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问题在政治上主要有两点,即印巴分治与克什米尔地区问题。印巴分治(亦即“印度分治”,Partition of India)是指于1947年8月14日和1947年8月15日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事件,从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诞生二个新生国家巴基斯坦自治领(Dominion of Pakistan,后来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印度联邦(后来的印度共和国)。英国把统一的南亚次大陆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地,以便殖民统治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946年2月18日,孟买港两万余名水兵发动起义。到2月21日,印度海军官兵全面加入起义。英国殖民当局尽管用军舰、重炮镇压了起义,但也不得不承认,“不能依靠军队在印度维持殖民统治”了。就在印度水兵起义的第二天,英国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急忙宣布派遣内阁使团前往印度,就印度独立问题进行谈判。为彻底解决在南亚次大陆存在多年的宗教冲突,1930年,著名穆斯林诗人、思想家和哲学家穆罕默德·伊克巴尔第一次提出了穆斯林建立自己的国家——“巴基斯坦”的主张。这一主张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众多穆斯林的支持。1942年,英国教授科帕兰在《印度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对印度“分而治之”的治印大纲。他主张把印度分为三个统治区,即印度教徒区、伊斯兰教徒区和土邦。这一计划正符合英国当局的想法,因而很快被采纳。但是,印度共和国的奠基者“圣雄”甘地和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始终坚持印度是一个民族的理论,反对印巴分治,反对巴基斯坦单独组成一个民族国家。用甘地的话说,以分裂印度的方式解决存在多年的民族问题,就好像是“砍掉脑袋,摆脱头痛”。1947年3月24日,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抵达印度,接替已被宗教仇杀搅得焦头烂额的韦维尔。蒙巴顿到达印度后,发现情况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蒙巴顿形容自己“犹如坐在了一艘着了大火,且装满火药的轮船中”,如不迅速采取措施,一旦火药爆炸,就有“船毁人亡”的危险。1942年3月,英国政府曾派掌玺大臣、下院领袖克里普斯前往印度,许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领的地位。克里普斯到达印度后,提出了英国对印提案,也就是“克里普斯提案”。其内容是:英国与印度磋商后,决定发表使印度在最短时期内成立自治政府的提案,提案的内容是建立新印度联邦,使之成为自治领,其地位与英国本国及其他自治领各国相等,不论在内政和外交上,均不隶属他国。但方案中又提出,英属印度的土邦有权不加入新建立的印度联邦,这就使得有可能在印度原有土地上建立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从而为印度的分裂打开方便之门。同时也意味着,拟议中的东巴基斯坦——孟加拉有可能单独立国。1971年,孟加拉国脱离巴基斯坦独立,蒙巴顿的预言果然应验。
但印巴分治结束了英国对这一地区近二百年的直接统治,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印度在独立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家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同时印巴独立后,遗留下不少严重问题。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更造成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克什米尔问题即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现在的克什米尔地区是查谟-克什米尔的简称,包括克什米尔谷和查谟平地。这本来是两个独立的邦国。查谟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克什米尔居民却基本上信奉伊斯兰教。