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影片《流浪者》拍摄于1951年,由印度青年导演拉基·卡普尔执导并亲自出演影片主角拉兹。这部影片讲述的虽然是印度独立前的故事,但可以展现出印度后殖民时代畸形发展的雏形。影片虽拍摄于1951年,但是在之后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该部影片多次在印度、中国、苏联等国家放映,并且在1989年分别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在这部影片之中,主要讲述了印度法官拉贡纳特一直信奉着“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坏人的儿子一定是坏人”的准则,但是自己的妻子却在怀孕的时候被土匪扎卡抓走,拉贡纳特却听信谣言,认为自己的妻子被玷污而怀孕,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拉贡纳特将自己怀孕的妻子赶出家门,拉兹的母亲在这个夜里产下了拉兹。由于年幼的拉兹在学校中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偏见,尤其是在丽达的生日时看见了拉贡纳特,拉贡纳特的一番言语又深深伤害了拉兹,其后在扎卡的引诱之下,拉兹成为了一名小偷,但是在拉兹和丽达后来的相爱中,在看到扎卡的本来面目之后,拉兹将反抗表现了出来,杀了扎卡。
在这部电影之中,有几个主要表现的角色,分别是,主角拉兹,以及女主角丽达,另外还有影片之中的反面角色扎卡,以及法官拉贡纳特。其实整部的影片就是由这四个人的故事组成的,只不过拉兹的部分占的比重大了些。在这四位电影中主要表现的人物身上,每个人都有着代表当时印度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人群的影子。
一、印度上层社会对于底层民众的偏见
首先说的,就是大法官拉贡纳特,这部影片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演绎出之后的故事,可以说完全就是因为法官拉贡纳特的那个人生信条“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坏人的儿子一定是坏人”。因为这条人生信条,拉贡纳特将没有过错的年轻的扎卡关进了监狱,扎卡因为怨恨,用计策让拉贡纳特妻离子散,又引诱拉兹犯罪,拉兹最终走进监狱。正是因为拉贡纳特的这条人生信条摧毁了3个家庭的生活,首先因为扎卡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土匪,所以拉贡纳特就认为扎卡也一定是土匪,而让扎卡挨了牢狱之灾。第二因为扎卡的报复,让拉贡纳特将自己的妻子赶出了家门,导致了拉兹的母亲和拉兹以后的悲惨生活。第三,因为丽达和拉兹的相爱,让丽达家庭的生活受到了干扰。拉贡纳特反映的正是印度上层社会中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看法,在任何国家,在任何社会,都会有社会的底层群众,他们或许是因为贫穷,也或是因为其他的不可抗的原因,导致了他们谋生的手段不是那么正常,或者直接说就是用非法的手段谋生,或是偷盗,或是抢劫。但是有一点,相信他们不会是因为单纯的好奇,而接触这种手段,生活的所迫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其他人因为某些缘由接触了这些人之后,几乎没有人去关心这些“因为”,多数的只是去看结果,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存在了偏见,就如影片之中的拉贡纳特这种印度上层社会的少数人一样,在告知别人远离这些底层民众的同时,还要强调“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坏人的儿子一定是坏人”这种言论,这种固执的偏执,却不能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完全不能杜绝偷盗的行为,但是这种看法的传播,却让底层的人民,奋斗向上的机会越来越渺茫。这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当上层人民的偏见日益严重的时候,底层社会的不良反应就会越强烈,不会因为严苛的法律而减少。
二、印度底层民众的大众状况和对于上层歧视的反抗
