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与拼搏
陈 恂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原来从事航海运动的一批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转眼都成了三四十岁的中年人。献身航海运动事业的这一代人,决心为国争光、让五星红旗高高升起的愿望还未实现,还没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美好的青春年华就在各个工厂里流逝了。
1975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第19号文件,重新恢复了国防体育项目的训练。
12月,我们就从各工厂被调回了国家体委青岛航海运动学校(原中国人民航海俱乐部)。我们报到归队后,建立了教研室,负责航海多项和摩托艇、滑水运动的教学和训练任务,我是教研室的负责人。当时有6名教练员,航海多项3人、摩托艇3人,带着6名新招收的学员。我们决心要把耽误的10年时间夺回来,要尽快恢复教学训练,赶上国际水平,为国争光。我们绞尽脑汁想办法,研究如何开展群众活动,培养年青一代,恢复航海多项和摩托艇运动项目的训练。由于原航海俱乐部被撤销,所有器材和教材都不知去向,现在经费少、人员也少,如何组织训练毫无头绪。我们只好一方面开始从8所中学里选拔了90多个学生作为航海多项运动的骨干,从1976年1月26日至4月25日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业余训练,主要包括游泳、射击、手旗通讯等项目。另一方面,加紧制造舢板、桅杆和帆等器材。记得当时我们穿着从部队调拨来的缝着补丁的绿军装,一起到四八○八厂(军工厂)去挑选、搬运红松大圆木和板材,用汽车拉到崂山县红岛公社前洋大队渔业队加工定做了20条舢板,船做好之后就开始了海上荡桨训练。6月19日还配合北海舰队、市武装部在汇泉湾组织民兵、干部、工人、学生300多人进行了水上打靶、水中爆破、放烟幕、小艇围歼、登陆等内容的演习,受得广大群众的欢迎。1977年9月初至10月底又和轻工局团委及火柴厂武装部联合进行了60多人的海上民兵训练,在汇泉湾进行了海上各项目的演练。但是怎样才能将训练推向全国、怎样才能为国争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当时航海多项已没有国际比赛了,全国比赛自然也没了)。
青年时代的陈恂在进行训练
1978年4月17日至6月17日,按国家体委指示,青岛航海运动学校举办了全国航海多项和摩托艇教练员训练班,我们讲授和研讨了驶帆和荡桨及游泳、射击等项目的训练方法和操作技术等,也编印了3本5个项目的教材,供各地航海多项训练使用。同时我们还协助北海舰队驱逐舰大队办了两期训练班,进行了荡桨和驶帆训练,并在海军第一舰艇学院进行了驶帆的教学与训练。为了各地能尽快有舢板进行水上训练,我们教练员还担负了监制舢板的任务,多次出差到辽宁营口市玻璃钢厂,担当起了技术员、检验员和试航员的角色,最后加工制作了75条玻璃钢舢板。虽然训练器材、教材、教练员都解决了,但是由于航海多项运动已没有全国比赛,能坚持多久?怎么搞才能为国争光?始终没研究出结果。期间曾有人建议先组织一次长江驶帆荡桨远航以扩大宣传,推动项目的发展。
在我们筹备这次活动的过程中,1978年冬的一天晚上,我在朋友家突然看到电视中出现了外国人驾驶着带帆的器材在风浪中行驶的画面。它不像帆船,到底是什么实在让人好奇。这是什么运动?是哪个国家的?当时一无所知。第二天见到王立教练,我就兴奋地向他介绍,还想写信建议电视台再播一次。后来王立教练翻阅了外国的杂志和资料,终于在一本杂志中发现了那种器材——帆板的介绍。但是我们没有器材,又没有技术资料,怎么搞?在当时那些敢想、敢干,一心为祖国争光,能够奉献自己一切的教练员面前,没有办不到的事情,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决定要做一条帆板试试看。王立教练根据杂志上的简单介绍绘制出了帆板的线型图。接着学校成立了试制小组,由王立、田珍山两位教练带领张海斌和王莹两位学员,一起在教室中搭起木架,用木材和胶合板开始制作我国的第一条帆板和第一面帆。经过刻苦钻研,1979年5月终于试制成功。当大家将帆板拉到汇泉湾试验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怎样才能在板上站稳?