1846年查谟首领从英国人手中买下了被占领的克什米尔。而克什米尔人口数倍于查谟。这就种下了后来争端的根源。克什米尔争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英殖民主义在1947年撤出印度时留下的。独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两大部分组成:英属印度和土邦。克什米尔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据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顿方案”,土邦地区归属则由当地的王公来决定,但是土邦必须考虑所在地区的地理因素。克什米尔情况很特殊,它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地理因素”的考虑在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之后,印巴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2/3的土地与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与1/4人口。这次停火奠定了后来双方对克什米尔控制的范围。另外,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最终必须由公民投票来决定。但是,双方后来在是否举行、如何举行公民投票的问题上始终无法取得统一意见。通过一步步的行动,印度到60年代初期已经完全接管了克什米尔。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声称双方将恢复两国间的正常关系,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但是在关键的克什米尔问题上,《宣言》仅仅表明双方都陈述了各自的立场。至于公民投票、军事人员的活动范围等关键问题均未提及。1971—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冲突后签署了《西姆拉协议》,要求双方举行双边会晤最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在印度电影中,关于印巴分治这一后殖民问题的体现与反思数不胜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代号猛虎行动》,《爱无国界》。两部影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风格,刻画了当代印度人对于印巴分治问题的看法。
在印度电影中,爱与理性的故事题材一直都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代号猛虎行动》便有着这一主题的深刻反映。
《代号猛虎行动》由卡比尔·基兰导演,萨尔曼·汗主演的动作爱情印度影片,影片讲述了在印度与巴基斯坦敌对的时候,印度政府怀疑一名科学家向巴基斯坦泄露国家机密,而派遣代号为“老虎”的特工前去监视,在老虎接触教授的过程中,老虎发觉自己爱上了教授身边一名可爱纯真的姑娘,但是在得知这个姑娘佐雅是一名巴基斯塔特工的时候,老虎在任务和爱情中选择了爱情,两人在爱情的感召下,在外长会议后私奔,并与印巴两地追杀他们的特工斗智斗勇,最后逃出生天。
一、关于理性和感性在影片中的认识
这部影片中,动作戏份占了很大比重,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也是充满起伏和喜剧色彩。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个爱情故事的背景是很值得人深思的。首先整部电影在开场后的一系列打斗、追杀镜头后,特工老虎找到了背叛印度情报组织的特工枪杀了对方,这里交代了整部影片的背景,即印巴双方的敌对状况。
影片中,老虎与其长官什诺伊的一段对话是很有意思的,首先老虎的长官是主动问老虎,你为什么不交一个女朋友呢?老虎的长官认为作为一名要时刻保持理性的特工来说,感性上的爱情并不能受到排斥,特工是有运用感性情感的权利的。而且在之后的对话中,什诺伊也对老虎讲出了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爱情往事,什诺伊在年轻时的爱情,和老虎的故事如出一辙,只不过不同的是结局的选择上,在任务和爱情面前,什诺伊很直白地告诉了大家,他选择的是任务。什诺伊的任务无非就是为了国家利益,运用非官方或者是非人道的手段去窃取敌对势力的信息,也就是说他的选择就是在爱情和国家中选择了后者。然后当老虎问什诺伊后不后悔的时候,什诺伊的回答是“后悔,我后悔一辈子”。这就间接地对老虎表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在理性和感性的选择中,如果选择了前者,那么可能结局会严重影响到后者。所以老虎在自己面对同样的选择的时候,他选择的是感性中的爱。而不是那种使自己成为一种工具的所谓的“理性”。
