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亚洲帆板帆船项目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

亚洲帆板帆船项目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

时间:2024-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亚洲帆板帆船项目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王 立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中国帆板队在一系列的国际大赛中屡获佳绩。如果我们决心在奥运会上夺得奖牌,这次比赛是关键,可以说这是一次输不起的比赛。从当时比赛结束到奥运会开幕只有不到4个月的时间,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招数能力挽颓势,实现奥运会夺取奖牌的梦想。这是接受法国队邀请,要去马赛参加法国全国比赛,也是法国奥运会选手的最后一次选拔赛。

亚洲帆板帆船项目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

王 立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中国帆板队在一系列的国际大赛中屡获佳绩。据统计,凡是在使用统一器材的国际大赛中,我们的女子帆板项目基本上都保持在前三名的位置上,并且这些成绩大多是在我们对比赛场地和器材不熟悉的条件下取得的,这使我们对自己独创的技术方法和训练方法更加自信。

20世纪80年代末,女子帆板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我们初步评估了女子帆板的实力,以自信的眼光,瞄准了1992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奥运会女子帆板比赛。当1991年5月中国帆板队又一次来到青岛训练时,在青岛电视台举办的一期《驶向奥运》的节目中,面对全市的电视观众,我自信而大胆地作了一个承诺:“我们有信心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夺得一块女子帆板奖牌,当然我们也绝不放弃争取金牌的机会。”

可是此后噩梦接踵而至,先是当年7月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奥运会热身赛上,奥运会参赛选手张小冬仅获得第八名。接下来,9月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世界女子帆板赛中,张小冬又得了第八名。这两次比赛的对手基本都是奥运会上对阵的选手,假如说巴塞罗那热身赛上第一个第八名的到来是一个偶然结果,尚可自我安慰一下,可是当美国洛杉矶的第二个第八名到来的时候,我有一种“呆若木鸡”的感觉,已经不知如何是好。因为那次的比赛,我们将起航战术和航线战术发挥得十分完美,但是当到达一标时总是落在五六名上,我们引以为自豪的迎风技术和速度优势荡然无存。我们也认真观察了欧美主要对手的操作技术,实在看不出比我们有什么高明之处,留下来的就是众多的疑惑。

回到国内后我们冷静思考,要最终在奥运会上实现诺言拿到奖牌,究竟应当怎么办。思来想去,只有一条路,更加严格、更加认真地训练。因为我坚信:“一切比赛的成功,首先是训练的成功;一切比赛的失败,首先是训练的失败。”因此在1991年底到1992年春的冬训中,我们进行了最严格的训练。为了提高训练的连续性,我们提出了“五不”的要求,即“不因天冷不训练,不因风小不训练,不因下雨不训练,不因风大浪高不训练,不因小伤小病不训练”。总之,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训练。令我感动的是,在当年冬训中运动员们的训练积极性非常高,不但准备参加奥运会的选手训练得更加刻苦,而且那些陪练队员的训练劲头也毫不逊色,大家把心思完全扭在了一起——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

当1992年4月冬训结束,我们准备奔赴法国参加耶尔奥林匹克周比赛时,回顾我们在近半年的冬训中流的汗、流的泪、流的血和吃的苦,我感到心里很踏实。我认为,我们的付出应当有所回报,应当进入前三名。

法国耶尔奥林匹克周比赛,几乎是赛前所有参加奥运会选手的最后一次实力较量,这次比赛几乎就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奥运会的名次来。如果我们决心在奥运会上夺得奖牌,这次比赛是关键,可以说这是一次输不起的比赛。可是比赛的结果使我感到像是掉进了冰窟窿,名次又是第八!从当时比赛结束到奥运会开幕只有不到4个月的时间,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招数能力挽颓势,实现奥运会夺取奖牌的梦想。我自嘲地想到一个成语——“黔驴技穷”。法国奥林匹克周比赛结束,我们背着第八名的沉重包袱,无精打采地随法国帆板队去了马赛。这是接受法国队邀请,要去马赛参加法国全国比赛,也是法国奥运会选手的最后一次选拔赛。我当时真不想去参加仅仅和法国队对抗的这一次比赛,当时法国女子帆板水平排在世界数一数二的高位上,我们第八名的水平在奥运会上很难与他们一争高下,我们去参加这次比赛仅仅是给他们当一次陪练而已。