怎样才能拉起帆来不倒?怎样才能拉着帆迎风向前跑?怎样才能跑出去再转向回来?这么多难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研究,逐个解决才行。为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不知在海中摔倒多少次,甚至请来了原国家队杨象贤教练一起来探讨研究。经过不懈努力,最后终于能在海上跑起来了,能够迎风出去,迎风和顺风回来;能够做迎风转向和顺风转向,转向过帆时人不掉到海里;能够曲折航行,这就算成功了。在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的支撑下,我们有了中国自制的第一条帆板,并能在大海上航行,实在让我们振奋。接着我们教练员用学校挤出来的经费,亲自到红岛公社前洋大队,工人在我们的指导下加工了4条帆板。
6月,王立、田珍山、王莹、张海斌四人在汇泉湾开始了正式训练,他们就是我国的第一批帆板运动员和后来的教练员。紧接着,他们就在8月19日的第四届全运会摩托艇竞赛开幕式上作了表演。他们四人在汇泉湾内表演,我们在码头周围进行了帆板航行和转向等技术表演,深受大家欢迎。来参加比赛的14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运动员和教练员,及各省、市、自治区体委领导,都一致认为我国应发展和推广这个项目。我们更是心急如焚,想一夜间发展起来,但是我们国家的体制是没有立项就没有经费,全国其他地方也没有教练员,怎么开展?经反复研究,我们认为必须抓紧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做好宣传工作,争取让国家体委领导能够了解、能够早日立项。我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广泛宣传这个项目的优点:器材简单,花钱少,一条帆板不足1000元;广大青少年热爱;我国江河湖海多,便于开展活动,等等。1979年秋季,国家体委军体局韩局长(我们的直接领导)来青岛视察时,我们专门在汇泉湾给他作表演,并将这个项目的优点和今后发展前景向他作了详细介绍。1980年6月,国家体委主任王猛来青岛疗养时,我们专门整理了一套帆板训练的照片和宣传材料送给他看,并向他作了有关帆板运动的介绍。27日,他亲自来看我们的训练,并听取了汇报,他对教练员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攻克难关、研制出帆板并摸索掌握了操作技术表示赞扬,同时指出帆板的研制成功,为中国开拓了一个新的运动项目。他对帆板运动的肯定,对我们是个极大的鼓舞。同样,原国家体委主任荣高棠来青岛疗养时,我们也将照片和宣传资料,利用他清晨在八大关散步的机会送给他(因不知他住在哪个小楼),并向他介绍了这个项目的特点和深受广大群众热爱的情况,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建议国家体委早日立项,广泛开展这项运动(当时帆板运动还没有被列为奥运会、亚运会项目)。
为了能早日将帆板运动在全国沿海、沿江、沿湖各城市开展起来,我们开始搜集、翻译世界各国开展帆板运动的情况报导和训练、比赛信息,以及操作技术和器材介绍等资料。1980年6月,王立等教练联合编辑印发了《帆板参考》,转载了《体育报》1980年1月2日刊登介绍帆板运动的文章和《新体育》杂志上的有关文章,另外王莹、张海斌、鲁芒等人和青岛科技资料信息研究所工作人员一起翻译了日本、英国、苏联等国杂志上刊登的介绍帆板运动和比赛的资料。当时各地体委领导及各航海运动学校的教练和爱好者看到后都非常高兴,有的还来信希望我们经常出版。接着我们就陆续编印,并增加了我们教练自己写的文章和有关操纵技术、训练方法及比赛信息,参加国际大赛的总结体会等文章,从而发挥了很好的教学和宣传作用。到1983年底共出了13期,以后并入刊物《航海运动参考》。这期间王立教练还挤出时间在1981年初编写了《帆板运动》这本简易教材,印发各地体委和各航海运动学校,解决了他们训练无教材的困难,因而很受欢迎。另外,为了扩大宣传,我们还协助北京科学技术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科技电影片《帆板》,王立教练担任了该片的顾问。这也是一部帆板运动的教学片。