二、印巴问题影响下的理性探讨
其实,谈这部影片中的理性,完全就可以归结到印巴问题上。在这部影片中,理性就可以代表男女主人公是否站在各自国家的极端立场上。影片中有很多地方都显现这两个国家的对于对方的极端敌视,影片中当什诺伊知道老虎是和巴基斯坦国家的特工佐雅出逃的时候,什诺伊问戈皮,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国家吗?有201个!但是可恨的是老虎竟然是和一名巴基斯坦的女人私奔了。在这里,这句话在有着一丝幽默趣味的同时也向人们表达了印度对于巴基斯坦的仇恨态度。老虎是一名特工,当时什诺伊并没有剥夺手下拥有爱情的权利,当时正因为什诺伊拥有的是这部影片中,也就是前面讲到的那种“理性”所以老虎的这个爱情是不能让人接受,在什诺伊身上,爱情可以和理性共存,但是这种爱情是有国界有种族有宗教限制的。
在爱与理性的选择上,在印巴问题的大背景下,佐雅的变化也是值得探讨的,在电影中,佐雅是否早就知道老虎是一名印度特工?如果不知道,那么佐雅是否真的接受了老虎的爱?首先,在佐雅和老虎的多次独处中,佐雅一直对老虎的身份抱着怀疑的态度,至于她知不知道老虎的真实身份,在后来两人面对面身份曝光的情节中,佐雅的表现,可以说明至少她有百分之六十是知道老虎的身份的,那么对于老虎之前的爱,不用想也能知道,佐雅的特殊身份使得她对老虎的感情肯定是假的。那么如果佐雅不是真的知道老虎的身份,那么对于老虎的爱,佐雅的态度也不是那么的真诚,在中央公园的情节中,老虎已经被身边的女孩深深迷住,但是当他与佐雅的感情将要爆发的时候,佐雅明显控制住了自我,那是因为佐雅在意自己的身份,在国家利益面前,佐雅在影片前半部分,选择的并不是爱情。当老虎在教授家中用枪指着佐雅的时候,佐雅的一系列对话也表明了国家至上的原则。
在之后的情节中,老虎和佐雅在外交舞会上相遇的剧情是一个关键。在外交舞会上,老虎说出了一段很让当今很多人都值得思考的话“这是一场和平的盛会,你看,各国的外交家都在一起跳舞,为什么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外交家们不能打开心结呢”,佐雅的回答在此更显深意“这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印巴问题,是由当年的殖民者引起,牵扯到两地宗教、种族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其中的克什米尔地区是一个激烈的点,但是克什米尔问题不能代表整个印巴问题。这种原始的仇恨,才使电影中的舞会情节更显得让人深思。但是重要的是佐雅的变化,在跳舞期间老虎说过,世人是不会允许他们在一起的,原因就是两国人民的敌视态度,然后老虎又说,他们自己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而且老虎也对佐雅说,舞会结束后,两人的命运就看佐雅的选择了。这样的选择不只是简简单单的私奔与不私奔的问题,而是为了爱情是否冲破印巴仇恨枷锁的问题。
三、人性情感的选择冲破世俗的限制
佐雅和老虎为了躲避双方国家的追杀,选择了用假护照逃到古巴,而双方追杀他们,都是因为怕自己的特工泄露机密给对方特工。印度组织怀疑佐雅在套老虎的情报,同样巴基斯坦组织也担心自己的情报被透露出去。双方组织内的人,对爱这种情感的不理解深刻地反映出一个问题,印巴之间的仇恨在不停蔓延的同时也一直在摧残着人性。老虎和佐雅的爱在这部影片中是很真诚的,他们一直在维护着这份爱。
当老虎与佐雅逃到古巴后,某一条街道的墙上写着“理性的爱,不是真正的爱”。在这部电影中,所谓理性就是对于地方国家的仇恨,和对自己国家的绝对忠诚以及对敌对国家人员的极度不信任,那么理性的爱就是,在抱着仇恨和不信任的心态去爱敌对国家的人。影片中的老虎与佐雅的爱完全抛弃了所谓的“理性”,他们在用自己真正的人性去体验爱的感觉。墙上这句话的旁边有一个头像,是在古巴被誉为“人间耶稣”的古巴革命领袖切格瓦拉。切格瓦拉头像在这句话旁边所产生的意义,老虎与佐雅的这种超越印巴仇恨的爱,就是一种革命,一种人性的革命,他们的爱是世俗所不能接受的,是双方政府不能接受的,但是他们的做法就是在反抗,用爱去抗击后殖民问题所带来的数十年的仇恨。
