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运动中非创伤疾病的安全措施
对于运动中的安全措施来说最重要的是自我保护。由于运动目的是维持和增进健康,应消除过分计较胜负与创成绩的心理,尽量避免过量运动现象出现。
(一)极点与第2次呼吸
1.“极点”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这就是由于人体从安静转入运动,身体各器官的功能配合不够引起的。因为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内脏器官,有一定的机能惰性,这些器官要在运动开始2~3分钟后,才能达到最高水平,而运动器官在不到半分钟内就可以达到。运动时,肌肉的耗氧量增加,而呼吸和循环系统的供应不足。这样,肌体在缺氧的情况下,分解能源物质,以供运动所需能量,与此同时,便产生大量乳酸。由于乳酸的积累,使血液的乳酸浓度增高。在乳酸的刺激下,大脑皮层的调节机能遭到破坏,这样便形成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失调,从而出现呼吸节奏错乱,心率加快,进一步使氧的供应恶化,便出现“极点”。
2.第2次呼吸:“极点”既然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所以出现时也不要惊慌害怕,更不要中途停止,应以顽强的意志,继续坚持下去,情况就会好转。胜利往往就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这就是对“极点”的积极态度。具体地说,“极点”出现时,只要稍微放慢一下速度,有意识地加深呼吸,调整呼吸节奏,调整内脏器官机能的积极性。过一段时间后,这种现象就会缓解或消失,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就是生理学所指的“第2次呼吸”。应该注意,如果经过调整一段时间后,上述情况仍无缓解,或者有增无减,则需要考虑是否内脏器官有什么疾病所引起的,应持谨慎态度。
(二)腹部疼痛
跑步中常发生的腹部疼痛症状,腹痛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是由于运动者胃肠痉挛或肝脾淤血引起的。当腹痛发生时,中止运动或减慢运动速度,即可自然消除疼痛症状。容易发生腹痛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节食物结构,尽量食用容易消化的营养食品,并养成每日早晨大便的习惯,还有必要控制运动前,运动中的碳酸性饮料的摄入量。还要认真对待准备活动,使机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在跑步中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尽量用鼻呼吸而不用口呼吸,还要根据运动量来调整呼吸的节律及深度,总之,应避免腹痛发生,保证运动的顺利进行。
(三)胸闷与胸痛
运动中还常有胸前区发闷、发胀、发痛等症状发生,这是因为心脏缺血所引起的心疼痛或冷空气刺激支气管而引起的气管痛症状。心前区疼痛者大部分人有冠状动脉硬化症,此外心脏肥大或贫血者也容易并发此症。一旦发生心前区疼痛症状,应与临床医生配合,并接受细致的检查,然后根据结果进行必要的处置。过去认为,运动时所产生的心前区疼痛症状,对机体是有害的。现在的研究表明,除特别严重者以外,一般是不必担心的,只要不引起其它临床症状,是可以进行适当运动的;而且,运动还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于支气管疼痛症状,可通过间隔运动使其自然消失,若在运动中发生干咳症状时,要调整呼吸方法使其缓解;寒冷季节还应加带口罩进行运动,以防止寒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
(四)下肢等部位的疼痛
运动所引起的下肢疼痛有各种各样的症状,根据症状的不同,处置方法也各不相同。
1.长期不运动者,初次参加运动时,次日晨起可感到小腿(小腿三头肌)和大腿(股四头肌)部位的大部分肌肉痛。这是由于激烈运动导致乳酸积累,从而引起肌肉细胞膨大或渗出性无菌性炎症所引起的疼痛,不需作任何特别的处理,l~2日即可自然消失,所以对此不必过分担心。
2.开始跑步到坚持2周以上时,逐渐会出现足、膝的关节疼痛,这是由于反复地施加的过大运动量给骨或关节韧带增加了负荷而引起的。此种疼痛比较顽固,这时应中止锻炼数日,待疼痛消失后再开始锻炼为宜。再度开始锻炼时,运动强度应该比前次减小。
3.运动中突发的下肢疼痛,可能是由扭挫,肌肉撕伤,肌腱断裂甚至是骨折等所引起的。此时原则上要保持安静,应尽快接受医生的诊断冶疗,不及时处置会有可能发生后遗症。
(五)运动性中暑、日射病及处理方法
中暑是因高温环境或受到烈日的暴晒而引起的疾病。由于造成中暑的条件不同,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机体病理性变化不一样,中署可分为中暑衰竭、中暑痉挛、日射病、中暑高热等类型。
1.运动性中暑: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进行运动时,体温异常上升,使汗难以蒸发,则引起运动性中暑。尽管典型中暑症状包括无汗,但运动性中暑的最初症状是大量出汗、脱水。
2.日射病:在强烈日光(紫外线)过分照射所引起的中暑称为日射病。日射病的症状:患者感到剧烈的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呕吐、烦躁不安等,严重时昏迷、惊厥,但体温正常或微升。①轻度症状是头重脚轻感、全身倦怠感、心烦、打喷嚏、发冷,低烧,皮肤出现“鸡皮”样变;②中度症状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无汗,皮肤干燥、中度发烧、意识障碍;③重度症状包括意识丧失、痉挛、高烧等。日射病的特征是体温上升时却感到寒冷,皮肤出现“鸡皮”样变化,这些症状在临床易发生误诊,要注意采取应急措施对待。
3.处理方法:这种情况尤其是在无风、高温、多湿、太阳直射的环境条件下剧烈运动时,容易发生。所以应该避免在这种环境中作长时间剧烈运动,有中暑史的人及老年人在劳累后参加锻炼时尤易发生:当白天气温超过28℃时,长距离运动应该中止;在气温接近28℃的情况下,可将长距离跑程安排在午前9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时间段进行,以避开正午的高热。对日射病的应急处置原则是降温为主,一般用冷袋和冷水湿敷治疗。当体温高达39℃以上时,可将冰袋放置在患者头部前额及枕部,胸部、腋区、大腿内侧等部位,用物理疗法进行降温。中度发热时(38℃)可用寒冷毛巾擦浴全身,微热时(37℃)可将身体曝露在阴凉的场所进行自然降温。运动引起的中暑性昏厥发生后,如果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即可很快恢复,且对身体会有一定损害,力求预防为主是上策。
(六)水分的补充
运动中大量发汗可使血液浓度上升,循环血量减少,前者可使血液流动的阻力加大,后者可使心搏量减少。因此,大量发汗将影响循环功能,是引起脱水、昏厥、极度疲劳的危险因素。所以,在大量发汗的运动中应重视补充水分,水分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注意饮水的方法。
1.饮水量应按着运动量和排汗量的多少来相应调整,不可滥饮。大量饮水会给心脏增加负担。
2.轻度运动中如发生口渴现象时,尽量不要饮水。这是由于口腔咽喉粘膜干燥引起的,可以用温开水漱漱口,以缓解口干舌燥症状即可。
3.运动中或运动后,每次饮水量要合理,绝不可开怀畅饮,一次水分的摄取量应在100毫升左右为宜,超长距离跑的途中,可根据发汗量的多少,以每次间隔20~60分钟一次的程度进行补水调节。
4.出汗失水也丢失盐分,大量的补水还有使血浆渗透压降低的危险。因此有必要在补水的同时加入一定量的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