第二就是影片的主角拉兹,不用多说,相信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一定能看出,拉兹在这部影片之中代表的阶层是底层的民众,但是同样是底层民众的扎卡,为什么要和拉兹分开来说呢,首先,在拉兹和扎卡的身上,都存在着一种反抗的精神,这种反抗就是对于上层社会对于下层民众排挤的反抗,但是拉兹和扎卡不同的是两个人的反抗的方式,在拉兹的身上,当拉兹在丽达的身上找到了自我的价值之后,他认清了扎卡的真实面目,在一次母亲和扎卡的争斗中,拉兹勇敢地杀掉了扎卡。但是反过来来看扎卡,在拉兹和扎卡同时都受到上层社会或者说是受到拉贡纳特的歧视的时候,扎卡的反抗就是消极的。这里先来说拉兹,在拉兹的身上,反映出的是印度底层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在影片之中,拉兹的小时候,母亲为了拉兹能够出人头地,让拉兹去学校念书,这在一般的人来看,是很正常的,毕竟孩子接受教育是必需的,是接触社会的基础,但是要注意拉兹身边其他贫民区的孩子的反应,他们是看不起拉兹这种在贫民窟,却去念书的孩子的,也就是说,孩子念书,在拉兹的同辈人中是受排斥的,不能说,其他人排斥文化,只能说他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就反映出了印度底层社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问题。并不能在印度社会全面展开,在一些贫穷的地方,教育还是一个很遥远的东西。在接下来的剧情之中,拉兹的家中因为贫穷,年幼的拉兹被扎卡引诱去犯了罪,进了监狱,而在拉兹多次行窃之后,拉兹没有悔改的意思,反而是继续去做。这就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印度底层社会之中,因为生活的原因,犯罪率会居高不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是初犯,很多都是因为,上层社会的排挤,以及生活的压迫,缺少教育的力度,很多人都是多次的犯罪,而且儿童的犯罪率也会提高,且多是诱发犯罪。拉兹的身上尽管反映出了如此多的印度底层社会的问题,但是,拉兹不能因此就被认为是一名彻头彻尾的坏人,在和丽达的相遇相爱之后,拉兹有了反抗,他不仅通过丽达的帮助,对于拉贡纳特的谬论在法庭上出言相对,而且,也不再听从扎卡的引诱,反而是因为愤怒杀了扎卡。总的说来,拉兹就是具有奋斗精神,善良,具有反抗意识的印度底层群众的缩影,至于拉兹的犯罪历史,也是为了反映底层民众受压迫的一个特点。
三、下层人民对于不公平对待的畸形心理
第三位要说的就是受到压迫但是却消极对待或者扭曲心理的印度底层民众的代表——扎卡。首先关于扎卡的经历,也是和拉贡纳特有关,在影片之中,扎卡说过,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只是因为祖父和父亲是土匪,拉贡纳特就认为自己也是土匪,所以不分青红皂白将扎卡关进了监狱,从监狱出来的扎卡,便要打破拉贡纳特“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坏人的儿子一定是坏人”的谬论,但是他采用的方式和拉兹完全的不同,虽然目的相同,但是采取的手段,扎卡采取的是极端的方式,他采取的是报复,将拉贡纳特的妻子劫持走,并且激怒拉贡纳特,之后引诱拉兹走向犯罪,这样扎卡就认为,拉贡纳特的孩子拉兹,在自己的一步步计划中走向了犯罪,成为了坏人,而自诩为好人的拉贡纳特的谬论也就打破了。但是扎卡的这种做法是真的成功吗?明显不是,因为拉兹的反抗中也把扎卡算了进去,拉兹的反抗是善良的表现,所以拉兹最终的定义还是一个值得人同情的人。扎卡在这部影片中表现的,也是被印度上层社会排挤蔑视的底层穷苦人民,但是他把自己对于这种看法的不满扭曲和畸形,将怨恨发泄到一个人的身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拉贡纳特的身上,扎卡的这种反抗,并不能取得任何成果,只能加剧上层社会对于底层人民的偏见,扎卡这个人的身上也代表着印度底层社会的另一类人,他们也对于当今的现状感到不满,但是他们采取的方式不是自己的奋斗,用行动改变别人的偏见,他们是用消极的方式,说得俗一点,就是对于犯罪已经融入生活,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感觉。这样的做法,只能让社会和国家更加的混乱,最终导致暴力的发生。
四、上层民众中怜悯穷苦的代表
第四位要说的是影片中的女主角,丽达,在影片之中,丽达的父亲和拉贡纳特是朋友的关系,当然,也是属于印度上层社会中的人群,但是丽达和拉贡纳特不同的就是,她并没有拉贡纳特的那套谬论,并且她对于印度底层的社会,没有那种抵触和排挤,反而是去帮助他们,当拉兹和丽达小的时候,拉兹在丽达生日的时候,送给丽达一朵献花,但是丽达却认为拉兹的礼物是最贵重的,那么小的孩子心中丽达心中的善良就已经展现了出来,丽达能够不顾阶级差别和拉兹相爱,并且在法庭上,让那些存在偏见的上层社会的人,想想自己的儿女的时候,丽达就把自己对于下层民众的关怀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流浪者》这部电影,在讲述拉兹的成长过程中,反映了许多印度社会存在的内部的问题,在印度社会的不同阶级中,存在着歧视和犯罪,这或许也是后来甘地所要改造印度社会的原因所在,打破阶级歧视,消除贫富差距。这不仅是电影中拉兹等代表的下层民众的愿望,同样也是现在世界需要实现的。
