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与帝国主义”_当代印度的混杂性与模拟

“文化与帝国主义”_当代印度的混杂性与模拟

时间:2023-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影片的这些接受英国教育的情节展现了后殖民文化在印度的渗透。语言在影片中并不完全是两种文化对抗的点,却充分反映了印度平民与上层阶级的文化对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还受到来自西方世界文化观念的强烈冲击,本土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因政治经济的弱势局面受到严峻的质疑和挑战。西方世界依凭强大的经济实力、丰富的物质财富、政治关系上的强势地位,带着强烈的自信以拯救者的面貌出现在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面前,一方面输入资本、拓展市场、扶植代理人等,将第三世界绑缚到西方世界的经济政治秩序上,另一方面大肆灌输西方世界的文化观、价值观,甚至将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描述权也牢牢掌握住。对于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而言,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是维系民族情感、区别他国其他民族、激励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的根基,第三世界由于政治经济弱势而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怀疑,在全球化的交流与对话中只能处于聆听和接受的地位,无法参与到对话中,本民族文化观念在被质疑、歪曲、变形中渐渐被洗刷了,这样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强制输入和干预统治的传播交流方式就是文化殖民。

霍米·巴巴指出,要在一种偶然的但又是历史性的关系中,通过重新安置和调整他者,建立起一种民族秩序的信仰,对文化差异从“外围”进行表述;在这里,“艺术和政治的焦虑汇集于民族之爱与恨那扭曲的边境地带;文化的断裂性差异使得对现在的修复和在将来的褶页内对过去的修订成为可能”。对民族过去的发明就是从现代社会的差异性的、断裂的文化现在和在场的一种转离。但在其后顾之中,民族身份的现在变得矛盾而充满焦虑。巴巴于是提出文化的“少数族化”概念作为走出当前焦虑的困境的一种策略。文化的“少数族化”是在一个满是跨民族的、移民的社会力量的世界上,表达文化差异的民主可能性的一种激进方法。巴巴进而推崇产生一种新世界主义的可能性:它会依照伟大的后殖民和世界主义的中心模式,通过文化疆界的混杂而被发现被产生。

首先要谈及的是充满时尚气息的拥有爱情、家庭、歌舞等元素的印度影片《有时快乐有时悲伤》。有很多人认为这部影片只是宝莱坞大众题材中,男女主人公追求爱情并且反对印度种姓制的影片,但是该部影片中的大量细节,反映出的殖民与印度本土文化的对比,并且对印度本身高度赞扬,使得影片与印度文化的优越性有着很大的联系。

卡伦·乔哈尔导演的印度电影《有时快乐有时悲伤》是以Rahul与Anjali的爱情故事发展为主线。在两人的爱情故事发展过程中,影片多处或者说是无时无刻不在宣扬印度传统文化相比殖民文化的优越性。在Rahul与Anjali爱情的产生、发展、结婚以及婚后生活中,都体现出了这一点。影片表现了印度传统文化的典雅与魅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然后殖民文化给印度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

一、爱情故事中殖民气息的流露

在这部电影中,Rahul的父亲这个角色有着西方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二元性。当Rahul的父亲要将家族产业托付给他的时候,他的父亲着重强调了家族名望的重要。他要求Rahul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把家族的名望放在首位,Rahul的父亲说:人人都会赚钱,但不是人人都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在金钱与名望的对比中,Rahul的父亲更看重的是名望。当Rahul将自己与Anjali相爱的事情告诉父亲时,父亲所坚持的是印度传统的种姓制,他在儿子的婚姻问题上是传统的、封建的态度,也就是父母提亲包办婚姻的方式。Rahul的父亲对于这两点的看重,使得他的形象只能定位为:一个接受了殖民文化并坚守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所以虽然Rahul的父亲反对Rahul与Anjali在一起,但是不能说他就是殖民文化的代表。

后殖民文化在影片中的体现多数是由对比得来的。在建筑风格上,影片一共有3个镜头是Rahul住宅的正面全貌,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那种西方建筑风格。在服饰上,Rahul的家庭与Anjali的家庭,充满现代气息的西装、衬衫、领带与印度传统服饰对比鲜明。在教育上,Rahul的家族中的男人都要去英国受高等教育,Rahul是从英国学成归来,Rahul的儿子也是在英国的学校读书的,这个家族的三代人都接受着英国文化。影片的这些接受英国教育的情节展现了后殖民文化在印度的渗透。在庆祝方式上,Rahul的父亲的生日宴会所有人西装革履,穿着燕尾服和晚宴装,Naina唱的歌曲也是明显的西方生日歌曲,并且在舞蹈上,Rahul的父亲跳的也是充满西方文化色彩的舞蹈。在同样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中,Anjali的妹妹出嫁时,参加宴会的人的服饰是传统的印度服饰,唱的歌曲跳的舞蹈都是充满印度传统色彩的舞蹈与歌曲。

