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3-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称养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为养生之道。后来,这种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又和呼吸运动相结合,对传统养生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解放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中国的养生也得到新生,健康与长寿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

一、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传统保健养生思想的产生

1.传统保健养生的概念:传统养生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华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一致的。我们的祖先为自身的健康与后代的繁衍,在生活与劳动实践中,逐渐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掌握了自身保健的方法并使其不断完善。

古人把自觉运用保健知识和经验,以求健康长寿的做法,叫做养生。称养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为养生之道。

2.传统养生的产生:从历史文学记载看,养生始萌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见于甲骨文。在甲骨文里已发现有许多关于调理生活、预防疾病与四时不同气候的关系,提出调理饮食要与四季相适应。殷商时期,巫医盛行专门用占卜来治病,有时也结合占卜使用一些药物。到西周人们更重视养生和健康长寿。《诗经》中就有“永锡难老”、“万寿无疆”等诗句,对后世传统养生思想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对调养生息,预防疾病,作出了精辟的论述,《素向·上古天真论》讲:“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元,精神内守,痞安从来。”同篇又讲:“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本神》讲:“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主,长生之视。”总之,《内经》对人体调节饮食、顺应四时、自愉精神、藏精之要等养生法,作了祥尽的论述;对导引、按摩、针、药在养生学中的重要作用也作了较全面的论述。由此可见,《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前的养生经验,为中国养生学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汉时期,炼丹、服石导引得到了发展,尤其名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影响颇大。两晋隋唐时期,由于医家、养生家的重视,而出现了我国现保存较早的养生学专著《养性延明录》。唐代孙思邈编著了《千金要方》、《千金共方》。至此,中国养生学已基本形成。明清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养生学家和养生学专著,而且开展了对老年人养生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了我国养和还,使之成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成体系又独具特色的专门学科——中国养生学。新中国诞生之后,由于党和国家重视,中国养和还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必将为人类的健身防病,延年益寿,做出卓越的贡献。

后来,这种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又和呼吸运动相结合,对传统养生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庄子·刻意》中说:“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乌伸,为寿而已矣。”他所倡导的养生术类似当今的健身气功和保健按摩等。

(二)传统养生思想的发展

1.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的发展,养生在学术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庄子以为欲望太过能致疾损寿,主张清静养神。孔子则主张动静结合。《孔子家语》讲:“若夫智士人二人,将息有节,动静以义,喜怨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天。”强调了动静适度,劳逸结合,调节情志对养生保健的重要性。还认为饮食起居与寿夭有直接关系,他说:“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也取之也,夫寝处不适,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更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首次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认识到人之生死寿夭非“天命”注定,这对养生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2.秦汉隋唐时期:从秦汉至随唐时期,养生的内容明显得到发展充实,特别是魏晋至唐统一中国300余年之间,中国进入一个战争频繁、社会动乱、政权更迭的历史时期,此时人民过着灾祸连绵的日子,在巨大精神创伤刺激下,健康大受损害,使当时人寿限十分短促。在意识修养方面主张清虚无为,顺应自然;在养生方面,重视导引吐纳,炼丹服食。这阶段虽然糟粕与精华相杂,但毕竟把古代相传的一些养生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较为全面地继承下来。有学者提出,这一时期集养生学之大成,后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无有不继承其余绪者。

3.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涌现的养生家主要是金元四大家和陈真、邹铉、邱处机、王圭等,撰著了《养老奉亲书》、《保生要录》、《摄生消息论》、《泰定养生主论》等大批养生专著,并继承发展了《黄帝内经》的养生思路,使传统养生思想日臻完善。

4.明清时期:保养精、气、神为首务,寿夭与先天、后天有关等观点已为明清养生家所推崇,并涌现了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读物。①在养生学术理论方面:张景岳在《类经》的摄生类中批判了消极厌世的人生观,在《活形论》中则颇有创见地提出了善养生者,不仅要养神还要重视养形,认为养形重在养精血,提出了用温补药来养精血。明朝李时珍的医学专著《本草纲目》对丰富发展饮食调养的论述,也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②在传统养生术的创新方面:创编了“八段锦”、“十二段锦”、“易筋经十二势”和“太极拳”。明末河南温县陈家沟拳师陈旺廷创编的太极拳在清代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在广泛地流传中形成了多种流派: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真是种类繁多,各显异彩,它汇集了我国古代保健体操之精华。

总之,这时期是传统养生学术的鼎盛时期,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建树,而且普及到民众之中,这对促进人们的健康长寿,无疑是积极的。

5.现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年历史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养生学术也濒于夭折。这时期养生著作寥寥无几,其中主要的养生书籍是任延的《延寿新书》和胡宣明的《摄生论》及一些健身气功著作等。

解放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中国的养生也得到新生,健康与长寿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因此,以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为深厚基础的传统保健养生理论,融合了日益发展的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愈益显示出其重要的价值和优势,也更为中外人士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