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你知道华尔兹舞的三大特点是什么吗?
华尔兹舞的三大特点分别是移动、摆荡和旋转。
移动是人体重心转移的过程,借助我们双腿的踝关节、膝关节,大腿根部连续滚动不停运作承载我们的中段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这是所有动作要领的基础。首先,腰髋是重心转移的枢纽。重心转移靠身体躯干移动去带动腿脚移动实现重心到位。躯干中的腰髋充任重心转移的枢纽,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腰髋位于人体中部,下连着大腿,上支撑着胸背,宽大复杂的骨骼、灵活的关节、强健的肌肉群,担负着发动力量转动身体和引领腿部移动的重要任务,同时还具有稳定身体重心、平衡身体的作用。我们如果把人体机构比喻为一部汽车,那么,腰髋就是发动机、方向盘,腿是曲动杆,脚是车轮。其次,垂直重心与倾斜重心的转移。垂直重心与倾斜重心是人体纵轴与地面垂直坐标所发生的重合和偏离现象。垂直重心与倾斜重心是舞美设计的不同形式。由于垂直重心与地面垂直坐标重合,使舞步稳重,步态安详而自然。倾斜重心使人体纵轴偏离地面垂直坐标,受外力牵引的身体机能出现主动对抗,由此产生各种优美舞姿。身体总是垂直,难免呆板;总是倾斜,难免失重。因此,垂直重心与倾斜重心总是交替运用,互相转换,这样的舞姿变化才显得丰富多彩。在低位运行中,身体重心垂直。从低位向高位运行的过程中,由于脚先于身体到位,将会出现自然倾斜现象。这种瞬间的自然现象立即被身体的主动控制所改变,身体的主动拉长使自然倾斜形成倾斜重心,倾斜的右肩或左肩穿透性的力量正在向身体下边引出一条垂直的纵轴,以左肩垂直于右脚或右肩垂直于左脚的形式出现,以对抗外力不使身体倾倒。因此,虽然身体倾斜,但重心却改变成为垂直重心,倾斜的身体仍然有一条与地面垂直坐标重合的纵轴。最后,脚底的重心转移。脚底是支撑整个身体重力的主要部位。脚底除支撑功能外,还要借助地板反弹力,推动身体向前或向后移动,使身体重心或升起或降下。脚底在承受重力与协助身体发力时分别由全脚、脚跟、脚掌和脚尖四个部位实现。由于不停顿地升降或前后左右的移动,脚底部位也相应不停顿地进行重心转移。脚底重心转移的重要方式为滚动转移,即脚底在与地面的接触中不断改变部位,如车轮在地面上滚动运行。承受重力负荷较大时,多由全脚或脚跟支撑,其次为脚掌支撑。当脚掌转移到脚尖时,身体趋于平稳,重力负荷减小,但脚尖重力加大。无论是脚跟转移到脚掌再转移到脚尖的向前滚动,或者脚尖转移到脚掌再转移到脚跟的向后滚动,都离不开全脚着地的中间环节,都离不开脚踝的灵活屈伸。脚底运用哪个部位支撑重力,脚运行到位由什么部位先行着地,各种舞步均有严格的规范。步幅较大的低位前进运行,到位后无一例外地用脚跟先接触地面。脚跟支撑重心的优点是稳重,控制重心不向上升起。待要上升时,脚跟又必须向脚掌滚动,把向上的瞬间发力交由脚掌完成。在后退运行中,运动脚的触地由脚尖完成,再落掌、再落跟。形成重心脚之后,待向上摆荡时,脚跟再向前滚动到脚掌,由脚掌蹬地升起重心。这种过程细腻而复杂,当熟练掌握脚底向前滚动和向后滚动的技巧之后,我们的脚底就有功夫了。脚底滚动转移重心,要做到平稳而流畅,不能出现颠簸和中断。膝踝关节的屈伸至关重要,往往配合脚底实现平稳过渡和重心转移。
摆荡是升降和旋转过程中身体横轴在空间位置的弧线移动。首先,摆荡要借助支撑腿的膝、踝、趾的屈伸所产生的身体升降过程实现身体横轴在空间位置的移动。其次,摆荡要借助于腰胯的推力和支撑脚向脚底方向用力,实现身体重心从一点到达另一点的弧线转移过程。因此,腰胯及支撑脚的推动力量将决定身体的摆荡幅度。摆荡的目的是使身体引带运动脚定位,运动脚在身体摆荡中跟随身体到达指定的位置。因此,运动脚的运行在身体摆荡时与地面没有实际的摩擦,运行快速而稳定。一般而言,身体摆荡的幅度大小决定运动脚的步幅大小。摆荡过程像一条精密的传输链条,由支撑脚向脚底方向用力,传递身体力量,再由身体摆荡的中间环节引带运动脚运行到位这样的一套传递程序。摆荡使舞步摇曳绵密、舞态生动,摆荡使身体轻灵飘逸。
腿的摆动与身体摆荡息息相关。腿的运行靠的是身体引带,脚的运行是靠腿的引带。脚无论是贴地摩擦运行或是腾空运行,都离不开腿的引带。腿的运行方式是空间移动方式,以髋关节为轴,大腿在空间位置进行前后左右的摆动转移;以膝关节为轴,小腿在空间位置进行各种方位的摆动转移。因此,腿与脚的移动是一种摆动式的传递链条。当这种摆动方式根据需要出现起伏时,就成为身体的摆荡。优秀选手跳舞给人的感觉往往只见身体移动,不见脚的运行,充分体现出跳舞的高超技艺。只有运用摆荡技法,才能称之为跳舞,否则只能是走舞或跑舞。