2008年《未知死亡》在放映不到两周的时间里票房就超过了四千万美金,打破了印度电影的多项票房纪录。在这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电影中,导演A.R. Murugadoss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复仇和爱情的故事,看完《未知死亡》很多人容易想起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的影片《记忆碎片》,两部电影看似框架相同,内核却截然不同,社会的大背景也大不相同。
《未知死亡》讲述了电信大亨杰辛哈尼亚遭连累被击中头部之后只能保留十五分钟的记忆,为了爱人,他艰难地凭借有限的记忆复仇的故事。本书以2008年创造印度电影票房纪录的影片《未知死亡》为例,从印度电影中透视印度这个国家,包括它的民族自豪感,经济,文化,以及整个社会,让我们更加走近这个充满神秘宗教色彩的国家。
如果说电影是对一个国家社会的影射,不如说一个国家社会环境是电影创作的大背景。在《未知死亡》中,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是典型的灰姑娘遇上王子的故事,一个是上层社会印度未来的比尔盖茨,一个是底层生活的跑龙套的广告模特,从男主所居住的摩登大厦,到女主支付不起房租的小屋,几条街区的距离,一边是锦衣玉食,豪宅名车,一边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无一不显示着这个国家的贫富差距,而比电影中更甚的是印度真实的情况,贫民窟存在着无法想象的生活。在《未知死亡》之中,印度当今社会的众多问题都历历在目地被反映了出来。
国家和国家之间贫富差距大,人们可以自我安慰整个国家的人都跟着自己在苦难之中煎熬,可以自我鼓励美好的未来正在不远处招手,但如果身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座城市,甚至仅隔几条街区的人过着天堂和地狱之差的生活。印度经济近年来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增长,现今的印度有着世界一流的工业园区,有着世界顶尖的超六星级酒店,但印度同时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有世界最大的手工洗衣场,有25%以上低于贫困线的人口,有成群结队的乞丐……印度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印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西方人的印象中,印度是个神圣的地方,他们在恒河洗涤自己的灵魂,人们可以在印度得到心灵上的洗礼,可印度并非那么美好,不仅仅是他们那里贫穷,肮脏,疾病,而是因为印度不健全的法制。《未知死亡》中的男女主角便是这不健全法制下的悲剧,善良的女主拯救了一百多个险些被卖去做妓女的女孩儿,却因此丧了命,印度执法部门没有惩治凶手,而是男主角靠自身的力量和残缺不全的记忆找到凶手进行复仇。阿米尔·汗正是通过这样的情节来控诉当今印度不健全的法制。
人所站之处,便有阴影,便有黑暗。在影片中也能看到,在印度的火车上是没有乘警和售票员的,全靠乘客自觉买票看站。而电影中的警局,也不过是虚设罢了,不能惩治买卖儿童的幕后黑手,警局人员怕被牵连不能保护拥有正义和善良公民的生命安全,黑社会Ghajini不仅杀害了善心却坏了他生意的女主角,还能逍遥法外,给医学院捐赠洗白自己,这是这样的一个社会,仅靠法制和公正力量无法控制的社会,公民因做了善事得罪黑社会势力而丧失生命的社会,需要通过私人力量来解决恩怨,直截了当拿走仇人生命才能结束噩梦的社会,归根到底是一个法制不健全的社会,影片也正批判了印度现实社会的黑暗,控诉司法警局无能,这不是一个个例,而是这个社会的普遍现象。
不仅仅是阿米尔·汗的电影,印度的电影都热衷于从电影情节去讽刺社会,时政,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好在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影片最后女主的心一直陪着男主,永远在一起,给观众一些温暖的感受,让人还能感到这个世界上美好的存在。
