹办奥帆赛的序幕。
2003年6月11日奥帆委举行成立大会
2002年7月3日,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组委会第十一次执委会决定,青岛赛区组织机构名称为: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帆船委员会,简称“奥帆委”。副市长臧爱民被推选为奥组委执委,成为北京之外5个赛区中唯一一位奥组委执委。2003年5月26日,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帆船委员会(青岛),夏耕担任主席,杨军、臧爱民、韦迪任副主席,臧爱民任常务副主席。6月11日,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帆船委员会,也就是青岛奥帆委举行成立大会。奥帆委由综合部、人事部、竞赛部、工程与环保部、运动会服务部、技术部、文化活动部、新闻宣传与媒体运行部、外联礼宾部、奥运分村部、志愿者部、安保部组成。奥帆委的正式成立,标志着青岛筹备奥帆赛从前期准备进入了全面开展的新阶段。
青岛奥帆委工作的组织和运行既符合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规则要求,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主要在于,国外的历届奥运会,大都是通过市场运作和公司化来筹办比赛,而中国的体制使得组织工作、指挥决策体系都有所不同。以奥帆委来说,青岛奥帆委的主席是市长夏耕。另外有两位副主席则是市委宣传部长王伟和副市长臧爱民,他们既是党政部门的领导,又是奥帆委的领导,这种体制有利于青岛集中力量来筹备奥帆赛,发挥赛事组织和团队运行的优势。
为了保证赛事的顺利进行,奥帆委建立了三大体系。首先是赛事中心,负责组织场馆内的比赛。它包括竞赛、服务、中心办、设施保障等几个重要团队;其次是城市运行中心,由全市40多个职能部门组成,负责解决交通、水电等各项工作的配合问题;最后是安全保卫中心,由部队、武警、公安、海事、安全等部门组成,负责保障比赛期间的城市安全,为比赛提供一个可靠的环境。现在整个系统运行良好,人员职责到位,信息沟通也很流畅。
青岛奥帆委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青岛的形象,这就要求奥帆委展现青岛举办奥帆赛的能力以及青岛的经济社会等综合实力,而这一点主要通过奥帆委的工作人员来体现。
作为一个充满奥林匹克精神的团队,奥帆委可谓人才济济。这些经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的年轻人都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外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接受过专业培训,这些都得到了很多国际组织的认可。王忠君,加拿大籍华人,原籍青岛,体育理论硕士。2003年看到奥帆委招聘信息后,他毅然放弃在加拿大的生意,抢在第一时间报名加盟奥帆委,现任竞赛部项目主管。大量精英人才,通过公开公平的招聘选拔进入奥帆委,不仅有海归派,还包括不少外地的“青漂族”。原先在青岛做国际教育交流工作的石家庄人赵健于2003年11月经过激烈的竞争脱颖而出,成为奥帆委宣传部的一员干将。在综合部工作的唐山人戚跃,认为最大的乐趣是能够参与到这个非常神圣的事业中。她说,这种人生的经历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有了这样一群能力过人、活力无限的青年人,奥帆委的工作进展得不仅有条不紊,更是激情四射。
2003年12月,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来青考察
机制、人才和场馆,万事俱备,奥帆委郑重提出,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帆赛。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帆赛”的目标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2005年10月,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考察奥帆中心
奥帆委成立不久的2003年末,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一行在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北京奥组委主席助理屠铭德陪同下,来到了青岛,进行了为期1天的访问考察。萨马兰奇在青期间,听取了奥帆赛筹备进展情况汇报,考察了奥帆中心,并题写了“青岛之行使我深信,2008年奥帆赛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的美好祝词。
2007年2月1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奥帆委主席夏耕率队到北京拜访了奥组委,双方在北京会议中心进行了座谈交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听取了奥帆委的汇报,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了奥帆赛的各项筹备工作。
2008年4月4日,国际奥委会北京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海因・维尔布鲁根考察青岛奥帆赛筹备工作,详细询问了安保、赛事指挥系统、市场开发和奥运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情况。他对青岛的奥帆赛筹备工作给予高度赞扬。他说,青岛奥帆委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他们的筹备工作非常棒,令人赞赏。
推出奥运行动规划
