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时间:2023-07-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意识深受科技发展、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生活以及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对健康来说都是外部因素,都可能成为有益的或有害于健康的原因。现在许多地区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与心理因素有关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肿瘤、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慢性闭塞性肺疾患、意外伤害、自杀等已取代了危害类最大的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

三、影响健康的因素

健康是由许多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制约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健康的因素,一般归纳为四类,这就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物学基础(包括机体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生活方式和保健设施。

(一)环境因素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总和,人类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很大,除了极少数纯属遗传因素疾病之外,所有人类健康问题都或多或少与环境有关。

1.物理环境因素:物理环境包括空气、水、食物、气候及卫生设施等。分为优美的环境和污染的环境。

(1)优美的环境。祖国养生学强调人的健康的主客观条件的统一性,提出“天与人应”、“天人合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的,自然界中的空气、风、阳光、水以及粮食、蔬菜、动物等等都给人以必需的营养,借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自然界的山水风光、丛林田野、花香鸟语、奇色异彩构成了美丽奇观的世界。在优美的环境中,能使人精神振奋、生气勃勃、呼吸顺畅、内分泌协调,这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很有裨益。

(2)污染的环境。大自然中也随时产生着、存在着、传播着危害人类健康的东西,如某些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水中有害成分、空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多种有害气体。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引起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引起生理、心理变化,引起致畸、致敏、致癌,甚至引起寿命缩短。环境污染对人体的非特异作用主要表现为:一般多发病的发病率增高,人体抵抗力和劳动能力下降。如体育锻炼者在高温环境中锻炼,因大量出汗而损失水和无机盐,使体内水盐代谢发生障碍,使胃肠疾病发病率增高。

人体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并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统一关系。但人类同其他生物不同,人类不是被动地等待大自然恩赐,而是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充分利用环境因素造福于人类。人类具备更多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手段,使自然环境更加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2.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是人类物质生产和共同生活的大集体,而且经常进行物质和精神交换。社会组织结构主要指家庭、生产合作体、医疗保健设施以及其他社会集团。社会意识深受科技发展、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生活以及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对健康来说都是外部因素,都可能成为有益的或有害于健康的原因。

3.政治环境因素: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人民政府组织机构中除了医药卫生部门外,还有分管人身安全、福利救济、住宅环境、饮食、文化、体育等部门,这些职能部门无一不是围绕着为人民的生活幸福、增进人民身心健康设立的。国家积极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些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民健康的重视和关怀。

(二)人类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中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遗传因素和心理因素。

1.遗传因素:生物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人类在建造自身的时候,染色体除决定人的性别外,还要在胚胎发展中摄取环境中的许多物质,造成和亲代相似的多种特征,如体态、体质,甚至影响到人们的性格、智力功能等方面,还带有许多隐性的或显性的疾病,如色盲、聋哑等遗传缺陷。研究发现,遗传病有2000~3000种之多。遗传性疾病不仅影响个体终生,还在家庭、伦理、道德、法则和医疗康复等方面,成为很大的社会难题。许多先进国家,大力发展康复医学,遗传残疾人是他们的当然对象。更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提倡科学婚姻、优生、优育、计划生育,提倡适龄婚配,适龄适时生育,这是民族世代繁衍、增强人民体质、获得健康美好生活的基本措施。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复杂的。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句话说明心理状态与心身健康有很大的关系。

(1)消极心理因素能引起许多疾病。祖国医学自古以来十分重视这一点。医学心理学研究证明,许多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发生和发展同心理作用有密切关系。现在许多地区(包括我国在内)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与心理因素有关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肿瘤、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慢性闭塞性肺疾患、意外伤害、自杀等已取代了危害类最大的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消极情绪如焦虑、怨恨、忧郁、悲伤、颓丧、恐惧、惊慌、紧张、愤怒等,都可以引起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可以导致失眠、心动过速、血压升高、食欲减退、尿急、腹泻、月经失调、乳汁减少等等。心身医学认为,这类心理因素在一些身体疾病如偏头痛、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所谓“心身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2)积极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心理状态是社会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反映。19世纪英国一位著名作家萨克雷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生活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这说明主观情绪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情绪深扎在理想意志之中,什么样意志表现什么样情绪。积极乐观、向上、坚强的情绪,则经得起风雨挫折。我国许多养生箴言都把“淡泊、宁静、思想开朗、情绪稳定”放在重要地位。像《黄帝内经》中说:“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败,亦可以百数”。

(三)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指的是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虽然人们早知道生活习惯、规律、意识与健康有关,但这些因素长期受不到重视和推广。决定健康的因素十分复杂,涉及社会、经济和人的因素,只靠增加经费、发展医疗技术和药物治疗,是不可能使一个民族健康长寿的。

1.生活习惯影响健康:通过调查证明生活习惯影响健康。美国学者毕洛克对7000名成人随访观察5年之久,用大量事实证明,具有6种良好生活习惯的中年人平均期望寿命,比只有三种或更少卫生习惯的同龄人高53%,可以看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对于健康多么重要。美国于1979年发表了《健康的人民——卫生总监关于健康促进和防治疾病的报告》,划时代地提出“第2次公共卫生革命”的口号,报告指出:“预防的时代已经到来”。报告估计,美国1976年死亡人数中50%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20%由于环境因素,20%由于生物因素,只有10%是由于医疗条件造成的。报告指出:“预防疾病的关键不仅仅是那些决策者或建立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依靠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2.健全的生活方式: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死亡谱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前10位,特别是前3位死因中的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其致病因素都与生活方式有十分密切关系。生活方式因素在全部死因中占了44.7%。根据我国情况提出以下几项生活习惯:心胸豁达、情绪乐观;劳逸结合,坚持锻炼;生活规律,善用闲暇;营养适当,防止肥胖;不吸烟、不酗酒、不吸毒;家庭和谐,适应环境;与人为善,自尊自重;爱好清洁。

随着经济发展,家庭生活方式已经不满足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定式格局。健身锻炼是现代社会文明生活方式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愈来愈成为人类向疾病斗争和获取健康的重要手段。全民健身,倡导体育的时代已经到来。

(四)医疗保健服务因素

医疗保健服务是保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它是指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为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而运用卫生资源和医疗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活动过程。

(1)为使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宣布,初级卫生保健是全世界在可预见的将来达到令人满意健康水平的关键。初级卫生保健包括8项基本内容:①健康教育。②供给符合营养要求食品。③供给安全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④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⑤开展预防接种。⑥预防常见病。⑦采取适用的治疗方法。⑧提供基本药物。

(2)新中国从建国起,就把保护人民健康作为党和人民政府的职责之一,统一领导全国卫生事业,首先明确了“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面向工农兵”的方针,同时建立各种形式的医疗制度并且在不断改革完善,这都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决定因素。

医疗保健服务的主要任务是做好“三级预防”:①改善环境,增进健康为目的的一级预防。②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三早”措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二级预防。以防治病残,促进康复为目的的三级预防。

在医疗保健服务中,医疗资源的分配,医疗保健人员的质与量、医疗服务的优劣,医疗制度的完善程度以及人民群众获得医疗保健服务的便利与否,都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重大的作用。

总之,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四类。通常这四类因素同时存在人们的生活中,但影响最大的是生活方式和行为,在美国生活方式和行为占全部影响因素的48.9%;在我国影响的主要因素也是生活方式和行为,占37%以上。因此,增进人类健康,重点要放在对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干预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