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地传》展现印度反殖民意识的成长状态
《甘地传》叙述了圣雄甘地的伟大一生。影片由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回到青年时期的甘地,甘地在南非为同胞权利斗争,回国后,看到英殖民下的印度,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信条,再到影片快结束时,甘地又因为印巴冲突转而调节宗教纷争。直到最后遇害身亡。通过3个小时的描绘,为观众展现了甘地思想的发展史。
虽然整部影片的开始是由甘地遇害开始倒叙,但是影片紧接着的镜头一转,开始讲述青年时期的甘地事迹,在影片中观众不难看出,甘地到南非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一位印度籍的农场主处理案件,可以肯定地说这个时候的甘地还没有抱着“抵抗不平等”的目的。
二、甘地的平等意识思想启蒙
甘地在通往南非的火车上却因自己是印度人而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在这个情节上,观众就能看出甘地以后“非暴力、不合作”精神的影子,在列车员侮辱甘地的时候,甘地是在尽力地争辩自己的合法身份,但是依旧遭到了鄙视,然而当列车员给了甘地两个选择后“要么被扔出车外,要么去坐三等舱”,那么如果换成现在的其他人,遇到这种选择的时候,估计都会选择去坐三等舱。但是“被扔出车外”这就是不平等的,暴力的手段和结局,而选择去坐三等舱,则是默认印度人低人一等的不公平待遇,这个时候,甘地并没有与列车员发生任何粗暴行为,在竭力抗争无效的情况下,下一幕就是甘地被抛出车外,明显甘地的选择是“既为自己努力辩护,又不会选择受到屈辱,也不会采取暴力手段维护自己利益”这种选择中,其实就透露出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精神的影子。
到达南非之后,甘地目睹了印度人所受的苦难之后,甘地的举动是先召集一些民众烧毁证件,在这一过程中,甘地有过简短的初出茅庐的演讲,同时也受到了英国警察的殴打,这个时候甘地选择的依旧是承受且不还击,而且也没有停止他的行为,在受到殴打的同时还在烧毁证件。
在甘地受完审讯回到家中和妻子的一段对话中,甘地向妻子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愿望“我希望他能像个英国的绅士”,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反映出甘地反对的是英国对待印度人的政策,而不是英国这个国家,同时甘地也做了一件事情,他在组织人建造一个类似村子的聚居地,当外国记者问甘地的时候,甘地说这里是“公社”,在这里没有宗教的信仰之分,没有种族之分,没有高低之分。这个“公社”其实就是甘地理想社会的缩影,一个在现实中的反映,也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但是当时和目前的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这种地方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达成的,甘地从此一直到生命的结束,其实所作所为一直都是在努力把印度构建成这样的理想社会,但是在种姓制度,受资产阶级奴役的印度,这是不可能的,就连甘地的妻子在最初也是无法接受的,更何况是那些生活中离甘地遥远的印度人了。这也可以说成是甘地虽然思想与目标伟大,但是在最终根本无法完成的原因。
在南非时,甘地在一次演讲中,将自己的“非暴力”思想第一次传达出去,当有人认为要用暴力手段进行抵抗不平等待遇的时候,甘地的回答是即使受到打击,受到伤害也要默默承受,让敌人在羞愧中退去。
可以这样说,在火车上的待遇,以及在南非看到同胞的苦难,使得甘地产生了一种要争取平等的念头,在得到当地印度人的支持后,甘地在南非产生了“非暴力”思想的雏形。那么在甘地回国后,他的思想又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一点中,所说的甘地思想在印度的影响,并不是指甘地思想在现在印度影响,而是说,甘地从南非回国后,他的思想主张在印度产生的影响。
三、甘地思想在印度的影响及深入发展
在甘地回国的第一个镜头是很有趣的,一艘游轮停靠在岸边,一边是来到孟买的英国殖民者的军事总督,另一边是刚回国的甘地,在英国那边,只有军警和军乐队,而人们谈论的话题也是有关当时让西方焦头烂额的一战。但是反观甘地这边,是有无数印度人民来欢迎他,没有代表战争的军队,更多的是和善的人民。当一名记者问甘地是否支持英国政府的时候,甘地的回答是“作为大英帝国的公民,要维护和分享它的利益,我当然是支持英国政府的”。在这个时候,印度已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但是从甘地的回答中,观众似乎能感到甘地以自己是英国人而自豪,并且在英国殖民印度的态度上并没有那么强硬。