第二,要进行帆板训练就必须抓紧制造帆板器材。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经济刚刚恢复,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经费,国家体委的经费本来就少,我们再挤进去,要经费购买帆板器材,实在困难,所以我们只能尽量压缩开支,节省成本,土法上马,想办法先在国内制造出了一批简易器材,根本不敢提进口帆板器材的要求,生怕领导认为需要经费太多,无法推广,不支持开展这项运动。我们精打细算,一条帆板限在1000元左右。1979年底联系国家体委沈阳滑翔机厂,由我们提供图纸,他们试制了一批木制帆板,为1980年9月的全国帆板教练员训练班提供了训练器材。王立教练还测绘了西德Ш型帆板图纸,联系红岛公社试制加工了20条,为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的帆板训练提供了器材。1980年底国家体委决定以帆板项目代替原航海多项运动项目之后,接着就从日本进口了温得色弗尔级别的帆板,由国家体委沈阳滑翔机厂进行了仿造试制并生产了近100条木制帆板,提供给1981年的全国帆板竞赛用。1981年又进口了温得格莱德级别的帆板,由国家体委成都滑翔机厂仿造试制成功后,又生产了近100条玻璃钢帆板,提供给1982年的全国帆板竞赛使用。接着由成都滑翔机厂改进工艺、提高质量,又生产了近200条帆板供1983年的全国帆板比赛及第五届全运会帆板竞赛使用。随着帆板运动成为全运会的比赛项目,各地体委为了夺取更多的奖牌,就更加重视该项运动,投入较多资金购买和制造帆板器材。这时全国大约有500多条帆板投入训练,原来的木制帆板也逐渐因损坏而被淘汰。各省、市、自治区如浙江、上海、广东等,为了广泛开展训练,都陆续在本地试制生产帆板。器材的国产化大大节约了经费开支,为帆板运动在我国能飞速发展起来,早日走向世界、为国争光,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这充分说明我们原先的设想是正确的: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钱,就土法上马,先试制生产国产化的器材,然后逐步提高,同国际接轨。为实现这一目标,尽管生产训练器材不属于教练员的工作范围,但最初在没有专人抓器材工作、训练经费又极少的情况下,为了能够早日有帆板进行训练,我们教练员必须要先抓试制和生产训练器材的工作。因许多技术方面的要求其他人不清楚,他们也没有尽快做出来的迫切心情,我们教练员只能自力更生了。大家白天动腿、动嘴忙于训练和解决问题,深夜动手、动脑编写教材和其他资料,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了这项工作当中去。记得王立教练在制作帆板万向节时,不知找多少人研讨、改进、加工和维修,真是绞尽了脑汁。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几次跑东北、西南去试制、验收舢板或帆板,当时条件十分艰苦。记得有一次我连夜赶赴成都滑翔机厂,商讨试制玻璃钢帆板事宜。我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路上一直下着雨。深夜进了成都站,下车后车站住宿介绍所将我介绍给一位同志。他拿着手电筒领我到了一个旅馆,当时因停电,房间里都点着蜡烛。或许因为我是个女同志,所以将我送到楼上一间屋里,黑黑的,没有灯。我放下包,穿着湿衣服就睡下了,谁知因窗玻璃破了,冷风又将我冻起来,一直熬到天亮,才看见屋里几个人忙着去乘火车,屋门开着,走廊里全加床睡着男同志。因离厂太远不知怎么走,我急忙去服务台打电话给厂里,等了很久他们才开车来接我,这才把吊着的心放下。当时每批器材的试制、试航、检验、改进、验收、返工、修复等工作,均由我们教练员亲自去工厂联系完成。
第三,为了尽快在全国开展帆板训练,必须先培养各地的帆板教练员。1980年8月1日学校派王立、田珍山、王莹、张海斌去北京市航海运动学校搞调研,同时也为北京训练帆板骨干,在北京扩大帆板运动的宣传。他们借机去国家体委军体局汇报帆板运动的情况,争取能早日立项。国家体委表示了支持,接着就决定9月4日至16日在青岛举办第一期全国帆板教练员训练班。10个省、市、自治区,15个航海运动学校的23名教练员参加了训练班,我校也有六名教练参加。在开训典礼上,我校徐金保政委专门讲了我国帆板运动的开创经过,宣传了开展帆板运动具有器材简单、造价低、易找场地等优点,希望大家完成学习任务,回去立即搞起来。