这部影片中,观众也可以看到,第三方国家对于老虎和佐雅两人超出印巴仇恨之外的爱情的态度,当古巴警方,在监视镜头中发现了佐雅和老虎之后,他们的第一选择就是将两人的行踪发给印度的情报组织,那么大家来想一下,两名被追杀的特工,他们被追杀,不是因为窃取了多么重要的国家机密,也不是刺杀了哪个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原因就是简简单单地相爱了,但是这种爱,在印巴仇恨的现状下是不被接受的,人们可以理解老虎与佐雅不能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生活的原因,因为两国的人民和政府都反对他们在一起,但是作为第三方国家的古巴,一个独立于印巴关系之外的国家,为什么还要间接地破坏这两个人的爱情呢,这其实就是古巴或者是影片中所有国家的一种心里的体现,那么就是既然是独立于印巴关系之外,那么就不要与其发生一丝联系,所以当他们发现两人的时候,毫不犹豫将两人的行踪传达出去,这也体现了,在当今印巴关系之中,他们的仇恨只限于他们两个,虽然不牵扯到其他国家,但是国际上的一些国家对于这种仇恨竟然是认可的,对于两国人民产生的爱是无法理解的,这种国家对于和平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随着电影的时间轴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老虎和佐雅逃过双方组织的追杀,在影片将要结尾的时候,老虎给什诺伊打了一个电话,电话的内容就是有关老虎本人对于爱和理性的理解,在老虎与佐雅产生爱情的时候,老虎并没有因为爱情抛弃国家利益,当老虎知道佐雅身份的时候,老虎又对印巴之间的仇恨产生了疑问,至于老虎逃多久的问题,那就要等到爱能战胜双方国家那种所谓的理性的时刻。在电话中什诺伊第一次叫了老虎的真名,什诺伊说老虎展现了真实的自己,而老虎的回答是这只是我随心所欲罢了。这就是整部电影在印巴仇恨,双方国家较量之下,真正人性体现的一种象征。随心所欲,爱我所爱,这对于任何人都不是罪过,这也是真实的阿维纳什·辛格·拉索尔对印巴这一后殖民问题抗争胜利的体现。
在这里,老虎和佐雅最终的选择和归宿,其实也就是印巴两国人民长久以来一直期望的两国关系的结局,同样也是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期望,可以说老虎和佐雅就代表着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利益面前现在的两国就如同影片开始时的两人,虽然在内心的深处都有着对于爱的追求,但是却时常失去方向,选择错误,但是时间却是检验一切选择的最好证明,两人在不同的选择下走过不同的心路历程,最终还是在时间的检验下走到了一起,当两人在国外脱离了那些宗教,政治的束缚之时,也正是观众最想看到的结果,其实在一个侧面,老虎和佐雅的结局也是观众们对于二人以及印巴两国最终归宿的心里寄托和愿望。
印巴问题一直都是世界和平的干扰因素,其实归根结底,也就是后殖民问题的一种体现,通过这部影片,完全可以给人们一种关于印巴问题一种新的认识,每个国家为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会引导两国人民相互仇视,但是如果人们能够跳开这些历史的因素,用现代长远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用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去面对,那么那些国家间的纷争是不会影响到两国人民的交往的。如果两国的民众都能向老虎和佐雅一样对待印巴问题,那么对于影片的最后一段话,rws与isi有史以来第一次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个目标是什么,就是老虎与佐雅跨越历史仇恨的爱,旁白中说,当他们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很开心,这不仅是电影所代表的印巴底层人民的心声,其实用感性的说法来说一句,这也代表着所有世界热爱和平的人的心声,为了追逐爱,他们放弃仇恨,共同为此努力。
《爱无国界》这部影片和《代号猛虎行动》有所不同,这部影片中各个角色对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没有《代号猛虎行动》中那种少量的狂热色彩。
在《爱无国界》中,亚什·乔普拉为观众讲述了一个印度空军中队长维尔,在一次救援行动中,结识了一名为了履行诺言的巴基斯坦女孩扎拉,两人在印度的短暂交往,使得维尔深深爱上了扎拉,在扎拉回到巴基斯坦准备完婚的时候,维尔赶到巴基斯坦,并且向扎拉表白了心意,但是两人的爱却被扎拉的政治婚姻阻挠,在扎拉未婚夫的威胁下,维尔忍受了22年牢狱之苦,而扎拉也拒绝完婚,来到维尔的村庄,为了维尔的梦想奋斗22年,两人的故事被一名年轻的女律师得知,并为维尔沉冤昭雪,使得维尔与扎拉在22年后,再度走到一起。
四、印巴人民愿望的电影体现
这部影片和多数印度电影一样,以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并且在最后以一种大团圆的结局收尾,男女主人公的所属国度的不同,使得影片含义更深了一个层次。影片中有多次涉及了印巴关系的情节,但是这种情节不是《猛虎行动》中那种类似官方的,更多的是涉及印巴两国底层人民心态的。