在印度各政要中,甘地也体现了,他与其他人思想的不同。其中吉纳在演讲中反复提到的是抗争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然后获取印度的独立,从听众的反应来看,这种思想是符合当时大多数印度人的。但是甘地在游览印度民间后首先提倡的是“平等”这一观念,甘地在强调如果不能与最底层的人过一样的生活,那么没有人能有代表他们的权利。这种融入底层的思想使得甘地有了后来的艰苦生活。但是甘地的影响在这个时候却对印度的民众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甘地单方面的,而是民众把印度反殖民影响与甘地的平等,自由思想融合到了一起,群众是做事的基础,这些接受融合思想的印度人,一方面主张反对英国的殖民,一方面也宣扬甘地的非暴力宗旨,那么既然要独立,就必定要反抗,那么既要反抗,又要非暴力,所以民众在最后选择了符合这种要求的方式,就是聚众演讲,试想,一群反对殖民的印度人,采取的还是演讲的方式,那么英国的殖民者是不会任由反抗思想的存在和散播的,那么这些印度人无疑就是待宰的羔羊一般,于是有了英国将军屠杀民众的事件,在这里,镇压反抗从当时的英国角度来看,是正常的,而选择屠杀,只不过是一种激进的方式,但是迟早会发生。从印度的角度来看,当时的环境反抗与“非暴力”是不能共存的,这不能说甘地的思想是错误的,但是他的思想在印度的确造成了如此的影响,只能说,甘地无论当时还是后来的“非暴力,不合作”只不过是一种理想中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甘地来到案发现场,那种场面使得甘地对英国殖民的态度发生了改变,通过这个事件,甘地在一次会议上就对英国殖民者表达了自己对英国殖民方式的不满,这个时候甘地对英国殖民者说“你们迟早会走出去的”。这句话最起码就表明甘地是希望英国殖民走出印度,而在后来的荒野演讲中,甘地在烧英制衣服的举动中,观众就可以看出,甘地的反抗方式中的“不合作”精神,甘地知道经济是维持一个国家运转的关键,所以他从印度人购买英制品入手,主张抵制英货,同时融合“非暴力”,当游行群众与警方发生暴力冲突后,甘地选择用绝食的方式反对,当政要对甘地说,整个印度都在运动的时候,甘地说“以眼还眼,只能是整个世界都盲目”。
甘地的思想来到印度,对印度的影响是,印度人开始接受非暴力抗争的方法,而融合独立与非暴力思想之后,甘地产生了“不合作”的办法支持印度独立。在这个时间段内,甘地的思想既得到了发扬也得到了发展。
四、甘地思想在当今运用的局限性
《甘地传》这部电影,其实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甘地思想的宣传片,至于目的,应该就是世界关注的印巴冲突了,影片其实也是希望通过电影宣传的“非暴力,不合作”精神,来看当今的印巴冲突,但是这是徒劳的。
甘地的思想本身是优秀的,但是它也受到了局限,这种局限,是人不可能消除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精神在影片中,得到了不少英国人的赏识,也得到英国民众的认可,但是为什么会不成功,只要这个世界需要分国度,有不同的种族,有阶级差别的存在,敌视情绪就会存在,不可能全是几十亿人的思想都跟甘地一样,在短时间内解决阶级问题和国家问题,种族问题,那就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武力,和平的方式不是没有得到应用,但是和平方式是从各国利益出发的。这种为各自利益的出发点,使得甘地思想在运用上有着很大的局限。在影片中,甘地最后一次绝食就是因为印巴分治的问题,甘地以个人的影响,确实能平息短时间内的冲突,但是,甘地的结局是什么。刺杀甘地,其实也是从民族的角度出发的,如果甘地的思想适用于真实社会,那么就不会有现在的印巴冲突。
影片中,甘地的思想一度感染了英国法官,但是英国法官站在国家和法度面前,却必须要关押甘地,理想中的方式,只能是理想,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如果“非暴力,不合作”运用实际社会中,那么得到的成效一定会远远低于它造成的伤亡。
《甘地传》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这部影片既是对甘地一生传奇的记述,也是试图用甘地思想来对待当今的后殖民问题,但是这一切都是理想的方式,理想的方式只能是被用来宣扬,而不能适用于现实中。
【注释】
[1]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