二、印度传统文化及其优越性的展示

影片中,印度传统文化在Rahul的父亲身上就有着很好的体现,种姓制是印度传统文化的糟粕,种姓制文化也是Rahul的父亲反对Rahul与Anjali在一起的理由。Anjali的生活环境中,印度传统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旧德里街上所有人的服饰都是印度传统服饰,在歌舞中展现的也都是印度传统歌舞。在语言上,Rahul的家庭中英语会掺杂在多数对话里,但是在旧德里街,人们的对话是毫无英语成分的。语言在影片中并不完全是两种文化对抗的点,却充分反映了印度平民与上层阶级的文化对立。

在影片开始Rahul与Rohan回家的时候是印度的传统节日排灯节,在这个节日里可以看出所有人对这个节日的重视,Rohan曾说过他希望能在排灯节的时候回家与家人团聚。在这样一个世代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家族中,印度传统文化的影响依旧是无比深刻,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丝毫没有减弱。在Anjali的身上,Anjali在与Rahul离开印度后,她一直耿耿于怀的便是自己的婚姻没有得到Rahul父亲的祝福,Anjali这样看重父母对婚姻的祝福,其实也是印度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一种表现。

三、两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殖民文化与印度文化的对抗,这部电影中多数以喜剧的方式展现出来。当Anjali与Rahul第一次相见后,Anjali知道自己造成乌龙,在与妹妹的未婚夫的对话中,Anjali叫嚷自己就是占西女王。在对待充满西方文化气息的Rahul时,Anjali自称占西女王表现了Anjali这个印度传统文化的载体对曾经作为殖民者的西方的不满。与此相对,小Rohan在第一次来到旧德里街时,说这里充满了臭味,并称生活在这里的小孩是流氓,是坏人,在与自己优越环境的比较下,充满香水味道的家庭,充满西方礼数的环境使得小Rohan对旧德里街产生了严重的不满。Anjali与Rahul在旧德里街散步时,Anjali说只有西装革履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人,Anjali在用这种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她对于殖民文化对人的渲染的不满。在Anjali的思维里,Rahul接近她的目的是要占有她家的甜品店,她对于Rahul初期的不信任也表现了Anjali对于殖民文化的怀疑。在影片的喜剧情节中,有这样一个部分,当Anjali参加Rahul父亲的生日宴会上,她打碎了两个花瓶,但是在道歉时,Anjali却称呼花瓶为大壶,Anjali之所以用搞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歉意,包括她对Rahul的不满使得Rahul的父亲造成的误解,其实都是在展现Anjali对于那个充满西方气息的地方的不屑。

另外,在影片前半部分中,旧德里街的人们对于印度球队战胜英国球队的兴奋,不仅仅单纯是为了胜利的愉悦,那是掺杂着历史因素的一种自豪感,就在Rohan在家中为了印度战胜英国时欢呼的时候,奶妈一句话的补充,便使得这种快乐融入了历史因素——“英国在1947年侵占了印度”以及Rohan说的“我想印度会杀了英格兰”。这其实都是民族情感左右着人对事物感知的最好证据。

在影片后半部分,这种抗争更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Anjali与Rahul移居伦敦后,Anjali每天早上都要唱着印度的传统歌曲,并且对Rahul父子逐渐融入英国文化表示鄙视与不满,Anjali对英国人用印度语的嘲笑邻居,以及对自己伟大祖国的赞扬,对异乡印度人的天生的亲切感,以及Rahul对于Anjali妹妹的暴露的服饰表示不满都是Anjali与Rahul对传统文化忠实信仰和不可分割的最好体现。