就如影片中的bebbe,这名老年妇女在自己将要走向生命尽头的时候,对扎拉说道,自己本是一名印度人,因为某种原因,来到巴基斯坦,bebbe是从巴基斯坦建国以来就一直生活在这里,而她死后的心愿就是能够让扎拉将自己的骨灰带回故乡印度。这反映出在一些由印度划分出来而归于巴基斯坦的平民,他们在经历了印巴数十年的紧张关系,甚至战争之后,他们的心里,对故乡的思念远远超过了对于邻邦的仇恨。正是由bebbe这种对于故土思念的这一普遍的民众心里,才引出了《爱无国界》这部影片的爱情故事主线。
当然,这种民众对于仇恨的淡化,在影片中不仅仅体现在巴基斯坦人民的身上,当扎拉和维尔为了完成bebbe的心愿,来到墓地的时候,扎拉想为bebbe的骨灰举行仪式却遭到了维尔的阻挠,因为巴基斯坦女孩扎拉是一名穆斯林,而在印度本土是大多数的锡克教徒,维尔对扎拉讲明,这些教徒有些是很狂热的,他们会遭到侮辱或者毒打。在维尔的话中,体现出的宗教中的仇恨,其实也是印巴关系紧张的一个因素所在。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影片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转折点,维尔找来了一名在墓地工作很久的老人,询问他是否同意扎拉的请求,当老人得知扎拉和bebbe的故事之后,老人欣然同意。这个老人在这里工作了42年,他当然也亲身体验过印巴之间的仇恨和矛盾,但是在42年之后,面对一个想落叶归根的异邦人,这种民族和宗教间的仇恨明显淡化了,即使当时的印巴关系还不算融洽,但是对于这种心灵上的请求,老人明显被感动并答应了下来。
五、民众对于后殖民问题的淡化
维尔的家中,印巴仇恨已较为淡化,维尔所在的村庄是由维尔的父亲和母亲亲手建造,并亲眼看其发展的,是一个类似桃花源的地方。当人们得知扎拉是一名巴基斯坦人时,没有任何一个人会以自己印度人的身份对扎拉表现出敌视,而且维尔的父亲也明确表示,希望维尔能娶扎拉为妻。这个小村子体现的不是外界、印巴政府间的仇恨意识与宗教矛盾,国籍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在淳朴的民众眼里不是阻碍人情感迸发的因素。
当女律师在法庭上为维尔辩护的时候,女律师的话也表达出维尔需要得到的是人的尊严与他自己真实名字的认可,这是女律师的角度对“人”的认可。巴基斯坦人怀疑维尔是一名印度间谍并没有任何证据,仅仅是基于自身狭隘的民族心理,而对于维尔的真实身份和他当年来巴基斯坦的目的没人关心。女律师和狱警的话是对维尔“人”这一性质的肯定,女律师一直在为维尔的真实身份而努力,而狱警则是从宗教的角度完全省去维尔的所谓的间谍身份。女律师和狱警看重的是维尔的真实身份的重要性,至于他被怀疑为间谍,窃取国家机密,这种国家利益与人的真实性和重要性相比完全不值一提。
这部影片中与《猛虎行动》表达相同的点在于,在人性之下,民族间、宗教间的仇恨并不重要,爱可以取代仇恨。这在维尔父母、墓地老员工、bebbe等人身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也正是与《猛虎行动》所不同的地方。《猛虎行动》是以老虎和佐雅的爱情为一个典型,双方国家对于他们的爱全力扼杀,但是《爱无国界》中维尔和扎拉的爱同样突破国界,他们的爱印巴普通百姓是认可的。《爱无国界》更有力地通过一个爱情故事,来宣言印巴两国底层人民对于仇恨的淡化,对于和平的渴望。
克什米尔地区问题,作为电影题材,在印度电影中也有着多处的体现,虽然克什米尔地区问题是属于印巴问题中的一部分,但是它的影响已几乎可以概括了印巴冲突。在印度电影中,克什米尔地区问题的体现也多是以爱情故事为主线。以这一问题为背景,从而在爱情的故事中,对两国争端的一种反思。印度电影《为爱毁灭》就是其中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为爱毁灭》是以克什米尔地区独立问题为背景,故事说瑞汗是一名恐怖分子,他无处不在,而导游的工作使他遇见了祖妮,并且爱上了这个盲女,但他为了自己的行动,为了克什米尔的独立,离开了祖妮, 在七年之后的一次行动中,瑞汗又偶遇祖妮与自己的儿子小瑞汗,两人在克什米尔问题的立场上终于得到爆发,祖妮最后不得已杀掉了瑞汗。
《为爱毁灭》不单单是一部简单的爱情,歌舞片,在影片中,导演刻画了瑞汗与祖妮两人分别在克什米尔这一历史问题上的立场斗争,虽然电影一直以瑞汗和祖妮的爱情发展为故事的主线,但是最后祖妮和瑞汗的悲剧却是后殖民文化这一隐藏条件造成的,在影片中,克什米尔问题一直在故事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
从历史到现在,由克什米尔问题引发的战争,恐怖袭击不计其数,这个由殖民文化引起的领土问题已经影响到印度电影之中。《为爱毁灭》中瑞汗便是一名拥护克什米尔独立的恐怖分子,而祖妮则是一名拥护印度的女孩,两人爱情在立场问题上最终走向必然的悲剧。