经过十几天的讲课和水上训练,大家不仅学习了帆板构造、操作技术、训练方法,而且还能够驾驶着帆板在汇泉湾中航行。结业时大家联名写信给国家体委,迫切要求在我国沿海、沿江、沿湖的城市开展帆板运动,早日组织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此信由北京刘凤武教练带去北京,和航海处的田助理一起交到了国家体委主任手中。事情很快就有结果了,10月15日国家体委决定将帆板运动列为全国竞赛项目,制定了帆板竞赛规程,并定于1981年8月15~22日在青岛市汇泉湾举行全国帆板竞赛,由国家体委青岛航海运动学校承办,竞赛项目是帆板三角绕标和帆板长距离项目。这一决定使我们很振奋,因为全国比赛是帆板运动开展的最大推动力,我们无论如何也要把首次全国比赛组织好。我们立即抓紧研究制定了《1981年帆板竞赛暂行规则》,12月份便由国家体委军体局印发各地体委和各航海运动学校作为参赛的依据。航海处立即联系定做了100多条帆板,供全国比赛用。这种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对我们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1981年初,田珍山教练主持编写了《帆板裁判法》,为我国首次帆板竞赛的裁判工作提供了依据。
我国第一批男子帆板轻量级优秀运动员
为了解各省训练情况、提高帆板比赛水平,1981年4月中旬,国家体委要求我们分组去北方和南方各地进行一个半月的调查研究和教学训练工作,全面了解各地集训、技术水平及器材等情况。在此期间,我们讲解了操纵技术和帆板竞赛规则,并与各地教练交流了训练方法及运动员的选材、器材的维修等工作。这一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各地体委领导和教练员的欢迎,也为我们赛前集训和进行全国比赛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为了比赛的顺利进行,自8月1日到比赛前这段时间,我们组织了半个月的赛前集训,运动员、各领队、教练及裁判员近150人参加了培训。运动员通过短期集训,普遍提高了基本操作水平,增强了三角绕标的技战术水平和战术意识,更熟悉了竞赛规则,了解和适应了竞赛场地,丰富了临场经验,从而保证了首届全国帆板竞赛的圆满完成。为了搞好集训和比赛,全校人员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进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从接待食宿,到器材的分发维修、竞赛场地的布置和裁判器材的准备等等,大家认真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经过一周的比赛,山东队获得2枚金牌、2枚银牌和2枚铜牌的最好成绩。其次是安徽队,获得2枚金牌、1枚银牌。我们从中也选出了优秀运动员,为以后组建国家集训队做好了准备。
1981年10月15日,王立教练随国家体委考察组赴日本观摩学习,观看了第八届世界帆板锦标赛,从中了解到世界各国帆板运动开展的情况、技术水平及器材特点,带回了国际帆板竞赛的有关资料,收获很大。这时帆板运动已正式列为1984年第二十二届奥运会帆船竞赛的一个级别。这一消息使我们渴望为祖国争光、让五星红旗在世界赛场高高升起的信念更加坚定了。12月,国家体委将军事体育转为竞技体育,原军体局也改为训竞一司,我们向世界冠军冲击更有组织保障了。
1982年5月1日至9月18日,我们分别在广西北海市和青岛汇泉湾举办了我国第一批优秀帆板运动员集训,提高了他们平衡、转动和迎风驶的基本技术及抗风浪的能力。这期间的7月25日至8月1日,又在青岛汇泉湾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帆板竞赛,并增加了障碍滑行赛项目。从比赛成绩看,获前六名的80%以上是参加集训的运动员,这充分说明我们的集训成果是很大的。
我国第一批男子帆板重量级优秀运动员
这一年的9月21~25日,举行了中日帆板友好邀请赛。在长距离和三角绕标两个项目的前六名中,除男子长距离比赛由日本获得第四名外,其他均由我国运动员所得,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士气。当时日本帆板协会主席小林嘉禄震惊了,没想到中国运动员会获得这么好的成绩。还记得他率日本帆板队到达青岛,在王朝大酒店刚住下,就迫切要求到我们学校与裁判长(由我担任)见面,向我们介绍如何组织比赛及国际帆船竞赛规则等,还特地赠送了我一本精致的英文版《国际帆船竞赛规则》,他认为我们对国际规则还不清楚。实际上我国1956年全国航海运动竞赛中的驶帆比赛就执行了《国际帆船竞赛规则》,只是当时没那么全面、细致和严格。比赛结束后,小林嘉禄对我们的裁判工作大加赞扬,回国后在《舵》杂志上专门刊登了一篇较长的文章赞扬我们。