当Rohan小的时候,Anjali的小妹妹在Rohan的学校中,Rohan的同学嘲笑说“我想你只会印地语这一种语言吧”。这种嘲笑,是在体现Rohan同学的自我优越性,除了印地语,他们所要学习的无非就是英语,这种对于自己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优越性话语,是殖民文化对于印度本土文化的歧视,而这种歧视,在影片中受到了回击。当Rohan为了寻找哥哥来到伦敦后,在英国这个殖民文化的发源地,Rohan在大街,夜店,都是跳着印度的传统舞蹈,并且印度的传统舞蹈的演绎中还有一部分的英国人,这是否就是在表示,印度的传统文化,也在渗透给世界,让世界都接受印度文化。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在Rahul儿子的校园典礼上,这种反击则达到了高潮,典礼上的人跟随着Rahul儿子一起唱印度的国歌,并且给予他们热烈的掌声,在场的英国人对于印度国歌的严肃态度,使得影片中的印度文化完全战胜了殖民文化。

《有时快乐有时悲伤》虽然主剧情是以家庭情感为主,但是影片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印度电影中,对殖民文化的反击,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赞扬态度。影片对于印度文化的宣扬,和展示,使得人们除了在欣赏爱情故事的同时,也看到了印度文化对于世界的冲击。

印度摆脱英国殖民走向独立之后,虽然在政治上独立自主,但在文化上依旧深受英国殖民文化的影响,即后殖民文化的影响。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之中,导演通过三名学生的不同生活和命运轨迹阐释了当今印度社会的后殖民文化的气息。表现出了当今社会中西方文化和印度传统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在当今新的世界形势下西方的文化侵略是后殖民话语批评的重点,同样的还有宗主国以及历史上的殖民地关系,以及第三世界文化、政治、经济等元素的表述。在对比之下,阐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西方形而上学思想在东方运用的局限性。对于后殖民文化的研究,并不是单纯像人们理解的那样,只是为了批评历史上的帝国主义的入侵及殖民行为,或者是单纯为了批评,本土文化在后殖民文化的影响下的逐渐没落,后殖民文化的研究,注重点更多的是放在了被殖民国家与西方国家文化上的差异,以及在历史上的殖民时期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交融,矛盾等多种因素。

印度被殖民史有200年之久,印度独立之后,由于长期的西方文化的渗入,印度人或者是印度社会还不能完全摆脱西方文化的影子,西方文化的影响依旧在当今印度社会深刻影响着每个阶层、每个时代的印度人。印度与英国的在历史以及今天的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得印度的原本的传统风俗、政治制度、人民的日常生活都有着西方文化影响的影子。这一点在印度的影视业中有着无比明显的体现,首先,电影是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而文学是作家通过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感悟,通过长期的情感积累,酝酿而创作出来的,也就是说,多数的文学是作家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在宝莱坞的众多电影之中,其中有一个话题是很敏感,也是经常被搬上电影荧幕,并且多数的电影主旨都是如此,那就是有关对于“殖民以及后殖民问题的思考”。

四、印度电影叙事手法中西方文化的影子

在印度近年来众多的优秀电影作品之中,有一部电影是观众异常深刻的,那就是《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的叙事艺术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通过法兰接到一通电话以及和朋友匆匆赶往何处的悬念开始,通过回忆,将电影的故事讲述了出来。但是《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却将大仲马的小说《三个火枪手》的任务模式以及故事情节完全照搬过来,这种手法,在当今说来,是一种模仿的手法,就是通过对一个现存事物的理解,通过改造,创造出和原体相差不多的新体,这种模仿的关系,也可以说成是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就像刚才所说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情节模式和《三个火枪手》之间的关系一样。在《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之中,塑造了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分别是法兰、拉杜、兰彻。他们三个是同一所大学的同期同学。这就和《三个火枪手》中的三个火枪手一样,都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比如说,三个火枪手阿托斯疾恶如仇,深沉老练,波托斯爱慕虚荣,莽撞粗鲁,阿拉米斯机智灵活,谈吐文雅。他们通过共同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完成不同的人生追求。在电影之中,三名帝国工程大学的学生也有着各自的人生目标,法兰就如当今多数的学生一样,自己喜欢的并不是自己所学的,自己所学的又不能帮助自己喜欢的,在爱好和压力下徘徊。而拉杜的家庭背景是很贫困的,几乎凝结了所有令人惋惜的元素,父亲重病,姐姐因贫穷而无法出嫁,母亲一人挑起家中的重担,而拉杜就是为了通过学习这条道路希望能改变家中的现状。兰彻是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他的身上有着明显的反抗意识,上学的其实并不是他,而是因为自己的替身原因来到学校,由于自己对于校长“权威”的质疑,使得自己在大学的生活一直都是磕磕绊绊。