六、瑞汗和祖妮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看法
整部电影的故事主线虽然一直围绕着瑞汗和祖妮的悲惨爱情,但是瑞汗和祖妮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不同看法,是造成两人爱情悲剧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在印度国民眼中,克什米尔地区毫无争议应该属于印度,所以在国防部以及民众口中,瑞汗无疑是破坏国家和平的恐怖分子。在追求克什米尔独立的目标上,瑞汗是一名坚定的拥护者,当瑞汗和祖妮的爱情如漆似胶时,瑞汗可以为了他的理想离开祖妮。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瑞汗带着祖妮走到一个隧道里,两人可以让人们深刻体会到瑞汗对战争的厌倦,对鲜血的反感。而在广场石碑面前,瑞汗则表达了他对于克什米尔的看法,他认为克什米尔不应该和印度一样,受殖民统治,和受他国干预,克什米尔应该走向独立。
而祖妮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看法在影片中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表达。但是在影片开头,祖妮微笑着,即使自己看不到并且面朝错误的方向,她还是跟着乐曲唱起了印度的国歌。这组镜头便足以表现出祖妮对于印度的感情。关于祖妮对于克什米尔地区独立的态度在影片的后半部也有一定程度的揭示,在女官员告诉祖妮的话中,瑞汗拿着扳机是要屠杀数百万的印度人。而在瑞汗告诉祖妮的话中,瑞汗的组织只是要逼两国政府撤军而已。先不管祖妮相信了哪个说法,结局都是一样的,祖妮枪杀了瑞汗。如果说祖妮相信了女官员,那么祖妮的做法毫无疑问是出于她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如果祖妮相信的是瑞汗的话,那么也能说明祖妮在撤军问题上是支持印度政府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瑞汗和祖妮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的根本的不同。这种根本的不同就是他们爱情最终毁灭的原因。
七、克什米尔问题的深刻影响
在影片后半部分,瑞汗在离开祖妮七年之后,瑞汗在“扳机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再次遇到祖妮。瑞汗在祖妮家的时候,屋子外面是连续很多天的暴风雪。祖妮的家被暴风雪营造成了一个封闭的环境,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瑞汗对自己的任务依旧念念不忘,他一直在强调自己军人的身份,一直提醒自己任务的重要性。瑞汗有机会完全脱离这个问题,他只要把扳机扔到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不再去用无线电联系组织就可以了。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他的一系列做法,都是以克什米尔的独立问题为重的。
瑞汗与祖妮的父亲一起到上校家的时候,瑞汗失手杀掉了发现自己身份的祖妮的父亲。而当祖妮与瑞汗拿着枪在雪地中对峙的时候,祖妮面对自己的杀父仇人,仇恨的程度远远低于她对瑞汗行为劝阻的程度。祖妮在最后时刻关心的并不是复仇,而是拯救,拯救印度人的生命,她在最后试图让瑞汗的立场发生改变。祖妮对于祖国的感情在最后的情节中由她对亲人、情人的感情中得到升华。
影片的后半部分导演为我们展示了克什米尔问题,也就是后殖民对印度人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是不为任何情感所动的,在瑞汗和祖妮的心里,是坚不可摧的。正是因为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祖妮和瑞汗的爱情最后以悲剧收尾。
克什米尔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同时也是后殖民文化的体现,这种体现已经深入克什米尔人民,巴基斯坦人民,印度人民内心深处,这种影响因立场不同很难判断正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克什米尔问题给三地人民带来了折磨。影片深层含义表达的是后殖民文化对人的情感的摧残。但是这样的问题还没得到真正的解决,《为爱毁灭》也只是导演情感表达的一个载体。《为爱毁灭》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悲惨感人的爱情故事,它的内部被剖析出来的东西,是值得三地政府真正思考的。