1982年10月,我们去广州协助广东省体委组织了全国帆板教练员学习班,专门听取了法国帆板教练员穆丹先生的讲学(他是个电脑专家)。在近一周的时间里,他讲述了帆板运动的有关理论、实际操作及训练方法、各种帆板器材和空气动力学等,介绍了法国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奥运会帆板队情况以及他们选拔和训练运动员的方式方法,并对世界各国帆板运动员的实力作了分析。他的讲述对我们后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和参加奥运会的比赛有很大的帮助。
同年11月,山东帆板运动员苏科和帆船运动员一起,随我国代表团赴印度参加了第九届亚运会帆板比赛。这次日本、菲律宾、香港代表团分获一、二、三名,我国代表团获得第四名。第一次走出国门就获得这样的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
1983年1月,我们在广东汕头组织集训,然后参加了2月24~27日在香港举行的亚洲帆板“健牌杯”比赛。本次比赛有10个国家和地区的65名运动员参加,是亚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一次。董月和王璐分获女子帆板三角绕标、长距离竞赛的冠军和亚军,中国帆板运动员在亚洲崭露头角。
我国帆板运动员又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艰苦训练后,参加了6月份在福建厦门举行的全国比赛和9月份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帆板比赛。经过激烈的大赛锻炼,他们更加成熟、更有经验了。
为迎接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我校组织了国家帆船、帆板优秀运动员在海口的集训。当时条件极其艰苦,不但海面上风大浪大,生活条件更差,洗澡、上厕所都是在临时搭建的草棚中;但是大家一心扑在训练上,从没人说过一句抱怨的话。
12月底,王立教练带领张小冬等运动员,参加了在澳大利亚举办的第十一届帆板世界锦标赛。张小冬一举夺得了长距离和三角绕标项目的两枚金牌,实现了我们的第一个目标,也为我们向奥运会奖牌冲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2年,在王立教练带领下,张小冬获得第二十五届奥运会女子帆板银牌,实现了亚洲帆板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
总之,1979~1992年的十几年中,我们组织了近10次的参加奥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赛的优秀运动员集训,承办了近10次的全国比赛,自筹资金组织了5次全国沿海城市青少年帆板比赛。这些都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取得诸多成绩着实不易,其中包含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特别是许多教练和工作人员多年都在外地参加训练和比赛组织工作,有时连续八九个月都不着家,家中的老人、孩子都不能照顾,但他们为了祖国的帆板运动事业,甘于奉献、无怨无悔!
至1992年,我国在奥运会女子帆板项目上获得1枚银牌,在第十届、十一届亚运会帆板、帆船项目上获得4枚金牌、3枚银牌、1枚铜牌,在参加的历届帆板世界锦标赛女子项目上共获3枚金牌、3枚银牌、1枚铜牌,在亚洲锦标赛及其他国际比赛中共获得30多枚金牌。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对那些曾经为了航海事业日夜拼搏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安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