然而世事难料,这次本来认为毫无意义的比赛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当我们到达马赛之后,法国队教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用他们法国产的板体交换我们日本生产的板体。对此要求我们欣然同意。原来奥运会比赛规定,帆板比赛统一使用日本生产的帆板器材,因此我们国家在进口帆板器材时理所当然进的是日本板。可是在前几次的比赛中,聪明的张小冬发现欧美主要对手们用的是奥地利或法国产的板。她曾经向我提出过这个疑问,但当时我不以为然,认为器材的差异不会太大,过分强调器材差异会掩盖技术上的不足。但是欧美选手们不用奥运会规定的日本板参加比赛,这对以往很重视选择比赛器材的欧美运动员来说实在有点反常,于是我们把寻找速度上不去的原因寄希望于这最后一根“稻草”上。所以法国教练提出与我们交换器材的要求,正中我们的下怀。

器材交换之后,我们立即用法国板与日本板进行速度对比。反复对比之后的结果使我们大吃一惊。原来使用法国板的速度大大优于使用日本板,在三级风的情况下,从起航到一标,会相差约50到70米的距离。如果用这一差异来回算前三次的大赛,我们每轮起航后到达一标的名次排在第一二名的位置上实属正常。算到每次比赛的总名次,可以很有把握地进入前三名。原来如此!压在我头上的冰山瞬间消失了,我有生以来又一次尝到心花怒放的美好感觉。于是我又昂首阔步,用自信的眼光远眺奥运会的胜利曙光

但是尽管如此,我清楚地知道,要想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不经过一番十分艰苦的训练,心里终究是不踏实的,更不用说我思想深处还有一个夺取金牌的强烈愿望。回到国内后,我对张小冬说过这样一段话:“奥运会与以往任何比赛都不一样,各国运动员为了国家的荣誉,在比赛中都会‘拼命’。因此我们必须加倍地努力、加倍地吃苦才可能在比赛中取得想要的荣誉。”一向很懂事的张小冬,拿出了在跟随我训练的10年中最大干劲投入到了最后阶段的训练中,以致出现了因训练过度而导致的不良症状。幸好有高压氧条件,身体状况才得以很快恢复。

当距奥运会比赛还有两个多月的时候,我到北京国家体委开了一个会。这是一个气氛很严肃的会,参加的领导有国家体委副主任袁伟民、徐寅生,各业务司以及综合司等部门的司长、处长等。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各国家队主教练汇报奥运会训练情况,以及预测在奥运会上将获取什么成绩。说白了,就是要承诺在奥运会上拿到什么成绩。国家射击队、划船队、射箭队等先后作了汇报。在汇报中,有的主教练含糊其辞,只答应争取在奥运会上获得好成绩。袁伟民副主任毫不客气地追问:“究竟是什么好成绩,必须说清楚。”这一问搞得这位主教练满脸通红,最后只好表态:一定要获取奖牌,力争金牌。轮到我代表国家帆船帆板队发言时,我已经很清楚在这个会上的发言绝不能含糊,同时必须拿出货真价实的东西才行。我首先汇报了两年来的训练和比赛情况,然后综合分析了我们的实力以及主要对手的情况,最后我表态:“女子帆板在奥运会上,进入前六名有90%的把握;进前三名有60%的把握;拿金牌只有10%的可能性。”我的话音刚落,主管业务的司长就用惊奇而疑惑的眼光瞪着我问道:“王立,你的意思是要在奥运会上获取奖牌,对吗?”我回答:“是。”这位司长的疑惑应当说是正常的,因为一般情况下,在奥运会大赛前连续三次的正规比赛中都只获得第八名的成绩,怎么可能在奥运会上拿奖牌呢?所以当我说出要拿奖牌的时候,他很可能认为我是在不负责任地“胡说八道”。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我在汇报中清楚地说明了三次第八名的成绩与器材质量的问题有直接关系。袁伟民副主任的问话似乎并不怀疑我的分析和承诺,反倒提出“能不能将拿金牌的10%的可能性扩大到50%或60%”。我的回答说:“袁主任,我们的愿望是一致的,我们将千方百计地去争取。”当问到有什么要求的时候,我只提了一个问题,即能否提前半个月到巴塞罗那训练,以熟悉场地特点,因为据了解,欧美对手大都提前1个月到赛场适应场地。领导回答说,因为中国全队是统一包机出发,所以只能提前1周到达。由于在多年的国际大赛中,中国帆板队大都是在器材、场地等条件对我们不利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情况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我没再坚持。

当登上中国奥运军团飞往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专机时,我在估计着我们在这场比赛中究竟有多少胜算。我想到了我们的优势:

一、我们有在中小风中迎风驶的速度优势,并很自信在这方面有独特的技术理论和训练方法,这已经在多次国际大赛中得到验证并被国际同行认可,再加上3次国际大赛第八名的名次迫使我们在直线技术训练上更加精益求精。