印度著名导演雅什·乔普拉(1932—2012)在全球都享有盛誉,担任过《姻缘天注定》(2007)、《天生一对》(2008)、《不可能的爱》(2009)、《一不小心爱上你》(2011)等影片的制作人,曾执导过《缘来是你》(1997)、《爱无国界》(2004)等多部宝莱坞浪漫爱情影片,被誉为“宝莱坞浪漫爱情片之父”。 《爱无止境》是雅什·乔普拉时隔八年同时也是生前执导的最后一部影片,也是他认为最满意的影片,被认为是其执导的影片《爱无国界》的姊妹篇。由宝莱坞著名影星沙鲁克·汗和卡特莉娜·卡芙联袂出演。影片继承了《爱无国界》中雅什·乔普拉的思考,延续了人们对于爱和和平的追求。一经推出,不仅在印度大受欢迎,而且在巴基斯坦等国也受到了热捧,成为了印度2012年海外票房冠军。
影片采用顺序、插叙和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曲折动人的关于“爱”的故事。印度军人萨马尔·阿南德少校(沙鲁克·汗饰演)是个排雷防爆的专家,在军队中保持着自己的拆弹纪录,被称为“the man who can not die ,即不会死的男人”。他每天穿梭于生死边缘,坦然面对生死的他却从不穿防弹衣。意外救下了少女阿琪拉·拉耶,在衣袋里遗留的日记本中记述着的爱情故事让这个从不哭泣的女孩阿琪拉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并从此对萨马尔深深着迷。她利用探索频道实习生的身份对萨马尔进行为期两周的故事记录,她一点一点深入到了萨马尔和米拉的爱情故事中。日记本里记载着另外一个世界,记载着萨马尔和米拉的爱情。原来十年前的穷小子萨马尔在伦敦做流浪歌手偶遇了富家女米拉·塔帕尔,并用真诚打动了她,尔后两人坠入了爱河,已经订婚的米拉疯狂地与他相爱了,和萨马尔在一起的米拉一反平时优雅的淑女形象,狂野,奔放,充满热情。然而虔诚的基督徒米拉却在萨马尔遭遇一次车祸后向神祈祷如果他能活下来,就永不再相见,并请求萨马尔离开伦敦,越远越好……存活下来的萨马尔因此失去了心爱的米拉,为此他决心向神挑战,要么让他死去,要么让米拉回到她的身边。就这样,萨马尔回到了印度,开始了排雷防爆的危险军旅生活。十年后他为了阿琪拉的纪录片再次回到伦敦,却不幸地再次遭遇车祸,逆行性失忆症将心爱的米拉再次拉回到了他的生活中,经过一番曲折,米拉终于冲破了宗教的束缚,与萨马尔有情人终成眷属。
八、萨马尔和米拉
遇见米拉之前的萨马尔,住在一个小屋子里的浴缸中,做流浪歌手在街头卖唱,做洗车工在洗车行打工,做小摊贩打工卖水产……但是萨马尔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信心, “伦敦张开双臂在呼唤你”。因为他的乐观勤劳,一个客人给他提供了一份餐馆的工作,生活得简单而快乐。直到雪中遇到米拉,他的生活随之发生了改变。米拉从生活中学到,你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想要得到,就要付出,就要分享。米拉做志愿者参加慈善活动,每周一去孤儿院,每周三去妇女收容所,每周五去给穷人分发食物,每周日去养老院。米拉每次都会和耶稣祈祷,很真诚的,这也是为什么耶稣满足了她所有的要求。萨马尔认为是和耶稣交易。考试考得好,就要放弃吃巧克力。相亲的对象别看上她,就要放弃穿皮草。父亲生日时要用旁遮普语唱首歌,就要放弃抽烟。直到最后,为了萨马尔能够活下来,就要放弃他。萨马尔来到米拉教堂,向神宣战:“我们之间的斗争开始了,你偷走了我的爱情,我会从她那里偷走对你的信仰,她认为如果我不跟她在一起,我就会活着,所以,现在开始,我每天都会拥抱死亡,走着瞧,你能让我活多久。”离开了伦敦,回到印度。
十年后,萨马尔再次回到伦敦,因再度遭遇车祸患上了逆行性失忆症。米拉重新走进萨马尔的生活,帮助他渐渐康复,一点一点恢复记忆。可是她却拒绝了萨马尔的求婚,她仍旧不能挣脱宗教的束缚,认为萨马尔的一次次车祸是神在惩罚她的错误,所以自己不能够跟萨马尔在一起。“在军队的每一天,我都在想,神为什么让我活着,今天我明白了,他对我做的这些,他还不满意,他先是把我从你的生命中剥离,他说走吧,过没有她的生活,于是我走了。每一天,我都活在死亡的怀抱里,希望能打败神灵,但神还是让我赢了,他不让我死。然后一天,就像魔术一样,他又把你送回了我的生命,他带回了我所有失去的记忆,他让我再次飞翔,然后一刹那,他又把我摔到地上,他把我从梦中叫醒,并且告诉我,你的生活就是这样,米拉依然是我的,她不是你的。因为直到今天,她对我发的誓比她对你发的誓要更大,有些事情也许你不理解,她爱我胜过爱你。如果你当初是为了别人离开我,我会觉得惋惜,也会原谅他,但是我怎么替神觉得可惜。我要回去了,我过了十年没有你的生活,但是每天这样爱着你,我可以再活一百年,要么,他杀了我,要么他承认失败,把你交还给我!”萨马尔离开教堂又回到拆弹部队。