在这部影片之中,三个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建筑了相互之间深厚的友谊,在影片的进行过程中,影片出现了与《三个火枪手》不同之处,在影片中还有另外两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校长的女儿,PIA,以及找兰彻兑现承诺的CHAUTER,PIA是为了找到兰彻,能和兰彻继续美好的爱情,这些人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寻找兰彻,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电影中有着《三个火枪手》的三人行的故事模式,却又有着对于这种模仿手法的改造,将自身的文学伪装起来,并且有着明显的西方文学故事模式的影子。

五、电影中向西方思维模式靠拢

关于《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中的后殖民文化的体现,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电影中建构、树立的和殖民者自我形象的对立面,被殖民者一般就是被看作是和殖民者对立的那个群体,在殖民文学中,对于殖民者的在殖民地的文化侵略一般都被说成是文明的传播,而被殖民地人民的形象一般都是未开化的“野人形象”。这种做法,就是潜移默化地给读者渗透殖民侵略的合理性所在。

在这部电影之中,多数的镜头,并不是繁华的都市,新潮的男女。在多数的镜头之中,电影将一个破败,落后,贫困,教育体制僵化的印度呈现在了荧幕之上。但是有的人或许认为这是一种写实的艺术手法,但是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之中,不可能所有点都是这么黑暗这么令人难以接受的,肯定会有正面的因素,但是电影却没有给人们呈现出来,例如三个人是大学生,青年人应该有的朝气蓬勃的一面没有表达,却将自杀的镜头呈现了出来,再者,在表现印度底层社会的生活现状的时候,影片通过各种手法,将印度贫穷的底层渲染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于电影中国家面貌的黑化,一方面确实能满足西方人对于东方一些国家的印象。就如在中国,如果清宫影视占的比重很大,那么在一些西方国家的人民心里,中国竟然还是梳着大辫子,拿着长毛的时代,但是这部电影中将现实社会的问题这种无限夸大的手法,就是将本国的形象和西方国家完全对立起来,感觉印度在独立之后的这么多年之间,没有发展,反而是向着原始在退化。

在许多印度反映殖民题材的电影作品之中,有一点都是很隐秘,但是却是他们相同的一个元素,那就是,反映殖民题材的影片中对于印度传统文化的展现,这种展现,在众多学者眼中是有着特殊的含义的,并不是单纯为了符合影片的民族性而言的。而是在殖民以及后殖民的影片之中,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展现和褒扬有利于唤醒观众的民族性,尤其是在和殖民文化的对比之下,影片通过宗教、服装、节日等元素,唤起民族主义精神。

六、印度传统文化的电影反应

在这部影片中,多处出现了对于印度传统文化载体的展示,如宗教场景和婚礼仪式等,这类后殖民或是殖民题材的影片总是在细节上展现本民族文化的气息,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就对影片中的国家特色和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印象,在《三傻》之中,更是将幽默和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后殖民文化的绚烂和本土传统文化的低调同时并行中,用笑声,将两种文化的交融、碰撞展现出来。

《三傻》和大多数的印度电影一样,作为印度传统文化代表的歌舞元素,在这部影片之中依旧有着着重的展现,关于歌舞,在这里不能说是可以的作为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呈现,歌舞元素,对于印度电影来说,歌舞已经成为了一种电影必备的艺术手法,已经成为了印度电影的传统,而印度的影视歌舞,又能完美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观众在视觉的享受上,又能深刻体会歌舞在影片之中的含义。

通过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三傻》单单这一部电影之中,对于印度传统文化和殖民文化的关系,以及电影对于后殖民文化的理解,那种模仿、交融、对立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也引起了印度和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思考,如今的世界形势,任何国家都不能独立于文化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之外,融入已经成为必然,但是如何处理好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接触,如何才能做到思政课本中的“共同繁荣,求同存异”?关于西方语言的文化渗透,和霸权国家的文化殖民,发展中国家该如何面对,这是当今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在影视这一文化传播的工具之中,应该对于民族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能过分黑化来迎合西方人的口味,也不能将本土文化放在高高至上的地位,要在正视历史和现状的情况下,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正确对待两种文化的接触。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和印度流散文学讲述的是生活于西方的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也就是过去的殖民地“他者”进入西方的故事。与以往的西方理论不同,后殖民主义特别关注西方国家与第三世界之间的文化关系,它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它考察的对象却是东方。将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与印度等东方国家的文学创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开阔文学研究的文化视野,而且对我们认识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和现代性等问题以及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互动关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