二、根据前一年热身赛时起航格局特点的录像分析,我们独创了一种叫做“反看参照物”的起航方法,它将保证我们在起航中有较高的获取优势概率。

三、在前一年的热身赛中,我们发现巴塞罗那的帆板比赛场地紧靠海边的防浪坝,所以回浪驻浪现象很明显,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操作技术来适应。在国内的训练中,我们特意寻找有驻浪的场地作了大量的训练,自信我们的驻浪技术要高过对手。

四、一年前我们在横风技术上的明显不足已经被克服,我们自信在横风技术上能与强手们一争高下。

五、一个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在五级以上的风速中,张小冬1.64米的身高、60多公斤的体重,无法与欧洲1.8米以上的对手们抗衡。不过根据巴塞罗那场地的多年统计,比赛期间的风速以中小风为主,出现五级以上风速的概率在20%以下。就算比赛中出现30%的强风,我们还是有把握在70%的中小风中获胜,就是说我们有70%的胜算概率。

到了巴塞罗那后,我们原想充分利用赛前一周的时间去熟悉、适应场地。没想到张小冬只适应了两天,接着就因生理原因连续4天不能下水,等到再下水时比赛已经在即。等到比赛开始的时候,我心里总有一种仓促上阵、很不踏实的感觉。

比赛正式开始后,第一轮开局很好。张小冬利用反看参照物的起航方法,以领先其他帆板近10米的优势冲出起航线,这一出色的表演令当时在场的各国教练员、领队和裁判们瞠目结舌,因为这种大胆的领先起航的方法出现在这种紧张的奥运会比赛中简直不可思议(第二年,即1993年在日本举行的世界锦标赛中,世界许多优秀选手都使用了反看参照物的起航方法)。起航后张小冬很快与后来获得奥运会冠军的新西兰运动员芭芭拉相遇,两人几乎在全程中进行第一名的争夺。无奈张小冬对场地不熟,最终获得第二名。尽管获得第二名,但是整场比赛中她在起航技术、航线技术、迎风速度、横风尾风速度上的表现,与我们赛前估计的基本一致,我心里也开始有底儿了。

接着第二轮开始,起航仍然很好。张小冬以领先其他帆板约4米的优势冲出起航线,接着在迎风航程中几乎一路领先,当接近一标约六七十米时,张小冬以左舷风驶向一标的右侧行驶,其他的帆板都从她的板尾通过,这说明她处在领先的位置上。她的打算是,驶向一标的右侧,然后转向以右舷风接近一标,这将使以左舷风接近一标的对手们都要为她让路,她可以稳稳地领先绕过一标。而一旦领先过标,以她的技战术水平,领先到达终点几乎可以说是板上钉钉。可是就在她驶向一标的右侧时,风向突然向左偏转了一个很大的角度。这一变化使她一下就掉到了下方,而其他原本落后的对手们反倒占了上方领先位置。当到达一标时,张小冬竟然落到了第十二名上。在后来的赛程中,她使出浑身解数,最后第六个通过终点。

这一轮的失误对我们的打击实在太大,试想如果风向没有发生变化,张小冬就会获得第一名,那么两轮下来在总成绩上她就会稳居第一名,在此后的赛程中,从心理上我们就会处于主动位置。可是现在的结果是两轮下来我们落到了第五的总名次上,处境十分被动。究其原因,就是因对场地风向变化不了解而吃了大亏。于是我们的心情陡然紧张了起来。怎么办?埋怨或者悔恨都无济于事,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调整比赛心态,充分发挥我们的速度优势,力求避免严重失误,稳扎稳打地进行好每一轮比赛。

可是当第三轮比赛开始的时候,又发生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张小冬在前两轮比赛起航中的出色表演,已经被欧美的主要对手们看得很明白;所以当第三轮比赛起航时,她们紧紧盯着她,不落后半步,甚至有的压在她的前边一点。起航后,张小冬被夹在帆板群的中间,处于很被动的位置;幸亏借用速度的优势,奋力追赶,终点时排在了第四的位置上。后面的两轮比赛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情形。虽然没有获得突出的名次,但也没有出现严重的失误,名次上没有大的起伏,稳定在前五的位置上。结果总名次逐步提高,由第五上升到第四,由第四又上升到第三,稳扎稳打的战术获得了成效。

后面的比赛更趋激烈,要想再上升一个总名次都十分困难。不过机会终于来了,第七轮比赛时刮起了向岸边的风,比赛场地上出现了明显的令运动员头疼的驻浪。不过,我们在国内针对它进行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所以很有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发挥我们的优势。果然比赛一开始,张小冬从靠近右侧裁判船的位置出发,并以明显的速度优势超出所有对手,处于领先位置。当到达一标时,已经领先第二名50多米。随后张小冬越跑越快,当第二次绕一标时竟然领先了第二名100多米,毫无悬念地领先到达终点。结果,总名次进入到第二。本来很艰难的一步,就这样轻松跨过。