当萨马尔即将执行任务时,米拉出现在他面前,萨马尔说:“我今天会死吗?”“我花了十年的时间才明白一件事,他不是因为没有我才让你活着,他让你活着,是为了和我在一起。”米拉终于走出了信仰的掌控,勇敢地拥抱自己的爱情。故事的结尾萨马尔亲自给米拉戴上了戒指。经历十年的艰辛,这一对有情人终于走到了一起。萨马尔对爱情的执著和坚持,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以及米拉坚守信仰,最终打破信仰的束缚真心拥抱真爱,都让人为之心动不已。只要生命没有止息,真爱便不会停止,真如影片名字一样——爱无止境。
九、萨马尔和扎因
在影片中,除萨马尔和米拉的爱情外,他和扎因之间的友情是另一条重要线索。萨马尔是印度人,扎因是巴基斯坦人,这样身份的设定是导演的精心安排。印度和巴基斯坦渊源极深,原本是一个国家,许多是同一民族,因为信仰印度教或伊斯兰教和英国的殖民统治而互相仇视。印度独立的时候,国内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派不愿意接受多数派印度教的统治,提出分治,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另外建立清真国即巴基斯坦,于是有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而克什米尔地区是印巴分治最棘手的问题,克什米尔的统治者信仰印度教,而许多群众信仰伊斯兰教。根据统治者的意志克什米尔加入了印度,但是当地许多人要求加入巴基斯坦,而很多克什米尔地区的居民想独立,问题错综复杂。印度和巴基斯坦因为克什米尔问题爆发过很多次的战争,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在伦敦,萨马尔和好朋友扎因住在同一个狭小的房间,相处融洽。扎因是巴基斯坦人,在影片的开始扎因焦急地喊着:“伦敦是生我的气了,连个半天的临时工作都找不到,看来不得不回拉合尔了”,是萨马尔解决了房租问题。一直以来,萨马尔负责照顾他还有缴纳房租,甚至负责他的生活费,每次都给他一周的花销。萨马尔因为米拉离开了伦敦,当扎因回来的时候,萨马尔已经走了,并且留给了他一大笔钱。萨马尔在信中说:“打电话给你妈妈说她儿子不是没用,他也不会回去,还要告诉他,她另一个儿子要回印度了,请她为他祈祷,我把所有钱都留给你了,我走了,用这些钱去做大事吧……”就这样,萨马尔告别伦敦时,把所有的钱都留给了他,给了他创业的基金。当萨马尔自己遭受着失恋的痛苦时,还在考虑着扎因如何生存下去,这样真挚的穷地情谊让我们为之动容。这对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异国朋友,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当萨马尔回到伦敦,遭遇车祸又意外的失忆之后,扎因又一次出现在影片中。这时的扎因已和自己心中的女神玛利亚结了婚,还开了自己的餐厅——萨马尔小厨,是在伦敦排名前十的餐馆,生活幸福美满。当阿琪拉需要扎因的帮助使再次出车祸并且失忆的萨马尔恢复记忆时,扎因说:“多?不,阿琪拉,你要求的太少了。这个餐厅,房子,都属于萨马尔。用他给的钱开启了我的事业,不然一个拉合尔的人怎么能变成现在这样,他说过他总有一天会回来拿走属于他的那部分,但不应该是这样。你们别着急,我和玛利亚会搬到旧公寓,这家餐厅,这房子,现在都是萨马尔的了……”两个人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可是他们有着最真诚的兄弟情。影片当中一如既往的兄弟情,也影射着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因此该片也成了不多的在巴基斯坦上映的印度影片之一,并且受到了巴基斯坦人民的热烈欢迎。
萨马尔来自旁遮普的希尔萨,父亲和祖辈们都是军人并且都在战争中牺牲了,妈妈不想让他当兵,攒钱将他送来伦敦。失忆时他曾说过:“要不是弗兰克先生,说不定已经回旁遮普了,然后和先辈们一样参军。我没和我妈说过,但我真的害怕枪支和炸弹,弗兰克先生救了我。”难以想象,失恋的萨马尔却成为了拆弹部队的专家,影片一开始的拆弹地点在拉达克列城市场,位于印度和巴基斯坦边界,就在这样一个人员密集地,萨马尔拆弹成功,一群孩子就跑进来玩耍。我们难以想象,如果拆弹失败,后果将是怎样!萨马尔和扎因之间的“爱”渗透着雅什·乔普拉对印、巴两国,甚至是更广的和平和爱的渴望。
这部《爱无止境》是雅什·乔普拉的遗作,它的关于爱的诠释令人赞叹不已,尤其是影片的主题,关于爱情,关于和平,关于战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对于为什么不穿防弹衣,萨马尔说:“防弹衣是用来保护你的,让你免于受伤,但跟炸弹相比,生活伤你的更多,总是有背叛,有伤痛,所以,既然我们不会穿防弹衣躲避生活中的危险,又何必穿了躲避死亡呢?每一天,生活都在慢慢杀害我们,炸弹只不过是一次性杀了我们”。只要生命没有止境,爱便没有止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