《年度最佳学生》于2012年在世界其他地区发行。影片开头便讲大家的友谊因为“年度最佳学生”这一比赛而出现破裂。不是说他们之间的友谊不牢靠,而是他们家庭经济上有贫富差距。经济的不平等肯定衍生出重重矛盾。在影片中,在他们的关系还未打破时,不满、牢骚早已暗生,而年度最佳学生的比赛,只是一个引火线。不得不说贫富差距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贫富差距的情况在各个高校都普遍存在,它的存在就会产生很多问题,贫富差距对大学生的交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年度最佳学生》这部影片中。在圣特蕾莎这个享有盛誉的学校中,这里的学生分为“塔塔学生”与“巴塔学生”两派。“塔塔学生”通过巨额支票获得入学资格。而“巴塔学生”则是要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入学资格。这本身就存在着贫富差距,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影片中,“塔塔学生”是一群家境优越,开着名车,身穿名牌的公子小姐;作为“塔塔学生”的代表鲁安,在他的身边也有一个“跟班”,而“巴塔学生”是一群努力学习的孩子,他们身着朴素,并不飞扬跋扈。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家庭富裕和家境贫困的学生,消费状况有明显的差距。一些贫困的学生面对富有学生的阔绰,追逐生活的时尚新潮,与生活的安逸享受会心里产生一种落差,从而会给自己的心理带来更大的压力。会给正常的人际交往带来不好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上往往是被动的,很多从农村来的贫困学生刚刚来到繁华的城市,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看到很多同学身穿名牌,出手阔绰,而自己生活贫困,节衣缩食,这种经济上的巨大落差,贫困学生产生了压抑的心理。贫困的学生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对于这些已经习惯了大手大脚花钱,吃喝玩乐的同学,他们往往喜欢在交往的过程中显摆自己,也会出现像电影中的情况,有些贫穷的学生成为了富有学生的“跟班”,这样就会给大学生的友谊交往带来了很多破裂的隐在因素。从而也会出现“塔塔学生”和“巴塔学生”拉帮结伙的情况。在朋友的选择上面,大部分人都倾向于与那些与自己情况相似的同学交往。所以,不仅仅是贫困的学生会感受到人际交往的困难,家境好的同学有时候也会感到困难,贫富差距就像一个无形的鸿沟,把不同的人给分割开来。
贫富差距会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带有功利性,目的性,朋友之间不再是那么单纯,往往会扯上利益关系,贫富差距的不平等,会让一些同学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会让他们改变了一些做事的原则,盲目地去追求财富,名誉。这就扭曲了原来自己的价值观,甚至更有甚者会出现一种很不健康的“仇富”心理。是很不真确的,也是令人担忧的。
教育公平,是一个一直以来社会上持续的热点问题。不仅仅是在影片中存在“塔塔学生”与“巴塔学生”的情况,在现实社会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学习优异的同学考上大学上不起,而不学无术的学生进了好大学。归根结底,也是贫富差距大,使得教育不得不面临这样尴尬的处境。在现实的面前,很多祖国的栋梁也许就因为贫穷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贫富差距,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刻不容缓。
作为当今影坛上最富争议性和煽动性的导演之一,迪帕·梅塔因为她影片中浓厚的政治意味和大胆的反抗精神而备受世人关注,她向来偏好以一种旁观的角度来探讨印度历史文化的冲击。她胆敢挑战禁忌话题,胆敢让女性演员裸露胴体,也胆敢冒着伤风败俗的谩骂揭露宝莱坞歌舞升平另一边的阴暗面。接下来迪帕·梅塔拍摄了她最主要的三部作品《欲火》(Fire)、《大地》(Earth)、《祸水》(Water),这三部作品又合称印度三部曲。分别以性别、民族主义及宗教为主题,由于拿的是国际资金,迪帕·梅塔大胆挑战印度传统禁忌,唤醒时代意识。《欲火》描述妯娌各自因生育问题、丈夫出轨而对婚姻失望,逐渐从对方身上获取慰藉,终于一发不可收拾。电影中甚至有露点、自慰的情节,让印度保守分子愤怒到撕毁海报、大闹映演场所。
影片内容发生在新德里。一个年轻美貌而聪慧的姑娘按照父母的安排,嫁给了一个对自己无感情的,双方缺乏信任的中产音像店主。两人成就了一段无爱的婚姻。因丈夫沉湎于香港功夫,并迷恋于中国艳女,新娘遭受到冷落。而不育的大嫂亦因丈夫参与 “灵修”无暇顾及自己,因此倍感寂寞,两个同病相怜的女人成为无话不谈的闺中好友,彼此惺惺相惜。后来两人超越了精神上的依恋,有了身体上的渴望与接触,迅速发展成一对床上鸳鸯。两个女人发现同性恋的感觉比和自己的丈夫要持久热情得多。后来东窗事发,丈夫的指责和舆论的压力迫使两人离家出走。 该片文化细节和暗喻很多,文章将从三个角度挖掘解读一下。
【注释】
[1]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14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