最为紧张的比赛出现在最后一轮。赛前的状况是,新西兰的芭芭拉总分第一,张小冬第二,荷兰的多林第三,法国的穆得第四。其中张小冬被芭芭拉拉开的差距较大,赶上去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她与第三、第四名的差距很小,小到最后一轮比赛的结果很可能使总名次发生逆转。就是说,原本的第二名有可能变成第四,而第四名有可能升为第二。不难想象,这将是一场生死之战。

但是在最后一轮比赛前的两小时里发生了一件令人揪心的事情。当天上午,我们信心十足地来到比赛场上,当时海上的风速约二级。在这样的风速中比赛,张小冬有很大的胜算把握。可是当拿到当天的天气预报时,我面对着预报呆呆地站了很长时间。预报上清楚地写着,当天比赛期间的风速是20海里,即风是每秒10米的六级强风。我立即想到了身高1.86米、体重70多公斤的穆得和身高1.8米、体重近70公斤的多林。在这样的强风中,以张小冬1.64米的身高和只有60公斤多一点的体重,是很难与她们抗衡的,输多赢少可以说已成定局。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辛辛苦苦拼来的第二名的总成绩,几小时之后就会变成第四,夺取奖牌的梦想就成了泡影。怎么办?我转过身来面对着大海,极目向预报来风的方向看去,天空和海面都是平静的,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到比赛结束后强风才到来。可是比赛顺序是先男子项目后女子项目,男子的比赛时间将持续三四个小时。强风会遂人心愿地迟到吗?于是我又把希望放在了比赛进展上,希望男子比赛进程加快,越快越好,这样等女子比赛时强风到来的可能性就会较小。可令人焦急万分的是,男子比赛的起航屡屡出现抢航,每抢航一次就要重新组织起航,时间就要推迟半小时。三次的起航共推迟了一个半小时。在这一个半小时里,我心急如焚,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得团团转。我不停地走来走去、抓耳挠腮,总之我度过了人生中最漫长、最受煎熬的一个半小时。

好歹挨到男子比赛结束,海上的风速仍然是二级。让人感到痛快的是女子的起航很顺利,一次成功。但当时也出现了一点奇怪的情况,在离起航时间还有10多秒时,不少帆板已经从右侧裁判船附近越过了起航线,这是明显的抢航犯规表现,可是裁判并没有全部召回重新起航。尽管这样,张小冬在最后一轮比赛中表现得仍然很冷静,起航很准时;由于风小,走了中间航线;航行中也没搞什么战术,集中精力提高速度。到达一标时,她名列第四,领先于穆得和多林,当到达三标时,仍然排第四,穆得排第七,多林排第九,彼此之间已经拉开了明显的距离。我当时心里开始平静下来,因为我清楚,在这种二级的风速中,张小冬不管从战术经验上还是从速度上,完全可以控制对手,稳稳地保持领先到终点。

正在这时,又有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张小冬绕过三标后,随后的穆得和多林都因起航时抢航犯规被裁判罚出赛场。这样一来,张小冬已经不战而胜,即便当时张小冬也退出赛场,也照样稳拿总成绩第二名。但是她没有退出赛场,而是坚持到达终点。当张小冬的板体刚一触及终点线时,终点裁判船连续不断向空中放出了一大片礼花,以此来祝贺奥运会女子帆板银牌的诞生。当看到飘在空中的绚丽礼花时,我清醒地意识到,我终于不辱使命,兑现了向青岛的电视观众、向国家体委领导作出的承诺,同时也实现了我个人的一个梦想。

但是那个令我焦急万分的天气预报中的六级风,到底哪里去了?实际上当它到来时,已经是当晚的半夜时分。我对半空中呜呜的风声已经没有了反感,反倒把它当作了一种美妙的音乐,让它伴随我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img141

全部比赛结束后,王立教练(左二)与张小冬(左三)等人合影留念

当中国奥运会代表团的专机降落在北京机场,教练员和运动员们手捧鲜花走下舷梯时,我看到机场上中央各部委的领导等排成长达百米的队伍来欢迎我们。我深深地感到,党和国家给了我们莫大的荣誉。

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后举行的国际帆船联合会的年会上,国际帆联主席在开幕致辞中的第一段话是,祝贺中国女子帆板在奥运会上获得银牌,这不只是中国,也是亚洲帆船运动在奥运会上奖牌零的突破。此时,场下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经常参加国际活动的国家体委国际司一处的许宗武处长,听到这热情的祝贺,面对这热烈的鼓掌,也激动得热泪盈眶。事后他向我描述了当时的场面和气氛,我听了也感慨不已。我这才知道,这块银牌不仅载入了中国帆船运动的史册,也载入亚洲帆船运动乃至奥运会帆船运动的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