2003年6月20日,奥帆委发布《青岛奥运行动规划》(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征询意见。7月21日,《青岛奥运行动规划》(征求意见稿)公示活动结束。公示活动历时1个月。其中,网上点击量15万人次,收到热线电话300余个、来函200余件。2004年4月23日,奥帆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青岛奥运行动规划》各专项规划,并于29日推出英文版。
《青岛奥运行动规划》贯彻中央关于办好奥运会的指示精神和北京奥组委的各项要求,突出“两新主题”,体现“三大理念”,塑造“一大特色”,实现“三大目标”,把青岛奥帆赛办成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帆船比赛,借以促进青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突出“两新主题”,就是全面突出“新青岛、新奥运”的主题,使百年青岛和百年奥运在新世纪交汇后都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青岛,将以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独到理解和奔放饱满的热情欢迎世界各地的体育健儿和各界朋友,并因承办奥帆赛使青岛发生全新的变化,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要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在中国青岛举办的奥帆赛,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其特有的魅力,使帆船运动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从而翻开奥帆赛的崭新一页。
体现“三大理念”,就是充分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要把环境作为奥帆赛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严格生态标准和保障制度,广泛采用环保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城市;要紧密结合国内外科技最新进展,发挥青岛的海洋科技优势,集成全国科技创新成果,举办一届高科技含量的体育盛会。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推进高新技术成果在各个产业和人民生活中广泛应用;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运动员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建设使奥帆赛参与者满意的自然、人文环境,普及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展示青岛城市的文明形象和市民的文明风采。
塑造“一大特色”,就是充分展示青岛“海上奥运”的特色。充分利用青岛“山、海、城”浑然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特点,充分做足海上运动的文章,建设亚洲一流、国际先进的海上运动基地,推广和普及帆船、帆板运动和海上旅游项目,使青岛在“田径之乡”、“足球之城”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帆船之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海上运动教育、科研、训练、休闲中心。
实现“三大目标”,就是充分发挥奥运赛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力争实现帆船赛事组织最出色、奥运效应发挥最充分、城乡居民参与最广泛的目标。具体为:一、帆船赛事组织最出色。把握青岛的城市特点和发展趋势,发挥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借鉴其他奥帆赛承办城市成功经验,做好奥运场馆和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比赛组织工作,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奥林匹克精神得到最广泛的弘扬和传播,将青岛奥帆赛办成奥运历史上最为出色的一届帆船比赛,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闪光点。二、奥运效应发挥最充分。坚持“以奥运促发展,以发展助奥运”的思路,按照“提高、提速、提前”的要求,充分发挥奥运赛事的拉动作用,使奥运经济成为支撑青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源,提前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变化。三、城乡居民参与最广泛。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文体活动,普及奥林匹克特别是帆船比赛知识,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增强广大市民的奥运意识和支持奥运、参与奥运的积极性,让全体市民共享奥运机遇,举全市之力共同办好奥帆赛。
《青岛奥运行动规划》的出台,像一面展开的鲜艳旗帜,为全市筹备奥帆赛指明了前进方向。
岛城人民迎奥运