“旋转”——围绕着中心在转。而“旋转”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基本要素:(1)定点—旋转中心;(2)旋转方向;(3)旋转角度。在标准舞中我们的“旋转”,很少出现在“定点”的位置上,一般来讲,在“旋转”的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移动”,在“移动”中进行“旋转”,这就要求我们舞者要在动态的“平衡”中,找到“旋转的中心”,在动作结构的要求下合理地选择“转动的方向”,在舞程线的约束下确定你的“旋转角度”,这就对我们舞者的基本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您不但要理解“旋转”的本质,而且还要掌握“旋转”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你还要完成“一体化”的“旋转”,凡此种种,您都应该明白我们“旋转”的精髓。旋转与移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一般而言,旋转与移动似乎是个人动作,但是在舞蹈中则是密不可分的双人行为,在习舞的过程中,时常会看到个体舞者的动作非常流畅,看不出什么明显问题,然而在配合时出现了相当大的问题,甚至有时会无法完成动作。由此产生的问题制约着舞者,导致很多舞者习舞多年而进步不大。首先要真正了解和明确旋转与移动的关系。力学知识告诉我们,一个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它会产生离心力(半径不为零)。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双人舞与单人舞的旋转方式是不可能相同的。因为个体在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是在我们身体的内部,而不会影响到我们的运动。而在双人舞蹈的旋转中,如果个体偏离了“轴心”(共同的中心)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离心力。个体的重心偏离轴心的距离越大、旋转的速度越快所产生的离心力越大。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很多舞者在跳舞时东摇西晃的原因。因此如何解决离心力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了离心力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吗?答案是完全不会。那么产生离心力的要素有哪些呢?一是半径(个体重心与轴心的距离),二是双人的共同旋转(单人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是在个体的内部)。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只有个体在做曲线运动时才会产生离心力。这个力导致了动作的偏心,从而破坏了身体的移动。前进者直线行进、超越,后退者轴转、让位、跟随(对方直线通过)。如能做到,相信您的舞蹈将会变得自然而流畅。简单来说“旋转”不可以有“绕过”的思想,也不可以用“围绕”这个词,否则您就会在无意之中产生了“离心力”。我们要用“缠绕”一词来诠释“旋转”,因为“缠绕”一词在标准舞中具有极深的内涵。一讲到“缠绕”您的思想就会在无意间产生“向内”的感觉,而不会做那些所谓的“绕过”“远离”等“向外”的动作,由此男士的“轴心”会变得更加的坚固,而不会是“弱不禁风”地“东倒西歪”,作为女士也不会产生向外的“拉拉扯扯”,当然若想做出更加赏心悦目的“旋转”,您还要做许多的工作,维持动态的“公用重心”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当然无法做到“合二为一”的舞者,在“旋转”的过程中是无法做到流畅的。对于具体的“旋转”动作来说,仅用我们的语言是无法表述清楚的,简单来说就是:任何的旋转都要有一个“轴”,没有“转动轴”的任何物体都是无法进行“转动”的。在标准舞中,若想做好“轴转”动作,一般遵循的规律是:移动—立轴—转动—移动,这种循环往复的动作就是连续的转动原理,还望您在练习的过程中慢慢去体会吧。
标准舞(华尔兹舞造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