走进青岛,浓郁的帆船气氛将每一位来青岛的人紧紧包围。青岛已经把自己和帆船、和奥运会紧紧捆在一起,打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从申奥成功那一刻起,全市迎奥活动精彩不断、高潮迭起。借助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青岛海洋节、国际奥林匹克日、申奥成功纪念日、青岛韩国周、青岛德国周、日本爱知世博会等宣传平台,组织开展了“做文明市民,办成功奥运”、“五环小蓝帽”志愿者行动、“迎奥运,讲外语,说普通话系列活动”、“奥运火炬激情传递”新闻摄影图片展、“我和奥运圣火合影”等,动员市民参与“美化家园、迎办奥运”活动;结合“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开展了“向不文明行为说不”、“我做文明行路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北京同步举办了5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青岛)”活动;组织了“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会徽展”;与北京同步举行了“迎奥倒计时钟”的启动仪式;将迎办奥帆赛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结合,成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奥帆歌曲、主题语、招贴画等征集活动;策划了“海尔・青岛号大帆船中国沿海行”活动,成为2005年中国十大营销案例;借助世界级赛事——“克利伯”环球帆船赛,整合社会资源,以零资金投入,命名运作了“青岛号”参赛船,成为城市推介与奥帆赛宣传的有效载体;组织青岛帆船俱乐部参加了“美洲杯”帆船赛,使这项150多年历史的世界级帆船赛事首次出现了中国的名字;为奥帆赛配套的超大型户外电子屏正式启用。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普及了奥林匹克特别是帆船比赛知识,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市民的奥运意识明显增强,支持奥运、参与奥运的氛围更加浓厚,为打造“帆船之都”奠定了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2002年6月23日,青岛举行国际奥林匹克日纪念活动
2006年7月26日,一个颇具创意的口号“心随帆动,驶向成功”飘扬在岛城的大街小巷。
这是一句充满活力和信心的城市宣言,它形象地展示了全市人民迎奥运的参与精神和对成功举办奥帆赛的美好期待。迎办奥帆赛,点燃了一座城市的激情,也让世界领略了这座城市的魅力。
2007年8月8日是北京奥运倒计时一周年。为体现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奥运、支持奥运、奉献奥运的高涨热情,青岛迎奥微笑墙于8月7日上午正式揭幕。这面用2008张青岛市民微笑面孔筑起的迎奥微笑墙,展示了青岛作为2008年奥运伙伴城市的文明、和谐的城市形象。8月8日,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倒计时牌在青岛五四广场揭开了帷幕。雨过天晴的青岛五四广场,一大早便聚集了成千上万名市民,他们都期待着能亲眼见证北京奥运会倒计时牌的揭幕。8点08分,随着触摸屏上的彩绸花结被解开,福娃形状的氢气球拉动着幕布缓缓提升,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奥运倒计时牌显示的是距离北京奥运会还有365天11时45分。现场一片欢呼声,人们共同期待北京奥运会早日到来。
可以说,在青岛,每一天都在上演迎奥节目,迎奥已经深入到每一个市民的心中和这座城市的每一次脉动中。迎奥,迎奥,迎奥,已成为这座百年之城的最强音。
志愿者,青岛为你骄傲
志愿者,是一届奥运会、一个赛事乃至一个城市最好的形象展示,对青岛而言,志愿者是奥帆赛非常重要的亮点,不管是运动员还是媒体,抵达青岛后第一眼看到的很可能就是志愿者。可以说,每个志愿者都是形象大使,每个志愿者都是城市的形象代言人。
青岛奥帆赛的志愿者有两大类,一类是赛会的志愿者,直接在场馆和住宿酒店为赛会服务。另一类是城市运行的志愿者,那是在城市各个单位,在城市各个角落来展示志愿者的风采,为大家提供服务。赛会志愿者很多是微笑的年轻人,最小的只有18岁,当然不都是年轻人,这里面还有70岁的老志愿者。志愿者的招募、管理到运营整个运作,都是经过了严格的筛选。成为志愿者首先要进行简单的外语测试,之后进行面试和大规模的培训,应该说好中选优。因此所有的志愿者都有很强的自豪感。
奥运志愿者感人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工作艇志愿者经历的是魔鬼式训练,最辛苦。他们在海上在日光下暴晒,要做严格的抗晕船训练,很多人到海上,出现严重的晕船反应之后,会影响到工作,经过反复训练,让生理反应彻底适应之后,才能完成任务。大家都觉得他们像非洲来客一样,晒得很黑。
志愿者热情服务
服务保障团队的志愿者很多并没有工作经历,在家里都是娇生惯养的孩子,他们可能在家里都需要父母帮助叠被子,但在奥帆中心却付出很多。比如接待,不论正常航班或者晚点航班,他们几乎24小时在这里。有一次北京奥组委官方网站的朋友到青岛来,由于天气的原因,到青岛时已经夜间12点钟,原本以为下了飞机之后不会再有人照应他们,结果没有想到下了飞机之后,看到志愿者举着牌子接他们,觉得特别感动。国际帆船赛举行期间,正是炎热的夏天,大男孩、大女孩们,站在阳光下面,非常辛苦,抹什么防晒霜也会被晒黑,在这种情况下,大家累并快乐着。有一位志愿者,家住得很远,早晨起来在路上要多花一个多小时,但他保证每天都不迟到。这种敬业精神非常令人感动。
关于志愿者队伍的高素质,奥帆委副主席臧爱民讲了一个小故事:“2006国际帆船赛晚上的激光焰火非常好看,很多人都想进来看,将要开始的时候,我看到几个老年志愿者,他们准备要走,我在下面拦住他们让他们留下来看。他们中的一个说:‘第一,我是志愿者,按照赛会的要求,我必须7点离场。第二,我的家离这个地方有1小时30分钟的路程。’这位志愿者60多岁了,我说你完全可以在这里看,他说:‘我还是按照赛会组织的要求离开,明天早上一早还要赶到这里检查,我要保证有更好的精力,以便在这里更好地服务。’”参加国际帆船赛报道的英国路透社记者莫尼克对于这些身着浅蓝色制服的千余名志愿者们印象颇深:“青岛的志愿者很友好,服务得很周到,让我们这些外国人在这里没有丝毫不适应的感觉,他们是青岛城市文明的代言人。”
志愿者用自己的奉献精神护佑青岛奥帆赛一路走向成功,而他们也成为奥帆赛的骄傲和青岛这个城市的骄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